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十五”經濟發展態勢及對策
市“十五”經濟發展態勢及對策
市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已經三年多了,全市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還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如何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最近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進行了專題研究分析,現將情況整理供有關領導和部門參考。一、“十五”經濟發展目標及前三年實施情況2000年11月29日,市委八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市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到2005年的奮斗目標:全市生產總值183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人均生產總值1.2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7:3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80億元左右;財政收入16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外貿進出口累計11.59億美元,年均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07億美元,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780元和3500元。三年多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住有利機遇,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和壯大旅游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產業和現代農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北海經濟呈現出多年來沒有過快速增長勢頭,為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奠定堅實基礎。(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01、2002和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分別為124.72億元、138億元和149.6億元,增長率分別為9.6、12和12.1。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31.85:27.96:40.19調整為2003年的27.9:29.8:42.3,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二)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全市農村經濟按照“四增四減”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北海自然資源優勢,通過以基地建設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種植、畜牧養殖、水產、林業等產業及產品結構,重點發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水產、花卉、種子種苗等特色產業,農業經濟持續發展。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分別為68.59億元、73.18億元和75.44億元,同比增長5.42、4.5、2.54。(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崛起。由于整合工業園區和建立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逐步形成銀河科技、北生藥業、恒基偉業、國發海洋生物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群,有效帶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別為47.65億元,51.4億元,56.81億元,同比增長19.95、16.25、25.12;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為19.3億元、21.5億元和29.1億元,同比增長8.5、11.8和35.3。(四)旅游城建同步發展,第三產業穩步增長。通過采取政府主導、業主開發、資本運作等方式,把北海銀灘、外沙海鮮島等景點景區改造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整合優化資源,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整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2001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351.05萬人次,增長9.76,旅游收入17.1億元,增長6.74,;2002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84.6萬人次,增長9.55,旅游總收入18.2億元,增長10.3;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影響,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從總體看,隨著一批旅游項目相繼建成提升了北海旅游產業的格局,并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十五”以來北海房地產業發展迅猛,2001、2002和2003年,全市房地產交易總額分別達到3.96億元,9.23億元和12.2億元,同比增長35.37,133.1和39.3。(五)建設項目加快推進,拉動投資迅猛增長。三年來,北海抓住有利發展機遇,堅持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多方籌資的原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實現重點項目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新突破。2001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90億元,比上年下降8.84;2002和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億元和43.32億元,同比增長30.4和62.88。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開工建設,有效地增強了北海發展后勁。(六)對外貿易走出低谷,利用外資恢復增長。三年來,針對北海工業基礎薄弱,出口產品貧乏等特點,對重點市場、重點產品、重點企業實施扶持政策,調動企業出口積極性,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對外貿易得到快速回升。200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32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出口總額5040萬美元,增長3.4;2002和2003年進出口總額分別達10130萬美元,14429萬美元,同比增長34.26和33.831.73,其中出口總額6174萬美元和8668萬美元,增
長21.37和28.64。2001年實際利用外資1810萬美元,下降50.12;2002和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2260萬美元,3002萬美元,同比增長24.86和32.83。(七)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信貸資金運行平穩。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財政收入10.68億元,11.63億元和13.0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分別增長13.83、16.36和18.35。2001、2002和200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分別為113.47億元,132.3億元,144.79億元,同比增長9.41,16.59、9.45;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113.21億元,104.3億元,104.27億元,同比增長6.53、11.95、26.66。(八)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穩步提高。2001、2002和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013元,7692元,8015元,同比增長13.72,9.68和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265元,2454元,2587元,同比增長4.86、8.34、5.4。勞動保障工作繼續得到鞏固和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二、完成“十五”后兩年目標任務及對策建議通過回顧“十五”計劃前三年實施情況,按照目前發展態勢預測,大部分經濟指標是可以實現的,比如到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18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萬元,財政收入16億元,只要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1以上就能夠達到預定目標,三次產業結構將會按照27:31:42計劃比例順利調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780元也是能夠實現的;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80億元,前3年合計只完成89億元,后兩年必須再完成91億元。目前完成情況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的主要是:到2005年外貿進出口累計11.59億美元,前3年只完成3.19億美元,占計劃27.5;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07億美元,前3年只完成0.71億美元,占計劃14;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2003年達到2587元,前3年年均只增收142元,后兩年每年需增收457元。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圓滿完成“十五”計劃各項目標任務
【市“十五”經濟發展態勢及對策】相關文章:
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報告08-21
市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存在問題及對策08-17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08-17
數學游戲融人數學教學的態勢分析08-25
環保與經濟發展08-16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03-08
鎮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08-17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標語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