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藝術論文>音樂論文>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路徑

    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路徑

    時間:2022-08-18 15:46:13 音樂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路徑

    摘要:吳地傳統音樂社團是地方傳統音樂的傳承載體和傳播組織,提高其大眾傳播效果對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目前大眾傳播路徑還需要合理拓寬,傳播效果還有待提升,傳播活動需要改革和創新,具體為:拓寬受眾群體;廣泛使用新媒體;創新傳播手段,以繁榮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發展,推動非遺品類的傳承。

    關鍵詞:吳地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創新

    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路徑

    在全面提倡非遺傳承的大環境下,一部分吳地傳統音樂民間社團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社團建設也日趨規范化;另一部分音樂社團卻由于經營不當而瀕臨解散。究其原因,除了各品類音樂社團因歷史構成、文化生態、組織形態、生存現狀、社會互動的差別,導致其藝術成就、傳承效果以及發展趨勢的不同外,現代大眾傳播的使用與效果也是影響社團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吳地傳統音樂社團是官方專業音樂團體的補充與擴展,因扎根民間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傳統音樂社團發展如果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非遺的系列傳承路徑以及相關政策將難以真正貫徹執行。目前,在大眾傳播中,涉及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的內容還相對較少,從而導致社會關注度和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現代化及全面提倡非遺傳承的大環境下,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的蓬勃發展需要認清其所處時代的雙重性、以及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差異性,從社會大眾的需求出發,在傳播內容、傳播手段上銳意創新、大膽開拓。

    一、拓寬受眾群體

    吳地傳統音樂社團有別于官方專業音樂團體,樂手來自民間,樂團活動在民間,依賴于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民間的傳統音樂社團。只有激發大眾的興趣,拓寬受眾群體,才能大大地提升傳統音樂社團的社會關注度與參與度,從而促進民間傳統音樂社團的發展。

    (一)打破傳統社團性質

    21世紀,繼我國昆曲藝術被列入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后,諸多隸屬于吳文化地區的傳統音樂文化藝術也先后被列入到世界級、國家級、以及省市級非遺目錄中。傳統音樂社團的存在意義不同往昔,肩負著沉重的非遺傳承使命。然而,傳統的吳地傳統音樂社團因為受傳統班社性質的限制,演出范圍極小,遏制了社團影響力與傳播。如非遺品類——江南絲竹按傳統分為“清客串”和“職業班”兩種性質,“清客串”去不了婚喪喜慶場所,“職業班”也不會去沒有報酬的雅集。隨著政府主導的不同類型的演出活動日益增多,不少社團打破了傳統性質,以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位于江南絲竹之鄉的五洋絲竹樂團,被譽為太倉江南絲竹界的領軍團隊,也是眾多民間江南絲竹樂團運行模式的濃縮精華,不局限于傳統“清客串”和“職業班”的班社性質,于2013年被評為絲竹界首家“4A級民辦非企業類社會組織”①,活躍于各大演出平臺。其類型可大致分為:接待演出、商業演出、惠民下鄉演出、進校園演出、出訪演出、交流學習演出及各大音樂會演出。既包括大量服務性、公益性的文化活動,又包括商業性的收費演出,活動形式豐富多元,打破了傳統江南絲竹團體班社“清客串”與“職業班”的性質界限。五洋絲竹樂團契合時代的現代化、制度化的生存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的大眾傳播路徑研究*模式,使其蓬勃發展,在全國各大比賽中屢獲大獎,為江南絲竹音樂的普及教育及鄉鎮社區居民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了貢獻。從太倉五洋絲竹樂團的成功,我們看到只有使吳地傳統音樂社團進一步提升社會參與度,順應時代發展,社團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關注大眾參與度

    一些比較成功的吳地傳統音樂社團,在社團建設中都充分關注到了大眾的參與度,這些成功典范值得借鑒。例如地處常熟的虞山琴社,將非遺傳承融入市民的文化項目中。虞山琴社以節日為契機,頻繁在虞山公園等旅游景點進行雅集活動,如在2016年6月6日在尚湖風景區進行尚湖雅集暨虞山琴派傳承人古琴學子三年培養計劃簽約儀式等;此外,虞山琴社每年在常熟都要組織大型全國性的古琴演出,活動地點經常設在常熟尚湖國際文化節、尚湖龍舟節、徐市的燈謎節、王莊的戲曲節、寶巖的楊梅節等旅游景點[1]。這些活動不僅推進了虞山琴派內部以及和其他琴派的互動交流,并通過創新性地將傳統音樂傳承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可以使民眾在旅游中感受虞山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軌跡,為非遺的保護與振興立下了汗馬之功。

    二、廣泛使用新媒體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信息化、數字化媒體。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的傳統大眾傳播途徑主要表現為文化教育和培訓。隨著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各類新媒體不斷滲入到生活中,沖擊著傳統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網絡、信息化技術促進了吳地傳統音樂文化在中青年一代中的傳播,更能迎合現今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新媒體兼具即時性、趣味性、互動性、時代性等優點,較多成功的吳地傳統音樂社團已經關注到這塊信息化技術傳承發展的新領域。吳地傳統音樂社團中的較多發展勢態良好的社團都通過開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吸引了足夠的粉絲關注和轉發,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太倉市五洋絲竹樂團建立了微信公眾號,以微信為平臺,展示樂團活動的最新動向,如自2016年開始的演出季的持續更新;太倉市溪山琴社的微信公眾平臺上,轉載了較多古琴愛好者的美文,并記錄了每一次琴社雅集、專場音樂會;蘇州欣和曲社、道和曲社等昆曲社團也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向廣大昆曲愛好者發布最新的曲訊和曲社活動等。這些傳統音樂社團的傳承之舉,值得借鑒,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又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三、創新傳播手段

    目前,吳地傳統音樂社團的傳播手段主要為:1表演形式:通過音樂會、曲會、書會、雅集、高壓藝術進校園等現場表演,讓受眾觀賞品牌傳統音樂社團的演出,切實感受到非遺藝術的魅力,進一步了解同一非遺品類的不同派別和演奏特點。如:虞山琴社加強與當地高校-常熟理工學院的合作交流,多次開展古琴名家進校園活動、光裕書場長期保留了“踏社會”的傳統,通過“早茶”的形式,讓聽書人和說書人到書場來品茶聊話,這樣傳統早茶的形式深受當地資深評彈票友的歡迎[2];2交流形式:舉辦研討會、講座,另外通過參加各類大小賽事,推廣社團知名度。如:太倉五洋絲竹樂團積極參加江南絲竹界最具權威性、專業性的各大賽事,包括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絲竹相和交流比賽、長三角地區民樂團展演等,并屢獲大獎。常熟琴川國樂社是2013年新成立的江南絲竹社團,經過四年的排練磨合,終在2017年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上獲得非職業組優秀獎。3.輔導培訓:通過傳統音樂社團進校園包括進校園演出與學生民樂團的培訓、品牌社團輔導周邊各鄉鎮的同品類團,“由點及面”的方式,為非遺的發揚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如:虞山琴社在中小學和高校均開設了古琴興趣班,并成立了中國首個少兒古琴社,為虞山琴派的發揚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常熟市實驗、石梅小學、常熟藝校等等校常年設有古琴興趣班。此外,虞山琴社會員尹栗新長期固定為常熟理工學院外聘教師,向大學生們傳授古琴技藝;太倉五洋絲竹樂團,團長與6名核心團員都參與了周邊絲竹樂團的培訓輔導,通過結對子的方式每人負責一片區域,帶動了一方江南絲竹樂團蓬勃發展[3]。2005年8月,常熟電視臺錄制完成古琴記錄片《七弦的風騷》,并于2006年6月在央視國際頻道首播。此部紀錄片分為一、歲月的弦歌;二、大象無形;三、琴鄉;四、琴境;五、十指連心;六、逍遙游,共六個章節,對古琴的歷史、音樂特征進行了較完整、生動的概述,更進一步提高了虞山琴派、以及古琴之鄉-常熟在全國的知名度。該紀錄片傳播力度大、效果好,在彰顯文化自信的同時,為非遺古琴品類的傳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日益嚴峻,人們不斷面臨新舊事物的挑戰,其壓力也日趨沉重,而看電視已經成為多數人飯后娛樂、緩解壓力的主要手段。因此,選取一個傳承有道的吳地傳統音樂社團,把其發展歷程、現有模式(組織模式、運行模式、管理模式、傳播模式、傳承模式)等成功之處、拍攝為電視紀錄片,既能為傳統音樂社團的發展樹立示范典型,又可以促進吳地非遺品類的傳承、以及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只有不斷創新傳播手段,才能增強吳地傳統音樂社團在當地乃至全國的影響力,豎立當地品牌社團,以帶動地方系列社團的發展壯大。

    四、非遺創新傳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勇于創新

    要不要創新和如何創新一直都是非遺傳承之路上被爭論和探討的問題。在非遺的大眾傳播中,一些傳播者的思想守舊,不能接受新興的大眾傳播,他們認為傳統音樂社團的發展只能用傳統的方式去宣傳才符合其身份和特點。其實不然,傳統音樂社團要想在當今有效地傳播,就必須要在中青年一代中普及,這不僅要符合時代的精神,更要跟上社會的需求,并從傳播內容到形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大眾傳播路徑的創新對信息技術水平、媒體應用意識、策劃創造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訓和引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比維持傳統傳播模式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盡管創新大眾傳播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創新大眾傳播路徑大大推動了非遺的傳承發展,維持現狀只會將瀕臨滅絕的文化生存更加困難。

    (二)要適當創新

    非遺大眾傳播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搶救非遺。因此,在創新中不能破壞非遺的內涵、扭曲文化的本質,不能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而改變了文化的核心內容。更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恰當的創新性的大眾傳播可以提高非遺的宣傳效果,創造良好的傳承環境,它既是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傳統音樂社團大眾傳播路徑】相關文章: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優化路徑探析08-19

    徽州傳統文化遺存的開發路徑與價值評估08-26

    音樂社團個人期末總結04-07

    高職英語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與方法08-23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08-26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08-23

    以“路徑”為話題的作文07-12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02-28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02-19

    社團音樂晚會活動策劃書07-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视频777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 亚洲色婷成人综合电影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