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其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根本標志,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早在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云同志就把樂山市確定為聯系點和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并多次來樂山指導農業產業化工作。近年來,樂山市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切入點,以現代農業來指導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來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有益的實踐概括我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所做的各項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培育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速度、推進質量和推進效果,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建設進程,為此我們狠抓了龍頭的建設。一是打破行業、區域界限培育龍頭。我們堅持“誰有實力誰當龍頭”的原則,多形式創辦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新、科技水平高、帶動能力強和跨縣、市、省的高科技型龍頭企業。二是圍繞主導產業壯大龍頭。畜牧、林竹、茶葉、蔬菜、中藥材等是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我們圍繞這五大產業,發展壯大了永豐紙業、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葉青公司、哈哥兔業等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鼓勵它們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讓“田野”變成了“車間”,使農民成為了工人。三是對外招商引進龍頭。我市著力拓展投資渠道,加大市場融資力度,引進、嫁接、催生了吉象木業、天成實業等一批龍頭。目前,全市共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2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40家。龍頭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在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創新機制,激活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行集約化,而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又有賴于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創新機制,促進了農民與龍頭企業的聯結,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在產前和產中環節,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戶雙方共同投入;在產后的收購、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鼓勵農戶入股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了以產權要素聯接的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二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分紅、讓利、返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盈余按農戶交易量返還的分配機制。龍頭企業將企業加工增值部分對農戶進行“二次返利”,讓生產環節的農戶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同時,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供銷合同、利潤返還合同等,以契約或合同的形式,固定雙方的責權利,使二次返利規范化、制度化。三是創新風險保障機制。我市通過進一步擴大和規范“訂單農業”,采取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等辦法,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龍頭企業通過建章立制、完善公積金、風險基金等提留積累制度,增強抗風險能力。通過機制創新,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群體,農民專合組織成為農民連接企業、進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60個,會員總數達到11.45萬人,帶動農民54.49萬人,有力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依靠科技,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強大動力。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普遍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質量檔次,形成強有力的科技增效機制,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推廣農業科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樂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采用“一區多園”,一個專業園、一個特色、一個產業,實行“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化運用、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采取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引進、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中科院系統、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等30多個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關系。井研食品公司的出口產品開發,使川農大專家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省畜科院養兔研究所和成都大學與“哈哥兔業”技術合作,使產品迅速走向市場。川農大與“竹葉青”多年的合作,使不同風味的名茶走向了世界市場。二是依靠科技進步實施標準化。我市以現代科技為手段,狠抓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并發布了9個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51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逐步形成了以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為主,企業標準為輔的種植養殖、生產管理、加工包裝的質量標準體系。全市已建立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共計80多萬畝,已獲得省級以上認證的無公害種植、養殖基地62個,認證面積達44萬畝,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78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2個。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科技推廣。聘請300多名各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來我市講課、傳授技術,培訓基層農技干部1300多人,培訓示范農民2.62萬人次,培養了2537個農民技術員。截至目前,全市共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56項,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四)強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從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實施政策扶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確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出臺了《關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加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做好信貸支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實了國家關于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稅費、資金、環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種形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真正做到“扶強龍、興小龍、育新龍、引外龍”。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國強絲綢公司、天成實業、永豐公司、吉象公司、竹葉青公司享受稅收優惠達6600多萬元,新增貸款達2.8億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務體系。近幾年,我市轉變政府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培育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服務網絡,既解決企業不能解決、千家萬戶不能解決,也解決不好的問題,又做長、做寬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還狠抓了法制和社會信用建設,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推進。三是大力開展現代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我市農經網的作用,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種植栽培技術等服務。目前,全市農經網已延伸到了鄉、村、重點龍頭企業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3年,全市通過農經網銷售農產品超過3億元,占到了四川省網上農產品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鄉蘑菇協會通過農經網發布銷售信息引來外地客商上門收購,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充分肯定。
二、深刻的體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樂山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體會和深度的思考。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沒有龍頭企業就沒有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當前,扶持龍頭企業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切實采取措施為他們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增強龍頭企業融資能力。在稅收、土地、融資、貸款貼息、科技應用和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千家萬戶直接對一個企業和市場,無論從經營管理和對話地位,都難以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要在農戶和企業及市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大力培育各類以農民為主體的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探索建立合同約束、服務合作、利益分配和風險保障等機制。通過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建立風險基金,實行利潤返還等辦法,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合作關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實施農業標準化。農業迫切需要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換,其轉換的方向正是現代農業的方向,而這種轉換,首要呼喚的就是農業標準化。實施農業標準化,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基礎。農業產業化是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條件下,單純依靠增加農產品數量或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收的余地很小,必須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通過實施標準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培育優質高效名牌農產品,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效益和市場占有率。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重視發揮政府作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農戶、龍頭企業等都是行為主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則是服務主體。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行為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發揮好各級政府的宏觀決策的指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運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和辦法,適應發展新要求,創新引導方式,從規劃、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入手,通過環境吸、政策扶、宣傳促、金融配等措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三、探索的問題立足實踐,在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索與實踐中,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切實加以解決。
(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問題。我市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除永豐、竹葉青、藍雁三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具有一定的帶動力和競爭力外,其他龍頭企業自身規模小,帶動能力比較弱。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資本積累慢、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很難形成產品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因此,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通過各項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服務,促進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增強實力和帶動力。
(二)風險保障機制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由于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并存,商業保險機構還未完全介入,絕大多數龍頭企業未提取風險保障金,一旦農產品價格、銷路或出現如非典、禽流感這樣的疫情風險,龍頭企業自身無法抵御。雖有部分發展較好、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對農戶實行了多形式的分紅和返利,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采取何種分配方式、如何分配,還沒有作明確規定。二次返利的比例,一般是龍頭企業說了算,沒有進行較為科學的成本核算,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同時,龍頭企業也認為,目前的二次返利,對農戶體現了“利益均沾”,如有風險卻是“企業獨擔”。為此,需要抓緊探索研究怎樣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真正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的問題。
(三)訂單農業履約問題。由于目前部分農民法律意識、守信意識還不強,雖然與龍頭企業簽了訂單,但如果出現價格波動,特別是外來收購者擾亂市場,部分農民就只顧眼前利益而毀約,使訂單農業的另一方既蒙受過去開展各項服務的損失,又蒙受當前經營利益的損失,使龍頭企業經營計劃和分配返利計劃難以實施。為此,一方面要規范整頓市場,另一方面要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各類合同,監督合同的執行,提高履約率。
(四)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問題。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夠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不夠高,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夠強,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性、技術性和政策性障礙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深加工產品產量不高,品種也不多,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效益、農民增收提高緩慢。因此,要加大投入,引進先進設備和新工藝,加強市場調研,細分市場,用現代工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指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開發及深加工能力。
、51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逐步形成了以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為主,企業標準為輔的種植養殖、生產管理、加工包裝的質量標準體系。全市已建立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共計80多萬畝,已獲得省級以上認證的無公害種植、養殖基地62個,認證面積達44萬畝,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78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2個。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科技推廣。聘請300多名各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來我市講課、傳授技術,培訓基層農技干部1300多人,培訓示范農民2.62萬人次,培養了2537個農民技術員。截至目前,全市共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56項,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四)強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從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實施政策扶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確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出臺了《關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加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做好信貸支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實了國家關于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稅費、資金、環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種形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真正做到“扶強龍、興小龍、育新龍、引外龍”。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國強絲綢公司、天成實業、永豐公司、吉象公司、竹葉青公司享受稅收優惠達6600多萬元,新增貸款達2.8億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務體系。近幾年,我市轉變政府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培育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服務網絡,既解決企業不能解決、千家萬戶不能解決,也解決不好的問題,又做長、做寬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還狠抓了法制和社會信用建設,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推進。三是大力開展現代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我市農經網的作用,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種植栽培技術等服務。目前,全市農經網已延伸到了鄉、村、重點龍頭企業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3年,全市通過農經網銷售農產品超過3億元,占到了四川省網上農產品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鄉蘑菇協會通過農經網發布銷售信息引來外地客商上門收購,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充分肯定。
二、深刻的體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樂山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體會和深度的思考。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沒有龍頭企業就沒有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當前,扶持龍頭企業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切實采取措施為他們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增強龍頭企業融資能力。在稅收、土地、融資、貸款貼息、科技應用和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千家萬戶直接對一個企業和市場,無論從經營管理和對話地位,都難以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要在農戶和企業及市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大力培育各類以農民為主體的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探索建立合同約束、服務合作、利益分配和風險保障等機制。通過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建立風險基金,實行利潤返還等辦法,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合作關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實施農業標準化。農業迫切需要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換,其轉換的方向正是現代農業的方向,而這種轉換,首要呼喚的就是農業標準化。實施農業標準化,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基礎。農業產業化是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條件下,單純依靠增加農產品數量或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收的余地很小,必須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通過實施標準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培育優質高效名牌農產品,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效益和市場占有率。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重視發揮政府作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農戶、龍頭企業等都是行為主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則是服務主體。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行為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發揮好各級政府的宏觀決策的指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運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和辦法,適應發展新要求,創新引導方式,從規劃、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入手,通過環境吸、政策扶、宣傳促、金融配等措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三、探索的問題立足實踐,在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索與實踐中,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切實加以解決。
(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問題。我市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除永豐、竹葉青、藍雁三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具有一定的帶動力和競爭力外,其他龍頭企業自身規模小,帶動能力比較弱。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資本積累慢、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很難形成產品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因此,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通過各項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服務,促進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增強實力和帶動力。
(二)風險保障機制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由于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并存,商業保險機構還未完全介入,絕大多數龍頭企業未提取風險保障金,一旦農產品價格、銷路或出現如非典、禽流感這樣的疫情風險,龍頭企業自身無法抵御。雖有部分發展較好、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對農戶實行了多形式的分紅和返利,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采取何種分配方式、如何分配,還沒有作明確規定。二次返利的比例,一般是龍頭企業說了算,沒有進行較為科學的成本核算,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同時,龍頭企業也認為,目前的二次返利,對農戶體現了“利益均沾”,如有風險卻是“企業獨擔”。為此,需要抓緊探索研究怎樣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真正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的問題。
(三)訂單農業履約問題。由于目前部分農民法律意識、守信意識還不強,雖然與龍頭企業簽了訂單,但如果出現價格波動,特別是外來收購者擾亂市場,部分農民就只顧眼前利益而毀約,使訂單農業的另一方既蒙受過去開展各項服務的損失,又蒙受當前經營利益的損失,使龍頭企業經營計劃和分配返利計劃難以實施。為此,一方面要規范整頓市場,另一方面要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各類合同,監督合同的執行,提高履約率。
(四)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問題。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夠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不夠高,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夠強,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性、技術性和政策性障礙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深加工產品產量不高,品種也不多,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效益、農民增收提高緩慢。因此,要加大投入,引進先進設備和新工藝,加強市場調研,細分市場,用現代工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指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開發及深加工能力。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相關文章:
堅持共建共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08-15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的實踐(產業化經驗)08-17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08-15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08-12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標08-08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種模式選擇08-08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徑選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