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詩詞名句>王昌齡詩詞

    王昌齡詩詞

    時間:2024-04-24 08:48:20 詩詞名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昌齡詩詞

    王昌齡詩詞1

      【原文】

    王昌齡詩詞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韻譯】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賞析】

      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的邊塞詩也是別樹一幟,頗為人們稱道的。詩人早年漫游西北邊地時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詩人先以“蟬鳴空桑林”強烈渲染悲涼之氛圍,寫得有聲、有境、有情。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給人造成一種蕭瑟之感,面對葉盡林空,耳聽寒蟬悲鳴,行人又將何以堪?詩的頭兩句,點出時令和邊塞的具體地點,同時通過蟬鳴空桑林的描寫,渲染了邊地荒涼冷落的環境氣氛。一個“空”字,既表現桑葉已經落盡,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蕭瑟景象,給人以強烈的荒僻之感。詩人還以寒蟬凄切的鳴叫聲,進一步烘托邊塞的蕭條荒僻。三四兩句,一方面從戍邊將士“出塞入塞”中,暗示這秋高馬肥的季節,邊塞形勢緊張,一方面又從蕭關內外處處是黃蘆枯草的廷期環境描寫,來顯示將士守衛邊地的'艱苦。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

      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王昌齡詩詞2

      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商風入我弦,夜竹深有露。弦悲與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颼飗青松樹。松風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聲意去復還,九變待一顧。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

      宴南亭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鮮潔。楚客共閑飲,靜坐金管闋。

      酣竟日入山,暝來云歸穴。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物狀如絲綸,上心為予決。訪君東溪事,早晚樵路絕。

      箜篌引·盧溪郡南夜泊舟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盧溪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

      其時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

      彈作薊門桑葉秋,風沙颯颯青冢頭,將軍鐵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戰未休。

      黃旗一點兵馬收,亂殺胡人積如丘。

      瘡病驅來配邊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顏色饑枯掩面羞,眼眶淚滴深兩眸。

      思還本鄉食牦牛,欲語不得指咽喉。

      或有強壯能噫呦,意說被他邊將仇。

      五世屬藩漢主留,碧毛氈帳河曲游。

      橐駝五萬部落稠,敕賜飛鳳金兜鍪。

      為君百戰如過籌,靜掃陰山無鳥投。

      家藏鐵券特承優,黃金千斤不稱求。

      九族分離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聲颼飀,仆本東山為國憂。

      明光殿前論九疇,簏讀兵書盡冥搜。

      為君掌上施權謀,洞曉山川無與儔。

      紫宸詔發遠懷柔,搖筆飛霜如奪鉤。

      鬼神不得知其由,憐愛蒼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須漸抽,盡遣降來拜御溝。

      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

      使臣書之得已不?

      吊軹道賦附邵平歌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道不虛行兮,史鰍沒位,吾寧范伯之徒歟,感夷齊而多愧。

      麟鳳遠去,龍則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師莫歸。往者不可諫,來者吾誰欺?

      始退身以進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蕭相國知予乎布衣。

      送朱越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遠別舟中蔣山暮,君行舉首燕城路。

      薊門秋月隱黃云,期向金陵醉江樹。

      為張僓贈閻使臣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哀哀獻玉人,楚國同悲辛。泣盡繼以血,何由辨其真。

      賴承琢磨惠,復使光輝新。猶畏讒口疾,棄之如埃塵。

      別陶副使歸南海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南越歸人夢海樓,廣陵新月海亭秋。

      寶刀留贈長相憶,當取戈船萬戶侯。

      秋日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反照入閭巷,憂來與誰語。

      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

      齋心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朧。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

      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云英化為水,光采與我同。

      日月蕩精魄,寥寥天宇空。

      次汝中寄河南陳贊府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汝山方聯延,伊水才明滅。遙見入楚云,又此空館月。

      紛然馳夢想,不謂遠離別。京邑多歡娛,衡湘暫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發。豈惟長思君,日夕在魏闕。

    王昌齡詩詞3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度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解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本詩大約作于第二次被貶時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別老朋友辛漸時而作。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了第一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詩作淡淡的孤獨,淡淡的哀愁,透涼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潔的心上,此生難了的情愫有誰能懂?有誰能解?

      那場透涼的雨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寒雨連江夜入吳”,雖是寂寂寒江,可剛才還是明月照高樓,現在江雨悄然而來,莫非這秋雨也因離愁而生。詩人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再來透涼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蕭瑟秋意,黯淡離別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江的雨勢連綿入吳,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心底無私天地寬啊。雖是寒雨透涼,但清爽,如同冰潔的.心。作者聽著雨聲,看那雨景,始終有一種離愁縈繞心頭,與老朋友相對無言,默默地平明來臨。那場透涼的雨呀!請把離愁全部帶走。

      那顆冰潔的心

      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問楚山:你孤獨嗎?你的心像我一樣冰潔嗎?作者與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憐。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逝去流水。作者與楚山一樣的孤獨,一樣的被透涼的寒雨淋透,那樣冰清玉潔。因孤獨無人相識,也無人相知,更無人相訴,看著眼前的浩瀚而又潔白無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壺”,千言萬語只化作臨別叮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真切袒露了坦蕩的胸懷和堅貞的品格。“玉壺”已是因清澈見底而讓人一覽無余;“冰”更是因晶瑩透明而讓人表里皆悉。一顆如冰一般永遠表里如一、高潔清白的心盛入玉壺,還有什么見不得人、見不得事的呢?吳地本也如“玉壺”一樣,是潔凈之地,毫無污染。而一顆冰潔的心毫無瑕疵,多么清正廉潔、積極進取,高風亮節,冰清玉潔,此乃“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那生難了的情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捎去的不是給洛陽親友平安竹報的口信,也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信念的告慰,對蔑視謗議的自譽。凄寒孤寂中,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詩人在凄凄寒雨中,誰能理解一顆冰潔的心,此生難了。

    王昌齡詩詞4

      《宿王昌齡隱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只有孤云。

      松林中間明月微露,灑下清輝似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濃,芍藥園圃滋生苔紋。

      我也想要謝絕世俗,來與西山鸞鶴合群。

      注釋

      測:一作“極”。

      隱處:隱居的地方。唯:只有。

      猶:還,仍然。

      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

      藥院:種芍藥的庭院。滋:生長著。

      余:我。謝時:辭去世俗之累。

      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群:與……為伍。

      賞析

      常建這首《宿王昌齡隱居》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四十四。下面是原北京大學教授倪其心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在盛唐已傳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韻派”的推崇,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并為常建代表作品。

      此詩題曰“宿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處,二是說當時王昌齡不在此地。王昌齡及第時大約已有三十七歲。此前,他曾隱居石門山。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即此詩所說“清溪”所在。常建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繞道不遠,就近到石門山一游,并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深不測”一作“深不極”,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說清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見不到頭。王昌齡隱居處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門山上,望去只看見一片白云。齊梁隱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對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為隱者居處的標志,清高風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闊隱士,白云多;王昌齡卻貧窮,云也孤,而更見出清高。清人徐增說:“惟見孤云,是昌齡不在,并覺其孤也。”這樣理解,也具情趣。

      中間兩聯即寫夜宿王昌齡隱居處所見所感。王昌齡住處清貧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謂“茅亭”。屋前有松樹,屋邊種花,院里蒔藥,見出他的為人和情趣,獨居而情不孤,遁世而愛生活。常建夜宿此地,舉頭望見松樹梢頭,明月升起,清光照來,格外有情,而無心可猜。想來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換了客人,依然多情來伴,故云“猶為君”,“君”指王昌齡。這既暗示王昌齡不在,更表現隱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獨的,而抬眼看見窗外屋邊有花影映來,也別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見王昌齡蒔養的藥草長得很好。因為久無人來,路面長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藥草卻滋養了青苔。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寫隱逸情趣的同時,流露出一種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現得含蓄微妙。

      末聯便寫自己的歸志。“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語,表示將與鸞鶴仙靈為侶,隱逸終生。這里用了一個“亦”字,很妙。實際上這時王昌齡已登仕路,不再隱居。這“亦”字是虛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說要學王昌齡隱逸,步王昌齡同道,借以婉轉地點出諷勸王昌齡堅持初衷而歸隱的意思。其實,這也就是本詩的主題思想。題曰“宿王昌齡隱居”,旨在招王昌齡歸隱。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確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詩人善于在平易地寫景中蘊含著深長的比興寄喻,形象明朗,詩旨含蓄,而意向顯豁,發人聯想。就此詩而論,詩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的舊地,深情地贊嘆隱者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誠摯地表示諷勸和期望仕者王昌齡歸來的意向。因而在構思和表現上,“唯論意表”的特點更為突出,終篇都贊此勸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達,使王昌齡隱居處的無情景物都充滿對王昌齡的深情,愿王昌齡歸來。但手法又只是平實描敘,不擬人化。所以,其動人在寫情,其悅人在傳神,藝術風格確實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創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齡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經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此詩即作于常建辭官歸隱途經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縣石門山時。常建夜宿故人舊時隱居之處,觸景生情,遂作此篇。

    王昌齡詩詞5

      《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重點字詞解釋

      ①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扛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

      賞析鑒賞

      “寒雨連江夜人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連”字和“人”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扛面上,進人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扛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從清澈勰、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王昌齡詩詞6

      1、《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4、《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張四》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

      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

      8、《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9、《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擴展閱讀:王昌齡的詩歌內容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可分三類,這三類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

      第一類是沿用樂府舊題的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適、岑參為首。兩人又都擅長歌行長篇,高作昂揚奮激,岑作瑰麗雄奇。王昌齡卻另辟蹊徑,以短小的絕句形式,抒寫征人的種種情思,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之四)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五)的勝利喜悅,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都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調的舒緩自然、音節的宛轉瀏亮,成為傳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類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王昌齡在《宮詞》、《閨怨》諸作中從另一方面表現了他刻畫封建制度下婦女內心情感的高度藝術才能。從外表上看,宮廷生活是那么靜謐迷人:“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妝”(《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中,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著希望的復雜心理。這些作品文筆之龍麗,語言之凝煉,情韻之深刻,都使后來作者難于爭勝。

      第三類是送別詩。王昌齡的一生交游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多么需要親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溫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給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他的送別詩,在表現手法上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用不同的藝術構思,表現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別詩常規,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著意在寫別后的情景。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為“主意”四、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寫人見長。

      王昌齡是的邊塞詩人,并在后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于采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通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借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心的憂愁;或者借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其二,既采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閑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于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

    【王昌齡詩詞】相關文章:

    詩詞鑒賞:現代詩詞古代詩詞08-17

    毛澤東詩詞全集_毛澤東詩詞賞析08-13

    中國詩詞大會古詩詞01-26

    詩詞鑒賞08-16

    詩詞名句08-24

    曹操的詩詞08-21

    酒詩詞08-22

    詩詞佳句08-22

    石達開詩詞08-22

    辛棄疾詩詞08-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一区 |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美女天堂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