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湖南省**縣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閭,屬山岡丘陵地貌,全縣總面積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14萬畝、耕地面積56萬畝;人口83萬,其中農業人口72萬;農業資源豐富,享有“竹子之鄉”、“茶葉之鄉”等美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按照黨的十六大“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這一要求,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在政策、資金、服務上大力扶持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正確引導,尊重民意,組織形式多樣化
我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從1997年開始發展,幾年來歷經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漸進發展歷程。目前全縣發展專業協會38個,會員18500余人,專業合作社6個,社員2300余人,共帶動農戶15萬戶,占農業總戶數的71。在引導合作組織的發展中,我們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全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呈現多樣化。
(一)多形式合作。根據不同的創辦主體,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在確立創辦主體上,我們主要挖掘和引導了三種類型。一是由種養大戶創辦。鼓勵和引導具有一定規模、銷售渠道、生產技術、資金實力和拓展能力的種養大戶,聯合農戶組建合作組織,實現技術、信息資源的共享。泗里河鄉養豬大戶張國斌多年從事瘦肉型豬養殖,規模大,經驗豐富,通過積極引導,由他發起建立了瘦肉型豬專業生產合作社,現已發展社員500多戶。二是由經濟能人領辦。一些民營企業老板和在外務工經商的返鄉創業人員在組建經濟實體后,依托實體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形成合作組織。如花果山鄉竹木生產合作社由“春秋”涼席廠老板劉春秋發起,大竹山果品專業生產合作社由在外經商的賀正良發起。三是由部門領辦。部門充分利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與農戶聯結組成合作組織。全縣由供銷、畜牧、林業等部門領辦的合作組織共有10個。創辦主體的多樣化,形成了“組織 基地 農戶”、“組織 農戶”、“企業 組織 農戶”等模式。
(二)大范圍合作。根據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產業布局和資源優勢,引導專業合作組織突破行政區域和行業的界限,廣范圍、多領域進行合作。從行政區域范圍來看,有以鄉鎮為單位成立的,有跨鄉鎮跨縣域聯辦的,也有覆蓋全縣范圍的。縣竹業協會會員遍及21個鄉鎮,發展竹業加工個人會員1300多人,帶動資源培育和專業經營戶360多戶。由我縣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的王德輝發起成立的益陽市種糧大戶合作協會由王德輝任會長,吸納我縣200多戶種糧30畝以上的大戶加入協會,遍及20個鄉鎮。從合作的行業范圍看,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發展了蔬菜、瓜果、苗木、養雞等生產型合作組織和農業技術服務、生產資料服務等服務型合作組織。在全縣各類合作組織中,從事生豬、野雞、黑山羊等養殖業的16個,占36,竹產業10個,占23,果品生產5個、花卉苗木生產3個、茶葉生產3個、水稻種植2個,漁業、石料、煙花、再生資源和物資供應各一個。
(三)多層次合作。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多方面條件,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多種不同層次的合作組織。一是生產環節合作。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召開交流經驗,共享信息,交換技術。二是銷售環節合作。其產品統一品牌,集中銷售。如水口山鄉湘帥公司聯合全鄉5家竹制品加工企業,統一使用“湘帥”品牌,由湘帥公司統一銷售。三是生產、銷售環節合作。如泗里河瘦肉型豬專業生產合作社在生產環節提供種豬、技術、防疫服務,在銷售中提供信息服務,并組織集中銷售,合作比較緊密。該合作社在2004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生產合作社”。大竹山果品專業生產合作社以訂單形式組織生產,與農戶簽訂產品收購合同,統一提供種苗,提供技術服務,有效保護了農戶利益。四是生產、加工、銷售全程合作。部分合作組織采用“企業 組織 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了活動規范、組織得力、凝聚力較強,并建立了經濟實體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縣竹業協會被定為省級重點支持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并被推選參加了2004年全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座談研討會。桃花江優質稻專業生產合作社以德輝糧業有限公司為依托,聯合86戶種糧大戶,統一品種、技術和銷售,實行訂單生產。
二、規范運作,科學管理,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近幾年來,我們加強了對合作組織章程、制度的指導,并不斷完善各項機制,使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實現規范化運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緊密型聯結,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活動,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減少了市場中介環節,降低
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了農業效益,保護了農民利益。泗里河鄉瘦肉型豬專業生產合作社引進湖北等地的優質種豬,聘請專家進行養豬技術培訓,飼料供應、疾病預防、牲豬銷售由合作社提供統一服務,實行農科教、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收到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共出欄生豬30000多頭,年末存欄母豬2500多頭,創產值3000多萬元,純收入1000多萬元,社員人平增收600余元。由于該社具有較強的品牌意識,注重品種更新、防疫檢疫、改進飼養方法等,使合作社統一銷售的生豬價格比一般地區每公斤高出0.1-0.2元,引進的新品種銷售均價比其它生豬高出0.3-0.4元。
二是規模化生產,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竹、葛、蔬菜、苗木、生豬等產業,涌現了一批種養加專業戶和專業區。水口山鄉通過生豬協會的帶動,農戶養豬的熱情高漲,出現了許多養殖大戶,其中去年龔建福投資200多萬元,興建萬頭養豬場。2004年,該鄉出欄生豬3.2萬多頭,成為典型的生豬養殖鄉。縣花卉苗木協會發展團體會員6個、個人會員62人,聯系農戶1800多戶。目前花卉苗木生產面積達8210畝,形成了用材林、樹樁、蘭花和盆花盆景四個生產基地,成為中南地區規模較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之一。
三是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效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章程中的權益制衡機制、義務約束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的作用,形成“組織 農戶 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有機銜接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桃花江竹制品生產合作社6年來對社員舉辦資源培育培訓班24期,社員改造竹林每年每畝補助60元,共培育豐產竹林10000畝。從社員中選定一批懂管理的社員,拿出部分股金投資興辦竹簾竹席加工廠,按照合作社制定的質量要求生產半成品,再由合作社進行收購。同時,合作社興辦了年創產值2000余萬元的竹膠板廠。從入社社員中選拔24名經營能手,在省內外設立了8個銷售網點,使合作社產品無一積壓。
三、大力扶持,全面促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我們按照“發展與規范并重,鼓勵與扶持結合”的原則,采取“政策引導、典型示范、加大投入、強化服務”等措施,盡力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營造良好的環境,逐步實現數的擴張和質的提高。
(一)領導重視,鼓勵發展。一是加強領導。縣里成立了由縣委分管副書記任組長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指導協調小組和辦公室,并要求各鄉鎮成立相應機構,切實加強領導和部門配合與協調。二是強化責任。將合作組織的發展納入了全縣“三個文明”目標考核內容,要求各鄉鎮根據本地主導產業、特色經濟、資源開發和農民需求等實際情況,分產業、分行業、分產品制定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規劃。年終嚴格考核,獎懲兌現。三是制定政策。根據我縣實際,制定下發了《關于大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意見》,從發展目標、組織原則、辦會(社)手續、稅費減免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要求有關部門嚴格落實。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的合作組織實行獎勵政策。
(二)強化服務,規范發展。一是加強業務指導。明確縣經管局為業務主管部門,從組織的宣傳發動、登記辦證、整章建制到成立后的規范管理提供全程服務。對已建立的合作組織實行動態管理,指導合作組織提高管理水平和運作的規范化程度。二是加強專業培訓。以農業、科技、林業、畜牧、經管等部門為培訓主體,通過組織技術人員、聘請技術專家等分類組織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培訓班,加強對合作組織成員的培訓,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同時加強對市場營銷、信息利用、財務核算、經濟合同、計算機應用、WTO等方面知識的培訓。三是加強典型推介。在現有合作組織中,選擇一批運作基礎好、影響面大的典型,總結成功經驗,組織開展現場觀摩、經驗交流座談等活動。在縣電視臺、《桃花江通訊》等縣內媒體開辟專欄,加強宣傳推介,帶動更多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范文先生”版權所有
(三)資金扶持,促進發展。一是加大財政投入。每年在縣財政支農資金、產業發展資金、農業項目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近幾年來,縣竹業協會在縣財政投入3000萬元引導資金的情況下,組織民間資本1.2億元投入到竹林資源培育,實現了竹產業的3次升級。另外,每年投入5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合作組織的建設。二是傾斜信貸投入。在合作組織中加強誠信教育,積極爭取農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給予信貸支持,幫助解決專業合作組織啟動資金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流動資金的不足。去年,竹產業爭取的信貸投入達2000多萬元。三是增加項目投入。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對規模較大、帶動農戶較多、運作較規范、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合作組織給予重點扶持。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相關文章:
開展合作性學習 提高語文教學效益05-22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驗交流06-01
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益08-16
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策略談08-23
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調研報告08-17
對如何提高醫院經濟效益的探討04-14
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調研08-17
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途徑08-19
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思考08-24
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