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說課稿>高中歷史說課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2-08-12 04:49:0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歷史說課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一)

    高中歷史說課稿

      【摘要】高中歷史說課稿:《偉大的抗日戰爭》優秀說課稿范例是精品學習網為您整理的高考最新動態,請您詳細閱讀!

      說教材:

      此課《偉大的抗日戰爭》是高一歷史(人民版)上冊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第三部分內容。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百年時間內,列強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船堅炮利的軍事優勢,屢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嚴重踐踏中國主權。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再次振興的轉折點,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抗戰開始時間的問題。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戰階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中國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偉大的抗日戰爭開始了。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大舉侵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軍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戰。

      三、抗戰特點:中國抗戰的最大特點是"全".全體現在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地區、各種作戰方式各種正義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如何體現。其次是一場持久戰;最后是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中國抗戰的偉大體現:從抗戰的歷史意義分析出,國內意義:中國的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意義有: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五大國,并擔任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說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多維情境模式,圍繞重點、難點及亮點精心設計問題群,促進學生互動討論、辯論糾誤,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將本課內容設計為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師本人將擔任抗戰紀念館館長,并在課前布置好預習課題。

      說學法:

      學生以參觀抗日戰爭紀年館的形式來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內容,四位同學將擔任抗戰紀念館分館館長并做好為其他同學講解的課前準備。其余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在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在體念中自主、互動學習,進行知識的辨析和遷移。

      說教學手段:

      制作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以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方式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說教學理念:

      1、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2、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教中有評,評中有教,體現一種過程引導、及時反饋和激勵鞭策的教學理念。

      3、注重情景體驗和理性分析、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4、屏棄原來的以教材為中心,一綱一本的觀念,樹立新的教材觀,以課標為依據,參照教學指導意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的課堂教學觀可以概括為"六點論",即凸顯重點、破襲難點、呈現亮點、追蹤熱點、教的有效點、學的輕松點。

      說教學目標:

      在"六點論"課堂教學觀的指導下,制定合理的三維教學目標。主要是體現"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識與能力:一方面,落實"雙基";另一方面,一堂課不可能解決學生各種能力問題,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意識;

      過程與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圖片法、圖示法、研究性學習法、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樹立科學、合理、客觀評價事物的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體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義。

      說教學重點:

      分析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原因、表現及結果,探究抗戰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確立依據:因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和后方),全國各階級、各階層都參加了戰斗。從中日兩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是個弱國,只有全民族抗戰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對外敵入侵又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說教學難點:

      理解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

      確立依據:從中日兩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是個弱國,日本是一個強國,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戰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因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說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布置預習作業,做好扮演紀念館館長的準備工作。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做好扮演專題館分館館長的準備工作。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展示受侵華軍細菌戰毒害的中國民眾和王選女士為細菌戰受害者索賠而奔走街頭這兩張照片引出本課的內容--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師作為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講解員為同學們講解57年前的那場戰爭。

      二 教材處理

      抗日戰爭這一章節內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個課時才能講授完而新課程只安排一個課時。因此我將本課內容設計為一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模式,教師客串紀念館館長,個別同學擔任分館館長身份的形式帶領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來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三 參觀紀念館

      館長:同學們此次參觀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本紀念館分為一個綜合館和五個專題館(日軍罪行、中國抗戰、鐵血忠魂、、影音經典、獻花留言)。同學們可按展廳依次參觀。

      綜合館

      內容簡介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了局部侵華戰爭。由于當時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日軍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侵占了整個東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為分離和蠶食華北,日軍制造了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軍的武裝侵略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國軍民義憤填膺,吁請抗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國民黨愛國官兵及關外人民以各種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華北事變后,中共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積極籌劃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日本相繼發動了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隨即改變中共領導的軍隊并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戰開始了。

      全民族抗戰分為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國民政府積極組織了四次會戰,分別是凇滬、太原、徐州、武漢會戰,在正面戰場上抗擊了大量的侵華日軍。

      戰略相持:(1938.10-1945.8)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后,迫于戰線太長,兵力、物力、財力不足和抗日根據地嚴重威脅,基本上停止對正面戰場大規模進攻。而中國人民抗日力量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斗爭才能打敗侵略者。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戰略反攻:(1945.8-1945.9)1944年敵后戰場開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國軍民展開全面反攻。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了投降書。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高中歷史說課稿:《偉大的抗日戰爭》優秀說課稿范例就為大家整理到這里了,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運動》是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中國歷史第二冊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它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本節課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一節學好了,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為本節課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與歷史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有所差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2、教學目標

      (1)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情況確定的。因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理解新文化運動對于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運動。無論是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上來看,都需要學生掌握。這是由于"五四"運動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決定了的,而"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在歷史意義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詮釋。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題材,而"五四"運動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品質的典型教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不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歷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3、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因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過程上,而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上。所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教材中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為重點。

      難點是"五四"運動為什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這一個問題具有抽象性,理論性較強,它既同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歷史知識結構相聯系,又同新民主義革命的知識相關聯;還由于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的其抽象思維能力不夠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我所授課班級成績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課堂上動手動腦積極,但由于本節課涉及一些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歷史概念,估計他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準備采用以下千種教學方法:

      1、歸納法:因為本節課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而采用歸納法符合心理學上知識的接受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

      2、情景教學法:其理論依據和操作過程在講述"五四"運動過程時有具體闡述。

      3、對比法:對于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采用對比法,既適合學生思維所保留的知覺和具體的特性,又能滿足他們脫離兒童期后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可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要注意啟發對比。

      4、討論法: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發現彼此思維中的閃光點,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及我校實際情況,配合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運動歷史教學地圖

      2、小黑板

      3、摸擬"五四"使運動中使用的宣傳旗和宣傳單

      三、說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這樣一個過程:1展示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的切入點,易于新知識的接受)2理解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基礎,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從而組合成更新的知識體系)3保持(新知識體系的形成,還需要進一步的簡化、修正、排列、組合,以便更好地儲存在大腦中)4運用(即利用新的知識去獲得更新知識的過程,表現為解決問題,創造發明等。)

      結合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四步教學程序:

      第一步,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一步只需2分鐘。

      "同學們從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國人民沒有低頭,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請同學們列舉出來"(在學生們列舉出后,教師總結),指出"這一系列抗爭都失敗了,但到了本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后選擇了共產黨,最終把中國人民的抗爭引向了勝利,而這一切都開始于‘五四’運動。"這樣,在學生學過的抗爭史這一系列舊知識找到了切入本節新知識的切入點,而且形成了對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讓學生理解新知識,這一步需要25分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去回顧袁世凱復辟和北洋軍閥復古的史實,運用歸納法說明一切反動勢力都是利用思想專制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動勢力,就要向封建傳統思想展開猛烈進攻,由此展開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比較前后兩個時期的差異。得出: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于"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書上沒有集中分析,在學生找出"五四"導火線后,我巧妙設問:"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那么多侵略,為什么這一次反響那么大?"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總結"五四"爆發的大背景,有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

      講述"五四"運動的過程時,我采取了情景教學法。選一名學生扮演學生領袖,四名扮演參加"五四"游打的學生,學生領袖期發傳單、旗幟,并領導群眾大呼"五四"愛國口號。游行完畢后,又扮演罷工領袖,率領工人罷工,體現"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創設一定的歷史環境,再現了"五四"運動的一個場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由于在扮演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們愿意上歷史課,樂于上歷史課,克服厭學情緒。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質時,主要是引導學生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聯系"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五四"運動中的口號來分析,學生就比較好理解。然后讓學生對比"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而不同點就是"五四"運動的"新","新"在廣大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指出,"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為下一節課的進行埋下的伏筆。

      第三步,鞏固練習階段,大概需要10分鐘。

      首先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則是在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后爆發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學生游行示威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運動為主。"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兩年后,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此小結使學生把兩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強調了重難點。

      然后是基礎知識題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為隨時提取所學知識作好運用上的準備。

      第四步:運用階段,需要8分鐘。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本節課正是一個好時機。在本節課最后時間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學生們的討論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現實生活和理想,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這就使"五四"愛國品質遷移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引導他們的人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

      四、說板書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分析大背景

      2、過程 ① 5.4 —— 學生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為主力——上海

      3、歷史意義(重點):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

      依據:① 采用了板書實用性的原則。

      ② 揭示了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高中歷史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霉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11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后,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09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么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后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冷戰的表現

      利用多媒體演示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冷戰的表現,并以表格的形式總結。

      設計意圖: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了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冷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以小記者采訪的形式突破本課難點:把學生分成五組人,分別扮演民主德國人、朝鮮人、古巴人、中國人、和越南人,一名學生扮演小記者,分別采訪五國人,讓他們分別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發表言論。在此基礎上,(www.baimashangsha.com)總結出冷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是: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四、兩極格局的影響

      辯論:正方: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兩極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設計意圖: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礎課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此處及時升華了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兩極格局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但由于美蘇雙方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正確認識,落實了本課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最后——分層訓練、鞏固提高: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分組討論學案上的高考真題和課時訓練題,發現并提出問題,小組間互相講解,教師適時對易錯題或難題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設計意圖:高考真題訓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層訓練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小組間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愉悅,更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表達能力。

      四、板書設計

      簡潔明了的板書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輕松掌握本課知識。(略)

      以上就是我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說課設計,在充分理解課標、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問題設計,力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情感。由于準備時間倉促,教材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而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30

    高中歷史教案11-19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8-24

    高中歷史教學計劃04-06

    高中歷史新課標培訓心得09-04

    高中歷史教案范文11-03

    高中歷史集體備課教案10-31

    高中歷史教學計劃02-23

    高中歷史工作計劃02-18

    高中歷史教案優秀11-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在线观看亚洲国产欧洲 | 亚洲黄金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香蕉电视频 | 在线日本亚洲yy6080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