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扎實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建設
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扎實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建設作者/許木道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不僅是建設現代企業的必由之路,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第一要義。破解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更加需要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放在突出位置。”這是全國總工會在第七屆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提出的重要主張,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企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先“人”后“企”的理念統領企業各項工作。有一個對職工負責的企業主,勞動關系和諧的企業,其良好的社會形象,本身就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體現。但是,也有一些企業經營者對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導致勞資糾紛頻發。針對近年非公企業頻發的勞資矛盾、集體上訪等群體性事件的分析表明,大部分的勞資糾紛與企業經營者不正確履行社會責任有直接關系。
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差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合同內容簽訂不規范。
勞動合同法實施已多年,但不少非公企業沒有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與勞動者通過平等協商簽定勞動合同。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內容都比較含糊。如五大社保金繳納、休息、休假、計件工資工價標準、加班工資、超時超量勞動保護、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技能培訓等大打折扣。一旦出現糾紛,解決難度較大。
2、缺乏安全生產意識。
安全設施投入不足,工作環境差,安全隱患多,生產事故、人員傷亡時有發生,有的企業不注意安全衛生,以至于一些員工患上職業病,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導致勞動糾紛不斷。
3、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一些企業為了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按法律有關規定,在環保、節能、勞動保護等相應配套設施建設不全的情況下組織生產。有的雖然設施配套齊全,只供檢查時使用。節假日、夜間生產乃偷排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4、不按規定繳納相關稅費。
由于宏觀經濟的不景氣,政府多方采取措施給企業減負,支持企業發展。但有些企業經營者便千方百計鉆政策的空檔,偷逃應繳的稅費,給國家造成損失。
5、弄虛做假,騙取政府的支持。
當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技改擴投、轉型升級,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區域經濟總量。但一些投資者通過虛報項目,以較小的投資,騙取項目資金、稅收優惠和土地供應等。以招商為例,有些項目供地多年仍沒有開工,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造成浪費。
二,企業不盡社會責任對和諧勞動關系造成了不利影響
近年來,因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而引發的勞資矛盾,職工上訪案件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常山縣總工會接待職工上訪320多人次,法律授助280多人;2011年職工向縣勞動仲裁部門投訴勞動爭議案件400余件,涉案職工1000余人。集體到政府上訪,重復上訪案件明顯增多。
企業不盡社會責任,直接影響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如果一些問題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就會導致職工上訪,對政府產生不滿。一些原本是一般的勞資矛盾可能會上升為職工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如2010年,某企業因違法經營被查處,企業處于停產狀態,職工多次集體上訪,要求政府幫助解決補繳養老金,支付經濟補償金等。2011年,兩家企業因被兼并,職工多次到政府要求補償經濟損失并解決再就業問題。2012年,某改制企業因股權整體轉讓,使160多名職工失業。有些老職工已為企業服務30余年,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十分難忍,職工集體到政府門前上訪靜坐多日,要求政府出面解決,嚴重影響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正常辦公秩序。另據了解,由于一些企業經營者不重視安全生產設施配備,不重視安全生產知識培訓與教育,管理粗放,造成近年企業安全生產事故(含死亡事故)呈上升趨勢。頻發的安全生產事故,對企業和職工及家庭造成巨大損失和傷害,嚴重影響職工及家庭的正常生活、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地方黨政的工作精力,對黨群關系和社會穩定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對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通常做法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在國際上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SA8000是1978年8月由美國的非官方組織“社會責任國際”( SAI)發起并實施的一個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保障勞工權益為主要內容的標準管理體系。從2004年5月起,美國、歐盟開始強制推廣這一標準,要求跨國公司在采購商品時審查對方企業是否達標,如未達標必須取消訂單。近年來,我國的一些服裝、玩具、鞋類、家具、運動器材和日用五金等生產企業,在產品出口歐美國家時都已遇到SA8000的要求。
2008年,浙江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8]19號),倡導廣大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08年5月,義烏市出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義烏標準”,2010年8月,杭州市出臺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使該兩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有了量化評估的標準。通過試點,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四,對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八點建議
企業是一個生命體,是區域經濟的支撐,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企業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為政府提供稅收的同時,是否主動承擔起誠實守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扶貧濟困,熱心公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等社會責任,勢必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和諧。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是激發職工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穩定職工隊伍,提高企業效率的需要;是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因此,建立和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考核激勵機制,使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有章可循十分必要。
1、總結推廣義烏、杭州等地經驗,建立既適合當地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標準。著重對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市場責任、環境責任、用工責任、公益責任等予以明確。對誠信經營,依法納稅、產品質量、環保減排、低碳節能、勞動用工、安全生產、職業健康、公益慈善、社會評價等具體內容進行量化評價。企業應該設置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社會責任的推行,并設置相應的社會責任考核指標。
2、建立健全有利于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要建立和完善評估表彰制度,激發企業和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對通過考核評價履行社會責任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政府應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采購、資源配置、融資協調、各類評先、推薦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方面享有優先權。要正確引導和培養企業和企業職工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和員工在平時的日常行為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3、加強領導,整合社會力量形成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合力。動員和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黨政領導、企業主導、工會運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合力推進。一是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形成新型的政企關系,持續定期發放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全面真實地展現企業公民形象;政府應該制定政策鼓勵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發展,這包括稅收和獎勵,為其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對于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要讓其增加責任成本。二是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企業和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使命,一種義務和責任,促使企業主動履責,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三是發揮工會組織的監督作用,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現職工體面勞動,正成為世界各國工人和工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工會首先要通過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效地應對新情況和新問題;其次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企業和勞動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責任問題,要使企業認識到,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權益是實現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真正把國家的勞動法律法規嚴格落實到位。三是要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宣傳法律法規,監督企業規范各種行為,預防和減少各類侵權案件的發生,促進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樹立依靠職工辦企業的觀念,激發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企業發展和維護勞動者權益相互兼顧。四是發揮輿論宣傳的作用,廣泛發動社會各方參與,各媒體要深入宣傳社會責任履行好的企業和企業家,弘揚正氣,以典型引領社會,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扎實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建設。
【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扎實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相關文章:
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08-18
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申報材料08-24
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自查材料08-23
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自查報告03-29
聚焦德育課程建設 扎實推進“兩綱”教育05-09
實施鄉村環保推進和諧社會構建08-19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7-03
企業公共關系建設的意義08-18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推進學校和諧發展05-23
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情況的報告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