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實踐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一、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實踐(一)體制機制改革與管理創新
我院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總體趨勢出發,進行了建院50年來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科技布局和組織結構調整、運行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初步形成了適應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要求、與國際基本接軌的體制結構和制度體系。
1.科技布局與組織結構調整
我院相繼組建了由若干研究所組成的跨學科或跨地域的知識創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領域或地域的研究所,組建了若干大型研究機構,如數學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在一些新興、交叉學科新建了地球環境研究所、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等2個研究所,正在籌建基因組研究所、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3個研究所,組建了若干非法人研究單元。
按照“高起點、高目標、高標準”的原則,嚴格進入試點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層面的組織結構調整。全院研究機構由1998年的119個減少到目前的84個,其中14個技術開發型研究單位轉制成為企業,并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進行了院部和分院機關的改革。
我院實施了科技創新戰略行動計劃,確立了信息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物質科學與新材料等9個優先發展領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創新項目、重要方向性項目和領域前沿項目。
經國務院批準,我院率先進行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進一步加強了對院所兩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截止2002年底,院屬企業已完成改制357家,占需改制企業總數的93%。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我院對研究生教育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正式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為主體的網絡式研究生教育體系。
2.運行機制改革與管理創新
我院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普遍實行了以“按需設崗、按崗聘任、擇優上崗、開放競爭”為主要內容的崗位聘任制,取消了傳統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初步建立了“崗位聘任、項目聘用和流動人員相結合”的新型用人制度。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實行了體現績效優先原則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獎勵”三元結構分配制度,逐步試行了法定代表人年薪制,將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與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有力地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科技將帥人才的積極性。
改革了資源配置制度。確定了“整體規劃、保證重點、擇優支持、鼓勵競爭、優化配置、動態調整”的資源配置方針,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資源集成和提高使用效率的機制。
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按照“質重于量、分類評價、公開公正、科學嚴肅”的原則,對研究所逐年進行以科技創新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績效優秀的研究所給予獎勵,對少數相對發展較慢的研究所則扣減試點經費。研究所也普遍建立了對研究室(組)及個人的考核評價制度,部分研究所還主動試行了國際評估。
深化了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我院按照中央的精神,進一步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研究所領導干部隊伍“四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進干部交流,建立與完善了向地方選派科技副職和吸收地方領導干部到我院掛職工作的制度。
(二)人員結構調整與隊伍建設
我院大力加強了創新隊伍建設,初步形成了一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精干高效、動態更新的創新隊伍,科技隊伍的代際轉移已順利實現。
隊伍素質明顯提高,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長。截止2002年底,我院共有356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占全國總數的35%,其中6人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70人擔任了所級以上領導職務,27人次先后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在財政部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引進海外杰出人才計劃”和“百人計劃”等,共招聘836位優秀科技人才,其中1998年以來從海外吸引杰出人才580人,有155人入選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隊伍結構趨于合理。調整后,各試點單位科研崗位占崗位總數的83.7%,管理崗位占8.9%,技術支撐崗位占7.4%。在崗位聘任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27.5%,碩士學位占21%。中青年已成為科技隊伍的主體,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占74.6%,45歲以下的研究員占研究員總數的54.8%。
以研究生為主的流動隊伍發展迅速。2002年,全院在學研究生總數達2.3萬人,較1998年增加了一倍,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萬人;在站博士后1300人,較1998年增加71%。
(三)科技競爭能力與成果產出
在知識創新試點推動下,我院科技競爭能力顯著提高,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質量的論文與專利產出快速增長,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迅速。
1.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創新貢獻
相繼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秈稻全基因組草圖、全基因組精細圖以及粳稻4號染色體精細圖,研究成果分別發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世界頂級學術刊物上,這標志著我國已成為基因組學研究強國之一。
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大鼠附睪中一種抗菌肽基因及其生物功能,對解決精子成熟異常所引起的不孕、研究男性避孕藥物,解決我國的人口與健康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獲得了成年體細胞克隆牛群體,標志著我國完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體細胞克隆技術,成為世界上掌握該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為實現我國家畜克隆胚胎工廠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圍繞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西部行動計劃”取得重大進展。開展了青藏高原水資源、江河源地區生態環境、新疆干旱區生物多樣性、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等調查,取得了一批反映區域生態現狀與演變的原始數據,建立了5個試驗示范區,為我國西部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提出了資源保育與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
重要農作物優質高產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創造并推廣了“雙層雙株”棉花栽培新模式,1999年在5.3畝試驗棉田上創造了畝產257.8公斤的世界紀錄;選育出抗病、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小偃54號”,其蛋白質含量達到國際一級優質小麥標準,已進入大面積示范階段。
在國際上首次從生產源頭上解決了鉻鹽行業重金屬污染的難題,實現了鉻渣的零排放和鉻資源多組分濃度利用的生態工業新模式,對推進我國鉻鹽行業的綠色革命具有重要作用。
2.取得了一批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創新成果
我院研制成功的“龍芯”芯片,體系結構設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中國人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CPU芯片;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實現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諧統一,在整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如機群操作系統和并行編程環境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功開發了“紅旗Linux”操作系統并推向市場,在計算機及信息系統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煤間接液化合成油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千噸級中試規模裝置上打通了流程,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合成油粗樣品,標志著我國已基本掌握了煤合成油催化劑和漿態床反應器的核心技術,為合成油工業示范及其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解決了高性能機器人研制與工程應用中
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開發出機器人及周邊設備系列產品,為汽車、摩托車、工程機械和家電等行業提供了機器人設備與系統,為企業新增產值近90億元。
承擔了神州載人飛船應用系統總體工作,研制了有效載荷和相關材料與器件,開展了生物、材料等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外,作為國防科技創新戰略方面軍,我院在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方面還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
3.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創新成果
在納米科技研究領域,成功制備出超長、定向生長的碳納米管陣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細的碳納米管;發現了碳納米管在室溫下具有優異的儲氫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備出高純、高密度、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納米銅。
依托大科學裝置開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合成了6種遠離穩定線的重豐中子新核素和10種質子滴線核區新核素;在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上實現了高溫長時間可重復等離子體放電和高參數等離子體放電,該裝置成為世界僅有的2個可進行高參數穩態條件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實驗裝置之一。
在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研究方面,提出了溶劑促簇能力等若干重要創新概念,不僅對理解有機分子在生命體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有機合成反應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探索生命起源與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新的脊索動物海口蟲的發現,揭示了脊椎動物祖先階段特征,被國外學者稱之為“人類重塑生命歷史的一項驚人成就”;遼西中生代鳥類及鳥類的早期演化研究,填補了從始祖鳥到現代鳥之間進化的空白環節;在硬骨魚類起源與早期演化、鳥類羽毛起源、哺乳動物和真獸類起源等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上述研究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4.高質量的論文與專利產出快速增長
我院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占全國授獎數的比例繼續保持較高水平。2001年,我院作為第一承擔單位獲得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占全國授獎總數的44.4%。自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以來,我院每屆均有科學家獲獎。
近年來,我院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大幅度增加,SCI論文數已由1998年的3200余篇上升到2000年的6000余篇;論文質量大幅提高,1998年至2001年,我院在《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共發表論文74篇;在我國發表高水平論文最多的前20名科研機構中,幾乎均為我院研究所。全院專利申請量大幅上升,在2001年全國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前10位的科研院所中,均有一半是我院研究所。
我院科技論文產出已達到發達國家綜合性國立科研機構的可比水平。自1999年起,我院發表的SCI論文總數已超過德國馬普學會;科學論文質量的差距在迅速縮小,在《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發表的論文數,從1998年相當于德國馬普學會的五分之一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近三分之一。
5.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迅速
高技術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明顯增加。全院高技術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稅近5年來持續高速增長,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2年,全院企業營業收入預計將達到474億元,利稅總額56億元,所有者權益143億元,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
我院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進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我院與地方和企業合作的項目達5300余項,2001年為地方區域經濟產生銷售收入160億元,利稅35億元。
(四)開放聯合與國際合作
我院積極推動與大學、企業和地方的合作。首批試點單位水土保持研究所整建制進入新成立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我院與廣東省共建華南植物園,與北京市共建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與海爾集團、英國石油公司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共建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與北大、清華等多所高校共建了若干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
我院國際交流與合作向多層次、有重點、高水平的方向發展。我院科學家圓滿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任務,使我國成為參加該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由我院數學家牽頭,首次在我國成功組織了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實驗室”已成為中法兩國科技界在高技術領域合作的成功典范;我院與美國科學院持續多年在兩國輪流舉行中美青年科學家前沿科學研討會,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建了一批青年科學家小組;我院近400位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擴大了我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
二、從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實踐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5年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加快建設適應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是非常及時和十分必要的,是關系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戰略舉措。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觀念和理論上不斷創新與發展。
(一)進一步深化對國家創新體系的認識
國家創新體系是由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及政府等組成的網絡,它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使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融為一體,協調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國家創新體系應具有以下特點:
——從創新單元看,國家創新體系由國家科研院所、大學、企業與社會研發機構等單元組成。這些單元分工明晰,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相互協同。其中,國家科研院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圍繞經濟建設、國家安全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活動;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高技術前沿探索的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基地;企業則是應用新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的主體。
——從創新過程看,知識創新活動是經濟價值鏈中核心的一環,國家創新體系由知識生產、知識流動、知識應用等部分組成。國家科研院所主要從事競爭前和公共性的科學技術前沿探索與創新,在市場機制失效區域提供必要的創新科技源頭供給,為企業和全社會提供知識與技術基礎和創新人才。
——從創新環境看,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需要充分體現公平競爭的規范的市場環境;需要發達的教育平臺、信息平臺、文化平臺和法制平臺的支撐;需要崇尚創新、嚴謹求是、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和誠實守信、顧全大局、協力合作的團隊精神。
——從系統調控看,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特殊的制度安排,形成自我調節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機制。技術交易、風險投資等中介活動的健康發育是建立體系內各創新單元有機聯系與自我調節機制必不可少的因素。政府的主要職能是通過科技和產業政策、法律法規、資源配置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證國家目標的實現和系統的整體有序。國家科研院所與研究型大學則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承擔調整國家科技布局的重任,成為國家有效調控知識要素最重要的思想庫和知識庫。
(二)進一步明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思路
本世紀頭20年,
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戰略機遇期,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重要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并與國際接軌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
當前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著若干重大與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如我國的科學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仍然較弱;我國科技隊伍的創新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要求,與國際一流水平有較大差距;我國社會對科技投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科技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例較低,全社會共同支持科技發展的環境和良性循環的機制尚未形成等。
我們在考慮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時,既要關注現實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的發展需要,緊密圍繞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冷靜分析我國國情和自身科技實力,借鑒世界科技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走出我們自己的道路。
一是要堅持創新能力建設與構建體系內外相互聯系并重的建設方針,大力加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科學方面,大力提倡原始創新,將傳統的學科政策轉變為創新政策,改變“大而全”的布局思路,優先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科學家和科學團隊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優先支持一些研究機構和研究型大學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技術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參與雙邊、多邊和全球競爭前研發合作,大幅度提升高新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能力,在多數領域主要采用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模式,盡快實現引進技術的本土化;在具備條件的某些產業或產業發展的某些階段,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跨躍式發展;在少數關系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具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能力,占領至關重要的科技與產業制高點。
二是要堅持科技創新以人為本,采取新的人才政策,全面提升我國科技隊伍的整體水平。堅持德才兼備、立足培養的原則,對于那些立足國內、具有共同發展理念、勇于開拓創新的優秀科技帶頭人給予重點支持;調整引進人才的政策思路,加快現有人才的國際化,在繼續歡迎廣大留學人員為國服務的基礎上,從以提供相對優厚的生活工作條件為主,轉向以在平等競爭前提下提供發展機會為主,按需引進,競爭擇優,提高層次,保證質量;充分承認創新人才的價值,建立符合人才市場價值規律的高級人才分配制度;繼續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養。
三是要持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在繼續加大公共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同時,建立全社會分層次、多元化、良性循環的科技投入機制,保證全社會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公共財政對科技的投入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投入,應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和競爭前科技領域、重要的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國家科研基地等方面。在競爭性領域,要通過完善市場經濟環境、建立必要的利益機制等途徑,激勵企業主動、積極、自覺地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同時,通過稅收等政策杠桿,鼓勵全社會增加對公益性科技事業的投入。
四是要加強整體設計,立足深層次改革,進行新的制度安排。我國正在進行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是對一些發達國家創新體系的簡單模仿,也不是對現有科技體制的簡單調整或原有建制的完善,而是應對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一種全新的設計和主動的部署。我國科技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法制體系正在逐步完善,我們必須從抓住機遇,從整體設計入手,對原有科技布局和制度體系進行深層次的調整與改革,實現江澤民同志提出的“真正搞出我們自己的創新體系”的要求。
三、我院下一階段工作的思路
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實踐中,我院確立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的新時期辦院方針。為貫徹新時期辦院方針,我院制定了新時期發展戰略,并以此作為推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深入發展的重點。
新時期發展戰略由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人才戰略和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戰略三部分組成,其中,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是核心,科技創新人才戰略是關鍵,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基礎。
(一)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大幅度迅速提升我院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其總體目標是:在本世紀頭20年將我院建設成為高水平、高競爭力的國際著名的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實現我院科技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攀登世界科學高峰,不斷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率先實現科技現代化做出歷史性貢獻。
擬分三步走實現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目標:
——至2005年,全面完成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全面推進階段的工作目標,科技創新水平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成為我國最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基地,成為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至2010年,全面實現我院10年發展藍圖:成為我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基地,成為國家科技思想庫;成為我國培養和造就高級科技創新與創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成為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成為我國現代科學文明與創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成為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重要代表。
——至2020年前后,在科技創新水平和競爭能力上實現跨越發展,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際著名的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成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戰略力量,成為我國初步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是:從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態勢出發,實現由“自我完善”轉向以世界水平看科學創新發展、以國際競爭能力看技術創新目標跨越。從以跟蹤為主轉向以原始創新為主,從以模仿為主轉向以自主創新與系統集成為主;從單純以學科為主進行科技布局轉向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態勢聚焦創新目標和優選創新領域;從分散的研究模式為主轉向加強跨學科跨所力量的組織與凝聚。有條件的研究所和研究領域要率先達到國際一流的科學水平,或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技術創新與發展能力。
(二)科技創新人才戰略
科技創新人才戰略的目標是:
——至2005年,初步形成目標明確、導向清晰、分類管理、各精其業、結構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隊伍、管理隊伍、支撐隊伍和產業化隊伍;全面實行崗位聘任、項目聘用與流動人員三結合的用人制度;基本完成轉崗分流,建立人員流動與動態更新的機制。
——至2010年,擁有數十名率先做出重大科學發現、或者開創新領域的科學家,擁有數十名具有戰略眼光和卓越組織管理才能的科技和管理專家和百余個善于攻堅、能夠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團隊,造就數十名優秀的科技企業家,隊伍規模適度發展。
——至2020年,形成與我院科技戰略地位相適應、具有強大競爭實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群體,形成科學、高效的管理與技術支撐隊伍,實現人才的國際化和國際化
的人才結構,整體水平基本與科技發達國家國立研究機構相當。
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戰略的主要舉措是:
一是調整人才引進計劃,立足實踐培育人才。按照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對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年科技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植,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發現和培養人才。積極推動用人主體到位,實行“所自主決策,院擇優支持”的人才選聘辦法,將人才引進的決策權交給研究所,鼓勵研究所建立人才公平競爭的平臺。
二是造就戰略管理專家,建設職業管理隊伍。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在管理實踐中造就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有深刻認識、能夠總攬全局的戰略管理專家,培養一批能夠把握科技創新規律、具有領導才能的組織管理專家,形成一支精通管理業務的職業管理隊伍,探索有利于職業化管理隊伍建設的培訓、評價、激勵與約束的制度體系。
三是注重培養后備人才,全面提升隊伍質量。借鑒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進一步發揮我院結合高水平研究工作進行研究生培養的優勢,從根本上解決研究生和導師的學與教的動力機制問題。改革現行的博士后管理模式,適度發展全院博士后規模,鼓勵研究所招收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員。制定并實施繼續教育計劃,全面提升我院隊伍的整體質量。
四是明確分類評價標準,完善有效激勵機制。明確研究人員、技術支撐人員、成果轉化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各類人員的不同評價標準,建立整體有序、導向明確的激勵與約束制度體系,引導各類人員在共用發展理念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障我院創新人才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科技創新可持續創新發展戰略
在實施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和創新人才戰略的同時,從體制、機制、資源、文化等方面入手,實施可持續創新發展戰略,建立我院可持續創新發展的基礎。其主要內涵是:建立科技布局適時調整與自主優化的機制;建立創新隊伍動態流轉與更新的機制;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我院不同性質工作特點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以國家預算為基礎、能夠充分吸納和有效集成社會資源的機制;建設有利于我院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文化等。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并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將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我國新世紀新時期的戰略目標,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從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實踐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相關文章:
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踐與分析08-16
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踐與分析08-15
創新林業體系改革08-16
創新人才服務體系服務現代社會建設08-16
創新人才服務體系服務現代社會建設08-15
稅收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08-07
稅收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08-07
大學數學網絡平臺建設的創新與實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