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導游詞匯編15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壇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壇導游詞1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占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辟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筑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筑: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筑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于天壇的祭祀建筑,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天壇導游詞2
北京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于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筑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造了一個象征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xx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
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里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臺。回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墻。因墻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天壇導游詞3
在座的各位好!我是貝兒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selina,大家可以叫我小s,在這八天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走過北京各個旅游景點。也希望未成年人聽了我的.講解,能增加更多知識。
今天,我們游天壇,天壇:一共有三大看點:祈年殿、回音壁和圓谷。先說一下,北京天壇占地總面積為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故宮還大一些呢。對了,先說祈年殿有兩大主景點:祈年殿和一個像小廟的小屋子,里面有祈年殿的切割模型圖和天壇建筑建成的過程。出了西門,來到皇帝走過的路,接著我們來到了天壇的第二大景點(皇穹宇)回音壁。上第一個臺階只有一次回聲;第二個臺階有兩次回聲,第三個臺階有三次回聲。大家可以沖著墻喊一喊,說不定站在遠處就可以聽到回聲呢。大家玩夠了嗎?好,我們繼續前進。現在,我們所在的是圓谷。大家可以看到,那個瞭望臺是用漢白玉石做成的,其實,我覺得圓谷沒趣極了。呵呵!
各位,我想通過剛才的講解,您一定對天壇有所了解吧!
天壇導游詞4
游客們:
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皇帝們曾經祭天的地方?——天壇。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為祭天而建的祭壇。
當我們來到歡的高壇時,我們會立即開始登壇,但你要注意數每層的`臺階。當你到達頂端時,你會發現祭壇上的所有臺階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因為九是一個很正的數字,工匠們用這個數字給牟秋壇。高貴”意義。
說到神壇奇觀,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祭天大典。每年冬至,皇帝都會在這里祭天。在這個儀式上,特別提到皇帝站著讀朱文的地方就是這塊天心石。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很大。游客可能希望體驗它,并像當年的皇帝一樣,把他們美麗的愿望告訴天堂。
今天的觀光旅行即將結束。我希望這次在天壇的經歷將成為我北京之行的永恒記憶。同時,請將天壇的祝福帶給家人和朋友。
天壇導游詞5
各位游客:
今天,我們要去參觀天壇,皇帝們曾經在那里祭天。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修建的寺廟,主要建筑是大祭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圓南圓。乾隆年間,大廟祭祀改為現在的祈年殿,屋頂改為藍色琉璃瓦,形成了當今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個祭天的圣地,1860年被英法聯軍洗劫,1900年被八國聯盟蹂躪。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有許多人保持健康。
現在,讓我們沿著皇帝去祭壇的路線開始游覽。
現在沿著天壇中軸線往南走,會看到的`是古代皇帝祭天的神龕。牟丘壇內有兩道圍墻,外圓內圓,符合天圓地方圓的說法。每面墻有四組門,每組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獻給皇帝的,所以很高,皇帝只能從左邊進去。
其他官員只能通過右邊最小的門。到了牟丘壇,馬上就要開始爬壇了,但是請注意數每層的臺階。到了最高層次,大家會發現祭壇上所有的階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這些都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這個數字是極正的。于是工匠們改用這個數字給牟秋壇賦予了“崇高”的含義。
感謝您來到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
天壇導游詞6
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叫牛牛,今天由我來做你們的導游!
今天我們旅游的景點是天壇,現在,讓我們一起上車,請注意系好安全帶。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天壇,請各位游客下車。
游客們,當一進正門,我們將會看到許多個形狀像壇子似的建筑,據說這個景點在一八六零年曾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一九零零年還遭受到八國聯軍的蹂躪。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現在我們就以皇帝登壇的路線進行游覽。
首先我們觀賞第一個壇,它叫“圓丘壇”,它有兩個防護墻,還有一些階梯和古人的`雕像。現在我們要登壇了,游客們,請你們最好數一下腳下的階梯,到了二樓,你們會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雕像,他們都是古代的名人。游客們,現在你們可以自由觀賞,但請注意,不要亂涂亂畫,帶小孩的游客請管理好自己的小孩,一小時后,我們將會前往“天庫”。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天庫”了,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上面有三個石頭,它們被稱為“三音石”。只要你們在第一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一下,在第二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兩下,在第三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三下,所以,它們才被稱之為“三音石”。
現在,是游客們自由活動時間,三小時后,我們在天壇正門集合,謝謝大家!
天壇導游詞7
大家好!我叫張藝馨,今天由我來給大家當小導游。我介紹的是——天壇。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朝,是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9處景觀之一。下面大家請跟著我,一起去參觀天壇。
我們由南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圓丘壇。圓丘壇共分為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量也是九的倍數。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都是九的倍數。為何要用的.九倍數來建造天壇呢?古人把單數看成陽數,把雙數看成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是最吉祥的數字。
下面我們來介紹圓丘壇迷人的回音。圓丘壇有一塊圓心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洪亮,有共鳴性回音的感覺。為什么呢?原來這是一種聲學現象: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波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七秒。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他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回音就格外響亮。
大家游玩時請注意安全、愛護文物、不要亂涂亂抹。祝大家玩得開心!
天壇導游詞8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在今后的幾天里你們就叫我季導就可以了。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雄偉的天壇!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祈谷壇、祈年殿、圜丘壇、齋宮等名勝古跡。參觀的時候,請大家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者隨身攜帶的塑料袋,爭做文明游客喲!
天壇其實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為“天圓地方”。內壇——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分為南北兩部分。游客們,你們看這北邊的'建筑,它叫“祈谷壇”。相傳在清、明兩朝時,因為當時生產力非常低下,收成都是老天爺掌握的,所以就在北邊修建了一座專門祈禱豐年的“祈谷壇”,每年由皇帝在春天向老天祈求,賜予人間好的收成。
請大家跟著我走,我們現在來到了內壇中心建筑“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層圓形的高大的石臺墓上,是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三重殿均有深藍色的琉璃瓦,層層縮小,顯放射形,頂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這座大殿在建筑與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藝術價值。潔白的臺基象征白云,深藍色的殿頂象征蒼穹,柱子、彩畫、鎏金寶頂象征彩霞,綜合而成為藍天玉宇的優美造型。
游客們快看啊,這南邊的雄偉建筑“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圓形石臺,名為“圜丘”。兩壇之間總長360米,高出了地面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了一個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筑軸線,兩側為大面積的古柏林。
穿過甬道,我們看到的這座建筑物是西天門內南側的“齋宮”。據說是皇帝祈禱前齋戒時的住所。“齋宮”也因此得名。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一定很想仔細游賞一下天壇的美景,拍拍照,留個念。下面的時間就留給大家,大家有足夠的時間暢游。1小時以后,我們還在這里集合,希望大家遵守時間,注意保持園內衛生。一會兒見!
天壇導游詞9
hi,你們好!我是天壇旅游社的導游,我姓徐,大家請叫我徐導游。我們旅游的地方是北京天壇。
從北天門進去,先映入眼前的是祈谷壇。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筑,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
往前走,過了丹陛橋,就來到皇穹宇。皇穹宇位于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于一平整光滑的圓墻之內,人們在墻的不同位置面墻說話,站在遠處墻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回音壁。如果有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試一試。大家再往下走就是圜丘壇。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重建后,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于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墻,象征著天圓地方。
說到圜丘壇,我想起一個故事: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
天壇導游詞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去游覽的地方就是天壇,走進天壇我們就會看到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天庫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筑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臺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梁承托,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里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這組建筑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回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墻,圍墻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墻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回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回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后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在游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后,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么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說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說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制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這個石臺是具服臺,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里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筑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臺,而在正面三層石臺階中,分別裝飾著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云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里也就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筑。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征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說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嘆殿內建筑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里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臺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里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臺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說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里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里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么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里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于七星石的說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國家,所以就在這里放了象征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征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峰東岳。
好了,我們今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這次在天壇游玩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旅中的美好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天壇導游詞11
天壇大佛是香港東涌大嶼山上的一尊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大佛。那個大佛體型龐大,大約有30多米高,耳朵和手指長長的、手掌寬寬的,身體大大的,真像一個大巨人。
2月6日,星期天,我跟媽媽再一次去了大嶼山,游覽了天壇大佛。我們母女倆這次是乘坐大巴上山的,因為上一次我們全家已經去過一次了,上下山都是坐的纜車,再加上這次春節期間坐纜車的`游客太多了,排個隊就要花一個多小時。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我們到達了大嶼山山頂的昂坪鎮。我和媽媽都很喜歡吃豆腐花,就買了兩個豆腐花,邊走邊吃。
首先我們去了寶蓮禪寺,燒了香、拜了佛。還買了個平安符戴在身上,媽媽說保佑我健康平安。接下來就不用說了,為什么?因為我要去天壇大佛了呀!幾百級臺階,我和媽媽累得氣喘吁吁,好不容易爬了上去。到了大佛腳下,真切的感受到了大佛的巨大,雖然以前來過一次,還是驚嘆不已。大佛端莊慈祥,是一尊大慈大悲的如來佛祖!我們母女倆在上面休息了一會兒,先吃了點東西,買了幾張大佛的明信片,然后又拍了好多大佛的照片,才慢慢地走了下去。我們母女倆順道還看了心經竹林。
準備坐巴士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個舞師團迎面走來,中間是一個八個人抬著獅子頭的大獅子,左右還各有一只可愛的小獅子,后面是舞獅的音樂團。兩只小獅子靈活的搖頭晃腦的表演著,中間的大獅子笨拙的走著。伴隨著歡快的伴奏樂曲,獅子舞得很得意,頓時圍觀的群眾歡呼起來,一片祥和氣氛,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真正的舞獅子。我們跟著舞獅團走著走著,我聽見后面舞獅的音樂團聲音太吵了,就沒跟著走了。然后,我們就乘坐巴士回家了。
今天,我玩得太高興了,因為這是我在假期最快樂的一天,也是春節里最歡樂的一天。
天壇導游詞12
大家好,我是黃嘉儀導游,我將帶領你們一起進入世界遺產——天壇。希望我能為你們在這留下美好的回憶。
天壇,中國現存的天壇共有兩處,一處是西安天壇,另一處是北京天壇,其中屬北京天壇較為著名。天壇是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我將為你們介紹的`是北京天壇。
首先,我們來到圜丘壇。它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于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有兩重矮墻,象征著天圓的地方。
然后,我們來到皇穹宇。它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于一平整光滑的圍墻之內,人們在墻的不同位置面墻說話,站在遠外墻邊的人,能十分清晰的聽到,此為回音壁。
接下來,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祈谷壇。它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好啦!今天的旅程結束了,在這里我希望很多人都可以來天壇這里旅游!
天壇導游詞13
從正門進入,廣闊的綠色草坪、高大的古柏就展現在面前。由長廊向東走,就看見祈年殿。在書冊圖片影視上早已熟悉的面貌,如今越來越近地映入眼球,一個真實的立體藍琉璃瓦攢尖頂、三重檐圓形建筑,座落在三層石臺基上,左有配殿,四周有圍墻。
抬頭仰視這古代僅存的明堂式圓壇,38米多高寶頂鎏金直上藍天。乾隆十六年在原祈谷壇上重建,以后多次修繕擴建。自幼生長于農村,半生務農,對這個孟春祈谷建筑就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我撫摸著它的墻體轉了三圈。28根金絲楠木柱環轉排列穩固支撐。中間四根“龍井柱”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象征12個月,外層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個時辰。中外加起來24根象征24節氣。這種設計就寓意著天時氣候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系。將它固化崇拜祭祀祈求,便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二千多年前就從民間開始的祭祀天地敬神祈禱活動,自然與以農立國的國家政權產生聯系,逐漸演變成屬于“天子”的'專權,定為國家“大典”,規模超過宗廟祭祀。由于農事生產的基礎和根本是土地,就將天壇設計為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又在北方建了地壇,東西建日月壇。天壇內一條中軸線貫通南北。
我們踏著這過去皇帝才能走的丹陛橋一直向南走,腳下感到綿軟舒適。到回音壁外,在茶水灘上買了一瓶綠茶,邊飲邊與女掌柜了解一些天壇故事。她說圓形圍墻里是“天庫”。我們進去先喊一聲“你好”,也沒多大的回音。也許那反射聲波的墻體老了或添加的建筑影響了圓周的精確度。轉身上臺階,是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木拱結構皇穹宇、造型嚴謹精致莊重,藍瓦金頂。環轉16根頂有溜金斗拱的金柱支撐。殿內青綠基調的金龍天花藻井,中心大金團龍圖案美觀大氣,不愧為古代杰作。主殿兩側東西配房都是歇山頂,藍琉璃瓦面,伸出臺階,飾旋子彩畫。東殿供大明(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西殿供夜明(月)神、云雨風雷諸神位。這種設置,囊括宇宙自然是皇帝“天子”駕御欲的體現,也包涵敬畏之意。,老百姓則如《擊壤歌》中唱的“帝力何有于我哉。”不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上下都希望的,上可順利征收賦稅糧草,下則略有溫飽。這就是天壇重農耕供有關諸神的原因。此時仿佛聽到神樂署祭祀禮樂,呼應著我的土地自然情結,引我們向南到圜丘。
每年冬至在這個臺上舉行“祀天大典”,民間稱“祭天臺”。漢白玉石欄板,艾葉青石臺面。圜丘的石階,各層面石各石欄數量,都以“九”和“九”的倍數組成,寓“九重天”至高無上之意。這里加上祈年殿,是天壇的完整版意義。我繞三層壇轉一圈,最后在“天心石”站定拍照。北望重樓閣門,遙思遐想,有幾人真正能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天壇導游詞14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xx。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說,此刻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夠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禮貌保護單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此刻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總面積273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壇為三層圓形石臺,壇區占地20萬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筑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最后構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期望你有機會細細游賞。
天壇導游詞1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小宇。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天壇。
天壇,在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于明永樂(1420xx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說,此刻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夠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禮貌保護單位。于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此刻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總面積273平方米。壇為三層圓形石臺,壇區占地20萬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筑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最后構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期望您有機會細細游賞。
【天壇導游詞】相關文章:
天壇導游詞01-02
天壇的導游詞01-17
天壇導游詞04-02
北京天壇導游詞12-30
介紹天壇的導游詞01-17
天壇英文導游詞03-05
北京天壇的導游詞03-08
北京天壇導游詞04-03
天壇導游詞范文04-02
天壇導游詞(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