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景觀探究
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景觀探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水是生命之源,靠水而居是人類最早聚居活動的主要表象。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物質基礎條件,人類在各時期的發展幾乎都與水息息相關。從愛琴海沿岸的古希臘文明到尼羅河沿岸的古埃及文明,從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到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文明,都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并譜寫出光輝的歷史篇章。
水是江南水鄉環境的母體,亦是自然景觀中的文脈。水的靈性、水的氣質、水的形態巧妙,構成了江南古鎮的結構線,并成為與周圍環境有機貫通的特殊介質。江南地區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根基深厚,經濟活動繁榮,交通條件便利。特別是江南地區擁有密布的河湖水系,為江南古鎮成為江南經濟、文化的重要良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水鄉民居,依水而建,小橋街巷沿水延伸,江南豐厚的水源與粉墻黛瓦的民居建筑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的水鄉生活風情畫面。它既是江南水鄉地區特有的建筑文化語匯,更是一道完整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觀。
一、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景觀的構成要素
(一)水。江南水鄉因水而生,所謂“無水不成吳越,無橋不顯水”,可見水是江南水城、水鎮、水村、水路、水巷形成的最根本的物質條件。水是江南古鎮的靈魂,縱橫交錯的河道是江南古鎮的動脈。水的存在形成了江南獨有的水網空間,傳承著水鄉最自然的生存狀態。沒有水就沒有水鄉文化,因此,水是構成江南水鄉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最基本的元素。
(二)橋。江南水鄉,河多橋多。橋作為水陸交通聯系的紐帶,既是主要的水陸通道,又是江南水鄉獨具魅力的形態要素。橋的平面布局因河道、地勢、位置、功能而異,有直的、斜的,形態不拘一格,力求方便實用。橋作為生活的中心,在橋上建廟、建屋、建亭、建廊,使得橋的功能和形式千變萬化。家家鄰水枕河,戶戶近橋通舟,江南的橋不僅是古鎮的一道別致的美景,更多的時候它承載了江南的歷史、江南的風俗以及江南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街巷。江南水鄉素有“流水周于舍下”“車從門前入,船從后院出”的場景描述。河岸、水景構成江南古村鎮建筑景觀環境的主體脈絡。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路與陸路交織,交通與生活合一,水巷和街巷構成了江南水鄉城鎮整體空間系統的骨架。街巷與水巷的主要交匯點是各式橋梁,水陸交通的節點多為休閑廣場式的重要集聚場所。可見,街巷是江南水鄉建筑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是人們文化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四)民居建筑。江南水鄉建筑以其特有的水環境為依托,不僅在建筑本體的結構形制上精美絕侖,而且從多方面顯現出清新淡雅的江南韻味。江南地區文化底蘊濃厚、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達,建筑受封建倫理、儒學傳統、風水習俗的影響,在空間布局上盡量發揮地域優勢,最大限度地體現天人合一的親自然營造理念,形成了高低錯落、秩序井然的建筑群體風貌,創造出了質樸典雅的獨特建筑風格。
1.建筑布局
(1)由單條河道形成的帶狀古鎮,這種城鎮一般規模較小,建筑整體布局由一條河道呈線性延展,如江西婺源李坑。(2)由十字形河道形成交叉式星形城鎮,規模較前者略大,城鎮布局多是四方延展態勢,并具有縱橫交錯的水運交通條件,如南潯。(3)由網狀河道形成的團形城鎮,此種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江南水鄉古鎮平面布局形態,其規模較大,建筑布局也較為豐滿完整,多為商業繁榮、經濟發達、人流集中的中心聚集區,如江蘇周莊、同里,浙江烏鎮、西塘。
2.建筑特點
(1)結構:以傳統的硬山式樣為主,多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構架。一般中部的構架(正貼)為抬梁式,山面的構架(邊貼)為穿斗式。基礎采用石材,墻體一般采用空斗墻。(2)高度:建筑層數一般以一兩層為主,偶爾也有多層者。(3)色彩:建筑整體風格多為灰白色(無彩色),素有粉墻黛瓦之稱,色彩面貌相對樸素淡雅。(4)用材:建筑用材多以地方性優質木材為主,不拘泥于一種選材形式,并有“才分八等”之選材、用材標準。斗拱的用材等級較高,梁柱則次之。建筑主體結構采用木結構,圍護結構采用磚石結構。
江南水鄉建筑無論從外在的表層形態,還是蘊涵于建筑內部的深層文化,都著力詮釋中國傳統營造學與古代哲學的高度統一,并蘊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歷史文化韻味。
二、江南水鄉名鎮品讀
(一)夢境水鄉,煙雨西塘
西塘古鎮地處江、浙、滬三市交界處,屬于浙江嘉興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以來就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在唐宋年間就建成大量村落,人們沿河營造房屋,依水聚居生活;南宋時期村落規模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榮;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這里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清代中期徽商東進,將徽派建筑文化帶到太湖流域,出現許多帶有風火墻的建筑,并在民間營造活動中,(www.baimashangsha.com)將原來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墻體改造成馬頭形,衍生出了“馬頭墻”.
西塘素以弄多、街多、廊多而聞名,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是一道長達千米、造型古樸的廊棚。西塘的廊棚多為沿湖河營建的磚木結構建筑,黛瓦蓋頂、青石鋪路,木構架結構配以休閑長凳,既可駐足觀景又可遮風避雨。連續性的沿河式軸向布局在煙雨中依稀可見,使人心情愉悅。此外,西塘的河埠、高階沿、觀音兜也從不同層面上構成了西塘建筑形制與景觀布局的諸多特點。
西塘是儒商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交接點,其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人才輩出,無論是建筑形態還是水岸景觀布局,無一不顯現出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美麗鄉村,生態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山區,東臨浙江衢州市,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為文風鼎盛之所,今為皖、浙、贛三省交通要地。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婺源因“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婺源,隸屬安徽歙州。宋以后各個歷史時期,婺源基本上隸屬于安徽徽州。雖然在1949年5月1日以后劃歸江西至今,但由于長期歷史文化的積淀,這片地區無論是村莊的選址布局還是民間建筑形制,無論是生產生活習慣還是民俗民風,都帶有明顯的徽派風格特征。
婺源,山清水秀,素有“八分半山一分天,半分水陸和莊園”之稱,是典型的江南古鎮。當年徽商營造的村落與壯美的自然景觀相交融,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山水畫卷,著名的古村落李坑就是婺源鄉村的典型代表。婺源的村落布局講求背山面水,李坑村落的選址就遵循了這一原則:四周群山環繞,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匯合為一條小河,河流兩岸粉墻黛瓦的古建筑鱗次櫛比,布局有序,形態優美。河上建有石、木、磚各種橋梁數十座,形成了便捷的人流交通路徑。另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的景致在其中。秀美的山光水色與古樸的民居建筑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畫。李坑村的民居沿村中溪流為主軸線布局,溪流的自然走向與兩岸的古建筑混成一體,形成了“沿溪而息、大吉大利”的水岸建筑景觀。其古民居形制與其他徽派民居建筑一樣,為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結構,屋面灰色筒瓦、硬山頂、馬頭墻,整體色彩以黑白灰為主,體現出古樸淡雅的視覺美感。
(三)生態之源,水韻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黔縣西北角。始建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彥濟歷經二十年建成十三間樓,定名弘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名宏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汪氏七十六世祖汪思齊、胡重夫婦率族人挖水圳,引來西溪水,掘月沼,建村落。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汪氏后人歷時三年,于村南掘成20247平方米的南湖,形成了集生活飲水、農田灌溉、防火浣汲、游覽賞景于一體的古生態水系景觀。
宏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堪稱徽派民居的精品之作。古鎮以月沼為村心,形態雅致的古建筑繞水環峙,建筑與水景構成了虛實得當、形影相隨的視覺效果。月沼如明鏡,鏡中見景、古意盎然、景色別致。宏村的南湖橫跨東西,環堤古樹,水繞古宅,石橋小徑,風荷月影,詩畫意濃,可謂是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有機融合。
宏村的建筑與街市更能反映出徽州民居的極致特色,其中承志堂、南湖書院、三立堂亦是建筑中的精品。宏村的古建筑多為兩層,偶爾也有三層樓。結構以明三間為主,最大創新設計在于其“廊步三間”的設置。宏村的古建筑尤為重視大門口門樓的營造,古人云:“宅之受氣于門,猶人之受氣于口也,宅之吉兇全在大門。”因此,“千斤門樓四兩屋”的說法造就了宏村古建筑各色精美絕倫的建筑門樓。宏村的古巷縱橫交錯、曲折迷離,幽深狹長的石巷與兩側高聳的馬頭墻形成了空間尺度上的對比,顯現出古巷森嚴的空間層次感。宏村古建筑中最具特色和神秘感的就是天井,大小天井,通風采光、日易月移、秋霜雨雪,皆得益于“天人合一”之靈氣的天井。水枧接雨水,四水歸明塘,暗溝排水、通風、采光、理水均達到精致絕美的水平。另外,宏村古建筑的三雕藝術更是中國古建筑藝術中的奇葩。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悠長的情結、樸實無華的民風,一并詮釋出宏村的特定文化內涵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并使人嘆為觀止,賞心悅目。
江南古鎮建筑在長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與其特定的地域性特征相適應的建筑形態,并烙上了深深的歷史文化印記。無論是建筑總體布局還是建筑本體形態、細部裝飾,無論是水岸景觀的營造還是商業街巷的形成,無不體現出江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道法自然的傳統哲學思想。
結語
江南古鎮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是人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水、橋、民居、街巷構成了江南水鄉特色鮮明的水岸建筑文化景觀,并以較為完整的縱向連續性,展現出各個地區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形和經濟體制、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從歷史學、營造學、文化學、地理學、社會學等角度對其進行全面研究,是極具實踐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另外,對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如何解決好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讓傳統文化景觀在現代社會得到積極的延續,這對人類整體文化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文化廳2010年度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哈爾濱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0B043)
參考文獻:
[1]阮儀三,李湞,林林。江南古鎮歷史建筑與歷史環境的保護[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秦儉,龔美玲。婺源鄉村[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
[3]汪森強。走進老房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白毅。風雅西塘[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5]徐潔。解讀安亭新鎮[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景觀探究】相關文章:
江南古鎮作文08-16
江南古鎮作文11-28
江南水鄉古鎮作文08-08
浙江南潯古鎮導游詞05-20
論建筑與景觀的特色08-08
江南,江南02-29
走向有生命的建筑、景觀和規劃08-08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探究08-17
江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