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致富典型經驗介紹
一提到創業,很多人就會想到大城市,雖然大城市商機多,但是競爭也很大,不如向所在的小城鎮看齊,小城鎮也有很多致富的道路。下面小編為您帶來農村致富典型經驗介紹!
糧食加工我的成功之路
我是四通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xx村前勵組村民趙晉成,如今正值不惑之年。“海納百川,有容及大”,溪流由滴水而匯成海洋,面對四通公司今天的成功與名望,我不禁感慨萬千,往事如煙,可堪回首……
十幾年前,我才剛剛成家不久,卻遭遇了一些飛來車禍,險些成為廢人,不僅身受針石之苦,而且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負債累累。而xx村人多地少,單一靠種地很難維持生活,在幾個兄弟姐妹的幫助下,我做起了倒賣雞蛋的小本生意,幾番寒暑,幾番風雨,一晃兩三年過去了,手中稍微有了點積蓄。這時我搜集到一個重要的信息,許多農村人在沈陽、撫順等地做生意,但只能用火車捎帶貨品,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受時間限制,十分不便,于是我想,如果有一輛車配貨,不但能滿足需求,而且效益一定十分可觀。我不顧妻子的勸阻,東拼西湊買了一部解放牌大汽車,開始往城里送貨,因而從此與雜糧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為別人帶貨的同時,我自己也捎帶了一些貨品,回來經加工后,在市場上零售;久而久之,經營的品種也逐漸增多,而小米的需求量超出其他種類。幾個加工點加工的幾乎都是我的貨。一九九八年,小米成了銷售的主導產品,經我銷往吉林、黑龍江和周邊的幾大城市,生意大了,買賣火了,年底我又更換了兩輛大貨車,同時承包了一個糧谷加工廠,新的事業之旅開始了。
然而沒有一個人做事總是一番風順的,我也不例外。二00三年春,我從佳木斯提取了三百噸紅小豆,貨一到家,連連跌價,兩個月不到,賠了十幾萬元。慘痛的代價使我總結出一條教訓,知識的匱乏,信息的閉塞,是這次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開始學英文,買電腦上網……
面臨市場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二00三年初,我適時在工商部門注冊成立“四通股份責任有限公司”,在鎮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擴大生產規模,興建了兩千平方米的廠房,增添玉米片膨化設備,招聘高級技師,利用當地盛產的玉米,轉化飼料進行深加工。二00四年初,我公司與加拿大獨資,大連天地人有限公司結成聯袂,創建“天幫”牌豬用系列產品,并已成功投向市場,該產品預計年轉化玉米五千噸,飼料四千五百噸,產值千萬元,利稅三萬余元。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公司主導經營的小米、玉米楂、玉米片通過聯網,已銷到深圳、廣州、武漢等南方各大城市,其產品因貨真價實,品味獨特而供不應求,隨著產品的熱銷,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為下崗人員和剩余勞動力五十多人提供了再就業的機會。
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今后我將一如既往,一往直前地推進我所熱愛的事業,為xx鎮的經濟發展服務。
機械制造鑄就成功路
我叫劉剛,是雙崗子村村民,天工機械制造公司經理。今年四十一歲,靠機械加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初中畢業以后,我沒有旬其他農家子弟那樣或是務民,或是經商,而是選擇了靠技術發家致富的著道路。憑著小時候對機械的愛好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功底,我自己悟起了電焊技術。我先是到電焊修理部附近暗中“偷光”,之后再買來必要的設備和配件,自己練習。雖然我并不聰明,但我相信:勤能計拙,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手也燙了,眼也花了,衣服也“穿”也了幾個小洞……終于我完了平生第一件作品——一個美觀而又堅固的鐵門在我手中誕生了。
從此,我自立門戶,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修理部,給人們做大門,車棚等,創業的過程是艱難的,有時候活很少,我就自己研究技術,有時候活很多,很急,常常忙得團團轉,眼睛都熬紅了。
剛開始效益不是太好。有人勸我打“退堂鼓”。我都堅持已見,我想,任何事情都得經歷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成功有是一天兩天的事。拿我們鄉下人的話說,: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因此,我購買了相關書籍,努力鉆研技術,熟練掌握技巧,爭取把最好的產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雖然沒有產生很大的效益,但我還是堅持到鎮里去發展,那里一來人流物流量大,二來信息靈敏。于是我開始了第一次動遷。之后我轉變了經營觀念,由以前的大門,車棚改為加工糧食用的設備,開始生產各類加工糧食用的機械,由于產品質量好,加之市里人都愛吃深加工過的糧食產品,如小楂子,因而這類糧食加工機械特別好賣,產品供不應求
。人手不夠用,我開始雇工十人,每人每月計件開資,員工多則每月千元,少則每月六七百元,產品基本上隨產隨銷,近則本地及周邊鄉鎮,遠至遼吉黑再中轉至全國各地,目前,只有海南和新疆二省區沒有我生產的糧食加工機械。再后來,我先租后買下了鎮機械廠,定廠名為“xx糧食清理設備廠”,并榮登遼西蒙東信息網絡圖,號稱“天工機械制造”。
然而我畢竟是個農民,雖然委多年不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但我的糧食清理設備,其實質是充分挖掘糧食的附加值,充分體現糧食的價值,我不會小富即安,我要多生產出一些好的糧食加工產品,以更好的服務于中國農業,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
雜糧運銷大戶婁云飛
我叫婁云飛,是婁家村村民。現年三十三歲,九二年高考以幾分之差,使我與大學無緣。但我堅信:“榜上無名,肢下有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并未因落榜而灰心喪氣,而是靜下心來琢磨自己將來的出路在何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前思后想,我認為與其守在家里足不出戶,還不如外出做點小本生意,一來賺錢比較快,二業可以有機會見見外面的世界;當時我們村里有很多人都去城里賣雜糧,我也跟著去了,開始做起了小買賣。寒來暑往,秋收科藏,一晃兒在城里度過了兩個春秋。我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現在城里人生活水平有了很朋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健康觀念日益增強,許多人愛吃農村的小米,小楂子等五谷雜糧。我想,如果回家開個加工廠,利用家鄉豐富的農業資源,加工小米,小楂子出售,銷路一定會好。第二年春節剛過,我就把這個想法和父親說了。父親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很支持我。于是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自己的錢不夠,就多方籌措資金,購買設備,翻蓋廠房,開始加工小楂子。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我只買了幾樣必要的設備,也沒有雇工,多數勞動都是自己和家里人干。我們自己磨,自己篩,自己選購原料,自己到市場上銷售。由于我講究信譽,保證質量,所以銷路十分暢通,產品供不應求,逐漸地開始雇工勞動,自己騰出時間聯系業務,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我已擁有固定資產三十多萬元,年加工玉米二百多萬斤,產品銷往我省十多個城市,并遠銷到吉林、哈爾濱等地,在不遠的將來,我還要再擴大生產規模,并將產品進行綠色注冊。
現在,我雖然小有成就,但歸根結底我的成功離不開黨的富民政策,是時代給了我發家致富的機會。因此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和向往。令我欣喜的是,今年五月我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我多年來艱苦努力的最好的證明。我相信,在黨的富發政策的引導下,國家會更富強,人民會更加安居樂業。社會將更加進步,我的糧米加工廠也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生豬及飼料經紀人
我叫崔文利,是平坊村二組村民,如今已過不惑之年。回想我的創業經歷,可謂坎坎坷坷,一言難盡。當年,家是普通中的普通,人是平凡中的平凡,和許多農村青年一樣,也曾有過雄心壯志和夢想;殘酷的現實一度使許多人放棄壯志激情,而我卻從未被困境所束縛,從未被失敗擊倒。我想,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艱苦奮斗,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樣可以有所作為,插上致富的翅膀。
最初我選擇了邊種地邊做小買賣的方式,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外出經商,這樣我一方面積累了雖然不很多但卻十分必要的資金,同時也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是,農業是基礎,沒有農民的富裕,終究是虛假的繁榮,根本談不上“共同富裕”。所以我想,應該創造一種環境使自己處在這樣一個位置:既能滿足城市的消費需求,又能為廣大農民致富鋪路,同時也帶動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才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事業。
經過幾番選擇,最后我把目標鎖定在生豬收購上,當時農民養豬的熱情遠不及現在,大型養殖戶少,分散養殖較為普遍。由于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豬的銷售也就成了問題,常常有想賣豬的找不到收豬車,收豬車也不能及時收足生豬的情況。于是,我開始為二者牽線搭橋,保證收豬車及時收到生豬,養豬戶能及時將豬賣出。這樣,收豬車開著空車漫無目的到處亂跑的時候少了,養豬戶到處聯系買主的時間也省下了,雙方的效率都提高了。
由于生豬的銷路暢通,價格較好,促進了家庭養豬業的大發展,同時帶動豬飼料價格不斷上揚。我通過多方聯系,又與北京某飼料公司在本地的總代理,每年經銷飼料上千噸,覆蓋了整個遼西地區。十幾年來,我經手的生豬銷往北京、河北等地,達十幾萬頭。近幾年我還為廣大養豬戶引進優良仔豬,使養豬戶的收益有了很大提高。
我本人也從中獲得了不少收益。每年收入都在十萬以上,2001年花三十多萬元翻蓋了房屋,最近又花了三十多萬元購置了家庭轎車,我自己步入小康之家,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養豬業的發展。我還組織了一支抓豬隊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也或多或少算是為家鄉做的一點貢獻吧。當然我更希望今后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家鄉經濟的發展多多少少再略盡一些綿薄之力,也就無愧我心了。
身殘志不殘勇闖致富路
我叫王忠州,是本鎮晏家村三組一位普通村民,今年41歲,是一個殘疾人,有一個孩子,3口人,我身殘志不殘,在十來年的養豬創業道路上,憑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靠黨的富民政策和勤勞的雙手,一步一個腳印走上致富道路的,從開始養幾十頭豬小打小鬧發展到目前年養500—600頭豬,2003年出欄肥豬300多頭,獲純利5萬多元,今年可出欄肥豬500頭,獲利可突破10萬元,十來年的艱苦創業,不僅使我償到了養豬致富的甜頭,而且也使我的家庭收入增長了,家庭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這其中也飽嘗了創業的艱辛與苦辣……
人活著就要奮斗,只有奮斗才能使生活更美好,才能使人生更有意義。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和供孩子念書,我當過木匠、養過三輪車,搞了一年多的雜糧運輸,正當日子有了好轉的時候,一場大禍降臨到我的頭上。97年在一次雜糧運輸中,在阜新不幸發生車翻,致使我腰骨折,下肢癱瘓,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給了我沉重的打擊,使我的家庭陷入了萬分痛苦的境地之中,在挫折和打擊面前,我沒有被嚇倒,在困境當中,我沒有絕望,我想,致富的道路千萬條,搞雜糧運輸不成,就和妻子商量,決定在家養豬闖市場大干一場,在賢惠善良能干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和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以自己的膽識和意志開始了第二次養豬創業,于是開始建豬舍,購仔豬,買飼料,97年養了100多頭,由于缺乏養豬技術和經驗,當年賠了5000多元,本來就受過一次打擊的我,面對賠本的養豬業,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我心里的難受勁就別提了,想干別的嗎,一是自己身體受限制,二是養豬攤子已鋪到這兒了,不干逼著自己也得干,既然點子打在養豬上,我就下定決定,矢志不移,在養豬致富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我勇敢地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現實和養豬虧損的現狀,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探索養豬規律和技術,買來養豬技術書籍,苦苦鉆研飼養管理技術,生豬防疫滅病知識,邊干邊學,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在幾年的養豬實踐中,我體會到養好豬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除了種10畝承包田之外,我和我愛人幾乎每天都起早貪晚勞動14—15個小時,我除了幫助愛人出出謀,劃劃策,算算帳外,其余勞動包括飼料加工,喂食、起圈、墊圈、防疫、治病全部由我愛人承擔,有時停電了,電井抽不出水,就到附近家打的井壓水挑到家,有時晚上遇到豬來了毛病,就鉆到豬圈里,細心觀察,小毛病就自己看,大毛病自己看不了就去請獸醫,不管是風天雨天,不管是白天夜晚,為了養豬業,為了自己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和愛人就把全部精力和汗水全部投入到養豬事業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幾年的養豬摸索和實踐,不僅掌握了養豬的饅頭管理技術和防病滅病知識,也使家庭養豬業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規模不斷擴大,收入逐年增加,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厚的回報,98年養豬200余頭,獲利2萬多元,第一次償到養豬甜關的我,更加堅定了我養豬的決心與信念,以后一發而不可收,每年都增加投資5000—10000元,建圈購豬,滾雪球式向前發展,2002年還投資1000多元買一臺粉碎機,自己加工飼料,降低成本,同時加強了飼養管理,進一步提高養豬效益,99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獲利2—3萬元,2003年獲利5萬元,2004年上半年出欄200多頭,獲利4萬多元,下半年可出欄300多頭,可獲利6萬多元,8年多養豬從失敗到成功的創業史使我深深體會到,失敗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再站立起來的精神和勇氣,一個人只要堅定信念,就漢有干不成的事,同時,8年多養豬實踐地摸索也一套自己的養豬經驗和方法:那就是“三看”、“兩定”、“一搭配”,三看就是:平時注意看豬的精神狀態;喂時注意看豬的食欲;掃圈時注意看豬的糞便,發現精神不振,身上帶褥草,不愛吃食或糞便不正常,都是發病的預兆,要立即隔離觀察,及時治療,“兩定”就是喂食定時間,定婁量。一搭配,就是不分冬夏,飼料一律實行精、粗合理科學搭配,60公斤前采取高能高蛋白飼料,每公斤含消化能3.0—3.1兆卡,粗蛋白16—17,不限量自由采食,60公斤后,由于對蛋白質需求相對減少,可限其進食總量,大體上可喂8成飽,這樣即不會嚴重降低全期日增重,又能增加瘦肉率,提高養豬效益,我把自己總結出的養豬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不管是誰家,只要打一聲招呼,就有求必應,讓大家一齊富起來。
我雖然在養豬致富道路上獲得了成功,但在成功與喜悅面前,并沒有滿足,我要采取兩條腿走路,在大力發展養豬業的基礎上,投資2.5萬元,又新建一棟面積224平方米的雞舍,9月份可投入生產,可養蛋雞2000—3000只,年可創純收入2萬—3萬元,路就在你我的腳下,我相信,只要堅定致富信念,依靠科學,瞄準市場,勇于吃苦,奮力拼搏,就一定走出一條成功致富之路。
新型養豬致富的帶頭人
我叫邢建光,今年35歲,是前邢村六組的一位農民,作為一名黨員,不但自己率先致富,而且要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做一名新型養豬致富帶頭人不僅是我應盡的義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這個愿望經過自己十四年的苦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今天終于實現了,十四年的養豬生涯,經歷過順境,也有過逆境,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飽嘗了創業的艱辛,十四年累計出欄肥豬2800多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僅2003年出欄420頭,獲純利9萬元,今年上半年出欄270頭,獲純利6萬元,預計下半年可出欄300頭,全年獲純利潤可突破11萬元,有人說我養豬每斤毛豬比別人多賣0.2元—0.3元是不是養豬有什么秘訣呢?如果說我養豬有什么所謂秘訣的話,那么在這里我可以毫無保留地欣慰地告訴大家,那訓是走自繁、自養、自防新型成功養豬致富之路。
每家每戶都想過好日子,都想早日富裕起來,都有一本難念的致富經,而我的養豬致富經得從1991年說起,91年鄉鎮企業轉制后,就回家務農我想只靠種大田高梁玉米,不干點別的是富不起來的,尤其是當時正年紀輕輕,總想干點事業的我更是不安于種大田,當時正是養豬熱,看見周圍許多人通過養豬富起來,心里就氣得慌,于是,養豬致富的夢想在我心里就扎了根,何不大干一場子,干出個樣子來,一來自己致富,二來也給群眾做個樣子,要是能這樣,該有多好哇?于是,我東挪西借湊了4萬元資金,辦起了家庭養豬場,一次購進了100多頭仔豬,可是出欄時由于當時生豬價格低,再加上豬的品質較差等諸多因素,不但沒掙錢,而且還賠了不少錢,損失慘重,創業的艱辛與痛苦使我感到,干一番事業沒有膽識和恒心是不行的,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吃一塹,不長一智,我看到聽到許多名人在成功的背后也不是一番風順,也有過挫折和失敗。此時,一心想致富的我不但沒有灰心喪氣,更加堅定了養豬信念,反而使我的頭腦變得更加清醒起來。決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來,雖然損失的是資金,但卻從失敗中找到了經驗和教訓,我認真查找失敗的原因,同時,多次到附近豬考察,認為要重新崛起,必須打破傳統養豬觀念,依靠科學、降低成本、創新方法,選育優良種豬,走自繁、自養、自防新型養豬致富之路,先后從北京、吉林、阜新購進長白、大白、皮特蘭、阜新等地購進優良品種18頭,當年就有5頭種豬開始產仔雖然只產42頭,但到年底一算帳,就獲利13000余元。有了收入,心里就有了些底,就和愛人商量,擴大規模,在原有10個育肥圈的基礎上,又建38個母豬圈,同時購買許多科學養豬、種豬管理、防疫滅病的技術書籍,白天沒工,就晚上鉆研學習養豬技術,有時直到深夜,光學習書本還不行,還要結合實踐,細心觀察,為了把種豬養好,提高種豬的配種率,保胎率和成活率,每當種豬產仔時,就鉆進產房里晝夜管護,遇到冬天嚴寒,還要加溫,遇到豬得了病,開始求教獸醫,后來學會了防疫,就自己來防,總之,在養豬過程中,不知受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也不知道有多少個不眠之夜在豬的產房里度過的。然而,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在多年的自繁、自養、自防養豬實踐中,不僅在育肥方面,而且在配種、保胎、繁育仔豬等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母豬要保持適當的膘情,不要過肥,肥了不準胎或產仔少,瘦了出死胎或易流產,在產仔前,為了保胎產仔前7天用土霉素連喂7天,產仔后口服鏈霉素,過一個小時后吃奶,同時,豬群養防結合起來,按時防疫注射,做好防疫滅病,定期消毒,講究衛生,控制發病,由于自己在多年養豬實踐中掌握一條龍的飼養管理和防疫滅病技術,產仔成活率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效益不斷提高,由年產15窩,窩產7—10頭,育成率80。提高到年產23窩,窩產10—12頭,育成率達95以上,目前,我養豬群全部實現了“三化”,即公豬純種化、母豬良種化、仔豬雜交化,由于自繁、自養、仔豬均是二元、三元雜交商品豬,不僅生長快,肉質好,瘦肉率高,出欄比別的養豬戶提前15—30天,而且外地客商爭相購買,每公斤毛豬高于別人0.6元左右,2001年出欄200多頭,獲純利5萬元,2003年又擴大了養豬規模,投資3萬元修建了24個封閉式產仔室,投資1萬元又建了10個育肥圈,投資1.5萬元引進長白、大白種公豬2頭,在2003年獲利9萬元的基礎上,2004年養豬又上一個新臺階,年底可出欄570頭,每頭純利在200元以上,純收入可突破11萬元。
品種是效益的根本,規模是效益的基礎,管理是效益的關鍵,這是我多年自繁、自養、自防養豬最深體會,我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我把自身的養豬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本村附周邊群眾,幫助提供種豬,登門進行技術指導,現在全村靠自繁、自養的戶由原來的幾戶發展到100多戶,無梁殿、新立屯、胡家、鎮安鄉等地的養豬戶紛紛前來購買種豬,我都是按商品豬的價格售出,使養豬戶深受歡迎與好評,如今,我自繁、自養的雜交豬內質和瘦肉率比以前更高了,相比之下賣的價格也高于別人,相應的利潤也更大了,不僅帶動了本村而且帶動了全鎮及周邊地區養豬業的發展,我也因此先后被鎮、縣評為先進黨員,黨員模范標兵等榮譽稱號。
榮譽只屬于過去,未來更需要開拓,我決心以此為加油站,再接再勵,奮力拼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再創養豬業的新輝煌,帶去更多的農戶早日致富奔小康。
辦好家庭養雞場勤勞致富奔小康
我是大孫家村一名普通村民,名叫孫立莊,今年50歲,我從80年開始養300只蛋雞,(存欄),年純收入不足5000元(養雞)發展到現在年養蛋雞3500只(存欄),僅養雞年純收入超5萬元,靠辦家庭養雞場勤勞致富,走上小康道路的,不僅供3個孩子念書,其中一個孩子上大學,還有存款,不僅自己富起來,還幫助帶動本村30來戶走上了養雞致富道路。
29年前,我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參了軍,并在79年在部隊光榮地入了黨,80年復員,人的志氣是最可貴的東西,復員后,我就決心扎根農村,建設家鄉,立志走養雞致富道路,一開始時,由于沒有多大本錢,蓋了90平方米雞舍,養了300只蛋雞,先省養點,試試看,同時還做些給別人開車的生意,經過幾年的學習,摸索和精心飼養,加上自己有時間就看養雞技術書籍,細心專研蛋雞飼養管理技術,在沒黑沒白與雞打交道中自己逐步掌握了養雞技術,也在實踐中學會了一套蛋雞防疫程序,養雞雖然遇到行情低時也賠過,但算起總帳來,還是掙錢,這更加堅定了我養雞致富的決心,逐年增加存欄量,隨著養雞規模的逐年擴大,效益也越來越高,但規模還不算太大,也想要想多掙錢,就得大干,不能只養幾百只,要超過千只,但大干不能盲目是干,必須搞好市場調查,掌握市場行情和信息,還要引進優良品種,于是在以前養雞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于2000年養雞擴大到1500只,引的品種是美國進口海蘭褐,抗病、產蛋率高,規模大了,隨這而來的勞動強度加大了,付出的辛苦也可想而知,為了提高育成率,在雞雛出廠運到家,馬上放到育雛室,無論冬天還是夏天,必須把育雛室溫度在0—7周齡控制在34℃—35℃,以后每周降2℃,直到產蛋溫度控制18—20℃,由于精心護理,我育錐成活率在98以上,為了提高產蛋率,不斷采用新技術配制飼料,買名牌廠家的料精,按科學方法配料,這樣配制的飼料不但營養豐富,雞吃了長的快,產蛋多,在飼喂過程中,做到定時定量,早5—6點喂,中午11—12點喂,晚上5—6點喂,并且每天保持16小時光照,為了防止蛋雞因打雷等應急刺激產蛋率下降,在受到驚嚇時喂淀解多維,里面含1F18種微生素,連續喂3—5天,由于做到科學飼養,嚴格管理,雞的產蛋率最高時達到90以上,高峰期維持到4—5個月;加上雞蛋價格平穩,2000年當年每只雞獲線利12元,1500只蛋雞獲純利1.8萬元,2002年發展到2000只,獲純利2.5萬元,今年存欄3500只,由于價格看好,每斤雞蛋2.60元,每只雞或獲純利15元以上,3500只可獲純利5.25萬元,目前,我已擁有2間打料室,2間庫房,4間育雛室,有二棟3000平方米蛋雞雞舍,還有一輛三輪運輸車,總結二十多年養雞致富經驗,我認為有以下幾條,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敢于投資,敢闖敢試,其次,要引最優的品種,這是養好雞的基礎,靠品種取勝,如我引進高產抗病、市場前景好的海蘭褐雞,二是把好配料關,三是把好管理關,四是把好防疫關,蛋雞防疫特別重要,一個環節防不好,就會影響全局,我在從進雛到產蛋14項防疫程序一項都不能疏漏,同時要做好定期消毒,每周消毒一次,確保蛋雞成活率和產蛋率,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有了技術和經驗不封鎖,自己富了不忘大家,不論哪家養雞戶有了病,只要找到我,我都熱心去看,直到看好病為止,我還幫助養雞戶聯系銷售,不僅讓養雞戶能把雞蛋賣出去,還能賣上好價錢,在我的幫助帶動下,先后有30來戶通過養雞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奮斗沒有止境,小富不能即安,我還準備投資3萬元再建一個面積為200平方米的蛋雞舍,使存欄蛋雞達5000只以上,年飼養量超萬只,我相信,只要勇于開拓,奮力進取,并為之所釧愛的事業,灑下辛勤的汗水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糧米加工使我走上了致富路
我叫李志嶺,是崔崗子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42歲,中共黨員,4口之家,致富的道路千萬條,有的靠養殖業致富,有的靠運輸業發家,而我靠糧米加工走上致富的。8年的艱苦創業不僅向社會提供近千萬斤優質高梁米,而且自己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8年年獲純收入12萬余元。
97年以前,我養了一臺三輪車,做拉糧食買賣,一年到頭,由于給別人拉糧食也掙不了幾個錢,由于自己經常給糧米加工大戶拉糧食,看見糧米加工大戶掙的錢是我的好幾倍,就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光給別人干不如自己干,不妨也搞糧米加工或許能多掙些錢,沒有本錢,我就貸點款,湊了3萬元于97年開了個糧米加工廠,當時廠房面積不足50平方米,只是對外加工磨米,平均每天也只能加工2000斤左右,每年利潤不到1萬元,雖然利潤小,但畢竟有利可圖,于是在幾年加工的基礎上,利潤越來越多,信心也越來越足,2002年決定大干,花2萬元買7間本村機站房,把原來對外加工變自己上外邊拉高梁米,搞專業自己加工,起大早開三輪車去阜新等地購高梁,早去晚歸,幾乎一天一趟,由于收購的高梁米質好,6A—30,加上加工時嚴把質量關,米好吃耐爛(好煮),深受用戶歡迎,不到3天就幾乎全部賣掉,每天加工量由原來的2000斤上升到最多時的4000—5000斤,平均每天也在3000斤以上,每斤純利潤2分以上,2002年加工優質高梁米110余萬斤,僅糧米加工一項年獲純利2.2萬余元,2003年獲利2.3萬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2004年又繼續擴大生產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大外購高梁量,加班加點,有時晚上加工到10多點鐘,預計2004年全年可加工高梁米130萬斤以上,可獲純利3萬元,在我腰包鼓起來的背后,也有說不清的苦澀和汗水,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糧米加工也是如此,有時到阜新去收購高梁,進一個屯收不著,就跑下一個屯,一天下來不知跑幾個屯才能收滿,為了不耽誤時間,中午連飯都顧不上吃,若要趕上刮風下雨天,道不好走,就更受罪了,車誤住了,開不動,就把糧食從車上卸下來,車開過去,再把糧食抬上去。為了趕集占市場,就得起大早,無論嚴寒酷暑,8年如一日,就這樣硬是創出了一條糧米加工致富之路,如果說自己致富有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看準市場大膽干,遇到困難不動搖,精打細算嚴管理,靠一流質量占市場。
在我致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幫助帶動其它加工戶,從不保守,主動提供致富信息,同時,還熱心為村民服務,雖然不對外加工,但是村民來我這加工糧食,我從沒有拒之門外,并且還免費,幾年來,經我免費為村民加工糧食的不下幾十戶,不僅贏得了村民的好評,也是我作為一名黨員心系群眾應該做的。
追求是打破滿足的動力,單一加工高梁米致富,我并沒有滿足,找打算上幾個加工小米,打楂等幾個新項目,把糧米加工這篇致富文章做大做強,這正是:糧米加工真可行,勤勞致富不受窮,多虧黨的好政策,步步登高奔前程。
高溫季節肉鴨的飼養管理創業經驗
夏秋時節,氣候炎熱高溫,在一些舍飼養鴨地區的養殖場、戶當中,經常發生鴨只中暑和熱應激而導致鴨昏厥的現象。這是由于氣溫過高,鴨子沒有汗腺,加上豐厚羽毛的覆蓋,鴨體的散熱受到很大限制;氣溫超過等溫區時,在防暑降溫條件差的情況下造成鴨體溫居高不下所致;高溫、高濕的飼養環境不易于鴨糞分解,造成鴨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含量過高,嚴重危害鴨的健康和生長。同時高溫還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和繁殖,誘發多種疾病。因此,為使炎熱的夏秋時節飼養的肉鴨正常健康生長,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調整飼料配方,保證鴨營養需要
由于鴨的采食量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應配制夏秋季高溫用的、不同生長階段的肉鴨日糧,以保證鴨每日的營養攝取量。
提高礦物質與維生素的添加量。由于鴨采食量下降,要保證肉鴨各種礦物質與維生素營養成分攝入量不變,應適當提高其日糧中的含量。夏季鴨體排泄na、k增加,由于喘息血漿中co2濃度下降,有可能出現呼吸性中毒,因此,在日糧中或飲水中補加額外的na、k及在飲水中補加碳酸鹽均有利于維持電解質平衡。夏季高溫時,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易被氧化,且高溫等應激因素造成鴨的生理緊張,不僅降低鴨機體vc合成能力,同時鴨對vc等營養物質的需求量相對提高,所以高溫時節每千克飼料中應另加50~200毫克vc,這有利于減輕因應激因素對鴨體產生的不利影響。
保持飼料新鮮。在高溫、高濕期間,自配飼料或購入的飼料放置過久或飼喂時在料槽中放置時間過長均會引起飼料發酵變質,甚至出現霉變。因而每次配料或購買飼料時,以一周左右用完為宜,保證飼料新鮮。在飼喂時應少量多次,采用濕拌粉料更應少喂勤添。
采用抗應激藥物添加劑。針對鴨體高溫下所表現的生理變化,使用水楊酸鈉可以降低鴨的體溫,使用藿香、刺五加、薄荷等中草藥制劑可增加免疫、祛濕助消化達到抗應激效果。延胡索酸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抗應激能力,同時具有鎮靜作用,能使肌肉活動減少。可作為抗應激添加劑使用。
二、搞好環境控制,防止鴨發生熱應激
保持鴨舍清潔、干燥、通風。增加鴨舍打掃次數,縮短鴨糞在舍內的時間,防止高溫下糞便帶來的危害。飲水槽盡量放置在鴨舍四周,不要讓鴨飲水時將水灑向四周,更不要讓鴨在水槽中嬉水。
減少飼養密度。適量減少舍飼數量和增加鴨舍中水、食槽的數量,可使鴨舍內因鴨數的減少而降低總熱量,同時避免因食槽或水槽的不足造成爭食、擁擠而導致個體產熱量的上升。
搞好鴨舍通風換氣,加快鴨體散熱。保證鴨舍四周敞開,使鴨舍內有空氣對流作用,加大通風量。可采用通風設備加強通風,保證空氣流動。夜間也應加強通風,使鴨在夜間能恢復體能,緩解白天酷暑抗應激的影響。避免干擾鴨群,使鴨的活動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減少鴨體熱的增加。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鴨舍內定期消毒,防止鴨因有害微生物的侵襲而造成抵抗力的下降,防止蒼蠅、蚊子孳生,使鴨免受蟲害干擾,增強鴨群的抗應激能力。
【農村致富典型經驗介紹】相關文章:
農村增收致富經驗交流08-24
新農村建設典型經驗材料08-16
勞動保護典型經驗介紹08-0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經驗材料08-17
團組織建設典型經驗介紹08-17
鄉勞務輸出典型經驗介紹08-17
村建設新農村先進典型經驗交流材料08-15
脫貧致富個人典型事跡材料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