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物理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節,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考慮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敘述,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動能定理的演繹推導.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難點:會用動能定理解決有關的力學問題。
三、教學方法
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驗方案以小組合作研討的方式參考教材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體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那么物體的動能應該怎樣表達?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1、動能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哪里開始入手進行分析的?這對我們討論動能有何啟示?
總結: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重力做功開始入手分析的。討論動能應該從力對物體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過知識的遷移,找到探究規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設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圖所示。試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力F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
【提問】教材上說“xx”很可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為什么這樣說?
總結: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xx
2、動能是標量,國際單位制中,動能的單位是J(焦耳)
3、動能定理
1)表達式
有了動能的表達式后,前面我們推出的xx,就可以寫成xxx
其中xx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xx,xx表示一個過程的初動能xx。
2)概念: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作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提問】
1)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義?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2)動能定理,我們實在物體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線運動的情況下推出的。動能定理是否可以應用于變力作功或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該怎樣理解?
4、能力訓練
例題1和例題2,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5、幫助學生總結用動能定理解題的要點、步驟,體會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2)用動能定理解題,必須明確初末動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總功.
3)要注意:當合力對物體做正功時,末動能大于初動能,動能增加;當合力對物體做負功時,末動能小于初動能,動能減小。
6、總結歸納
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內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節連同下一節內容(機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觀點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節課后可以加適當的習題課加以鞏固,也可以在本節課后就加一節習題課.本節課的內容不是十分復雜,在用牛頓定律推導動能定理時學生一般都能夠自己推導,要放開讓學生自己推導,以便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認識。
動能定理的應用當然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關鍵,這節課不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應用這個定理解決問題的全部方法,而應該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這個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據例題來逐步讓學生自己體會。
【作業】書面完成課本74頁“問題與練習”中3、4、5題。
物理說課稿 篇2
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
本節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運動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于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同學們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同學們。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即位置變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來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在描述運動快慢方面的區別和聯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方向。
5。理解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及其加速或減速運動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
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在建立瞬時速度概念時的作用,了解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同學們區別物理概念的能力,培養同學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同學們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它們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物體的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同學們對物體的勻速運動已有自己的認識,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同學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導同學們分析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體驗它們的區別,利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同學們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學們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講授法、類比法、討論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同學們的積極思維。
說學法
同學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同學們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同學們的學法指導,引導同學們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同學們簡要復習位移的概念后,為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指導同學們利用類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變化的快慢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體驗類比的方法,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運用。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同學們在輕松、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同學們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速度的教學后進行加速度的教學,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快慢作為加速度的基礎,再用類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復習位移的概念后,教師舉例(物體有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僅不同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不一樣,且同一物體在不同時段的運動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請同學們舉例:如 蝸牛爬行,飛機起飛等)引導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運動快慢?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平均速度: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做機械運動時位置發生了變化(即發生了位移),但運動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導同學們思考,和具體討論兩種簡單的運動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較時間,運動的時間相同比較位移。在討論位移和時間都不同時采用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來描述(比值大,運動快;反之則慢)。從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這樣同學們知道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義的方法。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2—22和表2—3,讓同學們明確求的是哪一段時間,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時速度:讓同學們討論與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物體運動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在給出瞬時速度的概念。體會極限思想在物理中的運用,了解實驗室怎樣測瞬時速度,并總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
(3)加速度:通過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來引入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題,幫助同學們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負之分,并理解正、負號的意義;進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學難點。通過交流,教師總結: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同學們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同學們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同學們積極思考、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同學們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3
我在認真學習了大綱和教材之后,對這節課的處理力爭在脫離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因為教材是以知識結構順序為主線編排的,而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也就是要沿著學生的認識過程來安排教學,所以我改變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規律這一單一過程,從引導學生研究單擺的擺球運動入手,使學生展開探索,舉一反三來認識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這一規律,然后由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設計實驗驗證這一規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觀察單擺在各個階段的能量變化,我在教學中選用一個擺動周期較長的單擺,也就是由一根長約2m的擺線將質量為2Kg的球體懸掛在天花板的掛鉤上。演示時教師要靠墻而立,把擺球拉到自己鼻尖處,然后將擺球輕輕釋放,在擺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時,頭一點也不要動。學生從這種“驚險”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極其深刻的印象,會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去觀察、去探索,這時學生可以通過擺球高度和速度的變化,分析出實驗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在引導學生得出擺球運動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規律之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們能否用身邊的物品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規律。之所以讓學生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實驗,目的是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并不是進行實驗,所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富有創建的設計給予鼓勵使學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績,獲得成功的快樂,增強參與的勇氣。
在設計與操作中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設計的實驗找缺點,挑毛病,甚至對課本演示實驗“ 吹毛求疵”,經過教師一如既往的鼓勵、指導,學生改進了許多實驗,比如本節課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中小鋼球碰撞的是彈片,由于彈片彈性形變發生在一瞬間,不易觀察,經過反復實驗,學生用彈簧來替代彈片,效果明顯,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們以后的實際教學中。
另外,為了增強物理學科與科學、社會的聯系,我在學生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之后,提出:流動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讓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讓學生利用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分析,然后建議學生查閱資料或通過各種媒體進行調查活動,以獲得有關水電站的信息,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對于本節課的“ 想想議議”,教材要求學生把皮球涂上黑顏色做實驗,這樣容易把手和球弄臟,所以我啟發學生:不涂黑顏色可以嗎?學生決定涂上水來做實驗,然而球反復落下時,留下的水印卻是重合的,無法觀察,怎樣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呢?學生經過反復探索,終于想出了辦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鏡,當球碰到鏡面反彈起來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鏡,使鏡面上每個水跡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節課的最后,我利用了一只扁圓鐵盒,盒的內側用塑料泡沫擠住幾塊銅塊、鐵塊等重物,然后蓋上盒蓋,在盒外標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側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處,它將靜止不動;把它側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時,它將沿斜面向下滾;再把它側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頂端時,一松手,它將向斜面頂端滾動,成了“會自動爬坡的輪子”,這是出乎學生意料的,他們都很驚奇;當把它側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松手,它會在玻璃板上來回滾動一段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學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裝了什么,所以他們會有極大的興趣去探個究竟,甚至于下課了,學生還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樂之中,這樣就將物理教學延伸到了課堂之外。
以上是我對《動能和勢能的轉化》一節的幾點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行、專家提出寶貴建議。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說課稿01-16
【精華】物理說課稿06-04
高二物理說課稿01-15
物理說課稿3篇08-26
物理說課稿(精選10篇)05-24
【推薦】物理說課稿4篇08-31
高一物理說課稿04-26
初中物理說課稿(精選10篇)04-23
【推薦】物理說課稿范文10篇09-09
九年級物理《蒸發》說課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