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對畢節市農業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講話
引言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農村經濟關系全國大局,畢節市抓住改革開放二十多來的機遇,緊緊圍繞試驗區建設,經過十五年的奮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大大推進了城鎮化建設。但是,當前農村實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停留在品種的引進、種植面積的增加、養殖規模的擴大等適應性低的層面上,效果不夠明顯,農業、農村產業結構還有許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當前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畢節市委、市政府借改革的東風,抓住試驗區建設良機,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和控制人口”這一主題,根據市的具體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實,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對糧食、人口、生態全面規劃,綜合開發,在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和控制人口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然而,隨著經濟實力的遂漸增強和科技進步,人民的物質購買力出現的“質”的變化,加之我國加入WTO后,又面臨激烈的競爭,農村經濟面臨新的挑戰,而農村由于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原因,某些思想觀念仍然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尤其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所暴露的一些問題,影響全市農民的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因此,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勢在必行。
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經濟結構單一
近年來,畢節市對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地進行行調整,但從整體上看,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結構單一,在傳統產品中低檔次產品多,高檔產品少,適宜深加工的農產品不多,沒有覆蓋面大、拉動力強的新的主導產業,除畢節市烤煙以處,農產品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沒有特色產品,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農民增收難的局面依然存在。市農產品的結構單一,在品質上低質品、原料性和初加工農產品居多,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糧食和種植業產量過剩,過份地強調以糧食自給為主,林、牧、漁產品的比例相對很小;區域經濟結構單一,成規模的產業帶相對較少,沒有合理運用區域優勢,大力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農村經濟徘徊不前。
二、資源結構配置不合理
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一是是農產品資源在加工、轉化、利用等環節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在農村沒有形成良性的加工產業鏈,尤其是推廣應用農產品資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循環利用不夠;二是農村思想觀念沒有轉變過來,長年抱住農莊,過份強調糧食的自給,仍是“稀里糊涂上山,閉著眼睛過河”,不在有限的土地上著文章;三是勞動力轉化力度不夠,腦力勞動者少,低勞動力多,對農村知識培訓不夠,農村經紀人隊伍的發展緩慢,在引導農村銷售市場上未起到積極的作用。大量的、有所研究的土地、經濟作物、人力資源閑置,資源結構的配置極不合理。
三、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科技興農的轉化力度不夠。
畢節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丘陵過渡地帶,境內山高路徒,溝壑縱橫,地型切割極為強烈,巖溶地貌和非巖溶地貌交錯發育,雖然具有溫潤和雨季的氣候條件,適應多種農作物和林草的生長,但又伴有低溫、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而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興農在農村推廣力度不夠,覆蓋面低,大部分鄉鎮處在廣種薄收的局面,農作物對自然氣候的依賴性強,“自然氣候”成了農民豐收的“晴雨表”,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遏制了經濟的發展。
四、是農民可支配收入(貨幣)低
當前農民增收難,農村經濟處于疲軟、低迷狀態,農民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尤其是貨幣收入增加難,究其原因,第一是產品的銷售難,所謂銷售難,包含二方面的因素,一是農產品品質低,檔次差,銷售不出;二是即便銷售,但農產品價格處于低迷狀態。第二是農民自行調整經濟作作物、養殖的能力不夠,沒有抓住需求,盲目生產,沒有形成規模,缺乏競爭力,自然影響經濟的收入。第三是鄉鎮債務沉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使一些急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得不到解決。如興修水利、修建公路等,而基礎設施的落后又成為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便產生了惡性循環,遏制了農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解決當前農村產業結構的辦法
一、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人民素質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發發展靠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民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只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當前農村的現實,不是農民不愿富、不想富,而是缺文化、缺技術、缺人才,難于找到致富的門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是農村人才的問題,而人
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關健靠發展農村教育。要把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與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發展農村經紀人組織緊密結合,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二、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
調整農產品結構,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要了解市場需求的動態,適應市場,開拓市場,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特色產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要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導群眾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引進推廣適銷對路的新品種。如現在提倡的無公害淡季蔬菜,就是抓住城市淡季蔬菜缺少的特點而進入市場,這種站在田頭看市場,盯著餐桌搞種養的現象。反映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種養觀念從“跟著菜場轉”到“圍著餐桌轉”,再到“城里人吃啥咱種啥”發生質的變化,這樣一來,豐富了城里人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這種瞧準市場調整種養結構,即適應市場需求,又增加農民收入。
三、發揮區域優勢,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發揮區域優勢,就是綜合自然經濟和社會經濟的技術條件,發展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的農產品,保持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農產品的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這一特點決定了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對農產品的品種選擇、產品品質、自然生產的時間和生產成本等方面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要立足于自然條件,綜合考慮交通狀況、技術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社會資源條件,重點發展具有市場潛力和地區特色的農產品,逐步推進農產品的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形成合理的農業區域布局和分工。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如畢節市可在海拔1000以下的區域(鄉鎮)發展種植優質柑桔,在海拔1000至1500米區域(鄉鎮)發展蠶桑產業,在海拔1500米的的區域(鄉鎮)發展馬鈐薯,通過幾年的時間,上規模、上檔次的發展成萬畝的柑桔、蠶桑、馬鈐薯,苗準市場,引進中藥材、板粟、大蒜等產業,合理調整產為結構,拉動畢節經濟,實現“富民興畢”,跨步奔小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加快農為產業化的優化升級
農業產業化主要是指農業生產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結構三個方面。尤其是從優化品種結構,種養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上入手,大力發展優質產業,要在原有規模和結構上,引進高技術、高科技,加快農產品的優化升級。當前要抓住退耕還林還草的機遇,把基地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退耕還林后林下空間,推廣林草結合,搞好草畜配套,發展成規模的經果林,走基地加農戶加公司模式,同時根據個別村寨的區位優勢,建立科技示范園區,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在全市鋪開。如小壩利用人多地少、土地肥沃的優勢,積極引導農民,建立生態稻田養魚;層臺利用海拔合適的優勢條件,成規模的發展蠶桑產業,幫助農戶走出了隨波逐流的怪圈,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五、發展經紀人組織及二、三產業
大力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能力,發展經紀人組織,要在引導、發展規范合作組織上下功夫,使他們成為引導結構調整,組織開拓市場,帶領農民致富,成為政府協調下的“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經紀人組織。同時,要引導鄉鎮企業,尤其是私營個體企業向鎮工業小區集中,要針對“入世”后面臨的新挑戰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特別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帶動農業運輸、餐飲、中介服務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從而產生更大的生存空間。
六、提高科學技術,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
提高科學技術,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依靠科學技術培育、推廣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同時,要積極在農村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重點開展適應結構調整的文化知識和科技興農的應用知識,以此提高農民的素質。政府要在穩定基層農技機構設置和人員隊伍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技部門經費的投入,推動科技興農的進程。
【對畢節市農業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講話】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08-17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介紹材料06-28
農業結構調整要注意的問題08-26
大張家鎮常莊村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08-25
我國農村農業投資問題分析08-18
農業農村工作計劃08-23
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08-24
農村農業工作總結優秀05-04
鎮農業農村工作匯報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