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管理科學論文>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時間:2024-04-07 16:08:29 管理科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加入WTO對中國三大產業的影響
          1.加入WTO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目前關于“入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入世”與政府農業管理體制。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權在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權和農產品流通管理權在商業行政主管部門,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管理權又在外貿行政主管部門。這種貿工農分割、產供銷分離的運行機制顯然不適應加入WTO后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注:田利琪、李清柳:《貿易自由化與我國農業政策的選擇》,《經濟論壇》2001年第15期。)現行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處于分散管理的狀態,不適應農業國際化對農業進行靈活、有效的宏觀調控的需要。(注:張開華:《WTO框架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若干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1年第7期。)但也有學者指出,中國貿易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市場化,而WTO規則對貿易體制的規范化有一定的要求,對加快國內流通體制改革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注:金麗馥、周德軍、周愛春:《面向WTO的中國農產品市場》,《經濟體制改革》2001年第5期。)
      第二,“入世”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加入WTO大大改善了我國農產品的貿易環境。在WTO框架下,我國進入了一個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可以享受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使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量增加,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注:張開華:《WTO框架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若干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1年第7期。)可以靈活運用國際貿易規則及爭端解決機制減少其它國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注:朱澤:《WTO與我國農業政策改革》,《調研世界》1999年第8期。)也有學者指出,中美協議中就含有對我國出口農產品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準和美國國內法律中的特殊保障措施的內容,使我國農產品對美出口在較長時間內仍然受制于單邊措施。如果類似條款也出現在與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協議中,就無法保證未來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能完全置于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框架之下,增加了貿易法律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注:曾令良、韓楨:《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貿易安排與發展中國家—兼論入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與對策》,《法學評論》2001年第4期。)
      第三,“入世”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盡管有學者認為“入世”后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將喪失,(注:陳敏敏:《貿易自由化與中國農業保護》,《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5期。)但更多的學者卻認為,不同的農產品情況不同。勞動力和機械替代較容易的農產品生產,中國不具有生產競爭優勢;勞動力和機械替代較困難的農產品生產,即我們常說的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中國具有生產競爭優勢;耕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中國不具有競爭優勢。具體來說,糧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區的棉花等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比較優勢;畜產品、水果和蔬菜比較優勢較明顯。(注:黃季kūn@①、馬恒遠:《中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國際比較和差別》,《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6期。)我國農民、農業加工企業和營銷組織沒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國際市場所需農產品,更沒有大型的農業跨國公司,自然就無法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注:余良軍、于建東:《“入世”后行業走勢及命運》,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頁。)
      第四,“入世”與農民收入、城鄉收入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在中國大多數傳統農業區,農民從種植得到的收入仍然占60%以上。“入世”后,外國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沖擊會進一步加重國內主要農產品的“賣難”矛盾,引起流通渠道的混亂,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注:周漢民:《中國走進WTO》,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由于“入世”后增加進口的主要是小麥、玉米和豆油等,所以會對相應的主產地東北和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帶來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南方一些需要飼料的省區“入世”后可以直接從國際市場進口價格低廉的玉米,它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成了受益者。(注:應育松:《“入世”后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現代財經》2001年第6期。)農民之間,特別是西部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將增大。(注:雷海章:《WTO與中國農業應對策略》,《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據預測,“入世”后至2005年,全國農民實際收入將會下降2.4%左右,而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則會增加4.6%,城鄉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加劇農村“貧困永久化”危機。(注:張玉和:《農業入世:想說“平等”不容易》,《江蘇經濟》2000年第11期。)但也有學者指出,“入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注:田利琪、李清柳:《貿易自由化與我國農業政策的選擇》,《經濟論壇》2001年第15期。)
      第五,“入世”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入WTO后將加重農村的就業壓力。(注:喬海曙、鄧瓊:《加入WTO后的中國農業: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選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2000年,按勞動年齡人口計算,我國有5億農村勞動力。如按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計算,則有6億多勞動力,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大約有1億人口,絕對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有4億至5億。“入世”后,鄉鎮企業解決就業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每年向外排斥300萬到400萬勞動力。農民進城就業又受到重重限制。外資進入能夠促進金融等服務行業的就業,對低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就業難以起到拉動作用。(注:何帆:《21世紀中國仍然是小農經濟?—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溫鐵軍專訪》,《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6期。)但也有學者指出,“入世”能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注:應育松:《“入世”后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現代財經》2001年第6期。)
      第六,“入世”與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學者擔心“入世”可能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一方面,一些動植物病蟲疫情有可能通過貿易渠道傳播到我國,從而對我國農業生產構成潛在威脅。另一方面,在國際沖突仍然是一種潛在威脅的情況下,糧食進口需求的擴大,有可能對我國的糧食安全供給構成一定的威脅,其極端情形是少數處于壟斷地位的出口大國對我國實行糧食禁運。(注:周漢民:《中國走進WTO》,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特別是糧油產品總體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的沖擊下生產將相對萎縮,糧食自給率可能下降,不利于保障糧食安全。(注:王兆陽:《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及應對措施》,《宏觀經濟研究》2001年第5期。)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我國糧食自給率較高,有65%左右的糧食由農民自產自銷。盡管進口配額將有所擴大,糧食自給率不會有多大下降。(注:楊鵬飛、洪民榮等:《WTO法律規則與中國農業》,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3頁。)而且,配額是進口機會,并不等于實際進口量。(注:徐景峰:《入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世界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
      第七,“入世”與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一般認為加入WTO有利于中國進口資源型特別是土地密集型的產品,出



    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進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衛龍寶:《加入WTO與中國農業發展政策的調整》,《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但也有學者指出,加入WTO也將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關稅降低和非關稅措施取消后,對部分地區一些質量和單產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品帶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業結構調整其本質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是市場機制,而我國目前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市場體系不盡完善,尤其是現行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處于分散管理的狀態,無法適應加入WTO后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也不適應農業國際化對農業進行靈活、有效的宏觀調控的需要,所以,從短期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入世”后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創新。(注:張開華:《WTO框架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若干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1年第7期。)
      第八,“入世”與我國的農業保護。“入世”后,由于農產品關稅只能減不能增,而我國因關稅減讓基期即1986-1988年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無法使用貿易規則規定的關稅化手段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同時,由于各種非關稅措施將被禁用,我國不能再用傳統保護手段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只能去學習和探索我們所不熟悉并且在某些方面尚不具備條件的“綠箱政策”來保護農產品貿易,從而使我國在農產品的貿易保護中處于不利地位。我國傳統的保護政策和保護做法將面臨調整和修正的壓力。(注:高濱淮:《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年第4期。)農業保護的空間大為縮小,保護成本急劇上升:市場準入的保護空間縮小、國內支持空間縮小、出口競爭的保護空間可能縮小。(注:喬海曙、鄧瓊:《加入WTO后的中國農業: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選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2.加入WTO對中國工業的影響
      從國際經濟的角度看,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是中國三次產業中競爭力最強的產業。(注:金碚:《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工業》,《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5期。)按照有關協議,加入WTO后我國的產品關稅將進一步下調,同時,我國工業產品也將進一步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因此,加入WTO后,我國工業既存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一般認為,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將獲得進一步擴大市場的良好機遇,而技術密集型工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將會在短期內面臨一些困難。(注:楊帆:《加入WTO對中國產業發展》,《財經科學》2000年第3期。)按照比較靜態分析,中國工業品進出口貿易比較優勢狀況呈現出下列傾向:第一,進出口產品中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產業種類少,但它們在工業品出口中所占份額較大;較高比較劣勢產業種類也少,并且出口比重也小。第二,中國多數工業行業基本均處于比較優勢或比較劣勢,處于比較優勢的行業少于處于比較劣勢的行業。且處于比較優勢行業的出口比重較小,而處于比較劣勢的行業出口比重較大。第三,具有比較優勢的工業產品基本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與中國現階段資源稟賦狀況基本相適應。第四,大多數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或相對屬于資源密集型工業產品在中國不具備比較優勢。第五,某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中,有些產品已成為劣勢,而在某些具有比較劣勢產業中,有些產品則具有比較優勢。第六,中國經濟發展中某些工業產品比較優勢強化與某些產品比較劣勢強化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注:潘文卿、張偉:《90年代中國工業產品外貿優勢變化及入世后的戰略選擇》,《統計研究》2001年第12期。)以下是理論界關于“入世”對幾大行業影響的研究:
      第一,“入世”對紡織業的影響。紡織業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加入WTO后仍然會具有較高的國際競爭力,能夠保持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面對相對寬松的出口環境,紡織業有可能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注:《經濟管理》特約評論員:《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經濟管理》2001年第3期。)但是,“入世”后競爭加劇,頭5年還要受美國的配額所限制,因此該行業依然面對一段競爭激烈的日子。(注:丁元竹:《加入WTO后中國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中經網:http://www.cei.gov.cn)“入世”后我國必須削減紡織品進口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的限制,這樣一來紡織業作為我國相對具有優勢的行業將率先撤除保護傘,納入自由化進程,我國紡織行業中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如化纖、染整、產業用紡織品、紡機行業將受到沖擊,面臨嚴峻的考驗。(注:周漢民:《中國走進WTO》,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8頁。)
      第二,“入世”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我國汽車工業有6個方面的劣勢:一是生產規模狹小。二是勞動生產率低下。三是產品開發能力低。四是技術水平落后。五是市場占有率不高。六是汽車消費環境差。(注:袁木:《加入WTO后我國汽車工業面臨的形勢與對策》,《管理現代化》2001年第2期。)加入WTO以后,隨著國內市場的全面開放,國際知名汽車跨國公司必將大舉進入,這意味著依靠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的國內企業,將直接面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無疑會對我國汽車工業形成嚴重的威脅和沖擊。降低關稅和取消配額許可證將會使更多的國外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進口,從而對國產汽車產品造成沖擊;開放汽車服務貿易,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更加暢通;取消鼓勵汽車產品國產化的優惠政策,部分國內汽車整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將可能被擠垮,造成部分職工失業,而另有不少企業因競爭力不濟,面臨生產經營困難;地方財政收入也面臨挑戰,并且對相關產業會造成沖擊。(注:王文彬:《加入WTO,中國汽車業何去何從》,《改革》2002年第2期。)有學者指出,在進口汽車競爭態勢下,大部分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必然會被擠垮,轉而生產汽車零部件,實現與國內外廠家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注:嚴瑞珍:《中國加入WTO面臨的挑戰與風險》,《河北學刊》2001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入世”后,價格對國產轎車的沖擊是有限的,但是,國產與進口轎車在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方面差距很大,中國汽車市場將會受到價格與品質因素的雙重影響。(注:劉光衛:《WTO情勢與我國汽車行業政策矛盾之解析》,《經濟前沿》2001年第7期。)但“入世”也將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有利影響,會加速汽車產業調整的步伐,進行重組合并,關掉一些產品質量不高的小廠,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促進中國企業與國外汽車跨國公司的全面合作,有利于中國企業熟悉現今世界同行的國際規則,學習它們的經營理念和操作,也有利于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縮短我們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入世”后,總體上會造成轎車價格的下降,有利于擴大汽車消費,也有利于汽車進入家庭。(注:于良軍、于建東:《“入世”后行業走勢及命運》,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273頁。)
      第三,“入世”對石油工業的影響。從中國石油產業的國際競爭



    力來看,無論是在企業規模、品種結構、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還是在技術裝備、工藝水平、管理水平、人員素質上,同國外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中國石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不強,雖然中國已是公認的石油大國,但并不是石油強國。(注:楊嶸:《中國石油產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加入WTO后,在降低關稅和減少非關稅壁壘之后,國外產品大量涌入將使這一產業受到很大的沖擊,(注:曹建海:《加入WTO對我國工業的主要影響》,《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7期。)屆時約有40%的石油產品將面臨低成本的國外同類產品的沖擊。(注:《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是加入WTO受沖擊最大的領域之一》,中國國家企業網:http://www.chinabbc.com.cn)但“入世”還有許多對中國石油石化工業有利的方面,突出的一點就是“入世”將有利于推動體制改革,有利于促進企業全面轉換經營機制。(注:周漢民:《中國走進WTO》,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頁。)
        3.加入WTO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入世”后,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將為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出口創造更多的機會;有利于打破國內的壟斷局面,增強國內服務市場的競爭性,促使國內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從而進一步推動本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務種類;有利于參與新一輪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也將危及一國的主權和國家經濟安全;會對我國一些剛剛起步的新興服務業帶來不利影響。(注:傅京燕:《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第1期。)加入WTO,國內服務企業將面臨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壓力,內資企業的生存空間會受到嚴重擠壓,將喪失部分原有的市場份額;國內消費結構轉換和一、二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第三產業增長的拉動效應將會減弱,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拉動效應可能轉移出去,成為國外第三產業的擴張的機遇;服務貿易逆差將會進一步加重,從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人才的競爭和流失,將使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力提高受到嚴重影響;此外,我們還面臨體制不適應的嚴重挑戰。(注:俞梅珍:《加入WTO與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中經網:http://www.cei.gov.cn)
      第一,“入世”對金融業的影響。從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的角度看,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處于絕對的劣勢。(注:方學芹、范愛軍:《中國服務業的“入世”承諾和發展策略》,《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年第1期。)首先,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所面臨的風險急劇增大,主要原因就是外國銀行從此可以經營人民幣的各種業務。(注:左大培:《入世后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及對策》,《中國經貿導刊》2002年第2期。)我國的銀行業因缺乏靈活經營的能力,業務限制在較狹隘的范圍內,貸款主要集中在困難重重的國有企業,因而風險集中,增加市場競爭的難度,“入世”后會受到一定的壓力。(注:邵望予:《淺論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商務研究》2001年第1期。)其次,在發達國家保險業已占金融業半壁江山的大背景下,我國的保險業總資產尚不足金融業的3%,發展極為落后。狹窄的投資渠道,單一的市場功能,遠遠落后于國際同行的服務品質和業務技巧,“入世”后將會使內資保險公司在市場份額、客戶、險種、人才等方面受到外資保險公司的強力沖擊。(注:方學芹、范愛軍:《中國服務業的“入世”承諾和發展策略》,《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年第1期。)再次,我國的證券市場發育不完善,“入世”后在短期內會削弱我國的證券公司同具有雄厚實力、豐富的市場操作經驗和技能的外國同行的競爭力。(注:王勝強:《中國加入WTO正、負效應的重新闡釋》,《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盡管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會在短期內對我國的金融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我們看中的是它的長期效益。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具有引資效應、學習效應和擴大的鯰魚效應,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將促進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注:顧衛平:《金融市場:開放需要節奏》,《資本市場雜志》1999年第5期。)對保險業來說,外資的進入有利于形成保險市場的競爭格局,尤其是增強人們對市場經濟下的風險防范的意識,轉變傳統的“福利”觀念,對勞動用工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將起積極作用。“入世”有利于加快我國保險服務業的商業化和國際化步伐,也有利于新型保險服務的開發,提高保險服務水平、質量,改善經營管理,培養保險市場,也為保險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入世”還將加快我國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為保險基金的合理使用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注:丁元竹:《加入WTO后中國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中經網:http://www.cei.gov.cn)
      第二,“入世”對電信業的影響。加入WTO為中國電信業帶來了機遇,我們可以利用GATS服務貿易中的跨國貿易方式,向周邊的WTO成員國提供電信服務,開放市場也有利于和電信息息相關的市場經營主體企業的發展,將大大增加對中國電信網的使用,從而促進電信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可以方便地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經營和管理經驗,促進網絡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有利于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注:于良軍、于建東:《“入世”后行業走勢及命運》,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114頁。)當然,電信業的開放也帶來了殘酷的競爭,壟斷局面行將打破,使內資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注:方學芹、范愛軍:《中國服務業的“入世”承諾和發展策略》,《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年第1期。)將給本國的通信設備制造業帶來巨大壓力,影響我國電信企業的有序發展,加劇我國電信業發展的不平衡態勢,并影響國家主權和安全。(注:周漢民:《中國走進WTO》,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42頁。)
      第三,“入世”對旅游業的影響。我國旅游資源在世界首屈一指,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國外服務業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的示范效應,對國內企業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技術、管理水平產生正效應。“入世”后國外游客增長,國內消費水平提高,游客需求增多,旅游面臨大發展。(注:李江帆:《WTO:對我國第三產業的影響與發展對策》,《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第2期。)但同時,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在一定時期,局部領域還有可能發生波動。旅游業的龍頭企業——旅行社將首當其沖地承受最大當量的沖擊;旅游飯店業將在結構、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一定沖擊;旅游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可能導致我國風景名勝資源的流失;我國出境旅游可能將面臨新的壓力。(注:韓玉軍、苗茜:《入世與中國的旅游業》,《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3期。)
        二、加入WTO對政府的影響
      加入WTO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首先就是對政府的挑戰。從WTO的23個協議,492頁的文本看,僅有兩項條款涉及到企業,其余大量條款均與政府有關,特別是政府的立法與決策。加入WTO受沖擊最大的不是企業而是政府,因為以管制與審批為基本特征的管理模



    式,與“公開、公正、公平”的WTO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注:李光:《政府在入世后的戰略轉變》,《決策與信息》2002年第1期。)政府是加入WTO的最大應對者,突出的有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按照公平的貿易規則減少對貿易的行政干預,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第二,要按照透明度的原則,增強貿易管理的透明度、公開性和可預見性;第三,要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取消對經濟行為不公平的行政限制和干涉;第四,要按照國民待遇的原則,對本國和外國的企業、商品及服務給予平等待遇。所有這些,勢必對我國現行的行政運行體制、法律法規以及政府的管理和服務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注:徐紹史:《深化行政改革積極應對入世挑戰》,《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1期。)
        1.“入世”對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經過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框架,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現在仍然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尚待解決,市場經濟體制尚未成熟。(注:丁維順:《“入世”與我國開放型外經貿管理體制的構建》,《廈門月刊》2001年第8期。)WTO規則的核心是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市場經濟原則。到目前為止,WTO的成員國中還有許多國家不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或認為我國還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注:李光:《政府在入世后的戰略轉變》,《決策與信息》2002年第1期。)“入世”后,中國政府面對的一個新挑戰,就是如何協調在國內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入世”協議的承諾和世貿組織規則清理和調整中國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和法治環境,以及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新規則制定和原有規則修改之間的關系;協調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注:張燕生:《WTO背景下政府職能的確定及有效宏觀調控體系的確立》,中經網:http://www.cei.gov.cn)也有觀點認為,“入世”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照系。(注:桑百川:《入世—破解中國漸進式改革的難題》,《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2期。)加入WTO后可以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和通行做法,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提高經濟運行的總體效率。(注:陳清泰:《中國加入WTO最難的是政府“入世”》,《學習時報》2002年4月15日。)世貿組織的規則實質上是市場經濟規則在世界范圍內的運用和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加入世貿組織,將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將推動外貿、銀行、保險、證券、商業等方面深化體制改革,以適應這些領域逐步開放的需要。(注:《正確認識加入WTO的利與弊》,中衛網:http://www.chinah.com)
        2.“入世”對現行體制結構的影響
      現行體制結構的問題在于:一是體系的不完整與機構的過度膨脹并存;二是機構的設立缺少市場根據;三是缺乏統一協調,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的現象仍較明顯;四是機構運行缺乏應有的力度和效率。(注:白津夫:《加入WTO對政府的影響》,《參考文選》2001年第13期)由于政出多門,在利益協調中也易出現不和諧,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的政策法規采取消極理解、變相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甚至發展到與地方一些不法分子聯合勾結,不執行中央的政令。這極易導致在“入世”后,由于地方政府實施經貿政策、法規與中央政府的政策、法規不統一,而使中央政府被提起申訴的可能性增加,嚴重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也嚴重破壞投資環境。(注:張漢林:《入世:宏觀經濟體制需調整》,《經濟參考報》2001年8月1日。)現行體制結構與市場經濟特別是國際市場規范距離太大,加入WTO將面臨根本性的改造,(注:白津夫:《加入WTO對政府的影響》,《參考文選》2001年第13期。)建立符合“規范、統一、透明、高效和服務”要求的體制架構,(注:桑百川:《入世—破解中國漸進式改革的難題》,《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2期。)要求政府機構更加精簡和人員更加精干。(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全球化與政府作用”課題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國的經驗、問題與前景》,《新華文摘》2001年第8期。)
        3.“入世”對政府管理職能的影響
      從適應WTO規則的要求看,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到位,政府管理中的“錯位”、“越位”、“缺位”問題十分突出,各級政府部門仍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而許多該管的事卻沒有管好、管住。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仍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注:王預震、李勇軍:《WTO與我國政府管理體制創新》,《行政論壇》2002年第3期。)從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看,政府對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行政干預仍大量存在,對企業的引導和服務則明顯不足,在涉及國家投資、貸款、技改項目時,表現出對國有企業的偏愛。各地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不符合WTO確定的非歧視、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從政府和市場關系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普遍存在;從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看,政府承擔了大量本可由社會組織行使的職能。(注:沈榮華:《抓住入世契機加快推進我國行政改革—“加入WTO與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綜述》,《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因此,中國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雖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同時仍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對微觀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直接干預依然過多,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尚未形成;二是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三是規范、監管市場秩序的力度不夠;四是一些政府部門出現利益集團化和非公共機構化傾向,公共服務職能弱化,乃至體制性腐敗加劇;五是中央和地方的責權利關系尚未理順;六是依法行政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不高。(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全球化與政府作用”課題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國的經驗、問題與前景》,《新華文摘》2001年第8期。)在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替代問題,一些應該由市場起作用的仍有政府包辦,而一些應該由政府職能到位的卻沒有真正管起來。我們的政府行政方式現在還不是十分規范,存在許多與市場相悖的問題,不符合世界貿易規則要求。從總體上看,政府行為仍然沒有擺脫一靠紅頭文件、二靠政策手段、三靠保護壟斷這樣一種行政支配的行為模式。(注:白津夫:《加入WTO對政府的影響》,《參考文選》2001年第13期。)處于轉軌時期的中國政府管理體制仍然具有濃厚的“部門行政”色彩,必然會對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提出嚴峻的挑戰。(注:宋世明、《胡奕軍:》從“部門行政”到“公共行政”:“入世”后中國政府基本定位》,《體制改革》2002年第1期。)這無疑將會對我國各級政府的治理方式帶來全方位的和多方面的影響,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形成強勁的沖擊波。(注:梁仲明:《論加入WTO對我國政府治理方式的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轉變職能是政府要面臨的最大挑戰。(注:王玉琴:《跨進WTO大門:我們應該做什么、怎么做》,《農經研究通訊》2001年第11期。)加入WTO后,作為代表我國利益的政府一方面



    要創造條件,積極利用“入世”帶來的機遇,同時要大力建立有效的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保護和監控措施,化解負傳遞給我國帶來的沖擊。因此,“入世”后我國政府的職能不是弱化,而是轉化,由原來計劃經濟下的政府職能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轉化。(注:薛榮久:《入世與中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國際貿易問題》2001年第9期。)加入WTO意味著中國政府對自身行為要更加符合市場機制做出了承諾,通過引入外部規則與制度來規范和約束政府職能范圍和行為方式。(注:陳清泰:《中國加入WTO最難的是政府“入世”》,《學習時報》2002年4月15日。)預示著我國未來的公共行政改革與發展將是由“內部推動力”和“外部推動力”兩種動力機制共同發揮作用,一并牽引著我國公共行政的改革與發展。為21世紀中國公共行政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機制和力量源泉。(注:王和平:《WTO與我國公共行政》,《新東方》2001年第1期。)轉變政府職能,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做到政企分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注:黃健:《“入世”后的政企關系—兼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群眾》2002年第4期。)政府的經濟行為必須符合WTO所確定的非歧視原則:領域要準入,國家保護的政策要取消,政策的透明度要增大,政府不再控制企業,而應當提供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注:《厲以寧談入世后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價格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1期。)有學者指出,加入WTO后,政府職能部門不是權利部門,而應該是服務部門。(注:張漢林:《入世:宏觀經濟體制需調整》,《經濟參考報》2001年8月1日。)政府要調整自己的職能,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政府的主要作為是提供公共服務、建立市場秩序、建立信用制度、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正有效的執法機制。與此同時,政府必須以市場的方式經營自身以及國有資產,將低成本、高效率、公正作為政府行為的評價標準,倡導公眾參與,提升政府的水平和能力。政府有所不為主要是指對資源配置不應有不當干預,對市場行為不應過度規制以及對微觀經濟不應施加直接影響。(注:孫潮:《WTO與政府行為》,《上海國資》2002年第2期。)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一是要解決制約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利益障礙;二是要建立適應“入世”后開放經濟下的宏觀調控體系;三是政府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四是政府管理的重點是建立市場經濟規則和秩序;五是在不損失效率的前提下解決好公平分配問題;六是如何解決好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外部性問題;七是如何加快實施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重組;八是“入世”后,從提高中國綜合實力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政府在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研究和總結。(注:張燕生:《WTO背景下政府職能的確定及有效宏觀調控體系的確立》,中經網:http://www.cei.gov.cn)
      有學者認為,“入世”將促進我國政府職能轉變、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注:羅進華、李松齡:《“入世”與我國專業化分工的制度經濟學分析》,《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中國企業的運營成本與交易成本太高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的服務成本過高導致的。如何降低成本?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適應WTO的要求,對政府職能進行再造。從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政府應著重以下幾種能力的提高:其一,提高政府的談判能力;其二,提高政府的法治能力;其三,提高政府的中介應用能力;其四,提高政府的整體能力,建立整體型政府。(注:辛向陽:《加入WTO與政府管理體制創新》,《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加入WTO,政府官員要更新觀念。有的政府官員自覺不自覺把自己的職務和責任看成是可以呼風喚雨的一種權力,一種地位的標志。這種強烈的“權力意識”不淡化,不改變,很難適應“入世”要求。(注:張霽星、顧世寬:《天津市行政管理學會舉辦“中國加入WTO與政府職能轉變”研討會》,《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WTO背景下的政府必須本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理念,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注:劉武俊:《WTO與“后立法時代”的中國立法》,《經濟學消息報》2001年12月28日。)因而,加入世貿組織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各級政府更新理念、校正自身行為,規范市場游戲規則,提高行政水平和質量,有效推進各項改革的全面展開。(注:王勝強:《中國加入WTO正、負效應的重新闡釋》,《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加入WTO后,政府要遵循權利和義務平衡的原則,依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和中國政府作出的承諾修訂與外貿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方式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從全能政府轉向有限政府,對經濟社會的管理從直接管理轉向監督和服務,政府管理方式趨于透明、規范和法制化。(注:王健:《入世后政府管理方式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有學者將之歸納為,規則導向取代權力導向,服務式替代命令式。(注:黃建春:《論WTO與政府職能》,《溫州論壇》2001年第6期。)
      WTO對中國法治進程尤其是中國立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謂“入世”首先是指法律“入世”,是中國國內法與規則及國際慣例的接軌。WTO為中國法律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契機。(注:劉武俊:《WTO與“后立法時代”的中國立法》,《經濟學消息報》2001年12月28日。)“入世”將促進中國依法治國的進程,推動中國法律體系、司法制度及執法機制的現代化建設。將有利于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和逐步實行國際公務通行做法。(注:李忠偉:《加入WTO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對策淺析》。)有利于我們建設一個有限權力的、遵循正當程序的、負責任的法治政府。(注:袁曙宏:《建設法治政府》,《群言》2002年第2期。)
      有學者指出,一般認為政府對WTO患“不適應癥”主要指對內政府主導經濟,對外,特別是政府談判體制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國在政府談判體制上存在著“不謀于眾”的傾向:(1)不能讓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充分表達意見,使談判協議最大限度地反映各方面利益。(2)不能充分調動自己國內的研究力量。研究歸研究,決策歸決策,二者沒有適當的聯系、溝通渠道,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強了談判決策的非科學性和非理性化。(3)政策信息服務的透明度差甚至采取保密政策。目前,一個在新的背景下新的利益分割的談判機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出現,我國必須抓住時機,改革“不謀于眾”的談判體制,增強政府談判實力,為國內企業奠定迎接挑戰、公平競爭的良好基礎。(注:王俊華:《WTO與政府談判體制改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三、加入WTO對文化的影響
      加入世貿組織,擴大文化市場的準入范圍,允許國外文化資本和文化藝術產品、文化服務進入,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挑戰。
        1.“入世”對價值觀念的影響
      加入WTO后,外部文化對我國文化產業必然形成沖擊,但這是表象,它由此將影響到我們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繼而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注:陳高桐:《加入WTO與我國文化及其產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頁。)外國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



    文化服務的進入,從積極意義上講,它對豐富人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對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對學習和借鑒別國優秀文化都是有作用的。但也應看到,一些宣揚西方的個人主義、道德倫理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的文化產品的涌入,對我們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是有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的。(注:文華:《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與對策》,《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8-9頁。)我國是一個封建主義傳統較為深厚的國家,封建主義糟粕很可能與“入世”后“西風東漸”的資本主義文化同流合污,衍生出一個中西劣質、腐朽文化的共生毒瘤和怪胎,其價值觀甚而比單一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價值觀都更惡劣和低下。(注:李忠偉:《加入WTO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對策淺析》。)如何在理論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如何在實踐上正確處理吸收西方文化和抵制文化殖民主義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在加入WTO之后將越來越突出。(注:賀曉光、喬淑梅:《加入WTO對我國文化發展的挑戰》。)
        2.“入世”對我國主流文化的影響
      加入WTO使中國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在加快,這種全球化首先會對我國的主流文化產生影響。一是消費主義文化、商業性文化,通過大規模文化生產和現代傳媒迅速傳播;二是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權的價值觀念和政治文化,通過各種出版物、傳媒不斷滲入。其次,會使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兼容性更為明顯。這為我國文化建構提供了動力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也帶來了文化建構的復雜性和某種隱含的文化危機,如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再度抬頭,主張尊孔復古的文化保守主義回潮、“買辦性”文化的重新泛起和通俗文化的日趨商業化等。(注:俞啟義:《全球化的文化內涵及對我國文化建構的影響》,《新東方》2001年第5期。)有學者認為我們缺少制度文化、誠信文化、法治文化、權力文化、管理文化、生態文化和創新文化,提出了加入WTO之后要進行文化改良。(注:包國慶:《WTO之后的文化改良》,《新經濟》2002年第3期。)加入WTO不僅僅是對一種法律體系、經貿制度和政策系統的接受,同時也是對一種法律文化、經貿制度文化和政策價值的接受,一種對交往行為理念和文化的認同。它不僅為中國徹底擺脫和走出自近代以來閉關鎖國、疏離世界體系重新復歸它應有的文化位置奠定了一個全面開放的基礎,而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和提供了一種世界的可能。其對中華文明形態的未來發展將可能產生的作用難以估量。(注:胡惠林:《關于WTO與我國文化產業創新體系問題的思考》,《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3頁。)加入WTO后,外國的文化產品要進入到我國文化產業中來,由于一些外國文化產品大量地運用了現代科技成果,在一定時期會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消費者在欣賞的同時,不僅了解了外國文化和藝術,而且其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久而久之也會對消費者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在少數消費者思想上形成外國文化比本國文化更能體現人的個性和自我精神的心理。(注:文華:《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與對策》,《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9頁。)
        3.“入世”給國內文化產業帶來的影響
      加入WTO可以使我們利用外來資金、技術、信息以及人才優勢對目前國內狹小散亂的文化市場進行整合,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注:孟曉駟:《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前言》第3頁。)但目前,我國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產業規模尚在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生產能力弱、資金匱乏、質量偏低,經營管理人才也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增長很快,市場潛力很大。隨著外國資本大量進入我國文化市場從事文化經營和服務,會給國內文化經營單位帶來巨大的壓力。(注:文華:《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與對策》,《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頁。)因此,有學者認為,加入WTO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又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機遇方面,一是有利于促進對外開放,為文化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與無限的商機;二是有利于借鑒和引進國外的高新技術,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三是有利于重新整合我國的文化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四是有利于加強和完善我國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挑戰方面,一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造成沖擊;二是文化產業市場的準入對中華民族文化產業構成嚴重威脅;三是對我國文化經營單位的生存和競爭帶來極大壓力;四是對我國現行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業政策帶來影響。(注:王慧芬:《加入WTO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和對策》,《中國文化報》2001年12月19日。)
        4.“入世”對文化市場管理的影響
      “入世”后,互聯網將成為全面開放的領域并成為全球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這對我國思想文化的沖擊將非常大。將使我們對媒體的管理、信息的傳播、新聞的取舍、輿論導向的控制非常艱難,對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注:李忠偉:《加入WTO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對策淺析》。)加入WTO必然會引起文化市場行業布局、地區分布、所有制結構的良性互動,必然要求文化市場管理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由以行政管理為主向以法制手段為主的轉變。(注:孟曉駟:《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前言》第3頁。)美國等西方國家與我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對文化的認識和管理與我們有很大差異,我國政府采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與它們有很大不同,和世貿規則也有沖突,修改和放棄原來熟悉的且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學習不熟悉的新規則,既會帶來認識上的沖突,也會帶來管理的實際效果與期望之間的差距。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相關文章:

    加入WTO對中國期貨市場的影響與對策02-20

    加入WTO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前景分析02-21

    加入WTO 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及其對策02-21

    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及其對策02-20

    加入WTO對審判工作的影響及對策02-20

    加入WTO對國內農業的影響分析08-08

    論加入WTO對外資法的影響02-20

    加入WTO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及對策02-21

    加入WTO 對我國經濟法發展的影響02-2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dvd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 欧美亚洲另类日韩在线网页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