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試論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摘要: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不論是國家建設還是企業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力量。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勞動及其對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力量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三個決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構。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注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要素與生產力關系的辯證思維,對生產型企業在提高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參照意義。
關鍵詞:傳統哲學 生產力 企業管理
“生產力”(Overall Productivity)從內涵上講,是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從外延上講,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者合稱“生產力三要素”.實現生產力的目標離不開四個領域:Land(土地)、Labor(勞動力)、Capital(資本)、Technology(技術)。因此,生產力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作為實體的“三要素”的總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馬克思的一大發現。根據這個理論,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像竹子的生長,中間存在著若干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是歷史上各個社會形態解體的時點,也是生產力在一定社會形態中發展的極限。因此,要掌握人類社會的運動規律,首先要清楚生產力發展的節點。生產力中的生產要素三分法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該原理適用于中國古代多數時期的生產力,如傳統哲學思想中關于提高生產力的文獻《易經?旅》就描述了生產力的三要素:“旅即次,懷其資,得僮仆貞。”“資”即上文已講過的資本,“次”與“僮仆貞”分別指土地和勞動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大學》一書的記載中看出生產力的三要素,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在《大學》的生產力要素中:第一個要素是有德行的人,第二個要素是土地,第三個要素是資本,而這三個要素均屬于現代企業的資源管理和生產力的范疇。
生產是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一個有機互動的過程,因此,生產本身要得以持續不斷地展開,就必須首先有一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這四者之間的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循環體系。有生產才有生產力,有生產力才有企業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學會正確地運用能產生價值的生產力資源,以滿足顧客需求的目的。西方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講到生產力目標時指出,生產力目標是讓資源更具生產力:生產力是對管理能力的第一個檢測,檢驗資源是否都利用了,它們的產出是多少,沒有生產力目標的企業沒有方向,也無法控制。生產力是一個企業內各部門的管理以及與其他企業的管理作比較的最佳標準。而衡量這個的關鍵因素就是生產力,即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他們的收益,不斷提高生產力是企業管理者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企業管理者負有對生產資源配置成生產性利用的責任,這也是企業管理者的行政功能之一,從經濟角度而言,我們將其稱之為生產力。美國的管理學大師泰勒在“科學管理理論”中就提醒管理者,人的能力各有差別,而每一個人在做適合他的工作和任務時,有資格要求自己能夠得到一份好的收入和贏得尊嚴。而管理者有責任發現每個人最適合干的工作,并賦予他這份工作,通過分配任務,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識以及足夠的管理支持以及培訓,幫助他提高績效,讓員工更具生產力。
春秋時期,為了提高社會生產力,齊國的丞相管仲從財富生產靠分工的生產力理念出發,把國民分為四類(簡稱“四民”):士、農、工、商,并按照這個順序對國民進行分別編制,使“四民”自身都進入職業化狀態,并且世代相傳,除農民中的杰出者可升入士外,其他人的職業基本實現“固定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有利于人們積累各自的職業經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管子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圣王之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田墅,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實行分業定居后,士處“閑燕”,“令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暮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管子?小匡》)。因而,“四民分業”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還對提高“士”的道德修養十分有利。具體來看,農民集中居住于鄉村,“旦暮從事于田野”,與田地相結合,這有利于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手工業者集中定居在城鎮,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更有利于他們選擇精良的器材,從而推動手工業的發展。商人“就市井”,“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管子?小匡》),商人們熟知貨源,掌握商品信息,就能夠做到調濟有無,活躍市場。總之,實行“分業定居”可以使士、農、工、商四民在其各自所居的地域中形成濃厚的專業氛圍和廣泛的技術交流,從而有利于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升社會組織的生產力。同時,管子也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僅是人被動地順應自然的生產力,《管子?度地》篇中把天看作是自然之天,并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在此基礎上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注意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天地自然相協調而提高生產力。因為在古代農業是社會最主要的經濟產業,并得到統治階級的一致重視,但當時的農業產業也是最依賴自然規律的,所以農業經濟也主要是遵循自然規律。在生產力主要依靠自然條件,生產手段又十分原始和落后的情況下,一切行為方式均要順乎自然規律和按季節行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例如,齊國靠近大海,湖泊、河流很多,因此,齊國把水當作重要的生產要素,重視對境內水文的開發利用:“水有大小,又有遠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經水。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溝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長有危殆矣。”而水的特性則包括:“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滿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滿則后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為了更好地控制河流,使河流資源能為所用,齊國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構筑了許多堤防:“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晝日益長,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夾水四周,禾稼不傷,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于柏楊,以備決水。”(《管子?度地》)
從上述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管子所強調的“人與天調”的思想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即自然界是人類獲取生產資料和提高生產力的基礎之一,離開了自然界所提供給人類的各種生產資料,人類將無法生存和繁衍。而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首先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遵循自然規律,按自然節奏和韻律行事,以利用好自然環境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清楚地認識到了生產力的重要性:“自古國家久安長治之模,莫不以足民為首務。必使田野開辟,蓋藏有余,而又取之不盡其力,然后民氣和樂,聿成豐亨豫大之休。”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不論是國家建設還是企業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力量。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勞動及其對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力量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三個決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構。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注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要素與生產力關系的辯證思維,對生產型企業在提高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參照意義。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第340頁。
任多倫。《論中國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博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10,第140頁。
(美)彼得?德魯克。《企業戰略與企業目標》,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2005,p68.Productivity Is the First Test of Management's Competence. How well are resources utilized and how much do they yield? Without productivity objectives, a business does not have direction or contro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the best measure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units with an enterprise, and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The first measurement of this crucial factor is productivity tha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their yield. The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is one of management's most important jobs.
那國毅。《經理人與組織(案例)》,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2006,第28頁。
這也是減少培訓和職業實習費用的支出。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很多技術工人也是世代相傳,如德國、日本等,他們的國家很多年輕人高中畢業就去職業技術學校從事技術學習和實踐,所以他們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質量一流,在全球化的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章梫。《康熙政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杜,1994,第375頁。
【試論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ERP在機電行業企業管理中的應用08-06
公共關系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08-18
試論風險基礎審計在我國審計實踐中的應用08-08
試論CAI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8-05
試論薪酬激勵制度在現代國企管理中應用08-05
試論口述史在社會工作實踐和教學中的應用08-16
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08-18
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