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
論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沈明杰(蘭州大學 藝術學院,蘭州 730000)
摘 要:關于波普藝術的特點,漢密爾頓在1957年做出了著名的注解,漢密爾頓為波普藝術總結了11個特點,但是從波普藝術產生的背景、波普藝術的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以及波普藝術家對待商業的態度等來看,波普藝術最根本的特點是其商業性特征。
關鍵詞:波普藝術;商業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159-02
二戰后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們仍然沿著戰前形成的抽象主義的傳統,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沒有意識到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社會的來臨與大眾文化的興起。這種變化在歐美發達國家都有出現,盡管由于國力的強盛,美國的消費文化與大眾文化更為發達一些,但是是英國的藝術家最早發現了這個變化,也許是美國的藝術家太專注于抽象表現主義了。
1952年,英國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建筑師和藝術評論家在倫敦當代藝術院成立了一個獨立集團,他們圍繞大眾文化(電影、電視、廣告、小說)進行討論,并討論如何將正在興起和壯大的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引入到審美領域,并將其作為反抗學院藝術傳統的工具。這些藝術家探索在藝術創作中使用當時大眾文化中流行的形象與符號。這是藝術家第一次正視大眾文化,也是第一次關注大眾的審美與趣味,而之前都是設計師在關注,并致力于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如莫里斯。與現代設計幾乎同時發軔的現代藝術終于開始考慮現代設計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考慮的大眾化的問題,并且現代藝術所考慮的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現代設計批量生產的觀念所帶來的,沒有批量化的生產就不可能有大眾文化的產生。
在藝術史上被稱為第一張波普藝術作品的是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在1956年創作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在這張拼貼作品中漢密爾頓開始關注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圖中出現了具有典型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的臺式錄音機、真空吸塵器、電視機以及家具,圖中的人物具有明顯的賣弄的姿勢與表情,而窗外是電影招貼與閃爍的霓虹燈,他將美國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及審美趣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切都在彰顯著歐美正在興起的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特質。漢密爾頓的這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標志著藝術家開始在其作品中表現當時物質極大豐裕的境況下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狀態,不管藝術家是一種嘲弄的態度還是僅僅是一種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絕對客觀的精神狀態。
關于波普藝術的特點,漢密爾頓在1957年做出了著名的注解,認為波普藝術應當具有以下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為廣大觀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可消費的(容易忘記的)、低廉的、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詼諧的、性感的、詭秘狡詐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
在漢密爾頓提出的波普藝術的11個特征中其中不少與商業性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如“可消費的”、“大批量生產的”、“短暫的”、“低廉的”和“大生意的”就與商業文化有著直接與密切的聯系。然而在英國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尚不明顯,而在商業文化與消費文化更加發達的美國,波普藝術與商業結合得更為緊密,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也體現得更加明顯。
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波普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二戰后興起的消費社會。
如果說二戰前的歐美國家是以生產為導向的生產性社會的話,二戰后隨著各國經濟迅速發展,歐美國家則相繼步入了以消費為導向的消費型社會,豐裕的物質與誘人的廣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型的社會中,由于生產技術的制約,大部分產品供小于求。(美術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而在二戰后由于生產技術的飛速進步導致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大部分的產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而大批量的生產如果沒有被大量消費的話“生產—消費”的鏈條就會斷裂,資本主義經濟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因此,這一時期企業與廣告商合謀,開始倡導人們放棄傳統的節儉的觀念,倡導一種新的消費觀念,即無節制的消費觀。
這一時期的廣告、雜志、電視都在極力宣揚這種新的消費觀,甚至篡改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提出了“我買故我在”的口號。而由于大工業帶來的批量化的生產方式使汽車、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工業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曾經的奢侈品成為了大部分人都能用得起的產品。就如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眾消費的興起,或者由于中低階層從前視為奢侈品的東西在社會上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過去的奢侈品現在不斷地升級為必需品”[1]。消費代替生產成了人們的主要活動,甚至成了人們的存在方式。而波普藝術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現代藝術從對純粹形式的探討開始轉向了對現代商業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關注。
其次,波普藝術表達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大都取材于商業形象。
二戰前現代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是工業社會,此時商業藝術尚未成熟,也沒有進入藝術家的視野,此時的藝術家大都沉迷于抽象的自我表達中。二戰后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商業藝術成熟,大眾文化也得以形成。同時在電視、雜志和報紙等大眾媒介中出現了各種新的商業視覺形象,人們完全處于一種商業氛圍中。初始大部分藝術家是不屑于這種在他們看來是庸俗的表現形式,直到20世紀50年代形勢有所改觀,此后各種商業藝術形象開始進入了藝術家的視野,并頻繁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在安迪·沃霍爾的《二百一十二個可口可樂瓶》、《三十二個坎貝爾湯罐頭》和賈斯帕·約翰斯的《青銅啤酒罐》以及詹姆斯·羅森奎斯特的《選舉》中都可以看出藝術家對商業形象的直接挪用。
波普藝術家除了直接應用商業形象之外在表現形式上也直接或間接地應用了商業藝術的表現形式。如安迪·沃霍爾在1964年的《三十二個坎貝爾湯罐頭》和《二百一十二個可口可樂瓶》中,對罐頭和可口可樂的形象進行毫無區別的重復,這一景象讓人直接想起商業社會中特有的超級市場中產品擺列的場景。而在羅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采用美國典型的連環畫的表現形式,如平涂的色彩和精確表現的線條、文字與圖形同時出現等,幾乎就是美國漫畫形式的直接翻版。利希滕斯坦認為“連環畫、商品包裝、廣告等等這些東西在生活中存在,因此他要接受,而它們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題材也很有意思”。[2]利希滕斯坦在其繪畫直接借用商業文化中的形象,但從不掩飾,他反而刻意在作品完成后再在上面印上網點,以使人們認識到他所畫的東西原本就來自商業社會里印刷品中的形象。
再次,波普藝術家對商業的追求。
與其他藝術家不同,波普藝術的藝術家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商業化的追求與對金錢的渴望,甚至直接參與到商業活動之中去,最典型的是安迪·沃霍爾與克萊茲·奧登堡。
沃霍爾成名前在與紐約一家畫廊主人談舉辦個展的事,沃霍爾說:“我必須要搞點什么名堂出來。卡通畫太晚了,我必須要搞出點真正有沖動得東西,那將與利希滕斯坦和羅森奎斯特的完全不同,完全是我個人的,看上去不能與他們的有任何相似。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能給我出個主意嗎?”畫廊主人掏出她的錢夾,拿出一張兩元鈔票說道:“安迪,如果你給我畫這個,我就給你安排一次個展。”沃霍爾立即接受了這個主意,回去便畫出了《八十張兩元鈔票》,在紐約展出時引起一片轟動[3]。沃霍爾憑借這次展覽終于成功地進入了美國藝術界,在這里沃霍爾的創作目的完全是一種純功利的體現。沃霍爾的這種對金錢的狂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他后來的成功。
奧登堡對金錢的追求不像沃霍爾那么赤裸裸,但他對商業的興趣不亞于沃霍爾。1962年,奧登堡在紐約開了一家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一些涂了油漆的石膏作品,其中有食品、奶油冰淇淋、三明治和粗模制作的糕餅,這些作品都花花綠綠的涂上各種油漆,模仿廉價商店的商品,并且在上面引人注目的標明了價格。由此,奧登堡比沃霍爾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參與到了商業活動之中。
最后,能體現波普藝術與商業性關系的就是沃霍爾、羅森奎斯特、奧登堡和利希滕斯坦等重量級的波普藝術家了——他們都有過商業藝術的經驗。
奧登堡、羅森奎斯特、沃霍爾、利希滕斯坦和巴巴拉·克魯格等人都曾是商業美術家,因此他們對商業文化有著極強的敏銳感和認同感。他們敏銳地意識到當時正在流行的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是大眾最熟悉的形象,也能很容易得到大眾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利用商業文化和大眾文化中的形象來創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同時在他們的表現手法中有意無意地用到商業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沃霍爾在進入藝術界之前在紐約從事商業廣告繪畫,并逐漸成為著名的商業設計師,他設計過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作品頻繁出現在《紐約時報》、《時尚》和《紐約客》等著名報刊雜志上。沃霍爾在1954年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杰出成就獎。1956年和1957年他連續獲得廣告人夢寐以求的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這些商業設計的經歷決定了他后來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商業化傾向的風格。沃霍爾也將在商業藝術中形成的工作態度帶到了藝術創作中,在1963年的一次訪談中他曾說道:“我會做他們要我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他們要我畫一只鞋,我就畫,如果他們讓我修改它,我就改。我會做任何他們要我做的事情,修改它,按要求去做……”。他還說過:“我由一個實用美術家起家,而我也愿意以一個商業藝術家為終。在我創作了那稱作‘藝術’或隨便你怎樣稱呼的東西后,我就進入了商業藝術領域。我想成為一個藝術商人或一個商業藝術家,善于經營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4]。在這里可以明顯看出商業藝術的經歷對沃霍爾產生的深刻影響。
羅森奎斯特曾經是一名廣告牌畫家,并且有過畫巨幅戶外廣告的經驗,他曾經畫過面部直徑達到914.4米的妖艷女郎的畫像,這種經驗給了羅森奎斯特一種商業藝術極端特寫的想象力。在羅森奎斯特的《選舉》與《F—111》中都可以明顯看出商業繪畫對他的深刻影響,后者的尺寸達3.05米×26.21米。
波普運動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潮,70年代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向,但波普藝術對后來藝術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漢密爾頓歸納了波普藝術的十一個特點,但是從波普藝術產生的背景、波普藝術的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以及波普藝術家對待商業的態度等來看,商業性才是波普藝術的最本質性的特征。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113.
[2]王紅媛。波普之路[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6:11.
[3]耿幼壯。超越現代主義——安迪·沃霍爾的意義[J].美術觀察,2001,(3):70.
[4]安迪·沃霍爾。安迪·沃霍爾的哲學[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78.
【論波普藝術的商業性特征】相關文章:
論虛擬經濟的特征08-05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5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5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2
論新聞本體的文化特征08-11
論新聞本體的文化特征08-11
論浮雕藝術08-17
論藏族歷史發展的開放特征08-17
論德育經濟功能之特征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