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康社會發展綱要(規劃)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頭二十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黑龍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要》,為加快我市“建小康、進百強”進程,提出本綱要。
一、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一)現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市(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立足市情實際加快發展,經過艱苦努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接近小康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域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980年的6.4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8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遞增12.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80年的69美元(折合人民幣573元)增長到2002年的1112美元(折合人民幣9227元),年均增長13.5%。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80年的1780萬元增長到2002年的4.33億元,年均增長15.5%。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人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0.5%增長到2002年的25.4%。
——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經濟素質進一步提高。深入推進主副換位,農業及農村經濟走出“糧食單打一”的賣難窘境,進入興牧富民的新階段。養殖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50%,實現“半壁江山”目標,綠特色產業強勢興起,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工業主導地位也初步確立。機械、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精細化工、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集團優勢和規模效益已經顯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綏化市的40%。第三產業比重加速攀升。商貿、餐飲、交通、通訊等傳統產業穩步增長,房地產、信息服務、社區服務、金融保險等新興產業正在崛起。三次產業比由1980年的67.7:16.6:15.7調整為2002年的26.5:39.9:33.6。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統分結合的土地雙層經營體制建立完善,農村行政區劃調整、農村稅費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非國有經濟成份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7.8%。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立,觸及產權改革的企業達112家,占國企總數的83.3%。商品市場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人才、信息、中介、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不斷發育。社會保障體系從無到有逐步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和城市居民低保范圍不斷擴大。財稅、金融、住房、科技、教育和機構等項改革也取得明顯成效。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40.5%和60.5%。教育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九年義務教育普及面不斷擴大,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學前教育全面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開通衛星加密頻道,城、鄉有線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33%和7%。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成效顯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7年控制在7‰以內。水利、交通、通信、電力、城建、環保等一批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相繼建成運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大為改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新聞出版、民政福利等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人民生活條件逐年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18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7.9億元,分別比1980年年均實際增長12.8%、13.3%和26.5%。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2平方米,農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由1980年的10.7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7平方米。人民群眾對食品消費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教育、娛樂等消費比重穩步提升,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7%和40.2%,比1980年分別下降了23.4和38.3個百分點。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民主化、法制化、文明化程度明顯提高。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立法、執法、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加大,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工作穩步推進。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推進了社區民主建設,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全面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持續穩定。運用創新精神和手段,宣傳輿論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
現為:一是經濟實力還不強,特別是城鄉“吃飯財政”沒有實質改觀。我市仍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市縣,與先進地區比還相差很遠,在全國縣級綜合競爭力評比中,僅列170位。財政收入雖然超4億元,但財政的整體實力還不強,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限。鄉村經濟較薄弱,鄉鎮財政保工資問題十分突出。二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主導產業不壯。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產業層次和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作用不強,品牌優勢不明顯。所有制結構調整不快,民營經濟還處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貢獻份額亟待提高。雖然一些重點產業有了較大突破,但與加快發展的要求比,還顯得比較薄弱,“主”和“導”的作用還不夠強。三是經濟加快發展的拉動力不足,特別是經濟外向度較低。投資不足,消費不旺,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我市的外貿出口份額依然很小,對國際市場和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利用外資方式不活,領域不寬,與國外大公司、大財團合資合作較少,開放型經濟還沒有真正形成。四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十分短缺。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進展不快,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高層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全市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夠,特別是城鄉基礎建設較為薄弱。部分資源的利用和項目上馬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快,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發展。六是“三農”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不快。農業及農村經濟歷史積淀和新時期出現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很多,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收入受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影響,增長緩慢。
s("content_relate");
【小康社會發展綱要(規劃)】相關文章:
小康社會發展綱要(規劃)08-15
村小康建設發展規劃08-20
村小康創建發展規劃08-24
XX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08-15
貫徹實施《小學德育綱要》規劃04-02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08-15
《教育規劃綱要》心得體會08-24
婦女兒童發展綱要規劃工作總結及計劃08-24
《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學習心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