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活動課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活動課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文/王秀英
摘 要:語文活動課是指在教師組織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一門語文課程。它與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必修課、選修課并列,組成一個新的完整的語文教學課程體系。它們都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素養。必修課側重于擴大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文藝鑒賞能力,發展愛好和專長;而活動課則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素養和能力,如采訪、編輯能力、宣傳辯論能力等。
關鍵詞:活動性;長效性;貼近生活性;語文活動課;創新思維能力
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活動課程的開設。因為對太多數職高生而言,都將比同齡的普通高中學生早些走向社會;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兼人文性的學科,所以更需要加強語文的活動課教學,讓他們在活動課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及早具備語文創新能力。有的教師擔心職高生語文基礎差,活動課難以開展,但我認為只要教師組織引導得當,是能夠開設得好的。近年,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發現,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極佳途徑。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認識:
一、語文活動課的“活動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語文活動課,顧名思義,重在體現一個“活”字。活,是指語文活動課能適合各個層次學生心理需求和個性愛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大致可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1.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以課堂活動為陣地,把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也可以走向社會,如開展采訪、市場調查、走訪勞模、參觀人文景觀、檢查城鎮標牌規范用字情況等。
2.分散和集中相結合
可以以某個問題為中心,由學生組織實施教學,如辯論會、知識競賽、朗誦會等。也可以教師為中心,對生活中的某些語文現象進行剖析,介紹一些貼近生活的語文現象。如“社會流行語的研究”“社會不規范用字調查分析”“語病門診”等。也可以是學生為中心,教室指導他們聯系書法、學習辦小報等。
值得一提的是,平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分開活動,假期或較大規模競賽則集中活動,日常可開展“三個一”活動(每個學生輪流摘抄一個名言,講解一個詞語,介紹一篇詩詞)和課前三分鐘口述活動,一個學期一個年段開展一項或兩項競賽活動等。
3.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大部分活動由課任老師指導,有的可請校外專家名人來講座。
總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使活動課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井然有序、持久深入開展。如辯論會,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一種活動形式,學生在唇槍舌劍的辯論中常常急中生智,進發出智慧的火花。本人在作文指導課中曾舉行過一次題為“是逆境有利成才(假定為A方觀點),還是順境有利成才(假定為B方觀點)”的辯論會。想不到這“AB劇”演得相當精彩,人人幾乎都據理力爭。A方有人舉了李白、杜甫等人仕途坎坷,身處亂世,顛沛流離而終于成為詩壇魁首的例子,事實確鑿,無可辯駁。但B方不服,有人舉出王安石、毛主席的例子,說王安石也當過宰相,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毛主席日理萬機,能寫出那么多千古絕唱的詩詞和著作。A方被駁得啞口無言。此時B方又有人補充說:“對于詩人來說,仕途坎坷,身處亂世,顛沛流離,恰恰是順境;而身居高位,養尊處優,卻是逆境。詩人只有貼近生活,深入感受人民疾苦,把握時代脈搏,才能寫出好詩來。”對這種創新性見解,A方與B方都表示認同。
二、語文活動課的“長效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陷入了應試教育泥潭,教育者普遍有急功近利的短視觀念,考什么教什么,把一篇篇有機的文章支離成一塊塊應試的“敲門磚”。“門”進去了,磚也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應試教育,學生因被動學習,所以創新能力幾乎喪失殆盡。而活動課則不然,它沖破了應試教育的樊籬,立足長遠,注重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和基本功的培養,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終身受益。本人剛參加工作時,遇到了一位父母離異且母自殺身亡的男生,他的父親拒絕提供撫養費,且不承認這個兒子,這名與八十多歲高齡的外公相依為命的男生,奮然拿起法律武器起訴父親。在本人的指導下,男生寫成訴訟狀,后經法院工作人員的強制手段,男生的父親最終交出了男生的撫養費。如此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件,令我深受啟發。此后一方面就在語文活動課中積極組織學校文員社社員,校報小記者進行通訊、報告、新聞等方面的寫作。因而有的學生暑期在新聞單位參加實踐活動時,他們的才氣令該單位大為贊嘆。又一方面,主要是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從課內的三分鐘演講到課外的講故事比賽,從高一的朗誦比賽到高三的即興演講比賽,這些活動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展開,有助于學生的知識技能系統化,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在大型的市級演講比賽中學生能頻頻獲獎。再一方面,則常結合普法教育給學生上法律應用文知識,到法庭參加旁聽,組織學生到社會調查典型案例,教學生擬寫民事、刑事訴訟狀、答辯狀等法律應用文,并在校模擬法庭上開庭審理,學生在模擬法庭上假戲真做,完全進入角色,辯論十分激烈。這種說寫結合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也鍛煉了學生的文才,還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可謂一舉多得,而且這種作用是長效的,給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三、語文活動課的“貼近生活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生活,是創新的積累,是創新的工程,語文活動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生活密切相關。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活動課的貼近生活性,就是它能使學生通過語文活動,增加生活的積累,使生活更有意義。例如,春節期間布置學生收集春聯,清明節期間又布置學生了解當地農村的一些習俗,并且專門開設了兩節這樣的活動課,發現同學們對此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從中學到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或強化了書本上的知識。如,通過掃墓活動,得知并掌握了先考、先妣的含義;又如,學習求職信,可以帶學生去人才市場應聘;學習廣告詞,可以讓學生去幫助企業策劃廣告;學習詩詞,可以舉辦詩詞朗誦比賽或到農村為農民擬寫對聯,使教學內容真正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發展語文的創新能力。而語文教學一旦脫離了生活實際,它就失去了生命力。現在有的學生之所以平時對語文必修課學習不感興趣,反而對活動課感興趣,原因就在這里。所以,我們應當把“應試語文”變為“生活語文”。我主張“語文教學生活化和社會生活語文化”,而語文活動課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生活化和社會生活語文化”的原則。所謂“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的內容,學語文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學習語文就是為經濟建設和生活服務。所謂“社會生活語文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形成“語文是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并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與運用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好習慣,把生活中的事進行語文化,上升到語文的理性來分析。生活中處處與語文密不可分,從打電話到會客,從聽廣播到看電視,從留言到申請書,從同學間的爭論到家庭的議論,從廣告到說明書,無不是與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有關。有一次,我市某風景區有一家酒店落成,酒店老板請我班某同學取一個店名,該同學根據酒店前店后有山有水的特點,從南宋詩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詩句中摘取了“樓外樓”三個字,取名為“樓外樓酒店”,他分析說,酒店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樓外樓”三個字正與林升的詩句的意境吻合,顯示了酒店的一種朦朧美,顧客會有以登樓為快的感覺。店主聽了他的分析,拍手稱好。
果然,酒店開業,這“樓外樓酒店”儼然成了現代的岳陽樓,吸引了不少有文化的人來做客,酒店老板對這樣有語文創新精神的學生倍加贊揚。
語文活動課要注意的幾點:(1)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教室不可越俎代庖,又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搞“填鴨式”教學。當然,教師在活動課整個過程中仍要積極組織,引導調控,也不能采取“放養式”,放任自流。(2)教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的具體指導,并提倡能者為師,互幫互學,從中培養“尖子”,帶動全體,使整個活動生氣勃勃地開展。(3)最好能結合必修課中的單元訓練要求,開展觀察、游覽等活動。
總之,語文活動課的活動性、長效性、貼近生活性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學,應該把活動課作為一種經常性的教學手段,把活動課開得生動活潑,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城鎮職校技術學校)
【語文活動課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思維能力培養08-24
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1-17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0-26
對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08-24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12-19
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08-24
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開發智力 啟迪思維04-10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10-24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法舉隅08-24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