說課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是選自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前面第一章學習過細胞的化學組成上,進一步的學習有關細胞物質代謝的知識。本節包括“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生命系統”“細胞膜的結構”“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人工膜的研制與應用”4各部分,通過本節的學習為后面繼續學習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主要功能,做好了鋪墊。可以說本節課對學好生物學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學情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1、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能理解并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參與集體討論和合作,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形成結構與功能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難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于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展示生活實例科學研究發現,海帶細胞內碘的濃度比周圍海水中高200萬倍,輪藻細胞中的K+的濃度比它所生存環境中的K+的濃度高63倍,大多數動物細胞內K+的濃度都高于細胞外液,而Na+的濃度卻低于細胞外液。并提問通過上面的事實可以推測,細胞在生活中,必須不停地與外界交換物質,細胞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呢?方式又有哪些呢?順勢引出課題。
2、新課展開
本節課主要包括小分子物質的運輸——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和大分子物質的運輸——胞吞與胞吐。
對于第一部分知識里主要有: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對于自由擴散這部分知識,我會向學生說明,用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處理植物細胞時,細胞中的水分會向外滲透。細胞水水后,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會發生收縮與細胞壁分離,這是質壁分離現象,如果用水替代蔗糖溶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又恢復正常。并提問:
①細胞在什么情況下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
②在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過程中,液泡體積的變化與細胞內外水分流動的關系?③在農業生產中為什么會由于施肥過多產生“燒苗”現象?干旱時候作物為什么會發生枯萎現在?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對于這些問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生討論時我也會參與其中,幫他們解疑答惑,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答案。從而順利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即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水分進出細胞時,是從單位體積水分子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書量少的一側轉運,這種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擴散。
氧氣、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小分子物質,都是通過自有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
對于協助擴散,我首先會播放視頻動畫,之后會要求學生自學什么是協助擴散?協助擴散與自由擴散的區別是什么?通過視頻的整體認識,以及自主學習,學生就能很好的掌握協助擴散,離子和一些較大的分子(葡萄糖),不能自由地通過細胞膜,它們需要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協助,順濃度梯度進出細胞,這種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叫協助擴散。協助擴散需要載體蛋白,自由擴散不需要。
主動運輸是一個難點知識,我會采用資料分析的形式,讓同學們自主學習資料,討論,從而解決這個難點。呈現科學家利用蝗蟲馬氏管做的'實驗(資料:一位科學工作者曾做過下面的實驗:從活蝗蟲體內小心地分離出馬氏管,并立即投入不含酚紅的昆蟲任氏液中。然后從任氏液中取幾條馬氏管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含有酚紅的昆蟲任氏液,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看到了馬氏管腔內的紅色染料逐步積累,并逐漸超過管外的濃度。然后,他又取了幾條馬氏管,放在60℃以上的水浴鍋中進行水浴,使馬氏管失去活性,再重復上面的操作,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紅色的液體很快就會進入蝗蟲馬氏管的管腔內,并一直保持管腔內外溶液的顏色一樣。)并提問:在資料中實驗結果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之后師生共同總結:物質通過細胞膜從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轉運時,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需要載體蛋白叫做主動運輸。鈉離子、鉀離子等都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的。
為了加深對于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我會出示表格,讓學生們按照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填寫。
對于第二部分知識:胞吞與胞吐。我會結合投影以具體事例引入,如用一種無毒燃料(例如剛果紅)將酵母菌染成紅色,放到草履蟲培養液中,不久草履蟲細胞里面出現了紅色的食物泡。這種草履蟲吞噬酵母菌的作用稱為胞吞。然后介紹胞吞和胞吐作用,當然我也會采用計算機動畫直接形象地模擬教材中變形蟲吞噬單細胞生物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大分子物質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以上是授課的全部內容。
3、小結作業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作業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查閱細胞膜在生活、生產中對人類有什么作用,將知識延伸到第二課堂。
七、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部分內容屬于“數與代數”中這一領域,是在學過分數乘法應用題、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學習分數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分數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分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認識了倒數,能運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3、教學目標:
(1)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鞏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通過解決問題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懂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用方程正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二、說教法、學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所以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收集信息、獨立思考、發現關系、提出問題,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允許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選擇自己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變“教師教”為“引導學”。
三、說教學流程:
基于上述分析,我為本節課設計了以下四個基本環節:
引入新課、收集信息——比較發現、得出結論——實踐應用、拓展提高——全課小節、達成共識。
(一)引入新課、收集信息: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法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盧梭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課程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輕松、歡快歌曲。(播放視頻)
在這輕松、和諧的氛圍里,孩子們愿意把他們喜歡的課間活動講給我聽?
2、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隨即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場景引入,獲取基本的數學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試著解決。
信息:圖上有(20)人參加活動;跳繩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籃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問題:跑步的人數是踢球的幾分之幾?
踢毽子的是跳繩的幾分之幾?
(二)比較發現、得出結論:
1、引導發現問題:
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操場上是有20人在活動嗎?學生一定會發現這幅圖只呈現了操場的一部分,顯然答案20人是錯誤的。
請同學猜一猜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沉思片刻后會匯報許多數據。
教師進一步引導:究竟誰的答案是正確的呢?想不想驗證一下?
2、給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條件:
跳繩的小朋友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 ,
3、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在小組中交流并匯報。
學生在試做的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借助線段圖用除法計算、數份數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列方程解。無論是哪種方法,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維特點,由學習者成為研究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再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分析,找出解決問題最簡便的方法。
在比較過程中,學生一定也許會說:前兩種方法書寫少、計算快、用起來順手也很簡便呀!教師不要立即否定,扼殺孩子們的思考意識;也不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急于往下進行。
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其實我也很欣賞你的方法,誰能把你認為簡便的方法的思路說給我們聽?
通過討論的平臺,讓大家發現用方程解決就是舊知識的綜合運用,屬于順向思維,雖然寫起來麻煩,但思考起來會更加容易。
最終得出結論:用方程解決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比較簡便。
4、鞏固練習、深入理解:
為了鞏固這種方法,我把教材中的試一試,設計成兩個板塊:一是口答,二是筆練。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本節的'重點。
口答:說出他們的數量關系:
①打籃球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4/9
②踢毽子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1/3
③某雙休日共有9天,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10
筆練:通過上述數量關系直接列出方程,并解答。
I、操場上打籃球的有4人。
(1)打籃球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4/9,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1/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II、某雙休日共有9天,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10,這個月
有多少天?
(三)實踐應用,拓展提高。
練習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基本練習、對比練習、拓展練習。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如:第一題我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弄清什么是打折,及八折的意思,再進行解答。
后面的兩道題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基本練習:解方程:
х/5=7 3х/4=4 5х/8= 8х=4/7 2х3=6 3х/8=1
二、對比練習:
1、操場上有27人參加活動,踢足球的人數占總人數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操場上有9人在踢足球,占參加活動總人數的 ,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拓展練習:
1、原價是多少元?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商場內物品打折的情況,你知道
打折是什么意思嗎?
通過課前收集生活中的圖片信息,讓學生弄清八折的意思,再進行解答。
2、李健的身高是150厘米。
(1)李健的身高是媽媽身高的5/16,媽媽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媽媽的身高是爸爸身高的8/9,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厘米?3、雞、鵝的孵化期分別是多少天?
鴨的孵化期是28天;
雞的孵化期是鴨的3/4;
鴨的孵化期是鵝的14/15;
(四)全課小節,讓學生談一談在本節課里的收獲,總結在學習中的不足。
說課稿 篇3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平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為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作準備,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含有平行線的物體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平行線的的概念認識得還不十分清楚。但是他們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愛思考問題。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聯系生活情景,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系,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
2、使學生能根據直線平行的意義,畫出平行線;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潛在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教學難點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主動學習知識。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校、學生的特點,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上從學生常見的情境入手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利用多媒體學習并掌握平行線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在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中進一步理解平行線。通過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指導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畫等工具平行線的方法。在新知識認識后及時進行練習鞏固,進一步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最后通過欣賞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的物體,感受平行美
課堂分三步進行教學的: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一、教學認識平行線
在課的開始,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窗戶、花闌干、跑道、足球門,接著從圖片中動態地抽象出幾組直線,并指出他們都是在“同一平面內”,同時介紹什么是“同一平面”,通時結合汽車在立交橋上行駛知道什么是不在同一平面內。然后讓學生觀察這四組直線,提出一個問題,按一定的標準,你能把他們分成幾組?并請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怎樣想的?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答案,對于學生的不同的答案,并不急于評判,而是從學生的回答中揭示“相交”、“不相交”這兩種位置關系,并讓學生根據這兩種位置關系再將三組直線分下類。
在此基礎上,我指出象第二組這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并且另外出示2組平行線,讓學生說說誰和誰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的含義。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豐富平行的表象。接著,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3題:學生自由判斷,指名說判斷的理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初步感知,到對每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分類,概括平行的含義,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對平行線的認識逐步清晰。
二、畫平行線
在教學畫平行線時,我先讓學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畫。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畫法,(可能有的是對的,也可能有的是錯的)然后讓學生進行評價交流:你認為哪些畫法是規范的,哪些畫法是不規范的?讓學生自己看書,了解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然后請學生簡單地描述畫平行線的過程,再由教師邊歸納邊示范,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直觀的認識過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作業紙上的練習,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學生獨立畫,交流各自畫法。
這樣,學生經過自由嘗試畫平行線,通過對各種畫法的交流、評價,逐步概括出較規范的畫法,在此基礎上,按要求畫平行線,進一步提高學生畫平行線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線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想想做做第2題
拿出課前發的長方形的紙,按要求對折兩次,再打開,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想辦法證明你的發現是否正確。學生獨立操作,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后組織全班交流:說說你有什么發現?你是怎樣證明的?使學生在操作、猜測、討論、交流中了解長方形對邊是相互平行的,長方形對邊之間平行的線段都是相等的。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線段,在全班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同時進一步體驗平移的特征。
臨近課尾,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說說自己的收獲,并指出平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墊。
說課稿 篇4
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單調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更富啟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出其應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是中學化學教師努力的方向。筆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學新教材中,對《水的凈化》(第一課時:過濾)教學做了初步嘗試與課后調查,感觸頗多。
筆者在探究《水的凈化》的兩周前,將后續課題4“愛護水資源”內容提前,讓學生進行上網調查、實地考察、工廠參觀、匯報交流等課外研究,擴展學生對科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視野,開拓學生思維發展空間,培養信息收集和整理、問題的分析和判斷等科學實踐能力,試圖在愛護水資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讓學生了解水的凈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尋找代替實驗室中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代用品,尋找生活中常用的凈水劑的興趣,發揮其主動參與性,促進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責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將河水轉化為能飲用的水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探究過濾所需要材料的選擇依據,重點探究并建構實驗室中用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培養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相融合的教學理念。
一、社會調查,課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責任
1.上網調查
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世界、中國和廣州市的水資源狀況、水污染主要來源與危害、愛護水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增強節水、愛護水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查家庭用水情況,細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況,自訂節水措施,把節水意識變成實際行動。
2.實地考察
小組合作,在居住地長洲島的深井河涌、上莊池塘、下莊池塘、珠江長洲碼頭、深井碼頭、農田、制衣廠溝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調查水資源狀況、水污染情況,并采集水樣,從顏色、氣味、懸浮顆粒大小、油狀物觀察對比,找出水樣呈渾濁的原因、水樣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產生的原因,從深層次親自感觸居住地長洲島的水資源狀況、水污染主要來源,增強愛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和情感。
3.工廠參觀
帶領學生參觀廣東太古可口可樂生產線,了解水及二氧化碳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參觀廣東太古可口可樂公司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的處理流程與方法,了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水資源保護、對空氣污染物如甲烷的處理的重要性,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為水的凈化教學提供感性認識。
4.匯報交流
形式:愛護水資源多媒體文本展示、手抄報、墻報、污水處理廠調查報告會、長洲島各處采集的水樣樣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提出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合理建議,進一步促進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責任感等人文素質的提升,為《水的凈化》的探究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提出課外研究性問題
河水和我們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請從顏色、氣味、不溶性雜質、可溶性雜質、有毒物、細菌含量等方面進行比較。這些水能直接喝嗎?怎樣才能變成能喝的水呢?水凈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尋找能代替實驗室中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代用品,尋找生活中常用的凈水劑。
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實際,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直接經驗,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各種社會資源,擴展了學生認識化學、科技發展與生活生產實際密切聯系的空間,又增添了人文內涵的深度,更發展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聯系生活,引導探究,反思評價,領悟方法
《水的凈化》(第一課時:過濾)采用兩個探究過程,重視三性:即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用水如何凈化的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過濾實驗操作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視角、全方位地認識水、利用水,在實踐中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發展探究能力,促進化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1.匯報課外研究性問題的研究結果
(1)小組展示河水和我們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對比結果,得出水凈化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除去不溶性雜質、除去可溶性雜質、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細菌。
(2)展示生活中過濾液體的材料并探究歸納材料的特點。一學生上臺匯報,受制作豆漿過濾豆渣的啟發,演示用自帶的一層醫用紗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礦泉水瓶過濾自帶的泥漿水,發現泥水渾濁度有所降低,但依舊渾濁,醫用紗布表面有少量黃色泥砂小顆粒。她認為紗布對泥砂小顆粒的吸附力不夠,馬上就有學生反駁是紗布空隙太大,導致小顆粒泥砂通過。
于是該生將紗布反復疊加,疊成較厚的一層,重新過濾,發現泥水渾濁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學生也用自帶的材料如棉花、襪子、洗碗布、海綿、吸水紙巾、細紗網等進行過濾操作。經過熱烈的討論,得出只有當過濾材料結構的空隙比泥砂顆粒的小,才能達到將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見,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獲得的過濾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實驗、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中才能不斷得到完善而發展;而自找材料,自做過濾器,既緊密聯系了生活與化學,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又體現了科學技術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應用價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2.從生活經驗遷移、探究實驗室操作的方法
由于實驗室過濾操作方法與學生已有的過濾經驗不太一致,教師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用濾紙和漏斗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問題
教師分發濾紙,要求學生觀察濾紙與一般的紙有何不同,選用實驗室中儀器進行自主探究過濾操作。在整個自主探究過程中,兩個組成員之間、組和組之間,相互討論,分工合作,興趣盎然。
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即使課前已布置練習,但課堂上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看教材,而是在觀察濾紙后,拿起濾紙、漏斗就操作;學生的操作五花八門,濾紙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窩成一團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錐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樣,大部分都是一學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學生將泥水懸空直接倒在濾紙上。學生的操作暴露了許多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有限,預習方法沒有到位;二是學生以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過濾的經驗,或者是前面實驗造成的慣性思維行事。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不能自己發現問題的所在。
(2)欣賞成果,反思評價,表達交流,探究正確操作的方法
筆者以為,只有通過學生互相搜集證據來評價比較,設法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使其認真反思,自己發現自身原有知識的局限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本質,自己去糾正錯誤的操作,補充完善得到正確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終達到主動建構知識、體驗探究曲折與樂趣的目的。
①收集事實證據:各組互相觀察對比濾液的澄清度,發現只有四個小組的濾液是澄清的。
②評價與交流:四個成功小組滿懷成功的喜悅介紹經驗,實驗失敗者則陷入對自己小組和其他小組操作的反思,幾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評價交流反思的活動,各抒己見,點評各小組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點。
③修正與歸納:在互相評價交流中,在思考和討論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將存在的操作問題一個個找出來,又一個個想辦法解決;學生不斷地發現錯誤的操作,不斷地修正已有的“經驗”,從中領悟正確的操作方法,完善歸納,最后初步解決了濾紙的折疊方法,濾紙和漏斗邊緣、濾液的高度的問題,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④點撥與頓悟:在概括、領悟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為自己的發現歡欣鼓舞,為參與評價交流獲取知識后的成功而喜悅,但是仍然沒有人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處。于是教師點撥:“做實驗時,你們用手拿著漏斗累不累呀?”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累呀。”“怎樣將手解放出來呢?”學生才恍然大悟,在實驗桌旁尋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鐵架臺、鐵圈或鐵夾來支撐漏斗。
⑤結論與驗證:趁熱打鐵,教師說:“能否使用你們剛才歸納的過濾操作的要點,得到澄清液呢?”學生洗滌漏斗,重新過濾,澄清的濾液進一步驗證了結論的正確,他們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至此,實驗室中用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的探究過程達到了高潮。
三、自我反思
從總體上看,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知識體系,使單調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富有啟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體現出其應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師在處理因課前無法預計學生的知識點的遷移方式和思維深度而暴露的問題時,能時刻關注并追隨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活動,及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巧妙誘導。點撥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達到師生互動、主動建構的目的。
不足之處:課時延長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時間控制上把握欠佳,討論問題過細,花費時間較長。說明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討論,要探究多長時間,討論什么問題、討論多長時間等,仍是筆者需要調整、思考的問題。我著重反思了以下幾點:
1.貼近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
貼近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
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
從教學過程與調查所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化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采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后,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評價,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代表作,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品采用紀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2、教學目標的設定
(1)知識與能力:積累生字詞;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把握文中父子親情,敬愛父親
3、教學重點
研讀重點段落;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4、教學難點
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5、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說教法
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不算太好,尖子生不多。根據學生實際以及本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如下教法:
1、 以品味語言為主,采用點撥式教學,設計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
2、 采用朗讀、討論、質疑法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3、 為增加課堂的容量,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問題,扣住文中關鍵語句,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中體現的父子深情;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提高語文水平。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激情導入:(大屏幕上播放黃磊演唱的《背影》,同學欣賞)這首歌的名字叫《背影》,是今年最流行的一首歌曲。無獨有偶,朱自清先生也曾經寫過一篇紀實散文也叫《背影》。他寫的是誰的背影?這個背影有什么特點?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2、檢查預習情況:作家作品(由學生介紹,教師予以補充)、字詞(由學生解決,大屏幕出示一部分) 這部分由學生自主完成
3.、師生互動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大屏幕出示閱讀準備:父親的語言、父親的動作、父親的背影、兒子的眼淚,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并作圈畫)
(2)整體感知:文章以什么作為線索?寫了什么事?(落實閱讀準備中提及的問題)
(3)你最喜歡的是哪次背影?為什么?
(4)閱讀課文的前三段,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
4、小結,布置作業:進一步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導入:(結合上節課內容)
師生互動:
1、賞析“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1) 大屏幕出示視頻資料:電視散文配樂朗讀,學生欣賞
(2) 這段文字為什么寫的如此感人?(品動詞的運用、飽含真情的敘述)
(3) 以“讀過此段,我()”這一格式說話
2、品味父親的話語,理解話中所包含的意思(小組合作)
3、文中寫了我的'四次流淚,原因各是什么
4、年少的我是否真正理解父親為我所做的一切?(理解“聰明”一詞的真正含義)
5、探究:
(1) 按照你的理解,文章還可擬定什么題目?說說看。
(2) 問什么作者要用“背影”為題?這好在哪里?
(3) 你怎么看待文中所描述的父愛?(教師注意個別質疑?)
(4) 《背影》何以成為經典?
6、拓展遷移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也肯定給了你許多的關愛,哪件事最令你感動?與大家交流一下。
6、小結:四次話語、四次背影、四次流淚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相信讀過此文,父親那深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已經深深的印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是啊,父愛可以輕柔的似涓涓細流,可以厚重的如巍巍高山,這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要否定父愛。讓我們對父親真誠的說上一句:我們懂你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的《懂你》(落實情感教育)
7、布置作業(大屏幕出示:)
青春年少,懵懂無知,我們也曾對摯愛我們的父母任性過,也有誤解他們的時候。以“( ),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短文來表達你的情感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思念父親 點出背影
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父子情深
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別后懷念 再現背影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10-19
赤壁說課稿11-07
《送別》說課稿07-02
《坐井觀天》說課稿07-24
《攀爬》說課稿02-18
《寓言》說課稿10-20
《趙州橋》說課稿06-14
說課稿優秀09-19
《母雞》說課稿01-03
貝多芬說課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