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
《綠山墻的安妮》講述了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歲時被綠山墻的馬修和瑪麗拉兄妹領養,但她個性鮮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強,憑借自己的刻苦勤奮,不但得到領養人的喜愛,也贏得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友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一)
馬修與馬麗拉是一對兄妹,一起住在一座名叫綠山墻的農舍里。有一天,他們要領養一個男孩,可陰差陽錯,安妮——一個女孩來到了綠山墻。安妮生性活潑、并喜愛想象,但馬利亞卻是一個古板的人。在經過多次訓練和經歷后,安妮最終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想象,把它合理的應用,而不是胡思亂想。最終,在經歷了多次磨難后,安妮最終成為了一位教師,陪伴著馬利亞,幸福地活著。
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二)
主人公安妮出生三個多月就成了孤兒,在陰差陽錯來到埃文利的綠山墻之前曾幫人看過孩子,做過家務,還在孤兒院生活過。她渴望親情,渴望理解,渴望有個溫暖的家。她愛風景秀麗的綠山墻和收養她的卡斯伯特兄妹,幸運地在綠山墻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她誠實熱情,富于幻想,但也有任性、虛榮等壞毛病。在馬修和瑪麗拉的關心愛護下,她從一個紅頭發、滿臉雀斑的“丑小鴨”成長為才貌出眾、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馬修去世后,她為了照顧喪失了勞動力的瑪麗拉,毅然放棄用心血和汗水贏得的艾弗里大學獎學金,回到了偏僻的綠山墻,開始了人生新的奮斗。
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三)
安妮是個身世凄涼的小女孩。出生不久,父母雙亡,好心的鄰居把它養到六歲,她開始到一戶人家看孩子,后來被送到了孤兒院。住在綠山墻島上的馬修和瑪莉拉收養了她。安妮天性活潑開朗,她的天真和愛幻想鬧了不少笑話,又因為善良和直率贏得了友誼和真摯的愛。她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但因為照顧生病的瑪莉拉,她只好放棄學業,留在家鄉當小學教師的故事。
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加拿大處于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時期。而愛德華島王子島是加拿大面積最小、人最少、人口密度最小的一省。小說中的阿馮利村是該島上的一個小村莊,地處偏僻,交通極度不方便。村里的居民經濟生活狀況大都不理想。蒙哥馬利用女性的筆觸描繪出了島上安詳和諧的田園生活與壯麗的海洋景觀,一方面可以看出該島生態環境好,未被污染;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此地偏僻落后,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之風還未吹到小山村。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民生結構的原樸性幾乎還沒受到太大破壞。
創作歷程
蒙哥馬利嫁為人婦的時候,已經是頗有名望的作家了。她的創作秘訣出自每日瑣碎的家務,在她的圍裙口袋里總是有一個小本本,靈感乍現,立刻記錄。在一次瀏覽小本本的時候,她發現了這樣一條消息引發了她的創作靈感:“一對年邁的夫婦向孤兒院申請領養一個男孩,陰差陽錯,一個女孩被送了過來”。正是從這只言片語中,蒙哥馬利整合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說,并于1908年出版為《綠山墻的安妮》。
藝術特色
蒙哥馬利在寫《綠山墻的安妮》時,并沒有使用多么特別的手法,她只是選取了貼近生活的、符合兒童年齡特征及心理特征的喜劇性事件,運用傳統的兒童文學中最常見的生動的兒童語言及動作的描寫,同時加以典型的環境襯托。但是,正是這些傳統寫作手法的成功結合,使這部作品成了一部聞名世界的兒童文學經典,也使“安妮”成為了“繼艾麗絲之后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形象”。
在這部小說中,蒙哥馬利用精練、清新的語言,把山水花草生動地描繪出來,有景有情,既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又滿足了兒童多方面的審美需求。小說借助安妮的眼睛,把優美異常的自然環境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歡喜的白路”上雪白的馥郁芬芳的蘋果花;枝頭下面,不知不覺來臨的紫色的黃昏;格林·蓋布魯茲如油畫一般的早晨;成千上萬朵紫花地丁怒放的“紫花地丁淵”;彌漫著自然迷人氣息、流動著百鳥爭鳴時優美旋律的“樺樹道”……作者毫不吝惜地用筆墨寫出了一個仙境一樣的格林·蓋布魯茲。安妮生活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難怪會常常“快樂得像妖精”。讀者讀到這些,也會不知不覺陶醉其中。而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如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自世界各地慕名來到愛德華王子島,去追尋小說中安妮踏過的足跡。
【綠山墻的安妮主要內容】相關文章:
綠山墻的安妮作文08-31
綠山墻的安妮作文02-02
綠山墻的安妮閱讀心得08-19
綠山墻的安妮閱讀心得01-30
《綠山墻的安妮》閱讀心得04-26
讀綠山墻的安妮作文05-01
關于綠山墻的安妮心得09-10
《綠山墻的安妮》讀書筆記08-23
綠山墻的安妮讀書筆記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