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磨《學寫心情》習作教學課
三磨《學寫心情》習作教學課
原創: 辛雅
2019年3月28日有幸參加“讓習作教學與兒童走得更近”專題培訓活動,并與浙江省溫嶺市骨干教師分享了《學寫心情》習作教學課。這節課試上了四次,前前后后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準備,感謝師父吳勇老師對我的信任和幫助;感謝團隊小伙伴為我出謀劃策;感謝其他老師的鼎力相助……伙伴們的優秀帶給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每一次公開課,我不僅能收獲教學的進步,還得到了心靈的豐盈。
一磨:環節有趣,貼近兒童
上學期剛上過四年級的《我的心兒怦怦跳》,即在一件事情過程中寫變化的心情,這次接到開發三下習作訓練點的任務時,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可以設計一個寫心情的訓練。
由于思維定勢,我把當時上課的環節都遷移了過來。由看圖猜心情導入,接著出示例文、提煉精準知識,之后出示習作要求、現場練筆,最后現場點評。從流程上看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很快喬老師就給我提了一個很關鍵的意見:這個導入要再有點意思才行。三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如果整堂課由說和講貫穿始終,還不夠有意思。所以她建議我換一種游戲的方式猜心情,會更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意見經采納后,我把“看圖猜心情”換成了“你來比劃我們猜”,也算是一個熱場,讓孩子們迅速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在練習單的情境選擇和排版設計上也反復修改了三次。一開始要求從“明天要去春游,我好高興啊!”、“被媽媽發現我闖禍了,我有點慌亂。”以及“今晚我一個人在家,我特別害怕。”這三個情境中任選其一,并讓孩子在作文紙中直接續寫心情。這三個情境選擇都不太理想:第一個去春游,雖然貼合三年級學生實際生活,但是沒講去哪里,因此情境設置得不夠具體;第二個情境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意,學生一寫就是打碎花瓶被媽媽責罵;最后一個脫離真實生活,考慮到現在科技發達,就算孩子真的一個人在家,只要有電子產品相伴,恐怕他們高興還來不及呢。經調整,情境縮減為兩個,即“聽說春游去迪士尼樂園,我好高興啊!”和“快交卷了,有道題我還沒有做出來,特別著急!”之所以最后一個情境又回到了考試上去,也是出于對三年級孩子學情的考慮。考試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孩子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二磨:目標清晰,精準知識
對三年級孩子寫心情訓練中教什么知識我犯了難。可教的點太多了,而且有的內容不知道如何精準概括。一開始我的板書設計成“外部動作”、“內部心理”和“合理聯想”三個部分,自己糾結了一下“合理聯想”可能有些難度就更換成了“借物移情”。這一換更有問題了,這個點不是自己想當然的認為三年級孩子一點就通的,當然最大的可能是我沒有講清楚。團隊幫我第一次磨課時,就拎清楚了我的思路,從動作、感受(如臉發燙、心跳加速、后背冒汗等)以及心理活動三方面入手,最后我以“身體變化”:“可見”+“可感”以及“內心想法”:“真實”兩大點入手。本以為這樣的板書思路清楚、簡單易懂,但是試上時發現孩子們看到“可見”和“可感”并不能直接反應到要寫人物動作和身體的變化,而“真實”也不是一種寫作方法,所以這次嘗試也失敗了。最后我們決定板書還是要符合三年級孩子直觀性的特點,給孩子提供“動作體現”、“身體感受”、“真情流露”三個寫作支架。
三磨:關注學生,靈動生成
最后一周的兩次試上,首先要求自己熟記流程,但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發現并總結各種超出教學預設之外的情況,鍛煉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對教學設計做相應的微調。
比如,第三次試上之后,我發現課堂時間安排比例還是不太協調。孩子們說的機會和時間少,寫和評的時間則太長了。所以,在導入環節,我又加入了一個不同的心情讓孩子們通過比劃來猜。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雖然對“一個人獨自過馬路感到害怕”比較感興趣、也有經驗,但是心理活動中常常多次流露出“我快死了”等擔心。可能是由于情境的特殊性,容易讓孩子們聯想到“死”之類的話,導致他們寫的心理活動過于單一,缺少個性。而且考慮到示范課教師對孩子價值觀的引導,所以我決定換掉這個情境,防止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第四次試上后,我則對孩子們可能進行的回答進行總結,并一一進行評價預設。當然這種方法是最笨的方式,考慮到自己對課堂整體把控能力不足,尤其是應對現場突發情況的能力不足,這無疑是給自己吃了一丸鎮定劑。所以,我很欽佩那些老教師淡定自若、從容自信的教態,這種控局的氣場,是我未來修煉的方向。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的確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越來越欣喜上完一堂課后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生成,在課堂上有些話真是在說出口的一瞬間就后悔了,但沒法更改,事后追憶起來又懊悔不已。
比如,我在講評學生文章之時,明明第一次就聽出孩子把“著急”的“著”錯讀成第一聲,但是當第二次講評結束時我還忘得一干二凈,直到上完課才記起當時心里面對自己的提醒;當面對孩子說“我就想吃大餐,狗又不能殺了吃”的回答時,我明顯有點語無倫次:“看來你是個吃貨,但是我們要保護小動物。”總之感覺自己的話接的驢頭不對馬嘴;最遺憾的一處是孩子說他害怕時會感到“心臟變重了”,如果我能直接把掌聲送給他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周愛華老師的“課堂留白”建議給我很大的啟發。教學中要能給孩子發揮的空間,給孩子解綁,要期待孩子們有比老師更精彩的表現。所以,對孩子提的要求不要說太滿,留有余地會讓孩子有如釋重負的幸福感,能讓他們更想寫、更敢寫、更愿意寫。
【三磨《學寫心情》習作教學課】相關文章:
磨課教學反思01-23
習作指導課《寫童話》教學設計08-18
磨課教學反思15篇01-23
習作課教學反思04-04
怎樣“磨”課?08-18
《霧凇》磨課手記08-17
磨課總結反思08-22
磨課個人總結03-10
國培磨課感言08-20
磨課工作總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