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馬哲論文>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戰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戰

    時間:2022-08-22 02:57:04 馬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戰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戰

      一、唯物史觀產生的歷史背景

      唯物史觀的產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它使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的產生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與當時資本主義的形成、發展,與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抗、批判,與人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息息相關的。由于資本主義的形成發展過程始終伴隨著殘暴和丑陋,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從誕生之日起,就激起人們尤其是工人階級對它的反抗,導致當時不少學者或思想家對其暴露出來的社會弊端進行分析和批判,以求探索一個通往更進步社會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途徑,從而為唯物史觀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

     。ㄒ唬┵Y本主義內部的矛盾沖突日趨激烈

      16世紀到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通過手工工場、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擴張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經過17到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西歐的主要國家確立起來。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首先從紡織業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采用,工業革命進一步擴展到化學、冶金、機器制造等部門。工業革命完成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向使用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渡。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在這期間及此后,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差不多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尤其是生產力的發展使"從事創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會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況革命化","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277.資本主義最初發展的300年,伴隨生產力極速發展,是如影相隨的殘酷和血腥,不僅體現在對外殖民擴張和掠奪中的野蠻和暴力,而且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也出現了諸多矛盾和沖突。

      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手工業者富裕起來,逐漸成為資本家;大部分手工業者卻越來越貧困,最終淪落為受剝削、受壓迫的雇傭工人。被迫受雇于工場主的工人生活境況非常悲慘,"城市中居住條件和衛生條件極端惡劣,建筑簡陋,濃煙密布,擁擠不堪。有的工人找不到棲身之所,寄寓于地下室中,甚至夫妻兒孫幾輩擠在十至十二平方尺的屋里。當時英國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傷寒、霍亂和肺結核成為工人間流行的疾病,成年工壽命縮短,童工大批夭折".恩格斯對這樣的階級狀況做了分析:"新生的工業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中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居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西歐國家內部除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之間、工業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比較尖銳之外,農民、工人同新興的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也很尖銳,而且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后者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ǘo產階級反抗資本主義的斗爭此起彼伏

      到了19世紀初,工人們不僅反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還提出了改革選舉制度、取消禁止工人結社的法令等政治要求。

      1825年7月英國爆發了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836年和1847年又先后爆發了波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1825年以來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不僅給無產階級造成了更為深重的災難,而且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也更加激烈和尖銳。

      1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5]2131831年11月,法國里昂絲織工人和其他手工業者為抗議廠商破壞訂貨合同、拒絕增加工人工資而宣布罷工,高呼"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斗而死"的口號。

      1834年4月,里昂工人為了抗議政府逮捕工人互助會的領袖和頒布禁止工人集會結社的法令,又舉行了第二次武裝起義,明確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使起義具有了鮮明的政治性質。

      19世紀30到4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發動的"憲章運動"是一場全國性的爭取政治權利的運動。在這次運動中,英國"倫敦工人協會"于1838年公布了《人民憲章》的請愿書,掀起了第一次憲章運動的高潮;1840年的經濟危機,使大批工人失業,而農業歉收又導致了全國性饑荒,引發了第二次憲章運動。同年成立的憲章協會,提出了爭取普選權,廢除貧民法、限制工作日、實行政教分離等政治訴求。

      1847年經濟危機和1848年歐洲革命,引發了第三次憲章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人們主張:勞動是一切財富的唯一來源,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應享有優先權,人民則是權力的唯一來源。雖然后來憲章運動失敗了,但憲章運動的旗幟曾吸引了成百萬的工人和勞動群眾參加政治斗爭,特別是奮起反對資產階級的整個無產階級,并向資產階級政權進攻,組織了第一個獨立的工人政黨,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6].1844年6月,德國爆發了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工人唱著當時流行在社會底層的《血腥的屠殺》,憤怒地控訴了工廠主和包買商貪婪殘忍的欲望和罪行,發出了反對私有制社會的呼聲,發動了對資本家的暴力斗爭,搗毀工廠和企業主的住宅,銷毀賬簿和財產契據,明確把斗爭的矛頭對準了私有制,并和鎮壓起義的軍隊展開了搏斗。馬克思指出,德國西里西亞起義"毫不含糊地、尖銳地、直截了當地、威風凜凜地厲聲宣布,它反對私有制社會。西里西亞起義一開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國和英國工人在起義結束時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識到無產階級的本質"[7]483.他又進一步高度評價:"法國和英國的工人起義沒有一次像西里西亞織工起義那樣具有如此的理論性和自覺性。"[7]483到了19世紀中期,"由于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資本主義大工業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深刻而迅速地改變了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越來越明朗,階級斗爭和物質利益的關系也越來越凸顯,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越來越暴露,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反抗的不斷升級,為人們預測歷史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觀依據,使揭示社會形態的發展和更替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成為可能。

     。ㄈ└鞣N社會主義思潮同臺激蕩

      社會主義思想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而產生的,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批判基礎之上的,雖然不同的社會主義思潮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程度不同,但基本點大體上一致,即不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而且把產生這些弊端的根源指向了私有制。

      1、封建社會主義思潮。封建社會主義思潮

      是沒落貴族的思想,他們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被資產階級一次又一次的擊敗后,也打起了社會主義的旗號,說些同情工人階級貧困的話,寫些諷刺和抨擊資產階級統治的文章,在英國以"青年英國"組織為代表,在法國以擁護波旁王朝的正統派為代表。它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僧侶社會主義,或稱為基督教社會主義,其企圖是把社會主義基督化,把基督教教義中反對一般私有制、要求擺脫塵世的剝削和壓迫以實現平等當作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以此籠絡無產階級,達到恢復封建統治和僧侶特權的目的,1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2]295.

      2、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在資本主義已經發展的時期,形成了一個新的小資產階級,它搖擺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并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補充部分不斷地重新組成,他們用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尺度批判資產階級制度,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替工人說話,形成了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法國的西斯蒙第是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們非常透徹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確鑿地"證明了機器和分工的破壞作用、資本和地產的積聚、生產過剩、危機、小資產者和小農的必然沒落、無產階級的貧困、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財富分配的極不平均、各民族之間的毀滅性的工業戰爭,以及舊風尚、舊家庭關系和舊民族性的解體"[2]297-298,但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恢復舊的所有制和舊的社會關系。由于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之上的,當頑強的歷史事實把自我欺騙的一切醉夢驅散的時候,這種社會主義就成為了一種"怯懦的悲嘆".

      還有一種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他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想要消除社會的弊病,但他們的出發點只是為了保障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而不是根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德國的比埃爾·約瑟夫·蒲魯東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和斗爭"只存在于他的固定觀念和現實運動之間",認為社會矛盾的解決純屬思維的任務,企圖建立一個超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自由"社會。然而,他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的視野,"他們全都希望有競爭而沒有競爭的悲慘后果。他們全都希望有一種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資產階級生活的條件而沒有這些條件的必然后果"[9],這是一種反對的矛盾的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3、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幾乎在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同一時期,也就是從1844年開始,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就像瘟疫一樣在德國傳播開來。這一思 潮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莫 澤 斯 · 赫 斯、卡爾·格律恩以及海爾曼·克利蓋,這些人多半是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家、作家和記者。他們自命為共產主義者,把自己的學說定義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或"德國的社會主義科學".在這一時期,盡管德國在政治上處于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之下,但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作為德國社會基礎的小生產者日益破產并陷入了貧困的境地。在他們的學說中,就反映了破產的小生產者悲觀絕望和對資本主義發展膽戰心驚的心理,即"把社會主義的要求同政治運動對立起來,用詛咒異端邪說的傳統辦法詛咒自由主義,詛咒代議制國家,詛咒資產階級的競爭、資產階級的新聞出版自由、資產階級的法、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眾大肆宣揚,說什么在這個資產階級運動中,人民群眾非但一無所得,反而會失去一切",認為這個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工業統治和政治統治那里等候著無可幸免的滅亡,這一方面是由于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無產階級的興起"[2]299-300,保存這個階級就是保存德國的現存制度。實際上,"真正的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反動的人性論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混合物,用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和人類之愛來代替共產主義,它發展到最后,就被徹底扔到了歷史的垃圾堆里。

      4、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日益明顯,勞動群眾的苦難和斗爭引起了資產階級知識界中一些先進分子的同情,他們開始思考和探索勞動群眾貧困的原因,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所表現的弊病,同時嘗試設計消除這些弊病和建設新的理想社會的方案。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是19世紀初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看到了"階級的對立,以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2]303,他們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基礎,即私有制,憤怒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貧富對立和種種罪惡,斷言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極其不合理、充滿危機的制度。但另一方面,"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間的對立還很不發展"[10],近代無產階級還在形成之中,尚不能進行獨立的政治行動,他們對資產階級的反抗是處于自發斗爭的階段,沒有顯示出創造新社會的強大力量,所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也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于是他們就去探求某種社會科學、社會規律,以便創造這些條件".

      他們只是從頭腦中創造這些幻想的條件,"社會的活動要由他們個人的發明活動來代替"[2]303.因此,當歷史越發展,他們的主張就越脫離現實,而他們的信徒就越墮落到反動的或保守的社會主義中去了。

      與封建社會主義等反動社會主義思潮不同,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觀已經帶有一些唯物主義的萌芽和辯證法的因素。他們提出了關于社會發展是有規律性的思想,圣西門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按規律向前發展的過程,每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出現都是過去全部歷史的必然結果和自然延續,明確把資本主義社會叫做"過渡時代";傅立葉在他設想的社會發展圖表中,把整個社會運動描述為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并指出每個歷史階段都會有上升時期和下降時期,每一個社會都包含著前一個社會制度的殘余和后一個社會制度的萌芽,資本主義社會只不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暫時階段。此外,他們還試圖通過經濟因素來說明歷史的發展。另外,他們對未來社會的描述也有不少積極的結論,如圣西門主張用有計劃的生產來代替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重視勞動。歐文還提出了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思想萌芽等等?傊攀兰o初的三大社會主義空想家試圖論證人類社會是有規律的發展過程,設想實現廢除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和雇傭勞動制度,建立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尊重勞動、消除剝削和貧富對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未來理想社會,但由于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而成為懸而未決的空想。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涌現,促使唯物史觀創始人對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導致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誕生,從而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

      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寫了很多政論文章。特別是同省議會就關于出版自由的辯論、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同奧格斯堡《總匯報》關于共產主義的論戰,就摩塞爾地區葡萄酒農貧困的原因同萊茵省省長的論戰,他堅決維護勞動群眾的利益,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普魯士國家和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通過這些斗爭,馬克思越來越接近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實際物質利益,也就越接近唯物史觀和共產主義。

      同時,他還對當時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以及英國、法國社會主義者關于建立移民區的實際經驗進行了研究。這些斗爭和研究,使馬克思逐漸認識到,"在善良的‘前進’愿望大大超出實際知識的當時,在《萊茵報》上可以聽到法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帶著微弱哲學色彩的回聲。

      我曾表示反對這種膚淺言論,但是……坦率承認,我以往的研究還不容許我對法蘭西思潮的內容本身妄加評判。"[5]82退出《萊茵報》之后,馬克思在巴黎旅居了一年多,在這期間,他對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批判地吸收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認為真正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應當立足于現實社會,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使社會主義同革命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就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里,向它跪拜吧!我們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7]418.這個新的原理就是要向世界說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和規律,向世界說明資本主義為什么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這個新的原理之一就是唯物史觀。

      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對唯物史觀的經典闡釋,主要集中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之中,其他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資本論》等著作中也都有所涉及。

     。ㄒ唬┤祟惿鐣陌l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之前,關于社會生活是否存在客觀規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什么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科學的解答。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深入的考察,總結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歷史經驗,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優秀思想成果,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了真實客觀的聯系,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謂自然歷史過程,是指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有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規律是客觀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是通過分析現實社會的物質生活探索社會的本質和發展的動機的,"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人們在交換產品時彼此發生生產關系,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里存在著社會生產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11]245.在這里,發現社會生活的重復性和常規性,也就是發現了社會的規律性。此時,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要探究在人民群眾和歷史領袖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客觀動因,即人們為解決物質生活問題而從事的生產和在生產中結成的經濟關系。經濟關系直接表現為人們的物質利益,不同階級的物質利益都要受到他們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所制約,而生產關系的選擇歸根到底又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所以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11]

      唯物史觀表明,社會的歷史本質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歷史,是社會基本矛盾合乎規律的運動過程。生產方式的變化首先是生產力的提高,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熟練程度也不斷提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新的高度的生產力,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舊的生產關系從適應到不適應再到成為新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時人們就要改變生產關系,社會革命的時代就要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引起整個上層建筑的變革,使全部社會關系、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形態都發生相應的改變。

      人類自產生以來的全部歷史,就是一部生產發展、生產方式依次更替、階級斗爭的歷史,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動下,不斷地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是一個連續的自我否定過程。因此,"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12]唯物史觀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各個社會形態發展的分析,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最終指向沒有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的橋梁。

     。ǘ┙沂玖松鐣髁x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經典的看法集中體現在《共產黨宣言》中,在這篇歷史文獻中,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即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一定要沖破舊的、過時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他們寫道:"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力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

      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再也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2]277所以"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2]284.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得更清楚了:"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5]269生產資料使用、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社會化要求整個社會生產要統一管理、計劃經營,在全社會進行有計劃的生產,而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又處于無政府狀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私有制的規模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開始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發展必然導致經濟危機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和斗爭。早期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因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13].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生產在追逐剩余價值的貪欲和競爭的刺激下不顧一切地盲目擴大;另一方面卻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消費能力受到嚴重制約,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去購買這些商品。于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生產與市場之間嚴重不相適應的經濟危機就發生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就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馬克思主義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并對社會主義進行改造,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是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因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因此,要正確認識某一社會的性質,就要了解這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征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和危機的根源,要從根本上改造資本主義,就必須在生產資料上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即"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14].恩格斯更是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不如說僅僅在于把生產資料轉交給生產者公共占有。"[15]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特征在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在這個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從生產和國民經濟管理方面克服資本主義無政府狀態的弊端,"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6],從而實現人類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ㄈ┲赋隽穗A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致約·魏德邁的信中指出(1852年3月5日于倫敦):"……至于講到我,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經濟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

     。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2]547通過唯物史觀對階級斗爭的分析,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落在了無產階級的身上,具體途徑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當然,這都需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恩格斯對唯物史觀對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意義予以了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幫助了工人階級,他證明:人們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學、宗教等等觀念歸根結蒂都是從他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由此便產生了適合于無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和斗爭條件的世界觀。"[17]

      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他們認為只能首先在西方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并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將"同時發生"、"同時勝利"的理論。然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實際發展進程遠非如此,為此,馬克思晚年提出了俄國等東方國家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這個"卡夫丁峽谷"的新理論,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論,實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道路的新突破。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產業工人的數量減少,傳統生產資料占有形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階級矛盾似乎得到了緩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似乎難以實現,這使得唯物史觀要論證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這一歷史過程變得更加復雜。

      三、唯 物 史 觀 在 新 的 歷 史 條 件 下 的 時 代挑戰

      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大危機爆發之后,為了挽救經濟大蕭條的頹勢,各種經濟改革方案紛紛出臺,其中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理論和實踐,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復雜多變,在社會主義運動整體處于低潮的世界格局下,如何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如何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預測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這是對唯物史觀的時代挑戰。

      馬克思主義創建唯物史觀的歷史背景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歷史時期,即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歷史時期;到了20世紀初的壟斷資本主義歷史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現實的個人、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馬爾庫塞指出,到了后現代社會"現代技術削弱了愛欲的同時加強了性欲,使性自由獲得市場價值,造成虛假的幸福意識,成為販賣壓迫的工具","工業社會不但壓抑了人的愛欲,而且使人馴服、被動、無創造性。這樣的人都患有‘不幸中的欣快癥',他們在潛抑狀態獲得一種虛假的滿足,在本真的痛苦狀態中體驗到非本真的愉悅,自得其樂地成為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被動地接受條件反射和催眠術的指令"[18].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給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為社會底層人員提供大量的社會救濟,在物質生活上已能滿足基本需要的后工業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宣傳制造出"強迫消費"和"虛假的需要",資產階級已經不再通過填充現實的和未來的市場來提高利潤,而是通過制造消費來壓抑人的解放,人處于被灌輸和受操縱的地位,而不能自由地決定真正的需要。既然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非本真的愉悅"的壓抑,那么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也要考慮進去?人除了具備物質生產方式之外,還有大量的精神生產方式,比如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樂器的制作和生產等等,隨著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其對社會發展的進程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關于唯物史觀的物質力量問題,按唯物史觀的原理,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物質力量,但到了后現代社會,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馬爾庫塞認為,由于受現代工業文明與大眾文化的控制與摧殘,過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無產階級已經喪失了主體地位,漸漸失去了對現實生活否定的力量,他們依附于這個社會機制和企業,身處于異化之中卻并未感到痛苦,工人階級的革命立場日益減弱,已經與資本主義"一體化"了,那么改造社會的希望在哪里呢?馬爾庫塞寄希望于社會底層,認為未來革命的主體是由流浪漢、局外人、少數民族、失業者組成,他在1969年寫的《論解放》中引用本杰明的話說:"唯有那些無希望的人,我們才被賜予希望。"但同時他又寄希望于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提出了"少數精英統治"論,和阿多諾一樣,希望在藝術中尋找革命原則,認為藝術脫離于商業、工業和贏利活動,具有反抗現實、自覺超越異化的形態,能喚醒人們對被壓抑狀態的認識,激勵人們起來反抗。這里,隨著后現代社會階級關系出現的新特征,對無產階級革命提出了新的時代挑戰。

      一方面,唯物史觀包含了絕對真理,唯物史觀為我們指明的方向是正確的,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主義也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唯物史觀是相對真理,它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系統,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結合19世紀以后一百多年的實際情況,做出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周一良。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1-12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9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11]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48.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8.

      [18]趙敦華。現代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5-176.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戰】相關文章:

    永遠別害怕新的挑戰作文05-05

    迎接新的挑戰國旗下講話范文08-25

    挑戰的作文03-16

    挑戰膽量作文09-05

    挑戰困難作文09-07

    極限挑戰作文08-24

    機遇與挑戰作文09-11

    挑戰自己作文03-21

    挑戰優秀作文05-24

    挑戰攀巖作文06-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成黄在线观看 | 日产日韩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