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幫助的導游,可能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清宮苑的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1
進入了景區內部。我們先看到的是一條御路,御路,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走的路了。御路的兩旁矗立著許多盤龍柱子,由于天氣熱,龍口里在還噴出了一層細細的水霧。從御路上走去,首先看到的第一座城門就是“承天門”了。承天門,從明永樂年間開始修建,清朝時改名為“天安門”。走過金水橋,就可以穿過天安門了,我們決定到城樓上去看一看。從城樓上看下來,景色非常壯觀。大大小小的宮殿金碧輝煌,壯觀極了。這時,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從正門走去,一路上,都是對稱的。相信紫禁城也是這樣的吧!看了一番后,我們便下了城樓。承天門過去,就是端門了。端門的形態和承天門差不多。走過了端門,就是午門了。午門也是城樓,只是看起來午門比承天門和端門都大些,而且四周有宮墻二百七十度的環繞著它。后來,我們就在午門的城樓里面看了“百官上朝”表演呢!看完表演,已經是中午了,我們坐下來吃了點東西,便開始了下午的.行程。
我們離開了午門,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到了太和門。太和門是明清宮苑景點里面最大的一座城門,紫禁城也是如此,因為明清宮苑是按紫禁城一比一的比例建造的。進了太和門,就到了太和殿了。太和殿是最大的一座宮殿,就是俗話說的“金鑾殿”,里面有乾隆皇帝御筆題的“建極綏猷”四個字。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里是皇帝接見外國使者,處理朝政之地,相傳“正大光明”四字也是出自順治皇帝之手。然后,我們來到了養心殿,坤寧宮,這里是皇帝、皇后的寢宮,在這里,我們還意外的發現有個劇組在拍戲呢!但是,由于參觀的差不多了,接著,我們從皇帝看戲的“閱是樓”和皇帝休閑娛樂的御花園繞過去,回到了停車場,離開了橫店影視城的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2
各位游客大家好!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天安門城樓之上,就讓我站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清明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吧。
天安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那時候被稱為“承天門”,取意“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明朝末年毀于戰火,到清朝重建后,改名“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
天安門占地4800平方米,由城臺和城樓組成,通高33.7米,在1970年重修的時候增高了1米,現在為34.7米,城臺下全部是漢白玉須彌座,這是我國最高等級的基座。城樓為重檐歇山頂,頂上覆蓋黃色琉璃瓦,大殿的紅漆玉柱有60根,地面鋪的金磚由蘇州地區運來,處處顯示著皇家的威嚴。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城樓的作用非常重要,明清時期凡遇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將士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禮。明代頒詔時,用一根龍頭桿系彩繩順墻而下。清代頒詔時,在天安門正中設頒詔臺,宣詔后,眾官員行三跪九叩禮,宣召官將詔書放在一個鍍金雕云狀的“朵云”盤內,然后來到城樓正中,將詔書用黃絲線懸系在一個木雕金鳳的口中,金鳳口銜詔書徐徐而下,好像天子帝王之命由金鳳乘云朵自天空降落到人間。禮部官員仍用朵云盤承接詔書,放入龍亭后送到禮部,由禮部將詔書謄抄好,頒行天下。這一整個過程被稱為“金鳳頒詔”。
請大家往城樓下看,在天安門城樓正對著5個門洞,有5座漢白玉石橋,叫做金水橋。正中最寬的一座名為御路橋,是供皇帝出入專用的;其東西兩側的兩座橋為皇族橋,是專供皇親國戚們通行的橋;再兩側的橋為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可以通過。那講到這里可能有朋友要問了,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士兵、雜役從哪里通行呢?在太廟和社稷壇南大門前分別各有一座橋,叫公生橋,這兩座橋就是專供四品一下官員、兵弁和雜役行走的通道。
再來看,天安門前有兩對雕刻于明永樂年間的漢白玉石獅,他們分別位于外金水河南北兩岸,東側的都是雄獅腳踏繡球,寓意一統寰宇;西側的都是雌獅腳踩幼獅,寓意子孫綿延。兩對石獅的頭部都外向內側,表示保衛御路。
請大家看這個方向,有一對象石柱一樣的陳設物,大家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對了,叫華表。華表在中國有這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禹時代就已有此物,但是叫“誹謗木”,這誹謗木各位可別誤會,這不是誣陷別人的意思,而是為征求民眾的意見而設于路邊的木樁,讓百姓對官吏發表評論,提出看法,以示君主虛心納諫。此外,華表還曾被作為路標。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表木舉薦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和作用,演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物,成了宮殿建筑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安門城樓前的這對立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由漢白玉,每座華表高約10米,重達20噸。華表由三部分組成底部是圍繞有護欄的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上雕有盤龍和朵云,柱頭橫插云板;頂部呈露盤上有一尊獸,俗稱“望天犼”。據說這小動物非常靈異,能提醒帝王們勤政。大家看,這兩只面朝南德犼是有名字的,叫“望君歸”,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在外面留戀青山秀水,不思國事,盼望國君早日歸政,其實,在天安門城樓的北側,也有一對這樣的華表,而城樓北側的犼是面朝北,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犼叫“望君出”,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沉迷于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要走出宮去,去體察民情,希望國君走出去看一看。
我們眼前的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可沒有現在這么大,那時的廣場石封閉的“T”字型廣場“T”字的一橫就是我們今天的長安街,舊稱“天街”,是頒詔是官員們跪聽的地方。在天街的`東邊有長安左門,俗稱“龍門”西邊有長安右門,俗稱“虎門”。“T”字的那一豎就是從現在的國旗桿錢到毛先生紀念堂的這一條長形區域,稱作“御路”。在御路的東西兩側,有千步廊,是南北方向通脊聯檐廊房,各110間,天街兩側各有34間,總共有288間。千步廊是在民國初年被拆除的。
在廣場東西兩側T形廣場外事按文東武西的格局分布著當時的政府機關。東側明代設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清代增設了翰林院;西側大體是武職和司法機關所在地。明代設有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太常寺等,清代改設鑾儀衛、大理寺、刑部、通政司、都察院等。
大家看,在現在毛先生紀念堂的位置,是明代的“大明門”,清代城“大清門”的地方。民國元年改為中華門。1958年修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1976年在此建造了毛先生紀念堂。
在大明門的南側,是正陽門城樓和正陽門箭樓“正陽”二字的取“圣主當陽,日至中天,玩過瞻仰”的意思。在明清時期,正陽門還包裹甕城、甕城內的關帝廟和觀音廟、甕城前的正陽橋與五牌樓,他們共同構成北京內城城南一組壯觀的建筑群。其中城樓高40.36米,箭樓設有箭窗94個,是內城最高大雄偉的城樓和箭樓。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被炮火擊毀,此后分別在1901年和1960年重修正陽門城樓和正陽門箭樓。
在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有一個小廣場,被稱作棋盤街。棋盤街南連正陽門,北接大明門,東、西分別通往東江米巷(東郊民巷)和江西米巷(西交民巷)。因為在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平民百姓是不準從皇城中間穿行的,所以棋盤街就成了當時北京東、西城老百姓來往的交通要道。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介紹的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希望我的講解能讓大家滿意。謝謝。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3
明清宮苑是中國好萊塢—橫店影視城六大經典景區之一。這座集影視拍攝、旅游觀光、節慶典禮等功能于一體的特大景區,始建于1998年,是按照北京紫禁城1:1比例修建的,占地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目前最大的影視基地。匯聚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筑系列,真實地再現了北京故宮原貌及老北京民居。
明清宮苑主體建筑有太和殿、乾清門廣場、乾清宮、坤寧宮、漱芳齋、承天門、午門、養心殿、軍機處、西陸六宮等。雖然是“克隆”,但氣勢卻是一樣的恢宏。“北京故宮也只有中軸線、珍寶館、花園是游人經常參觀的,其他的也沒人去,所以我們省掉一些類似的大殿,拍戲沒必要。”周國平說。中軸線兩側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老北京灰磚房被移植,還有甕城、天橋、八大胡同……很多北京消失的'東西在這里重現。
明清宮苑影視拍攝基地是由橫店集團投資6億元人民幣,以北京故宮為原型,按1:1比例興建的一座特大型景區。占地面積1500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筑系列,真實地再現了北京紫禁城原貌及老北京民居。主體建筑有太和殿、乾清門廣場、乾清宮、坤寧宮、漱芳齋、承天門、午門、養心殿、軍機處、西陸六宮、親王府等。
在這里拍攝完成了《天下無雙》、《皇宮寶貝》、《大明王朝》等多部影視劇,眾多的名導、明星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4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一家人一起去金華市東陽市橫店影視城,我們首先去了明清宮苑。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到了明清宮苑,車子一停好,我們就迫不及待的想進去。爸爸去買了票,我們站在門口等了一會兒,就進去觀賞了。一進去我們就看到了古時候的皇宮,屋頂是金黃金黃的`,木柱子是暗紅色的。皇宮有好多個殿,如珍寶殿、佛像宮、崇和殿、養心殿、坤寧宮、關雎宮,還有御花園,還有許許多多的殿。
我們行走在宮里,邊走變玩。特別是大炮和射箭,我一進去就玩了這兩個游戲,爸爸在一旁教我玩,我玩得非常開心。到了看清宮秘戲的時間,我們就去表演區看這個節目了。一個人躺在工具箱上手舞足蹈,可是一旁的大屏幕竟然出現了那個演員在空中飛翔,沒過多久過來另一個人,兩個人竟然在打斗,打斗的非常激烈,從冰山上打到了巖漿上,多么的驚心動魄呀!
看了清宮秘戲我們又去逛御花園,御花園里百花齊開,還有形狀各異的假山,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我們還看了八旗戰馬表演,八個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將士騎在馬上,在馬場上“打仗”,“戰場”上不時傳來炮彈的聲音。他們表演啊完畢,我們就可以騎馬了,我也騎了一回,一個騎馬師坐在我身后帶著我騎了一圈,真的是很刺激而且很有意思!
我們在明清宮苑游了一個下午,真是意猶未盡啊!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5
我猜,大家一定都看過《宮》、《新還珠格格》、《后宮甄嬛傳》等古裝戲吧,它們可都是在橫店的明清宮苑拍的呢!告訴你們,這個國慶節,爸爸媽媽要帶我去那盼望已久的橫店玩。一想到我就要“穿越”到小燕子的“淑芳齋”,皇上的“養心殿”,皇后的“坤寧宮”,皇太后的“慈寧宮”……去一一看個究竟,心情就無比激動。
汽車離明清宮苑越來越近,氣勢磅礴的皇家宮殿像清晨的太陽一樣,漸漸在我們的眼前清晰起來。走進明清宮苑,心情頓時開朗,一條筆直的白色大路向前方延伸,路邊還有一根根筆直的白色龍頭柱,在路的兩側,就是那綠茵茵的草地,一眼望去全是人。向前走,可以看到宮殿像巨人一樣屹立在我們的面前,此時此景,要不是導游說這是“天安門”,我們很難想象到我們的毛主席就是在這上面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登上“天安門”,下面的人們變得像螞蟻般大小,那路和龍頭柱,在大片大片的草坪中,仍然顯得那么顯眼那么狀觀。
我們來到了皇上上朝時的地方,嘿!這么多的小宮女﹑皇上﹑公主﹑皇后等人啊!仔細一看,原來是這里在出租古裝服呀,但我們并沒有被這些漂亮的古裝吸引住了腳步,我們繼續向前走。
接著,我們來到了公主的花園,假山、紅花、綠樹、小池和長亭,構成了一道多么和諧、自然的風景啊!花園中有一個小房子,旁邊都是各種各樣盆栽的花兒,都羞答答地看著我們呢!我們從窗縫里偷看,里面的東西可真精致,橘黃色的坐墊,上面繡著金黃色的'條紋,床的兩邊捆著朦朦的紗布、油亮的紅木桌椅等,一看就知道是公主的房間,可真漂亮。
我來這里還有一個目的是想看看演員是怎樣拍戲的?在戲中的高難度動作是怎樣做出來的?我們跟著幾個旅游團來到了戲中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灰色的墻、灰色的瓦、綠色的窗、還有那兩旁的小攤,讓人有一種淳樸之感,我充當了一回賣陶瓷藝品的商人,我還撐著傘拿著扇子半遮臉,當淑女呢!
橫店還有夢幻谷、清明上河圖、廣州街?香港街……很多美麗的地方,都等著我們去游玩呢!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是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歷史悠久,它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明代叫“承天門”,取“成天氣暈,受命于天”之意,后來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順治皇帝下命按照明代的建筑規制重建承天門并改名為“天安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為一個“T”字形的封閉廣場,這里屬于皇宮的前導部分。解放以后,這里經過多次的改建與擴建,形成 了今天的建筑格局。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周邊建筑。明清時期的天安門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通高34.7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它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城臺上建有城樓,重檐歇山頂建制,覆蓋黃色琉璃瓦,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體現出皇家的“九五”至尊。城臺開有五個券門,中間最大,向兩側遞減。券門南面正對著五座漢白玉三孔石橋,稱“金水橋”。橋下是從西北流向東南方向的水,稱“金水河”;金水橋南北兩側各有一對石獅,金水橋南側有一對華表。 天安門城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在明清兩朝這里是舉行頒詔禮的地方。所謂頒詔禮就是皇帝向全國頒布詔書的儀式。凡遇國家大典,如新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命將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儀式。頒詔禮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屆時,皇帝在太和殿將詔書用寶后,內閣大學士從黃案上捧詔書至太和殿前檐下,授予禮部官員,禮部官員將詔書置于云盤內,捧出午門放入龍亭。鑾儀衛校將龍亭抬往天安門城樓之上交與奉詔官,奉詔官再將詔書交與宣詔官,有宣詔官宣讀詔書,文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班聆聽。宣詔完畢,宣詔官在將詔書交與奉詔官,奉詔官將詔書從天安門城樓順墻降下,禮部官員用朵云期盼承接,放入龍亭內抬往禮部。禮部官員負責將詔書譽寫若干份,分送各省,頒布天下。明代詔書,用的是“龍頭桿”系黃絲繩栓詔書降下,清代時改用木雕金鳳口銜詔書順墻降下,所以清代的頒詔 禮俗稱“金鳳頒詔”。 天安門城樓前有什么設施呢?在城樓南面有一條河稱“金水河”。它為什么叫金水河呢?因為五行中西方屬金,北方屬水,此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故稱“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七座漢白玉石橋,中間五座正對著天安門城臺的五個券門,中間的橋最寬等級最高為御路橋,橋欄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云龍圖案。它是供帝后專用的;御路橋兩側為皇族橋,橋身比御路橋略窄,等級次之,它是供宗室帝王行走的;皇族橋兩側為品級橋,橋身比皇族橋略窄,等級更低,它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的;另外兩座橋分別位于太妙和社稷壇的南大門前稱公生橋,等級最低,它是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雜役行走。皇族橋、品級橋、公升橋望柱均是火焰式。上刻有陰線24條,稱“二十四氣”式。 天安門前有一對雕刻于明永樂年間的漢白玉石獅子,東側的雄獅是腳踏繡球,雨衣一統寰宇;西側的都是雌獅腳踩幼獅,寓意子孫綿延。兩對石獅的頭部都面向內側,以示保衛御路。石獅為鎮物,一般至于 大門前。 天安門城樓前后各有一對立于明代的漢白玉華表,每座華表高約10米,由三部分組成:底部是圍繞有護欄的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通體雕有盤龍和云朵,柱頭橫插云板,東部城露盤上有一蹲獸,俗稱“望天吼”。華表通常置于宮殿、陵墓、壇廟前后,也立于橋頭、渡口、關津等處,起到美化景觀和標志作用。華表起源于“表木”立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名稱。立在墳墓神道兩側的稱“墓表”,立在交通要道和驛站作為路標使用的為“路標”或“恒表”,其中雕刻華麗的便稱為“華表”,另外,也有華表源于誹謗木的說法。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周邊的建筑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下面我在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用紅墻圍成“T”字形,北面是承天門,清順治年間改為天安門;東面是長安左門,西面是長安右門,南面是大明門。清朝順治年間改為大清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之間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80米,稱為“天街”,是頒詔禮時文武百官在此桂婷詔書的地方。 【明清宮苑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西塘明清木雕館導游詞09-21 【實用】文明清明作文4篇04-11 【實用】文明清明作文三篇04-11 文明清明節倡議書08-03 【推薦】文明清明作文300字三篇04-07 【精選】文明清明節倡議書14篇04-04 文明清明主題班會教案(通用12篇)04-04 黃山的導游詞導游詞07-02 黃山導游詞-導游詞08-27明清宮苑的導游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