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點滴思考
客家研究如果從光緒年間溫仲和編撰的《嘉應州志》算起,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弄清了客家界定、客家源流、客家精神等客家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其標志著作是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和《客家源流考》,以及陳運棟的《客家人》。特別是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陸各地以及香港、臺灣的客家學研討會不斷召開,逐步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客家熱。目前這股熱還方興未艾。因此,深化客家學研究的條件已經成熟。但是,從我所能讀到的有關客家研究著作來看,似乎這些研究都還在羅香林大師研究成果上兜圈子,鮮有突破,鮮有創新。?那么,客家學研究如何才能向縱深發展呢?哪里是它的突破口呢?我認為這突破口應放在客家文化研究上。為什么?因為民系指的就是在共同的環境、共同的經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語言與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共同語言與共同心理素質即文化。所以,區別民系最重要的標志是文化。作為南遷漢民族的客家民系、廣州民系、潮州民系等等都是炎黃子孫,在血緣上是沒有區別的,只能從語言上、風俗習慣上、認同感加上區別。因此,客家文化研究是客家學研究的中心與重點。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許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個主要矛盾,抓住這個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客家文化研究如果能得到深化,客家其它問題的研究也就容易帶動起來。
? 二
? 客家文化內涵是什么?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達到了什么水平?我隨手從幾本有關論著中摘錄如下:
? 講求實際,刻苦勤儉,艱苦奮斗的美德;堅貞、剛強,不屈不撓,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愛國愛鄉的美德;團結奮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樂善好施的風尚,艱苦卓絕,開拓進取,勇于冒險,團結奮進,獨立自強的精神。?
開拓,崇文,愛國,刻苦務實;自立更生,艱苦創業;尊師重教,熱愛知識;勤勞實干,開拓進取;重視家庭,夫婦互助,弟兄和睦;愛國愛鄉,不忘祖宗。?
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奮進;崇尚忠義,反抗壓迫,義不帝秦,同仇敵愾,愛國愛鄉,注重武術;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祖先,隆師道。?
從上面摘錄中可以看出,這些論著對客家文化內涵的闡述,存在一個通病,就是共性闡述多,個性闡述少。因為這些內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樣以中原文化為主
體的其它南遷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遷漢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間萬物之所以有千差萬別,就在于它們的個性各自不同。個性是具體的,最豐富多彩的。一個民系文化的個性是這個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研究這個民系文化的個性,不僅是把握這個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發揚這個民系優秀文化的需要。不善于區別客家文化的個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 三?
有許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鑒。?
作為漢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為巴蜀山川奇絕秀麗的環境,造就了它的獨具異彩。《華陽國志·蜀志》,對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質,是巴蜀文化區別于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個性。?
至于燕趙文化,送別荊軻的一曲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可以概括為燕趙文化的個性。“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趙之士那種不畏強暴、重信義與氣節的燕趙之風,乃燕趙文化最鮮明的特色。它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
再說與客家比鄰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學者是怎樣概括其內涵的呢?他們認為:潮州文化的主體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為移民文化進入潮汕地區的。而在漢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區早就存在了一個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漢人,面對陌生的環境,不能不產生一種入鄉隨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于長期處于自治與半自治的狀態,有較強的“山高皇帝遠”的邊陲意識。這邊陲意識在被漢化之后,轉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個內核,因此,賦予了潮人對正統中心保持某種較自由的心態和獨立取向,即使是讀書人,雖然也有凡事講究正宗,以遵古法制為榮者,但也未成為潮人普遍心理。
? 客家文化研究鮮見如此鮮明的個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內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沒有從羅香林大師因歷史局限而產生的對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來。?
羅香林等大師當時為了批駁對客家民系的污蔑,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謬誤。由于過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圖求證客家人是純粹的漢民族、客家文化是純粹的中原文化,這就自覺不自覺忽略客家先民在遷移過程中,觀念與習慣不得不受到新環境的挑戰,因而不得不有許多變通與修改。特別是客家先民在長江流域停留了幾百年時間,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響到客家人的觀念和習慣。因此,入主閩粵贛三角地區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經不是中州本土的漢人,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于過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圖求證客家人是純粹的漢民族,客家文化是純粹的中原文化,這就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當客家先民進入閩粵贛三角地區后與早已存在于這個地區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后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于中原本土的漢人了,融合后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這種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響了后來許多客家學研究者,使他們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覺不自覺地搞“直接瞄準”,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直接對應,把論證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甚至于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來。中原文化是南遷各民系的母體文化,中原文化的特點自然就成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屬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因此,要善于從共性把握中去把握個性,也要善于從個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怎樣把握客家文化的個性呢?我認為,一是要從源上去研究,即從作為客家文化的母體——中原文化上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那些是仍保留著中原文化基因的,哪些是這些基因的變異與發展,這些經過歷史考驗仍保留在客家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二是從流上去研究,即從客家遷移過程中的當地文化中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哪些是從異質文化中吸收過來的,哪些是與異質文化混合而派生的,這些吸收與混合的東西,往往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三是與兄弟民系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中容易找出不同點,這不同點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
五?
客家文化的個性是什么?這是當前深化客家文化研究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我是客家學研究的門外漢,只因這幾年來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的職務后,才有機會接觸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問題,我這里把自己感覺到的問題提出來,無非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有關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與思考。記得在南洋生活期間,常常聽到
這么一句諺語:“客家人開埠,廣州人旺埠,潮州人占埠”。這諺語不一定科學,但多少區別出了這三個民系文化的個性。個性的分析與概括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下苦功夫。我愿廣大的客家學研究者都來做個性文章,把客家文化研究、客家學研究推向新的階段。
【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點滴思考】相關文章:
廉政文化建設的研究思考08-12
關于幼兒閱讀的點滴思考08-24
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深刻思考08-15
對領導干部講誠信的點滴思考08-24
對當前翻譯研究的思考08-08
對初三政治“活動課”的點滴思考08-17
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08-12
對“課例研究”的關注與思考08-19
以信息化手段深化港航效能建設的思考08-17
以信息化手段深化港航效能建設的思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