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行政管理論文>哲學理論論文>“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

    “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

    時間:2023-02-23 23:45:56 哲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

    “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
      
      作者/楊麗婷
      
      【摘要】虛無主義作為重要的哲學問題,與現(xiàn)代性、人的當下生存緊密相關(guān),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須直面的重要問題,論文結(jié)合史實性與思想性關(guān)系,首先梳理了眾多思想家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內(nèi)涵、形式和歷史的相關(guān)爭辯,尤其著重分析克爾凱郭爾、尼采和海德格爾三位大師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洞見和爭辯,展示了歷代思想家對虛無主義問題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并總結(jié)了海德格爾之后關(guān)于虛無主義爭辯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爾的弟子們對其導師的解釋與發(fā)展;2.主張回歸古典的施特勞斯對虛無主義的診斷;3.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對虛無主義的理解;4.批判理論在批判基礎(chǔ)本體論的基礎(chǔ)上對虛無主義的闡釋。
      
      【關(guān)鍵詞】虛無主義;爭辯;價值;存在
      
      中圖分類號:B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660(2012)03-0008-09
      
      引言
      
      海德格爾在《尼采》的開篇即申明:對尼采思想的解釋即是他與尼采之間的爭辯①。而虛無主義作為尼采哲學的核心問題②,自然成為海德格爾與尼采爭辯的焦點。對此,海德格爾也確實不惜筆墨。《尼采》一書及《林中路》中的“尼采的話‘上帝死了’”都反復爭執(zhí)于虛無主義問題。在爭辯中,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進行了獨辟蹊徑的解釋,這使得原本就涵義模糊的“虛無主義”成為后繼者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虛無主義作為現(xiàn)代性的深刻危機,不管是尼采所認為的人的心理學選擇,還是海德格爾所認定的現(xiàn)代性宿命,這都是置身于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我們所必須直面的問題。此外,從其最廣泛的意義來看,虛無主義就是認為生命沒有意義,因而虛無主義問題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問題,它更首先關(guān)涉到人的生存大事:如果生命本身沒有意義,那么生存的動力與目的何在?再次,虛無主義在19世紀中期與俄國革命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虛無主義在20世紀與法西斯主義的牽扯,這些現(xiàn)實的歷史都要求我們嚴肅地審視虛無主義問題。而如果虛無主義是現(xiàn)代化世俗化過程中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是致力于建構(gòu)崇高價值賦予生命意義還是任憑低俗價值對崇高價值的僭越與蠶食,這是所有參與到現(xiàn)代性進程的民族和國家所必須正視的問題。因而,從理論上梳理虛無主義問題,勢在必行。
      
      誠如劉小楓所言:“思想家之間的思想關(guān)系有兩種情形:一是兩位思想家在生平史上實際發(fā)生過的思想影響;二是純粹思想性,而非史實性的關(guān)系。”以問題為核心,純粹思想性的關(guān)系照樣足以構(gòu)成思想間的爭辯,因此,本文在梳理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爭辯時,將不拘泥于史實性的爭辯界線,而納入純粹思想性的爭辯。
      
      一、什么是“虛無主義”?
      
      (涵義、形式及歷史)
      
      “虛無主義”(nihilism)一詞來源于拉丁詞“nihil”,意指“無”(nothingatall)。《牛津哲學詞典》對“虛無主義”的解釋是:“一種主張‘無’,不效忠于任何國家、信仰或個人,沒有目標的理論立場。該命題被誤指為所有不認同某種特定信仰與特定絕對價值的人。”①《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這樣解釋“虛無主義”:“一種主張沒有可信的東西和沒有有意義的區(qū)分的理論。”②維基百科的解釋則是:“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zhì)價值。與其說它是一個人公開表示的立場,不如說它是一種針鋒相對的意見。”③
      
      由此可見,“虛無主義”一詞的涵義混雜,而其形式更為多樣。《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把虛無主義的形式概括為: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認為世界和人生沒有我們假定它們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論的虛無主義,堅持沒有任何知識是可能的;倫理的虛無主義,提出不存在任何能為絕對的道德價值辯護的基礎(chǔ);政治上的虛無主義,建議任何政治組織必是腐敗的。④而維基百科(英文)則指出,更為普遍的虛無主義形式是生存論上的虛無主義,主張生命不具有客觀意義、目標或內(nèi)在的價值。⑤卡爾(KarenCarr,TheBanalizationofNihilism)把虛無主義的形式區(qū)分為五種:認識論的虛無主義;真相論(ale-thiological)的虛無主義;形而上學或本體論的虛無主義;倫理或道德的虛無主義和存在論或價值論的虛無主義。斯洛科姆(WillSlocombe,Nihil-ismandtheSublimePostmodem,:The(Hi)StoryofaDifficultRelationshipFromRomanticism,toPostmod-ernism)在此基礎(chǔ)上又加了三種形式:神學的虛無主義、政治的虛無主義和語義學的虛無主義。
      
      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歷史,同樣爭論甚多。古德斯布洛姆(JohanGoudsblom,nihilisman,dculture)考察了虛無主義的最早使用記錄可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原本是個辱罵性的詞語。在虛無主義未流行之前,虛無主義者主要指那些行為和意見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和那些希望幻滅的知識分子。坎寧安(Cunningham,Gene-alogyofNihilism)以“無”的邏輯重新闡釋西方哲學史,把普羅提諾、艾維森納、鄧·司各脫、奧康威廉、斯賓若莎、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薩特、德里達和德勒茲都納入虛無主義的理論范圍內(nèi)。與坎寧安不同,吉萊斯皮(MichaelAllenGillespie,NihilismBeforeNietzsche)區(qū)分了“虛無主義”與“顯言的虛無主義”,前者指從十四世紀的唯名論對上帝的重新理解開始,從笛卡爾到費希特、德國浪漫派、叔本華直至尼采的哲學傳統(tǒng)。后者指的是直接使用虛無主義這一命題進行論述,包括尼采及其后繼者。按照斯洛科姆的評價,吉萊斯皮對虛無主義的歷史梳理屬于編年史方式,這種方式按照線性的時間順序展示了概念的時代變化。如吉萊斯皮自己所言,這是在“重述現(xiàn)代性的故事”,因而難以避免宏大敘事的指責。而坎寧安和古德斯布洛姆的梳理則屬于譜系學的方式。這種方式把不同形式的虛無主義理論納入一個松散的家譜中,盡管可以避免對虛無主義的歷史作單線的考察,卻要冒著將虛無主義的理論范圍過分擴大的危險。綜合編年史和譜系學的方式,斯洛科姆把虛無主義的歷史追溯至古希臘的高爾吉亞。這源于高爾吉亞的著名命題:無物存在;若有外在于個人的任何事物存在,它則永不可知;若有可知的事物存在,個人則無法與他人交流其存在。
      
      由此可見,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歷史,眾說紛紜,尚未蓋棺定論。但毋須爭論的共識有四點:
      
      1.最早在哲學上使用“虛無主義”一詞的是德國宗教哲學家雅各比。1799年,雅各比寫了一封公開信,批評費希特的先驗唯心論為虛無主義。
      
      2.19世紀60年代俄國虛無主義運動興起,隨著屠格涅夫的《父與子》的問世,虛無主義開始流行。屠格涅夫通過其主人公巴扎羅夫,表述了虛無主義的含義:“虛無主義者是那些不向任何權(quán)威低頭、不接受正面原則的人,無論這些被堅持的原則受到多大程度的尊重。”
      
      3.不管我們將虛無主義的歷史追溯至高爾吉亞、普羅提諾、還是十四世紀的唯名論,以尼采為界,尼采之前,虛無主義并不是亟需治療的重癥也不是須奮力驅(qū)逐鏟滅的妖魔。正是尼采,賦予虛無主義恐怖的色彩,并引發(fā)后繼者紛紛重新界定虛無主義,并找尋克服虛無主義的種種路徑。而尼采之后的“虛無主義”皆與現(xiàn)代性緊密相關(guān),大多時候,它被視為現(xiàn)代性的危機而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重視。
      
      4.將虛無主義作為哲學問題進行著書論述并最具開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是克爾凱郭爾①、尼采和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論述了虛無主義的早期形式——個性的夷平(levelling);尼采把虛無主義作為其哲學核心問題進行探討,并將克服虛無主義作為終身己任;而海德格爾更甚,使虛無主義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對虛無主義問題進行根本性地轉(zhuǎn)變。事實上,更核心的爭辯正源發(fā)于這幾位思想大師之間。
      
      二、尼采與克爾凱郭爾的爭辯
      
      1.克爾凱郭爾論虛無主義
      
      克爾凱郭爾是第一位在哲學意義上論述過虛無主義形式的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生活在一個普遍的生存處于崩潰狀態(tài)的時代——1840年社會運動正處于激進的開端,在德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黑格爾主義走向衰弱,受到叔本華、后期謝林等的批判,而黑格爾主義內(nèi)部也出現(xiàn)分裂解體。動蕩的外在世界,普遍意義的喪失,這都為個體生存提供反思:朝向自身,面對自己赤裸裸的當下存在;面對世界的虛無,置身虛空。這也正是身處丹麥,受歐洲和德國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的克爾凱郭爾所做的選擇。對克爾凱郭爾而言,虛無主義直接源于個體生命的無意義,這種無意義源于個性的夷平:
      
      最嚴重的夷平如同死亡的靜寂,在這種死亡的靜寂中,一個人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如死亡般的靜寂,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穿透它,在其中,一切都沉沒,無力。一個人能夠面對反抗,卻不能面對這種夷平的過程。因為反抗能夠使他成為領(lǐng)袖且可以免于被夷平。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在他的小小圈子里參與進這種夷平,但夷平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是對個體性的抽象的征服。②
      
      個性的夷平,作為現(xiàn)實的生存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反諷、厭倦、沮喪、焦慮和懷疑。具體的個體生存狀態(tài)與虛無融為一體。面對這種虛無狀態(tài),要么懷疑(非此),要么信仰(即彼)。
      
      簡言之,克爾凱郭爾發(fā)展了個人的虛無主義生存概念,而克服虛無主義的希望就在于基督教的信仰:
      
      真正作為絕對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維和邏輯的上帝。每一個人的真正存在和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它們的獲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邏輯,而是依靠人與上帝的直接(沒有中介)接觸,即個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上帝的內(nèi)心體驗,或者說作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趨向上帝的活動。③
      
      按照洛維特的評價,個人的虛無主義生存概念是與普遍性對立的概念,盡管他賦予了個人以普遍的意義。克爾凱郭爾在與社會政治運動的對立中,獲得了個人虛無主義立場。而在這方面,克爾凱郭爾并不是特例,而只是一個典型。在施蒂納的“唯一者”中,在鮑威爾的“自我意識”中,社會一政治世界都作為純粹的“群眾”和“大眾”得以反映。更為重要的是,克爾凱郭爾這種反政治意義上的個人立場,目的在于論證“一種基督徒的生存”④。
      
      2.尼采論虛無主義
      
      如果說克爾凱郭爾從個人的生存體驗出發(fā)觸碰到虛無主義問題,而三十多年后的尼采則把虛無主義作為其哲學核心問題進行論述。在其遺稿《權(quán)力意志⑤——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中,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和克服可簡述如下:虛無主義指的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沒有目的。沒有對目的的回答。”①目的的缺失,“世界呈現(xiàn)無價值的外觀”在于“上帝死了”,上帝所代表的最高價值禁不住考察,它們只是人的“心理學的需要”:
      
      “另一個世界”,這種觀念來源如下:——哲學家虛構(gòu)了一個理性世界,在適于發(fā)揮理性和邏輯功能的地方,——這就是真實的世界的來源;——宗教家杜撰了一個“神性”世界——這是“非自然化的、反自然的”世界的源出;——道德家虛構(gòu)了一個“自由的”世界——這是“善良的、完美的、正義的神圣的”世界的源出。
      
      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的,是厭世本能,而非生命本能。結(jié)論:哲學、宗教、道德乃是頹廢的象征。②
      
      因此,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也即超感性領(lǐng)域的崩潰。這一貶黜和崩潰過程是西方歷史的必然的現(xiàn)實的運動,是歐洲特有的現(xiàn)象。此外,尼采區(qū)分了兩種形式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與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與悲觀主義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是精神權(quán)力的下降和沒落;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精神權(quán)力提高的象征,是“強力意志”,它直面慘淡的現(xiàn)實,打破現(xiàn)有的價值秩序,重估一切價值,構(gòu)建新的價值秩序。強力意志正是克服虛無主義的希望。
      
      3.兩者的爭辯之處
      
      盡管尼采與克爾凱郭爾之間并無任何史實性的關(guān)系,但在虛無主義問題上,兩者構(gòu)成了純粹的思想性關(guān)系。這種純粹的思想性關(guān)系,內(nèi)含著三個基本的爭辯,并成了后人爭辯的主要來源之一。
      
      首先,1840年的克爾凱郭爾將基督教信仰作為克服虛無主義的希望,而三十多年后的尼采卻認為,恰恰是基督教及其道德體系構(gòu)成了虛無主義的歷史源頭。洛維特注意到了克爾凱郭爾與尼采的這一爭辯:
      
      與基爾克果不同,在尼采看來,虛無主義不是重新召回基督教信仰的絕望前提;相反,虛無主義是在那種信仰的崩潰中獲得創(chuàng)造性進步充滿希望的前提,唯此才能在這條道路上達到一種新的當下存在規(guī)定性,達到一種新的當下存在,超越意義和無意義。③
      
      其次,按照萊茵斯特的解釋,尼采的虛無主義指的是普遍的生命喪失意義,而不是個體生命意義的缺失④,那么,尼采與克爾凱郭爾的第二個爭辯便在于:虛無主義本質(zhì)上是個體生命的無意義(克爾凱郭爾),還是普遍生命的無意義(尼采)?對此爭辯,海德格爾站在了尼采的立場上:“虛無并不是指一種對某個個別存在者的特殊否定,而是指對所有存在者、對存在者整體的無條件的和完全的否定。”⑤
      
      最后,克爾凱郭爾把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理解為個人的倫理體驗,尼采卻把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指證為西方歷史上的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在此,尼采又獲得了海德格爾的支持:“虛無主義是一個過程,是最高價值貶黜、喪失價值的過程。”⑥
      
      此外,如所羅門所言,“虛無主義是問題,而強力意志是問題的答案。……基于強力意志,尼采把虛無主義作為接受一個完全不同的價值秩序的基礎(chǔ)。”⑦強力意志摧毀的是壓制生命保存和提高的價值秩序,代之以促進生命保存和提高的新的價值秩序。那么,強力意志能否克服虛無主義?壓制與促進的標準何在?誰來評判?這些問題引起了尼采的后繼者尤其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關(guān)注和重視,并引發(fā)了海德格爾與尼采的一番激烈爭辯。
      
      三、海德格爾與尼采的爭辯
      
      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及克服的表述非常明確:與虛無對應的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西方形而上學追問的是存在者,卻遺忘了存在。因此,虛無主義本質(zhì)上即是存在的遺忘,也是西方形而上學歷史的內(nèi)在邏輯。克服虛無主義的途徑就在于追問存在,使存在進入“無蔽領(lǐng)域”。
      
      這種對虛無主義本質(zhì)的理解及克服路徑顯然大異于尼采,如海德格爾所言,這是他與尼采的爭辯,而“爭辯乃是真正的批判”。那么,這兩種不同的理解所內(nèi)含的爭辯與批判可歸納如下:
      
      1.價值與存在之爭
      
      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虛無’和nihil是指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從而是一個存在概念,而不是一個價值概念。”①因此,對虛無主義的思考,應著眼于存在的角度而非尼采的價值角度。尼采這種價值視角是由強力意志所決定的:一切壓制生命的保存和提高的道德價值秩序都應被摧毀,代之以促進生命的保存和提高的道德價值秩序。因此,“尼采仍然能夠從他自己的形而上學基本立場出發(fā),把柏拉圖關(guān)于存在者的解釋(即理念,因而也是超感性領(lǐng)域)解說為價值。在這樣一種解說中,自柏拉圖以降的所有哲學都成了價值形而上學。……這種從價值思想角度來進行的對一切形而上學的解釋乃是一種‘道德的’解釋。”②
      
      從價值角度思考虛無主義、解釋形而上學的后果即是尼采不僅不能窮盡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而是仍然站在西方形而上學的立場上把這種傳襲千年的虛無主義發(fā)展到了極致。由此,尼采成了“最后一位西方形而上學家”。
      
      在海德格爾看來,價值始終是對存在者的描述,而存在才是對存在者本身的解釋。只有從存在角度理解虛無主義,才能觸摸到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這樣的視角根源于海德格爾哲學的基本主張:“什么是存在者”只是哲學的主導問題,而“什么是存在”才是哲學的基礎(chǔ)問題。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直至笛卡爾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用種加屬差的范疇解釋世界,將世界當作現(xiàn)成的存在者的總體,這種主客二分的認知模式導致以存在者遮蔽存在:“人類的邏輯致力于把照面之物變得相同、持存、一目了然。存在、真實、邏輯所‘確定’(固定)的東西,只不過是一種假相……真理,亦即真實存在者,亦即持存者、被固定者、作為對當下某個透視角度的固定,始終只不過是一種已經(jīng)達到支配地位的虛假狀態(tài),這就是說,它始終是繆誤。”③海德格爾認為,與范疇相比,每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此在更接近本真世界的存在。尼采把存在肯定為最基本的事實(即強力意志),仍然在存在者的層面上思考問題,這樣的“固守”恰恰阻礙了其通向虛無主義本質(zhì)之路。后果即是:一方面,尼采仍舊沿襲了形而上學的基本立場,在這個意義上,他仍然是一位形而上學家,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也是不可能產(chǎn)生有關(guān)存在本身的問題的。‘存在’是一種價值。‘存在’說的是:存在者之為存在者,即持存者。”④因而,在尼采的哲學中,存在依舊被存在者遮蔽著,虛無主義的問題以更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2.對“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的理解之爭
      
      海德格爾與尼采皆把虛無主義理解為西方歷史的“基本事件”,是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這也是兩者針對克爾凱郭爾時的共識:虛無主義不僅僅是個人的體驗,更是現(xiàn)實的歷史。然而,價值與存在立場的差異,導致了二者對這一“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內(nèi)涵理解的差異。尼采將這一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解釋為肇始于柏拉圖主義的超感性領(lǐng)域的崩潰。因為超感性領(lǐng)域作為“心理學的幻想”否定活生生的真實的生命,是強力意志所需要摧毀的舊的價值秩序。而海德格爾在對尼采的“價值”立場進行批判后,從存在的角度把這一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理解為形而上學逐漸主體化的歷史。這種主體化歷程肇始于笛卡爾,至尼采處達到頂峰。笛卡爾以自我確證的主體為標準衡量實在,至尼采處,真理與存在只與“無限制的主體”為持存和增強意志的需要有關(guān),人與實在的關(guān)系演變?yōu)閺娏σ庵緦嵲诘摹肮纼r”。由此,形而上學的歷史即是存在被遺忘的歷史,本質(zhì)上,它就是虛無主義的歷史。
      
      與尼采一樣,海德格爾區(qū)分了兩種形式的虛無主義,即本真的虛無主義與非本真的虛無主義。本真的虛無主義指向存在的退隱的事實,它肇始于形而上學歷史的發(fā)端,并延續(xù)至今。本真的虛無主義,即存在的退隱,使其他形式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統(tǒng)稱之為“非本真的虛無主義”)得以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尼采不僅是“形而上學家”而且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學家”,其哲學正是“非本真的虛無主義”的形式之一,也即,尼采對虛無主義的克服反倒成了虛無主義的完成。
      
      換言之,在尼采看來,虛無主義是現(xiàn)代性的危機,而這種危機源于人的“心理學的需要”。這是人的一種“幼稚性”的體現(xiàn)。按照鄧曉芒先生的分析,尼采把這種“幼稚性”歸因于某種偶然性,而海德格爾則把它視為存在的“命運”,是內(nèi)在于現(xiàn)代性進程的必然結(jié)果。
      
      3.克服虛無主義路徑之爭
      
      爭辯1與爭辯2決定了尼采與海德格爾在克服虛無主義路徑上的必然爭執(zhí),即“重估一切價值”與“追問存在”之爭。如海德格爾所批評的,尼采從價值角度出發(fā),把克服虛無主義的希望寄托于強力意志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創(chuàng)建符合生命意志的新價值秩序,這種克服虛無主義的方案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促進問題的深化,成為虛無主義的完成。而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有從存在角度深入虛無主義,才能洞察其真正本質(zhì),即存在在西方形而上學歷史上的隱而不彰。對存在的遮蔽是內(nèi)在于現(xiàn)代性的本質(zhì)危險,但危險本身即蘊含著救渡之希望。這種希望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轉(zhuǎn)向”,即對存在的追問。追問存在所采取的方式不再是主客二分的理性認知方式,而是“運思”和“作詩”的審美方式。這種審美方式是人對存在的順應與關(guān)注,它表現(xiàn)為對物的“泰然任之”和對神秘的“虛懷敞開”。按照張祥龍先生的分析,這與中國哲學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知其白守其黑”具有諸多契合之處。①
      
      從海德格爾與尼采的爭辯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從尼采到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理解從倫理一價值層面轉(zhuǎn)向本體論(Ontology)層面,這是兩者在虛無主義思想上最根本的差異,也是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理論最大的發(fā)展。虛無主義從其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是指生存沒有意義,也即普遍的生命本身沒有意義②。為何沒有意義?尼采的觀點是:構(gòu)成生命意義的價值體系出現(xiàn)問題了,為了尋獲生命的本真意義,需要打破這些壓制、否定生命的價值秩序,重新建構(gòu)符合生命發(fā)展的新的價值秩序。承擔這一偉大使命的是超人的強力意志。毫無疑問,這是從倫理一道德層面思考虛無主義。按照后人的評價,倫理一道德層面的虛無主義是將生命意義的尋獲寄托于一種“無限制的主體”③。一方面,極端的主觀性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價值和意義的客觀性,并蘊含著巨大的危險。尼采的學說在納粹德國受到法西斯的接納和利用便是這一理論危險的現(xiàn)實寫照。另一方面,“無限制的主體”實質(zhì)上是代替了基督教上帝的位置,成了價值評判的標準。誠如尼采所批判的,人的本質(zhì)和自由在此岸世界無法實現(xiàn),只能在上帝所存在的彼岸世界才有可能,那么,尼采所塑造的超人照樣使得蕓蕓眾生無法企及。在這個意義上,生命意義照樣處于“虛無”狀態(tài)。這也是許多尼采的后繼者所批判的,尼采對虛無主義的克服反倒成了虛無主義的完成。而海德格爾所做的嘗試是,從本體論的層面思考虛無主義。意義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主體的主觀性評估,而是人與自然的原初關(guān)系:意義源于實在從遮蔽中顯示出來,達到無蔽狀態(tài)。人在其中,并不受某種超感性東西的凌駕和壓制,人只是回應自然、實在的“召喚”,使存在如其所是地顯現(xiàn)出來,進入無蔽領(lǐng)域。在海德格爾看來,揭示被遺忘的存在,彰顯存在的可能性,是克服虛無主義的有效路徑。
      
      然而,根據(jù)鄧曉芒先生的分析,虛無主義問題本身即是一個價值論的問題,海德格爾試圖通過摒棄價值因素追問存在來克服虛無主義,結(jié)果只能陷入兩難之境:要么重陷主體性形而上學和價值論之泥潭,要么否定語言,對一切沉默不言。這兩種情況同樣是虛無主義。①這也正是后人所一致認為的,海德格爾在生存論視角上思考虛無主義所面臨的困境。
      
      2.從結(jié)論1可以看出,如果在倫理一道德層面上思考虛無主義,那么虛無主義就只是西方歷史的一個“基本事件”,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癥候”、“特征”;而若從本體論層面上思考虛無主義,這就使得虛無主義問題成為西方歷史的“內(nèi)在邏輯”。換言之,前者只是現(xiàn)代性的危機之一,而后者意味著危機本身。“癥候”/“特征”與“內(nèi)在邏輯”所喻示的是:“癥候”是可以被治愈的,“特征”是可以有所改變的,也即,虛無主義的問題盡管嚴重、可怕,但解決的希望仍在,畢竟它只是“人的心理學的需要”,而非內(nèi)在于人性之中;而“內(nèi)在邏輯”意味著的是,虛無主義的歷史等同于西方形而上學的歷史,等同于現(xiàn)代性的歷史。因為虛無主義源于理性認識方式對存在的遮蔽,這種認識方式把一切實在——包括人自身——都解蔽為“持存物”,而遮蔽了實在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在此意義上,虛無主義的歷史即是現(xiàn)代性歷史本身,虛無主義是人類的“命運”。
      
      但問題在于,規(guī)定性認識是所有認識的起始階段,而人的受動性和有限性也決定了規(guī)定性的必然存在,同時,有所規(guī)定必然有所否定,由此,任何一種解蔽都無法窮盡所有的遮蔽,遮蔽必然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虛無主義內(nèi)在于人性中,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一種無法避免的宿命。這展露出了海德格爾理論的內(nèi)在矛盾:對虛無主義的克服成了虛無主義的表達。
      
      此外,把虛無主義理解為人類的命運,這內(nèi)在蘊含著危險。它以近乎完美的方式為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辯護,順應現(xiàn)存的一切,甚至傾向于為恐怖和毀滅性的災難“辯護”②。這種理論傾向和海德格爾在納粹問題上的曖昧關(guān)系緊密。它使得海德格爾在面對納粹毫無人道的血腥屠殺時保持了所謂的“高貴的沉默”。而這種“高貴的沉默”究其本質(zhì)是一種更為嚴重的虛無主義。
      
      四、海德格爾之后的爭辯
      
      如前面所提到的,海德格爾與尼采的爭辯引發(fā)了后人對虛無主義問題的空前關(guān)注虛無主義的內(nèi)涵、形式和歷史不斷為后繼者重新解釋和發(fā)展。對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及克服的爭辯之源在于克爾凱郭爾、尼采和海德格爾三位思想大師之間的跨時空對話、而海德格爾在與尼采爭辯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尤其海德格爾理論的內(nèi)在矛盾——對虛無主義的克服成了虛無主義的表達——引發(fā)后繼者新一輪的爭辯,并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理解虛無主義。關(guān)于這些爭辯,可大致歸納為四大路向:1.海德格爾的弟子們對其導師的解釋與發(fā)展;2.主張回歸古典的施特勞斯對虛無主義的診斷;3.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對虛無主義的理解;4.批判理論在批判基礎(chǔ)本體論的基礎(chǔ)上對虛無主義的闡釋。在此我們無法窮盡所有相關(guān)洞見,只能擇其代表性的觀點概述之:
      
      1.如沃林所言,“在希特勒獨攬大權(quán)以及海德格爾同納粹政權(quán)短暫的——然而是串通一起告發(fā)他人的——共謀之后,他的‘弟子’竭力用將海德格爾哲學化的辦法來抵抗海德格爾,借此希望挽救能夠被挽救的東西,同時所有弟子都千方百計地擺脫他們的導師長期的強有力的影響。”③總體上,海德格爾的弟子們皆認同其導師對尼采的判斷,即尼采對虛無主義的克服反倒成了虛無主義的完成。有意思的是,他們也一致批判,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克服也成了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盡管他們各自的出發(fā)點和立場都不同。
      
      以洛維特為例,他從基督教的救贖世界與世俗的歷史世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展示了虛無主義的基督教源頭。通過對歷史觀、上帝觀及人觀史的審理,洛維特得出結(jié)論,現(xiàn)代歷史觀在德國近代思想中處于核心位置。“歷史哲學的出現(xiàn),表明思想已不再信賴自然宇宙的理性或上帝之國,而是信賴時代精神、‘未來之輪’、‘歷史的命運’。”①但問題是,如何在現(xiàn)代性處境中獲得個體生命的意義?歷史的進步觀取代了古代的世界秩序觀,這成了“虛無主義的基因”。在這個意義上,現(xiàn)代性與虛無主義緊密相關(guān):“虛無主義就是時代精神,它的另一種表述法即現(xiàn)代性思想危機。這一危機體現(xiàn)在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神學思想三個層面,其癥候性思想家分別是馬克思、尼采和基爾克果。”②
      
      在虛無主義與現(xiàn)代性關(guān)系上,羅森并不認同其導師洛維特甚至海德格爾的觀點。羅森將虛無主義理解為理性與善的分離。虛無主義只是現(xiàn)代性的一個方面,源于“以往的一系列特殊的哲學決定”,因此,虛無主義本質(zhì)上是“恒久的人類可能性”,而非內(nèi)在于人性之中,由此,虛無主義是一種長期的潛在的危險,而非人的本質(zhì)危險。在這個意義上,虛無主義無法一次性地根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它將表示為不同的形式。③從羅森為理性辯護的動機出發(fā),緩解虛無主義的問題就是回到柏拉圖傳統(tǒng)中,保持詩與哲學的張力關(guān)系。
      
      與羅森持類似觀點的是吉萊斯皮。他將虛無主義的起源解釋為理性與啟示的關(guān)系的斷裂,并批判尼采未能抓住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因此也未能體現(xiàn)出它的真正意義。實質(zhì)上,尼采所表述的“歐洲虛無主義”并非宗教信仰的喪失,而是建立于理性(reason)與啟示(revelation)之間關(guān)系的斷裂。這一斷裂源于十四世紀唯名論對上帝的重新理解:上帝作為全能的神圣的意志,不受任何理智關(guān)于善的觀念的限制。意志逐漸分離于理性,理性取代意志的地位,這就是歐洲的虛無主義過程。在思想上,它表現(xiàn)為從笛卡爾到費希特、德國浪漫派、叔本華直至尼采的哲學傳統(tǒng)。因而,解決虛無主義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重建理性與啟示之間的關(guān)系。
      
      此外,海德格爾的另一位杰出弟子約納斯同樣把虛無主義視為現(xiàn)代文化危機的根源。他通過對古代虛無主義(即諾斯替主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其與現(xiàn)代虛無主義極大的類似性:兩者都表達了嚴重的意義危機,導致深刻的無家可歸感。由此,生存與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被割裂了,只剩下人類主體性的嚴重自我膨脹。約納斯認同其導師對虛無主義產(chǎn)生根源的分析,但發(fā)現(xiàn)了其老師理論中的內(nèi)在倫理真空。這種倫理真空導致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成為現(xiàn)代虛無主義的最有力表達。由此,約納斯強調(diào)恢復自然的倫理原則,以此恢復人與自然的倫理關(guān)系,克服虛無主義。④
      
      2.作為洛維特的好友,施特勞斯同樣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思考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他將虛無主義局限為德國現(xiàn)象,本質(zhì)上是對現(xiàn)代文明本身的拒斥,是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產(chǎn)物。“因為一位虛無主義者便是知曉文明原則的人,哪怕只是以一種膚淺的方式。一個單純的未開化者、野蠻人,并不是虛無主義者。”⑤他把海德格爾的思想看作激進的歷史主義,這種激進的歷史主義是極端的虛無主義,而極端的虛無主義的實踐結(jié)果就是盲目的蒙昧主義,唯一的希望是返回到前現(xiàn)代的德國傳統(tǒng)中:“在一個全然朽壞的時代,唯一可能的診治是摧毀朽壞的整座大廈——‘dasSystem’[系統(tǒng)、體系]——回到未曾朽壞、不可朽壞的源頭,回到潛在而非現(xiàn)實的文化或文明狀況:純粹潛在的文明或文化階段”。⑥
      
      3.按照韋勒的評價,羅森對現(xiàn)代虛無主義的批判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虛無主義理解:虛無主義是一種自我消解的哲學立場。這種自我消解性亟需抵制。對此持反對意見的是站在后現(xiàn)代立場上的斯洛科姆。他認為這種自我消解性具有積極的解放力量,能夠?qū)⑽覀儚恼軐W和政治的基礎(chǔ)主義(按照斯洛科姆的看法,羅森的柏拉圖主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中拯救出來。斯洛科姆的觀點以“無的哲學”為基礎(chǔ)。他認為,虛無主義必須矛盾地存在于哲學和文化當中,對它的根除將引來一種新的基礎(chǔ)主義,一種可能比已發(fā)生的第一次啟蒙運動更具有毀滅性的新啟蒙運動。對虛無主義的重估必須先在虛無主義內(nèi)部進行嚴格的區(qū)分:即“現(xiàn)代虛無主義”與“后現(xiàn)代虛無主義”。歷史上的虛無主義(從古希臘到啟蒙時代)都可以歸于“現(xiàn)代虛無主義”范疇內(nèi)。其本質(zhì)在于對存在者的拒斥。它是一種極權(quán)主義的無,除了虛無主義,別無其他可存在。歷史上的虛無主義由宗教轉(zhuǎn)到政治,至尼采時,才轉(zhuǎn)向哲學。而“后現(xiàn)代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在于自我反思和解構(gòu),它割裂了與歷史上所有的虛無主義的聯(lián)系,不僅反對整個西方文化傳統(tǒng),而且反對自身。斯洛科姆批判尼采和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理解仍然是外在的,尚未進入其核心,因其仍囿于“現(xiàn)代虛無主義”領(lǐng)域內(nèi)。在此區(qū)分的基礎(chǔ)上,他賦予后現(xiàn)代虛無主義重要的倫理性:通過其自身的反思性和消解性達到絕對的他異性。
      
      4.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批判理論在對基礎(chǔ)本體論批判的基礎(chǔ)上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爭辯。這是關(guān)于虛無主義問題爭辯的一大思想資源,至今卻未得到足夠重視。作為批判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者,盧卡奇把虛無主義等同于存在主義,它作為一種哲學運動肇始于克爾凱郭爾,至薩特,包括尼采和海德格爾。盧卡奇所理解的虛無主義本質(zhì)在于對客觀實在的否定,將世界簡化為純粹的主觀性。而現(xiàn)代主義者卡夫卡是最極端的虛無主義者。他所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實感的喪失的極致,被盧卡奇稱之為“無的超驗”:上帝作為終極的實在,由無取代。按照這種理解,虛無主義的緣起就不是宗教或哲學,而是社會經(jīng)濟:“虛無主義與犬儒主義,失望與焦慮,懷疑與自厭都是知識分子必須生活于其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發(fā)性產(chǎn)品。”①現(xiàn)代主義與批判的現(xiàn)實主義的鮮明的二分對立主導了盧卡奇對虛無主義的分析,而這也決定了其與阿多諾的論爭。盧卡奇所譴責的那些現(xiàn)代主義者正是阿多諾所贊揚的②。與盧卡奇不同,阿多諾相信,藝術(shù)是一種否定性的知識形式,它可以通過美學形象為我們指出和解主體和客體的方向,這種和解將不再由同一性原則所主導。在此需要補充的是阿多諾與海德格爾的爭辯。阿多諾同樣是以批判者的角色進入虛無主義問題領(lǐng)域的:
      
      但它擊倒的卻是它自己搭起來的稻草人。“一切皆空”這句話像“存在”一詞一樣空洞,……克制的行動、甚至虛無主義的行動——連同尼采式的虛無主義,它的意思是不同的,但都為法西斯主義提供了口號——總是比它們克制的東西更糟糕。③
      
      在此,阿多諾絲毫不掩飾他的嘲諷,海德格爾與尼采一樣,試圖克服虛無主義,卻帶來了更嚴重的虛無主義。根本的原因在于海德格爾的基礎(chǔ)本體論。用阿多諾的術(shù)語來講,“獨裁的實存”——本質(zhì)上也是抽象,因為它未經(jīng)反思和中介,“虛無是抽象的頂點,而抽象是可惡的事情”③。存在論以虛假的差異走向一種偽裝的“同一性”,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并沒有超越傳統(tǒng)形而上學,基礎(chǔ)本體論造成了更嚴重的虛無主義。
      
      結(jié)語
      
      借用海德格爾之言,“爭辯是對某位思想家的真實評價的最高的和惟一的方式。因為它能夠沉思思想家的思想,并且能夠深入追蹤思想家的思想的有效力量——而不是追蹤其弱點。這種沉思和追蹤的目的何在呢?是為了我們自身通過爭辯而對思想的至高努力保持開放。”⑤因而,對虛無主義及其相關(guān)爭辯的梳理,重要的不是得出某一確定性的結(jié)論,而是澄清該問題所內(nèi)含的爭執(zhí),并通過這些爭執(zhí),保持思想的開放,拓展出新的思想園地,為處于現(xiàn)代化進程的當代中國提供前瞻性的理論資源。
      
      

    【“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相關(guān)文章:

    德國虛無主義08-06

    企業(yè)資源及其配置:一種關(guān)于成本管理戰(zhàn)略的認識08-07

    一種新型單片機MSC1210及其應用08-06

    關(guān)于《西游記》的兩次爭辯08-17

    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11-24

    學生反饋信息的收集·梳理·利用08-07

    如何運用語文課堂提高學生作文的思想性08-17

    一種基于KEELOQ的改進加密算法及其在單片機中的實現(xiàn)技術(shù)08-06

    透鏡及其應用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 | 亚洲日韩欧美少妇 | 久草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观看 |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 永久免费A在线观看全网站 亚洲日韩AV在线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