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
文章標題: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
深入調查掌握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確立發展思路
__村黨支部副書記(縣委宣傳部干部)
尊敬的各位領導、下村掛職鍛煉的同仁們:
接受組織挑選,服從縣委安排,帶著縣上領導的重托、希望和關愛,在宣傳部和隴東鄉主要領導的護送下,找文章到范文先生網-http://www.baimashangsha.com我于今年元月8日下午六時準時來到隴東鄉豐臺村報到。握過滿面笑容熱情迎接的村兩委班子手的那一刻起,我便開始了掛職豐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新的生活歷程。一月多來,在組織的培養、關心和支持下,我把豐臺村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珍惜機遇,不辱使命,扎實工作,感受很深,收益很多。現將一月多來的工作情況和收獲體會做以匯報,不妥之處請領導和同志們批評指正。我匯報的題目是《深入調查掌握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確立發展思路》。
一、駐村工作情況
駐村后,我通過聽取村兩委班子介紹,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到老黨員、離任老干部、好中差農戶家中走訪座談和村民聊天拉家常,吃農家飯,睡農家炕,不僅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受到純樸村民親人般的待遇,而且摸清了豐臺村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群眾的呼聲和愿望,理清了今后的發展思路。
(一)摸清了基本情況
1、村情概況
豐臺村位于__縣東南部,南面與麥積區伯陽鎮接壤,距縣城35公里,離隴東鄉政府15公里,距伯陽鎮15公里,是隴東鄉的西大門。
全村耕地面積3075畝,其中糧田面積1875畝,退耕還林面積1200畝,人均占有耕地4.14畝,未納入耕地面積的撂荒地達1100多畝。
該村轄有3個村民小組(豐臺、吳灣、引道),4個自然村(豐臺、吳灣、引道、北崖),總戶數148戶,總人口742人(豐臺組80戶392人,吳灣組47戶251人,引道組21戶99人)。
全村有勞動力402人,占總人口的54.2;在校中小學生175人,占總人口的23.6;學齡前兒童80人,占總人口的10.8;低保戶9戶35人,五保戶1人。
全村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0人,占總人口的5.3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4人,占總人口的8.63;小學文化程度的有92人,占總人口的12.4;文盲291人,占總人口的39.2。
該村目前村情穩定,民心向上,不存在其他不安定因素,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2、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該村兩委班子健全,成員共4人,其中村黨支部書記王銀寶,現年58歲,小學文化程度;村委會主任吳代生,現年42歲,高中文化程度;村文書劉成生,現年43歲,高中文化程度;村組長王國政,現年43歲。
全村現有黨員14人,無女黨員,黨員最小年齡32歲,最大年齡71歲,平均年齡52歲。
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干部作風正派,有一定事業心、責任感和為民服務意識,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群眾比較擁護。
3、農業生產情況
2006年全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83畝,總產達58.55萬公斤,人均產糧789公斤。其中洋芋種植148畝,戶均1畝,總產18.5萬公斤;玉米種植445畝,人均0.6畝,總產22.25萬公斤;小麥種植890畝,人均1.2畝,總產17.8萬公斤。
全村有老核桃樹247棵,戶均1.7棵。
2006年全村經濟作物葵花與菜子共種植392畝,人均0.53畝,畝產100公斤左右;經濟作物創產值7.84萬元,人均經濟作物收入105.7元。
2006年全村長年務工人員達90人,季節性務工人員達40人,創勞務收入51萬元,人均勞務收入687.3元。
全村大家畜存欄370頭(匹、只),其中牛存欄222頭,戶均1.5頭;騾驢存欄148匹,戶均1匹。生豬存欄289頭,戶均達2頭。
200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0元。
(二)找準了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由于豐臺村地理條件差,底子薄,發展步伐緩慢,脫貧任務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
1、居住地點分散,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歷史原因,豐臺村村民多居住于半山坡,無法集中居住。全村148戶742人分布在4個自然村,自然村之間最近距離2.5公里,最遠距離達7.5公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成本較高,基礎設施極端落后。一是4個自然村水源距村1公里以外,經常采用人挑畜馱運水,遇到干旱季節,水源干涸,人畜飲水無法保障,更談不上澆灌田地。二是4個自然村路況極差,下雨天根本無法通行,農副產品難以運送出外。三是衛生設施落后,既沒有村醫,又缺乏必備的醫療器材和藥品,患者往往要到15公里以外的隴東
鄉政府和伯陽鎮去就醫;衛生環境差,農舍院落沒有院墻,防病防疫觀念淡薄。四是村民房屋破舊,53建于70年代以前,2000年以后僅占10.1,部分還居住清朝、民國的房屋,安全隱患較大。五是沒有村陣地,經常在村文書家里辦公,辦公設施簡陋。六是群眾文化生活貧乏,只能收看兩套電視節目(中央一套和天水一套)。七是信息閉塞,無法與外界進行通訊聯絡,可謂是天聾地啞。
2、科技推廣瓶頸多,資源優勢發揮差
一是缺乏人才,村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數稍有能力的中青年外出務工,農村剩下的老人、兒童占很大比例,農業科技推廣受到阻礙。二是缺乏資金,該村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近鄰伯陽鎮紅火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非常適合發展核桃、蘋果、花椒、葵花和生豬產業,但缺乏資金,品種未能改良,規模沒有形成。
3、收入水平低,困難面大
據調查,200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元與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543元相差443元,大部分農戶因病、為兒子娶媳婦等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村財收入空白,難以維持正常的辦公開支。
(三)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努力方向
豐臺村是我縣的特困村之一,扶貧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好壞直接涉及群眾的脫貧大局,為此,我倍感壓力重大。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省、市、縣委關于駐村工作要建立農村長效增收機制的指示精神,立足村情,統籌全局,確定了豐臺村今年即今后3年的發展思路,即: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產業建設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培育新型農民為手段,以班子和制度建設為保證,擴經強果抓養豬,務工經商增收入,戶戶都有明白人,爭創優秀黨支部,社會經濟齊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三年具體規劃:
1、抓攻堅,求突破
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增收兩個難點,力爭有所突破。
(1)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完成豐臺——隴東平道村(5公里)、豐臺——伯陽半坡村(10公里)通鄉鎮農機路拓寬改造工程。二是打通豐臺——吳灣(2.5公里)、豐臺——引道(7.5公里)、豐臺——北崖(1.5公里)通自然村農機路。三是每年至少新修2條田間道路。四是積極爭取人飲解困項目,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五是每年至少新修梯田30多畝,逐步實現梯田化。六是積極爭取“一池三改”沼氣項目,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七是新建磚木結構村陣地(衛生所)1處,結束該村沒有村陣地的歷史。八是號召村民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自建籬笆院墻,實行門前路段衛生包干責任制,告別臟亂差的現狀。
(2)產業和農民增收。一是擴大核桃、蘋果、花椒、葵花栽、種植面積。根據縣鄉產業發展規劃,立足資源優勢,引進優良品種,三年內力爭建設無性系早熟核桃基地300畝,戶均達到2畝;建設優質蘋果基地200畝,戶均達到1.4畝;建設優質花椒基地100畝,戶均達到0.8畝;建設優質葵花基地720畝,人均達到1畝。二是發展暖棚養豬,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爭取養殖項目,力爭戶均飼養1頭以上良種母豬、3頭以上育肥豬。三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有計劃地開展種植、養殖技能培訓,提高村民農業科技素質。同時每年選送部分務工返鄉和在家務農青壯年參加“農村青年就業培訓工程”,提高勞動技能,加快勞動力轉移,每年計劃轉移長年務工人員100人。
2、抓統籌,筑和諧
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解決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熱點難點,構筑和諧新農村。
(1)高度重視教育。改善新建的村小學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設立圖書室,豐富孩子的課外知識。積極協調縣婦聯,實施結對子愛心助學工程,不讓一個貧困孩子輟學。
(2)提高醫療衛生水平。引進招聘村醫至少一名,完善村衛生所醫療器械、藥品。積極實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盡量防止村民因病返貧。開展防病防疫宣傳,努力整治臟亂差的農村環境。
(3)積極協調廣播電視部門,實施電視節目入戶工程,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4)積極協調移動通訊部門,建立移動簡易信號塔,打通該村及周邊鄉村與外界的聯系。
(5)加強法制宣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平安鄉村。
3、抓制度,謀長效
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組織建設,謀求農村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
(1)建立健全黨支部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推行“一事一議”、民主評議和民主聽證制度,實行集體領導和民主決策。建立支部學習制度和繳納黨費制度。建立發展新黨員和后備干部制度,從種養大戶、務工能手中培養發展青年黨員和村干部,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的戰斗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2)建立村務公開制度,設立公開欄、宣傳欄、民主監督欄,提高村務透明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3)建立村規民約,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為全村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智力支持。
(4)建立農村社會聯動網為主要內容的服務制度,設立科技協會,以協會建設作為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抓手,建立技術服務機制、獎勵大戶機制、貸款貼息機制,提供農業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科技示范、資金、政務等全方位的服務。建立支部共建制度,與縣委宣傳部有關支部開展共建活動,推動黨建工作深入開展。
二、主要收獲和體會
(一)幾點收獲
1、消除了顧慮,贏得了支持,得到了歡迎。盡管說下村掛職是我自己申請的,但當組織找我談話后讓我到豐臺村去時,面對家庭的負擔、親人的埋怨、自己年齡偏大的現狀,我思想斗爭十分激烈,一連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睡。通過元月4日縣委雷書記、政府劉縣長在下派干部動員大會上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的講話,組織部張部長親自赴村看望時對我掛職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宣傳部陸部長在駐村生活用品上的大力支持和親自護送,鄉黨委和派出單位領導聽了我掛職工作后的一致贊同,豐臺村干部群眾的信任和歡迎,特別是臨別時一位姓王的大哥用自家的三碼子一直把我送到了鄉政府,一位姓郭的老大爺還給我拿來了自己的暖帽,讓我在路上御寒,面對這些人間溫暖和真情,面對純樸的民風和困難群眾窮苦的生活,我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一切思想顧慮和精神負擔頓然消失,搞好下派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油然而增。
2、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本領,豐富了經驗,提高了水平。
(二)、幾點體會
1、擺正位置,理順關系,搞好團結,虛心向鄉村干部群眾學習,講究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與他們真心溝通感情和交朋友,是掛職干部有效開展工作的前提。
2、貼近群眾,敢于吃苦是搞好下派工作的基礎。
3、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是做好下派工作的出發點。
4、積極向縣鄉和派出單位領導匯報工作,爭取政策、項目、技術、扶貧物資的支持和傾斜,是搞好下派工作的關鍵和保障。
我深知,下村掛職工作僅僅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既然有良好的開端,我堅信,有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有鄉村干部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在今后的駐村工作中,我要力爭做好以下六種人,豐臺村確定的發展思路一定會逐步變成現實。一是交心談心,爭做農民朋友的知心人;二是集思廣益,爭做村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路人;三是因地制宜,爭做項目建設的穿線人;四是率先垂范,爭做群眾信得過、離不開、五好支部的幫襯人;五是實踐調研,爭做有能力、肯吃苦、會辦事與時俱進的明白人;六是立足本職,勤寫廣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與人民群眾的代言人。
最后我懇切希望各位領導關注豐臺村的變化、支持豐臺村的發展,在方便的時候來這片急待開發的熱土指導檢查工作。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代表豐臺村的父老鄉親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來源于范文先生網,歡迎閱讀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
鄉政府和伯陽鎮去就醫;衛生環境差,農舍院落沒有院墻,防病防疫觀念淡薄。四是村民房屋破舊,53建于70年代以前,2000年以后僅占10.1,部分還居住清朝、民國的房屋,安全隱患較大。五是沒有村陣地,經常在村文書家里辦公,辦公設施簡陋。六是群眾文化生活貧乏,只能收看兩套電視節目(中央一套和天水一套)。七是信息閉塞,無法與外界進行通訊聯絡,可謂是天聾地啞。
2、科技推廣瓶頸多,資源優勢發揮差
一是缺乏人才,村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數稍有能力的中青年外出務工,農村剩下的老人、兒童占很大比例,農業科技推廣受到阻礙。二是缺乏資金,該村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近鄰伯陽鎮紅火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非常適合發展核桃、蘋果、花椒、葵花和生豬產業,但缺乏資金,品種未能改良,規模沒有形成。
3、收入水平低,困難面大
據調查,200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元與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543元相差443元,大部分農戶因病、為兒子娶媳婦等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村財收入空白,難以維持正常的辦公開支。
(三)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努力方向
豐臺村是我縣的特困村之一,扶貧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好壞直接涉及群眾的脫貧大局,為此,我倍感壓力重大。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省、市、縣委關于駐村工作要建立農村長效增收機制的指示精神,立足村情,統籌全局,確定了豐臺村今年即今后3年的發展思路,即: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產業建設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培育新型農民為手段,以班子和制度建設為保證,擴經強果抓養豬,務工經商增收入,戶戶都有明白人,爭創優秀黨支部,社會經濟齊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三年具體規劃:
1、抓攻堅,求突破
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增收兩個難點,力爭有所突破。
(1)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完成豐臺——隴東平道村(5公里)、豐臺——伯陽半坡村(10公里)通鄉鎮農機路拓寬改造工程。二是打通豐臺——吳灣(2.5公里)、豐臺——引道(7.5公里)、豐臺——北崖(1.5公里)通自然村農機路。三是每年至少新修2條田間道路。四是積極爭取人飲解困項目,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五是每年至少新修梯田30多畝,逐步實現梯田化。六是積極爭取“一池三改”沼氣項目,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七是新建磚木結構村陣地(衛生所)1處,結束該村沒有村陣地的歷史。八是號召村民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自建籬笆院墻,實行門前路段衛生包干責任制,告別臟亂差的現狀。
(2)產業和農民增收。一是擴大核桃、蘋果、花椒、葵花栽、種植面積。根據縣鄉產業發展規劃,立足資源優勢,引進優良品種,三年內力爭建設無性系早熟核桃基地300畝,戶均達到2畝;建設優質蘋果基地200畝,戶均達到1.4畝;建設優質花椒基地100畝,戶均達到0.8畝;建設優質葵花基地720畝,人均達到1畝。二是發展暖棚養豬,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爭取養殖項目,力爭戶均飼養1頭以上良種母豬、3頭以上育肥豬。三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有計劃地開展種植、養殖技能培訓,提高村民農業科技素質。同時每年選送部分務工返鄉和在家務農青壯年參加“農村青年就業培訓工程”,提高勞動技能,加快勞動力轉移,每年計劃轉移長年務工人員100人。
2、抓統籌,筑和諧
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解決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熱點難點,構筑和諧新農村。
(1)高度重視教育。改善新建的村小學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設立圖書室,豐富孩子的課外知識。積極協調縣婦聯,實施結對子愛心助學工程,不讓一個貧困孩子輟學。
(2)提高醫療衛生水平。引進招聘村醫至少一名,完善村衛生所醫療器械、藥品。積極實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盡量防止村民因病返貧。開展防病防疫宣傳,努力整治臟亂差的農村環境。
(3)積極協調廣播電視部門,實施電視節目入戶工程,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4)積極協調移動通訊部門,建立移動簡易信號塔,打通該村及周邊鄉村與外界的聯系。
(5)加強法制宣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平安鄉村。
3、抓制度,謀長效
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組織建設,謀求農村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
(1)建立健全黨支部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推行“一事一議”、民主評議和民主聽證制度,實行集體領導和民主決策。建立支部學習制度和繳納黨費制度。建立發展新黨員和后備干部制度,從種養大戶、務工能手中培養發展青年黨員和村干部,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的戰斗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2)建立村務公開制度,設立公開欄、宣傳欄、民主監督欄,提高村務透明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3)建立村規民約,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為全村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智力支持。
(4)建立農村社會聯動網為主要內容的服務制度,設立科技協會,以協會建設作為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抓手,建立技術服務機制、獎勵大戶機制、貸款貼息機制,提供農業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科技示范、資金、政務等全方位的服務。建立支部共建制度,與縣委宣傳部有關支部開展共建活動,推動黨建工作深入開展。
二、主要收獲和體會
(一)幾點收獲
1、消除了顧慮,贏得了支持,得到了歡迎。盡管說下村掛職是我自己申請的,但當組織找我談話后讓我到豐臺村去時,面對家庭的負擔、親人的埋怨、自己年齡偏大的現狀,我思想斗爭十分激烈,一連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睡。通過元月4日縣委雷書記、政府劉縣長在下派干部動員大會上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的講話,組織部張部長親自赴村看望時對我掛職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宣傳部陸部長在駐村生活用品上的大力支持和親自護送,鄉黨委和派出單位領導聽了我掛職工作后的一致贊同,豐臺村干部群眾的信任和歡迎,特別是臨別時一位姓王的大哥用自家的三碼子一直把我送到了鄉政府,一位姓郭的老大爺還給我拿來了自己的暖帽,讓我在路上御寒,面對這些人間溫暖和真情,面對純樸的民風和困難群眾窮苦的生活,我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一切思想顧慮和精神負擔頓然消失,搞好下派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油然而增。
2、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本領,豐富了經驗,提高了水平。
(二)、幾點體會
1、擺正位置,理順關系,搞好團結,虛心向鄉村干部群眾學習,講究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與他們真心溝通感情和交朋友,是掛職干部有效開展工作的前提。
2、貼近群眾,敢于吃苦是搞好下派工作的基礎。
3、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是做好下派工作的出發點。
4、積極向縣鄉和派出單位領導匯報工作,爭取政策、項目、技術、扶貧物資的支持和傾斜,是搞好下派工作的關鍵和保障。
我深知,下村掛職工作僅僅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既然有良好的開端,我堅信,有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有鄉村干部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在今后的駐村工作中,我要力爭做好以下六種人,豐臺村確定的發展思路一定會逐步變成現實。一是交心談心,爭做農民朋友的知心人;二是集思廣益,爭做村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路人;三是因地制宜,爭做項目建設的穿線人;四是率先垂范,爭做群眾信得過、離不開、五好支部的幫襯人;五是實踐調研,爭做有能力、肯吃苦、會辦事與時俱進的明白人;六是立足本職,勤寫廣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與人民群眾的代言人。
最后我懇切希望各位領導關注豐臺村的變化、支持豐臺村的發展,在方便的時候來這片急待開發的熱土指導檢查工作。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代表豐臺村的父老鄉親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來源于范文先生網,歡迎閱讀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
【在縣到村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相關文章:
在全市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講話08-06
在全市下派掛職干部座談會上的講話08-16
在選派干部到村任職歡送會上的講話08-16
村掛職干部述職報告08-21
掛職干部駐村工作體會08-13
駐村掛職干部述職報告08-24
在五四青年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08-15
在老干部座談會上的講話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