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演講稿>領導講話>鄉鎮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時間:2022-08-16 01:36:47 鄉鎮農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調動積極性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需要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使其真正發揮主體性作用。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從自己的主體地位出發,以不同方式掌握客體所顯現出來的功能特點,它包括人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幾方面。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體性作用的農民,其獨立性表現為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職業特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有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能力和與其他階層一道共享所創造成果的制度安排;其能動性表現為在推動自身富裕和農村現代化中的強烈進取心,為創造財富而渴求現代科技、智力開發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其自主性表現為有自主選擇職業和勞動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勞動對象和勞動成果、自主選擇進入市場網絡參與市場競爭、自主參與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權利;其創造性表現為在改變自己命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農業現代化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性勞動和不斷地提升與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碛姓嬲闹黧w性,正是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分別所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傳統農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處于依附和依賴的地位,一切經濟活動由國家和集體來組織,農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缺乏必要的獨立判斷和創造性思維,也缺乏競爭壓力和利益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從事商品生產、扶持農民興辦鄉鎮企業、鼓勵農民搞多種經營和基層民主管理活動,農民的主體性逐漸增強,在勤勞致富愿望的驅動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主體性力量,為從整體上向當代新型農民過渡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民是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統一。創造主體是指人作為主體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使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不斷地被主體所認識,進而主體以創造性的思維去創造出新事物的模型并通過實踐的創造性使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條件和需要的對象不斷地創造出來。價值主體是指人作為主體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使主體的價值目標對象化,使對象發生合目的性、合規律性的變化,從而使人的主體力量得到確證。新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既是創造主體,也是價值主體,是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統一。只有讓農民既能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又能與其他社會主體一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內在地統一于廣大農民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才能真正全面地發揮和實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力量。
      在培育和發展農民的創造性主體力量方面,要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從各地實際出發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把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激發農民的活力,打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兩支人力資本隊伍。一支隊伍是農村富余勞動力,他們迫切要求向非農產業轉移,由農村向城市和城鎮轉移,但現行的體制和政策方面仍不同程度地束縛著他們身份的合理變遷和待遇的公平對待。黨和政府要制訂政策和措施,逐步消除不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他們合理有序流動,把勞動力資源有效轉化為勞動力資本。另一支農村人力資本隊伍是大批仍愿意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業勞動者,他們基于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和自身貧困狀況的要求,渴望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者,成為現代農村的新型農民,但他們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要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性力量還存在較多局限性。這就需要黨和政府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在建立健全農民的教育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保障制度、脫貧減貧制度、農村金融體制和土地征用制度、鄉村民主管理制度和農民自組織管理機制等方面,根據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業遠程培訓工程,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投入渠道,制定落實政策,為廣大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智力支持、能力培養和精神食糧。
      在尊重和壯大農民的價值性主體力量方面,要從社會公正和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保障農民充分享受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推動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農民產生更加強大的創造力量。這就需要黨和政府在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一戰略方針中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真正建立起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制訂出一系列扶持性傾斜政策,切實增加農民實際收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投入和農村公共領域投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系,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變農民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要保障對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村義務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民科技文化培訓和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保障“減免兩稅、三項補貼、四項基本保障”這一惠農政策體系的真正落實,保障農村醫療、養老、低保等社會保障基金的基本投入。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保障對農村基層政府財政和公共事業的投入安排,加大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逐步增大國家支農資金規模,動員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發達地區資本向農業區和低收入農民密集地區增加投資。要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轉移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對進城農民在城鎮落戶、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環境。
      農民與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共命運。培養和造就億萬新型農民,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使他們能夠持續地、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能動作用,是我國目前面臨的緊迫而又根本的任務之一。培育和發展現代新型農民,尊重和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也是增強黨的先進性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內在要求。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民,確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也是以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固本之策。通過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扶持、對農民主體性的充分重視和培育以及廣大農民自身主體性的自覺能動的發揮,新型農民的主體性力量一定會不斷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必將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相關文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經驗材料08-17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總結08-24

    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8-24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自查情況08-23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08-17

    真抓實干,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08-17

    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和思考08-17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研究08-19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研究08-19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半年總結03-1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日韩国产精品有吗在线 |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色一情一伦一区二区三 | 亚洲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