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哲學理論論文>上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

    上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

    時間:2023-02-20 08:26:21 哲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上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

    上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  
    發布時間: 2003-10-16  作者:許紀霖  
      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潮,嚴格而言發端于五四時期。在這以前,梁啟超在《新民
    從報》鼓吹的"新民說"、嚴復對密爾、斯賓塞學說的介紹等等,可以視作自由主義
    的先聲,但并未掀起一個時代的狂瀾。到五四時期,隨著大批經歷了英美和歐陸自 
    由主義洗禮的留學生回國和西方思潮的大規模東漸,自由主義遂在中國成為顯學,
    并鑄造了五四及后五四兩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靈魂。
      中國的自由主義既然是外來的,就無法不受到西方思潮變遷的影響。當中國開
    始學習西方的時候,西方古典的資本主義文明正面臨巨大的危機。卡爾.博蘭尼認
    為,19世紀的資本主義文明建立在四根制度性支柱之上:霸權均衡制度、國際金本
    位制度、自律性市場制度和自由主義國家制度。其中,金本位制度最為關鍵,20世
    紀上半葉的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就與金本位制崩潰有關。而金本位的基礎和母體卻是
    自律性市場制度。博拉尼指出:"這種自律性市場的信念蘊含著一個全然空想的社
    會體制。假如不廢絕社會之人性的本質及自然的本質,像這樣的一種制度將無法在
    任何時期存在,它會摧毀人類并把他的環境變成荒野。而無可避免的,社會將采取
    手段來保護它自己,但不論社會采取那一種手段都會損傷到市場的自律,擾亂到工
    業生活,進而以另一種方式危害到社會。正是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使得市場制度發
    展成一種一定的模式,并且終于瓦解了建立在其上的社會組織。"
      自律性市場制度將人類圖利的動機作為自身存在的基礎,而且提高到日常行為
    的準則。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實踐卻證明,雖然它承諾了個人的自由,并相信自然
    秩序是和諧的,但由于其以一種非道德的市場屬性,無視社會結構的公共正義和人
    類福利,沒有節制地追求個人私利,使得社會的公共安全受到威脅,共有意義無法
    生存。財富和權力兩極分化的結果,令社會不得不反彈,發生一系列的保護運動以
    免遭崩潰。這種保護又倒過來損害了市場的自律。最后,19世紀的資本主義文明在
    經歷了百年輝煌之后,到20世紀逐漸顯現其內在的兩難困境。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
    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強烈地表明這個文明迫切需要改善了。
      自律的市場制度是19世紀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也是亞當.斯密等古典自由主
    義的理論支柱。當資本主義建制發生問題的時候,作為其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理論
    也面臨著自我的修正,需要從其對立面、社會保護運動的代表社會主義那里吸取再
    生的資源。事實上,從19世紀后期起,當資本主義弊病顯現、尚未爆發危機的時候,
    新自由主義開始出現了。它與80年代以后指稱里根-撒切爾主義的那種新自由主義
    不同,主要是相對于18世紀的古典自由主義而言,是對后者的修正。邊沁和密爾以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標準作為公共的價值標準,從而為將國家的干預功
    能引入了自由主義理論;而格林更是將自由的概念康德化,賦予了其主觀的、積極
    的意義,強調自我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作為對各種保護運動尤其是社會主義的
    回應,自由主義理論開始"人道化",正如喬治.薩拜因所說:"自由主義作為政治運
    動不容許脫離人道主義,因為人道主義一向是自由主義者的強大動力。"
      到20世紀,如何保持在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實現廣泛的社會經濟平等、建立公正
    的社會秩序,成為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內容。由于這些主題以前通常是社會主義追
    求的目標,因而新自由主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內化了社會主義的理想,開始擔當起 
    自由主義早先的全面承諾。另一方面,由于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也逐步吸取了自由
    主義的內核,日益社會民主主義化,新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
    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對中國自由主義產生過很大影響的英國費邊社,就
    是如此。新自由主義有關包容自由與平等、在個人主義的架構之下實現社會公正的
    理論追求,到70年代的羅爾斯那里,通過辭典式的排序方式,整合進一個完美的理
    論體系,從而新自由主義最終獲得了其公認的合理性基礎。 
      隨著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向新自由主義的轉變,作為自由主義建制化的西方資本
    主義制度,在19世紀文明發生巨大危機之后,也迅速作出體制上的調整和改良,漸
    漸容納社會保護的內涵。尤其是羅斯福新政和戰后英國工黨執政之后,國家在社會
    經濟生活中的功能大大強化,福利主義、勞工保護和累計稅措施一一落實,新資本
    主義體制消解了社會主義運動,卻保存了社會主義的目標。這一吸取了19世紀文明
    教訓的重大改革重大舉措,使得20世紀的資本主義文明回應了社會主義的挑戰,贏
    得了戰后30年的大繁榮。
      在20世紀上半葉,正是19世紀資本主義文明危機全面爆發、新自由主義理論和
    20世紀新資本主義文明將形成而未形成之際的轉型時期,隨著19世紀資本主義文明
    的加深,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席卷全球,也深刻影響到作為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
    自由主義理論。從本世紀初開始,開始加入全球化過程的中國,在社會思潮層面也
    與世界保持著密切的同步。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不僅左右了激進的馬克思主義者,而
    且也廣泛影響了保守主義乃至自由主義等各類中國知識分子。
      因而,在現代中國知識界,普遍地拒絕古典資本主義,接受社會主義,就不是
    一件太令人奇怪的事情。即便是自由主義中比較右翼的胡適,在五四和三0年代,
    也多次表現出對社會主義的好感與熱情。他以一種歷史決定論的口吻,肯定社會主
    義乃是不可逆轉的大潮流:"十八世紀的新宗教信條是自由平等博愛,十九世紀中
    葉以后的新宗教信條是社會主義。"
      以九0年代"歷史終結論"的眼光會過頭來看當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主義狂熱,
    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如果置身于20世紀上半葉的國際背景,一個人不信仰點社會
    主義,才真正有點不可思議。更重要的是,九0年代"歷史終結論"是以蘇聯式社會
    主義的成敗論英雄,假如是以廣義的社會主義實踐衡量,新自由主義或社會民主主
    義的凱旋,又何嘗不是社會主義的借腹懷胎!
      事實上,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所信仰的社會主義,也是一個既含糊又分化的東西。
    粗略區分,有三種不同的成份:
      第一種是激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追求的蘇俄式共產
    主義。
      第二種是新自由主義。胡適與傅斯年等許多英美留學生皆屬于這一系列。現代
    中國的自由主義,從來沒有

    經過西方古典自由主義的知識洗禮,從五四時代開始,
    便表現出明顯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力圖將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加以某種調和。這一
    傾向,不僅受到了西方當時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支持,而且也有著中國政治文化傳統
    的背景。胡適等人在五四時以杜威為楷模,到40年代以羅斯福為旗幟。胡適雖然稱
    其為"新自由主?quot;,但也將它冠與社會主義的頭銜,叫做"自由的社會主義"。為了
    與第一種社會主義相區別,胡適特意說明:它是"避免'階級斗爭'的方法,采用三
    百年來'社會化'(Socializing)的傾向,逐漸擴充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的社會。"
      第三種是社會民主主義。這一流派原來在西歐屬于馬克思主義系列,是其右翼
    的修正派。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全盤接受蘇俄的列寧主義,缺乏社會民
    主主義立足和發展的空間。相反,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倒是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
    間獲得了滋長和影響。其理論中堅是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一脈,最主要的代表是"
    二張":張君勱和張東蓀。以后還有羅隆基、儲安平、潘光旦、蕭乾等一大批自由
    知識分子。他們心目中的圣人是英國兩個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思想家:羅素
    和拉斯基。尤其是拉斯基,在中國成為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靈魂。而作為實踐的榜
    樣,在二、三0年代是魏瑪時期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到40年代則是戰后執政的英國
    工黨。
      以上三種社會主義,也可以說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三條現代化道路。
    前者發生在激進的共產主義者中間,后兩條存在于自由主義陣營內部。從五四開始,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就是混沌一片,從來沒有分開過。19世紀資本主義文明的危機,
    使得中國的自由主義從一開始就傾向于將社會主義納入自由主義的思想框架。所謂
    的新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只是中國自由主義內部的思想分歧,二者之間并無
    嚴格的界限,如同在西方一樣,它們分享很多共同的理論預設,如個人自由、民主
    政治、法治秩序、社會公道等等,其區別僅僅在于處理自由與平等不同的方式、比
    重、各自師從的思潮流派以及對蘇聯計劃經濟的評價等等。確切地說,二者的共同
    點要超過彼此的分歧,因而它們依然守護著同一個自由主義的理念和陣營。
      有一種說法,將五四以后的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概括為某種新的兩條路線的
    斗爭:是"師法英美"呢,還是"師法蘇俄"?或者換一個說法,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呢,
    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樣的說法,首先在方法論上有化約主義的問題,無論是資
    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兩種及其復雜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組織,有蘇俄式的社
    會主義,也有北歐式以及東歐式的社會主義,有19世紀的古典資本主義,也有20世
    紀的新資本主義。即使具體到蘇俄和英美,如果說蘇俄的社會主義還比較明確的話,
    那么所謂英美的資本主義道路,19世紀的自由放任制度與20世紀三、四0年代的羅
    斯福新政、英國工黨的社會民主主義道路就大為不同。我們無法在一個化約的層次 
    上作簡單的分類。以現代中國思想史而言,激進的共產主義思潮可以說是"師法蘇
    俄",但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潮,并非所謂的"師法英美"就可以概括,需要我們
    作深入的分析。
      從發生學上來說,本世紀中國前半葉的自由主義與后半葉的自由主義之間的最
    大區別,是后者在反思蘇俄式的社會主義中重建,而前者是在反思19世紀資本主義
    文明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歷史上的那代自由主義,從"二張"到胡適,多多少少
    具有社會主義的傾向。不僅他們本人,連他們的西方老師都是如此。杜威、羅素和
    拉斯基,是三位對中國自由主義產生過廣泛影響的英美思想家。前二位五四時期訪 
    問過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在各地作過巡回演講,可以說是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教士。
    然而,這二位在英美都是有民主主義或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者。至于拉斯基,
    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他對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實際影響要遠遠超過杜威和羅素。
    中國著名的自由主義者羅隆基、陳源、王造時、儲安平等留學英國期間,都是拉斯
    基親炙的學生;張君勱雖然留學的是德國,但他自認政治思想是英國的,對拉斯基
    最為崇拜,將他看作是洛克、邊沁和密爾之后英國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正宗傳人。
    在二、三0年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商務印書館先后翻譯出版了拉斯基三部重要的代
    表作:《政治典范》、《國家的理論與實際》和《共產主義的批評》,分別由張君
    勱、王造時和黃肇年翻譯。此外,新月書店在1931年還出版了丘辛白所譯的拉氏《
    政治》一書。四0年代以后,自由主義的各種雜志如《觀察》等介紹翻譯拉斯基的
    新作依然不斷。作為英國費邊社和英國工黨的主要領袖和思想家,拉斯基一生致力
    于揉合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理論體系,他的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對中國自由主義
    思潮的巨大影響,至今仍是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中國自由主義對19世紀資本主義的反思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民主主義化,使得 
    他們對西方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有一種本能的疏離。哈耶克批評社會主義的名著《
    通往奴役之路》雖然初版于1945年,但幾乎沒有引起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注意,唯一
    例外的是閱讀甚廣的潘光旦,在1946年9月出版的論文集《自由之路》中,在一條
    補注中他提到了哈耶克的這本著作,雖然對哈氏批評德俄的極權主義表示贊成,但
    對哈氏將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看作是不能兩立,對一切計劃經濟表示反對的觀點,
    潘光旦批評其為"失之偏激",明確表示"不贊成",他認為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各有
    其弊病。潘光旦的評論盡管是個人性的,但在中國自由主義中頗具代表性,假如當
    時其他人也讀到這部著作,相信大部分人的反應與潘光旦不會差距太遠。整個20世
    紀上半葉,中國的自由主義已經被拉斯基的社會民主主義籠罩了,他們無法理解和
    接受古典自由主義,即使是像哈耶克這樣的新古典自由主義。只有當歷史背景轉換
    到對蘇俄式的社會主義沉重反思,哈耶克才會在中國思想界引起普遍重視。因此,
    如果說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在思想上"師法英美"的話,那個"英美"決不是洛克、亞
    當.斯密和哈耶克式的古典自由主義,而是邊沁、密爾、拉斯基、羅素和杜威為代
    表的新自由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
      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是那樣自覺地遠離資本主義,追求與社會主義的結合,以 
    致于遠非"師法英美"的化約說法能夠道盡其中的復雜內涵。如果我們進一步地加以
    分疏,就會發現以胡適、傅斯年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與"二張"為首的社會民主主義,
    盡管在思想層面有著很多的共同預設,

    但在理論模式的選擇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如果說新自由主義是"師法英美"的話,那么社會民主主義則力圖超越英美和蘇俄,
    走不偏不倚的"第三條道路"。
      先看新自由主義。胡適在二、三0年代雖然一直是英美派,但他對蘇俄式的社
    會主義曾經表現出極大的好感和興趣,但到四0年代,胡適對蘇俄的幻想夢醒,提 
    出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急進的革命與漸進的改革是兩種完全對立的道路。到這個
    時候,胡適雖然不愿意再提"社會主義",恐怕與蘇俄的極權主義沾上邊,但他對羅
    斯福新政和英國工黨式的社會主義依然情有獨鐘,改而稱之為"社會化的經濟制度"。
    其含義,就是"要顧到社會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經濟制度",一方面不廢除私財產和
    自由企業,另一方面實行社會化的立法,節制資本、征收累進稅、保障勞工權益、
    供給全國用度、縮短貧乏差距等等。他熱情地贊揚英國工黨不流一滴血,不用武力
    革命,只靠一張無記名選票,實現了"把資本主義的英國變到社會主義的英國"。
      這種對英國工黨式社會主義政策的好感,傅斯年表現得更熱烈,他在工黨大選
    獲勝以后,專門作文予以肯定:"我平生的理想國,是社會主義與自由并發達的國
    土,有社會主義而無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無社會主義,我也不要住。所以
    我及其希望英美能作成一個新榜樣,即自由與社會主義之融合,所以我才對此大選
    發生興趣。"從傅斯年這段名言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新自由主義內心
    所希望"師法英美"的,究竟是什么。"有社會主義而無自由"的蘇俄斷然不行,但"
    有自由而無社會主義"的19世紀英美,也住不下去,他們所期望?quot;自由與社會主義
    之融合"的"理想國",正是羅斯福所開創、而為英國工黨所發揚的20世紀新自由主
    義或社會民主主義道路。這樣的"理想國"即使在英美也還在建構之中,所以,對于
    中國的自由主義來說,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師法英美",而必須積極地參與建構"理
    想國"的歷史實踐。
      當胡適、傅斯年等新自由主義者對英美道路有所期待的時候,張君勱、張東蓀、
    羅隆基等社會民主主義者卻明確地亮出了"第三條道路"或"中間路線"的旗幟。二次
    大戰以后,冷戰格局造成的英美和蘇俄兩個陣營的對峙已經十分明顯。根據"個人
    自由"與"社會公道"的兩大原則,他們在英美和蘇俄的兩大壁壘中采取超越的姿態,
    既非一味地"師法英美",也不是簡單地"師法蘇俄",而是各取所需,所謂"英美的
    政治民主"加上"蘇聯的經濟民主",這一"第三條道路"被寫入所謂"中國自由主義的
    大憲章"------中國民主同盟的宣言和主張之中,成為四0年代中國社會民主主義的
    總綱。張東蓀對此專門作了一篇題為《一個中間性的政治路線》,有這樣的說明:
    "中國必須于內政上建立一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中間的政治制度,-----在政治方
    面比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同時在經濟方面比較上多采取蘇聯
    式的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
      問題在于,這樣的"第三條道路"在學理和模式上如何成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
    與經濟上的社會主義如何得以調和?張東蓀認為,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同是西方文
    化上的產物,其根本在于幾個共同的概念:自由、平等、公正、公意、公理、人權
    等等。它們是一群互相關聯、互相套和的"概念群",為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所共享,
    這兩種主義具有同一個目的和方向。我們知道,民主主義是一個更含混的概念,有
    自由主義的民主,也有共和主義的民主。那么,張東蓀所說的民主主義究竟何指?
    實際上,張東蓀所理解的民主主義,乃是從盧梭到馬克思這一路歐陸式的民主,他 
    說:"沒有盧梭就沒有馬克思。-----馬克思與盧梭是不能分家的。一切弊病都由于
    二者的分開即有民主主義而無社會主義或有社會主義而無民主主義"。在這里,我
    們再次看到中國的社會民主主義具有一種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在他們期望的理想世
    界里面,一切價值都是和諧的、沒有沖突的,問題僅僅在于如何將它們整合起來和
    實現這一理想社會。柏林在談到自由與平等之間的價值沖突時說過:"一些人們賴
    以生存的絕對價值觀,不論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原則上都是無法調和、無法撮合
    的。------在最終的人類價值觀中進行選擇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價值本身就是生 
    活的目的。選擇是很痛苦的,但在我們可以想像出的任何社會中都不可避免。"
      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困境就在于柏林所指出的諸美好價值的不可調和與不可兼得
    性,因而選擇是必要的。然而,無論是學理還是實踐的選擇,并非如古典自由主義
    那樣認為的,自由與平等絕對無法兼容,正如羅爾斯已經證明的,一個公正的社會
    秩序,在保證自由優先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而且也應當將不平等設置為盡可能對
    弱者有利的公正程序。張東蓀設想的自由與平等、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完全兼容的
    烏托邦無法存在,但一個盡可能照顧到社會公道的自由社會卻并非是想像的海市蜃
    樓。
      事實上,張君勱、蕭乾等社會民主主義者理論上要超越英美、蘇俄,實際上他
    們心目中所真正要師法的,同樣是英國工黨式的社會主義。張君勱也將英國工黨的
    選舉勝利看作是不經過蘇俄式的暴力革命,在民主政治下實現了社會主義。因此,
    在具體的模仿對象上,他們與胡適、傅斯年等新自由主義并無二致。
      相比之下,張東蓀與他們卻有一些并非不重要的區別。這個深受歐陸思想影響
    的"新型民主"的熱烈鼓吹者,從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概念同構的觀念出發,認為"
    建立于資產上的民主,乃只是民主主義之脫福,而社會主義反是民主主義之正?quot;,
    因而對英國工黨的興趣遠遠不如張君勱。他對蘇聯式的極權主義也懷有疑慮,最欣
    賞的倒是戰后捷克、波蘭、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所一度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即所
    謂多黨并存、混合經濟、保留私產、廢除剝削的"新型民主"。當然,這也是一種社
    會民主主義,只不過是更接近蘇聯模式的東歐型,而非那種英國工黨所代表的西歐
    型。
      如果說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實踐中,有西歐型與東歐型差別的話,那么在看待蘇
    俄的經濟民主方面,中國自由主義中的分歧更大。大致說來,新自由主義到四0年
    代已經對蘇俄式的"社會主義"已經不抱幻想,胡適在多次演講中不點名地批評蘇聯
    的極權主義,熱烈稱贊社會主義的傅斯年根本否認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他
    尖銳地指出:"蘇聯的制度,表面說是經濟平等,事實上恢復了中古的階級政權形
    式的不平等"。吳景超通過具體比較美蘇兩國的經濟平等,發

    現在經濟權力上的不
    平等,蘇聯要大大超過美國。四0年代已經不比二、三0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對
    蘇俄的內幕有所聽聞,一廂情愿的想像已經大為減少。不僅是新自由主義者,而且
    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社會民主主義者,也對蘇俄多有警惕。張君勱到1948年收回
    了蘇聯有經濟民主的看法,他指出:蘇俄的工人只有經濟的安全,無失業之虞,但 
    并無經濟民主。經濟民主與經濟安全是兩回事。即使是相信蘇俄有經濟民主的,也
    多認為不能為了經濟民主而犧牲了政治民主,一張票與一碗飯是同樣重要的。樊際
    昌、朱光潛等一批北平國立大學著名教授在聯合署名的一篇題為《中國的出路》宣
    言中這樣說:"決不應為了經濟平等而犧牲政治民主。因為沒有政治的民主,經濟
    平等等便失去了基礎。如果政治是在少數人獨裁之下,即便能有經濟的平等,也是
    賜予式的,統治者隨時可以改變可以收回這種賜予。"
      然而,在社會民主主義者當中,也有對蘇聯繼續抱有期望和幻想的。張東蓀就 
    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他雖然不贊同蘇俄式的極權主義,但他堅信蘇俄的計劃經濟
    可以解放生產力,代表了一個光明的前途,所以他熱烈地為蘇俄的一黨政治辯護,
    稱之為"乃是出于事實上不得已的要求。如果評論其是否民主,那便是把事實的不
    得已變為理論上應當與否的問題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當眾多自由知識分子擔
    心以后會失去學生思想自由的時候,張東蓀卻以其意志自由的理念樂觀地表示:"
    老實說,我個人對于中國學術自由的前途不是悲觀的,因為我始終相信人類的知識
    一經開放,便無法再退回到蒙蔽的狀態。"幾年以后,當他被剝奪了言論和學術自 
    由的時候,一定會懺悔當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一個取消了市場、實行計劃經濟
    的社會,按照其自身的邏輯,勢必在思想上也要由國家來統制。這是哈耶克當年已
    經指出了的,不要說沒有讀到《通向奴役之路》的張東蓀,即使是已經讀過此書的
    潘光旦,也遠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正是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本來被視為一體的社會民主主義的代表"二張",到
    四0年代后期終于分道揚鑣。然而,即使這一分歧,我們也無法用"師法英美"和"師
    法蘇俄"來概括,因為"二張"之間依然是兩種社會民主主義模式的分歧,一種是英
    國工黨的西歐式的,另一種是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東歐式的。在英美和蘇俄、資本
    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存在著太多的中間光譜,以致那二元性的化約主義思維模式
    常常失去其分析的有效性。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是那樣地千絲萬縷聯系著,不
    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畢竟成為我們的一個歷史傳統。按照哈耶克的說法,傳統是
    應當受到尊重的,因為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性建構未來,只有從已往的傳統中演
    化歷史。


    1999年8月于香港沙田



    相關性:畢業論文,免費畢業論文,大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模板 
     


    【上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相關文章:

    在古典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08-17

    超自由主義08-05

    自由主義與現代社會08-17

    反對自由主義心得08-23

    重申自由主義的若干原則08-17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重要性08-17

    自由主義在新世紀所面臨的挑戰08-17

    當代自由主義對社群主義挑戰的回應08-17

    當代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主要分歧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