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城市建設問題的考察報告
市城市建設問題的考察報告
一、明確的城市定位,使××市的城市建設成為“有為之為”
規,采用先進、實用技術手段,認真做好交通管制、疏導和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維護等工作。在各項工程、各施工單位之間,組織開展了文明施工競賽活動,絕不允許以重點工程為借口,以時間緊、任務重為借口,以經費緊缺、人力不足、條件有限為借口,污染環境、干擾市民。同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工地安全規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安全施工。㈣堅持依法辦事是保障。深入開展了整頓和規范建設市場工作,堅持和完善工程的招投標制度,嚴格按國家法律法規辦事,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單位在這個問題上搞隨意性,自作主張,另搞一套,更不允許以權謀私。特別是招投標嚴格按規定的原則、程序,公開、公正地進行,絕不允許暗箱作業,搞假招標、假投標。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市級領導干部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領導干部帶頭堅持原則,帶頭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及工程建設的有關規定,不搞條子工程人情工程。紀檢、監察、審計、建設等有關部門深入開展執法檢查,一經發現工程項目中的違紀、違法行為,就及時認真地查處。㈤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是前提。××實施城市建設工程之所以進展順利、成績顯著,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支持和參與是分不開的。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是××搞好城市建設最基本的經驗、最深切的體會。在施工過程中注意動員組織廣大市民群眾,特別是工地附近居民群眾積極配合和參與工程建設。各部門、各單位在實施拆遷過程中,注意認真細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維護拆遷戶的合法權益,妥善做好安置工作。㈥加強協調、密切配合是重要條件。城市建設工程是××市發展經濟社會的重點工程,搞好這項工程,事關××跨世紀發展的大局。城市建設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需要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特別是有拆遷安置任務的單位,都以大局為重,做到個人利益、集體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小家”服務“大家”,多做具體的艱苦的實際工作,教育群眾,化解矛盾,多為重點工程著想,多為政府分憂,經受考驗,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各部門、各單位都從實際出發,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熱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重點工程,為重點工程建設排憂解難。三、關于××城市建設經驗的幾點啟發㈠城市建設是一種經濟行為。城建本身就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問題,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經濟行為。從經濟方面考慮城市建設問題,也就是講求城市建設的經濟性(即在經濟上是否可行,是否節約,是否有足夠的回報與收益、從經濟上分析是否是最優方案等等)。長期以來,許多城市包括北海市對城市功能、規模的界定和遠景藍圖的描繪,面對城市建設的經濟性考慮不多,導致了一些不良的建設后果。比如,城市《總體規劃》與《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不相協調,目標脫節、措施各異,脫離經濟能力貪大求洋,盲目鋪攤子,出現了一些半拉子工程;有的不考慮長遠發展,搞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浪費了大量的建設資金;有的成本觀念淡薄,一味地進行投入,致使城建投資效益嚴重流失等等。凡此種種,都與我們對城市建設的經濟屬性認識不足和經濟論證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建設中引入“經營”理念,并切實加強“經濟論證”,包括城市建設在經濟上的可行性論證、投入產出論證、投資來源與償還能力論證、投資效益與回收期論證、建設成本論證等等。這不僅可以使城市建設的合理規模得以從經濟上度量,也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城市建設的實際效果。㈡城市建設需樹立一種“經營理念”。××市城市建設經驗的核心之處,就在于他們建立了多元化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調動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參與城市建設;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城市設施的經營與市場運作機制,將城市資產納入市場化經營軌道。目前我市城建工作要樹立4個觀念:一是樹立產業觀念。按照城市建設的經濟屬性和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對城建經濟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將城建經濟納入國民經濟計劃體系,并象搞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那樣精心地謀劃項目、核算成本、計算盈虧,要特別注重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手段,引導和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城建經濟,真正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產業。二是樹立市場觀念。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將所有可以推向市場的城建活動和城市設施推向市場,放開手腳讓市場去優勝劣汰、調劑余缺。三是樹立資產觀念。將已經形成的城市資產(包括有型資產,如土地資產和各種城市設施等;無形資產,如歷史文化遺產、城市特色文化以及路橋冠名權等)當作經營城市的資本,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項城市資產在城建經濟中的作用,同時要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和城市發展需要不斷地優化結構、增加總量,以求城市資產的滾動增值。四樹立效益觀念。徹底改變那種視公用設施為福利產品的舊觀念,通過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設的市場規則(包括市場準入規則、競爭規劃、交易規則)和政策措施,讓城建投入能夠獲得相當于社會平均利潤的經濟回報,從而賦予城建經濟真正的經濟內涵,并使其得以發展壯大。㈢經營城市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毋庸置疑,社會效益是城市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城市建設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天職,創造更加適宜的人居環境。但問題在于,城市建設是一個經濟活動,不能也不可能凌駕于經濟規律之上,因此,城市建設也要講求經濟效益,包括宏觀效益和微觀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眼前效益和長遠效益等等。尤其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今天,要更加明確地闡明城建經濟的合法性與尋求城建效益的合理性,并通過相關政策的宏觀調控,確保城建投入的合理收益。同時要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經濟方法推進城市建設,要把城市建設納入“大經濟”的范疇,統籌考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顧此失彼、失之偏頗。二是城建投入與發展經濟的關系。經濟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建是經濟發展的條件,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既對立統一,又互為因果。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城建投入時,要投入的恰如其分(包括動機的把握與“度”的控制)、投入的合情合理、投入的積極有效。總的原則應該是:既滿足需要、適度超前,又厲行節約、講求效益。現實中有幾種傾向需要克服:安于現狀,止步不前,囿于原有的城建投資渠道,滿足于修修補補、維持現狀,城市設施的缺口越來越大,狀況越來越差,成為影響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將城市建設建立在較低的起點上,結果使城市走上“建設——改造——再建設——再改造”的惡性循環,造成建設資金的嚴重浪費;脫離實際,好高騖遠。有的行政首長過于追求任職期間的政績,熱衷于城市面貌的迅速改觀,在經濟地理、客觀需要、投資回收期和經濟發展的可能性缺乏論證的情況下,不惜舉債建設工業城、商貿城、科技城等“面子工程”,使城建資金造成一種極大的人為浪費。3、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關系。城市建設要講求經濟效益,但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不能在環境上搞赤字。在防止污染的問題上,如果吝惜當前的一份投入,則日后將以20倍的代價償還,而由此造成的污染損失更是無法估量。環境保護不僅是生態理智,而且也是經濟理智的要求;城市發展必須考慮環境容量,并把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視為城市經濟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真正做到經濟、環境和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設施、同步實施。“法變而日新”。我們相信,只要借鑒××等地的經驗,在立足北海實際的基礎上,開動腦筋,發揮各方面的聰明才智,北海的城市建設就一定會實現再一次騰飛。
【市城市建設問題的考察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城市建設問題的考察報告08-17
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考察報告08-23
赴費縣、滕州市學習考察報告08-17
上海木材交易市埸情況考察報告08-24
市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存在問題及對策08-17
南通市建筑企業改革發展學習考察報告08-22
城市建設調研報告01-14
校長考察報告08-24
植物考察報告08-18
安徽考察報告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