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哲學理論論文>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時間:2023-02-20 08:28:03 哲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 要: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它龐大的體系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有透徹的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儒家道德思想是不可缺席的,它將對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道德危機的緩解及新道德的重建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道德;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危機;當代價值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儒家道德思想發源于先秦時期,又經歷代大儒闡釋,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從啟迪人們自覺立身做人、修身養心,到引導為人父母者積善興家、教子成材;從勸說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對廣大民眾“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對全社會進行積極的道德價值導向,到向人們提出一系列相應的具體行為規范,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著我們民族的道德取向,給傳統中國人提供了穩定的價值支撐和理想認同,是我們的精神寶貴財富。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道德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立身做人。儒家道德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在人與自我、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上都有一套獨特的倫理規范,體現岀儒家貴和、尚德的人文理想。
      
      1·關于人與自我的道德內容
      
      在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儒家提倡要正確看待自我,通過修身養性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在生命、道德與人格的關系上,儒家德育思想顯然更重視人的道德價值。
      
      儒家人性觀中,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還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強調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達到至善的“圣人”境界。因此個體存心養性的修身思想便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礎。
      
      作為儒家經典的精髓《大學》講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便是最好的說明。
      
      在修身的方法上,儒家首先強調正心誠意。
      
      認為一個人,有了自我修養的誠意與要求,才具備人生修養的基礎。其次,“好學”,“好學近乎知”,“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是非常重要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很好的修身養性。最后,“踐行”,一個人要真正成為一個有良好品格和道德的人,要做到知行合一。
      
      雖然說儒家這種主體的道德修養,最終是為了使個人服從社會的需要,但儒家這種注重人的自我觀照,自我修養、自我實踐的道德原則,沒準會成為治療現代人精神與道德迷失的一劑良藥。
      
      2·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內容在對個人與社會的思考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是家族社會所孕育出來,并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派別。該派思想家們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對立思考,而把群體的和諧作為他們理論的目標和出發點。他們認為,社會安定有序就是道德價值所在。”“仁”、“義”、“禮”、“智”、“信”等一系列的道德原則都是為了營造社會的安定和諧。例如,儒家強調“禮”,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以使各個社會成員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奉其事,各得其所,毫不錯亂,這樣社會自然就會秩序井然、和諧穩定。而“仁”作為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范疇,主要體現為侍長以“孝”、侍君以“忠”.孝悌是人與人關系的基礎,“忠”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孝悌”的延伸。作為道德規范的“仁”,還要求人們要以對自己親人的愛推及對他人的愛,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以形成一種和諧的人文氛圍。
      
      不難看出,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儒家是輕自己而重他人,輕個人而重群體,反分裂而重和諧的,表現出很明顯的利他性、群體性和和諧型,這種對群體與和諧的強調甚至要求犧牲個人利益,這也是儒家道德思想近代以來屢遭詬病的原因。一些西方自由主義者視其為中國民主建設的最大障礙。
      
      3·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內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和諧”仍舊是儒家強調的核心思想。儒家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諧一致。因此,人必須學會尊重自然,愛惜自然。把人類放在大自然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在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上,儒家提出“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則。“正德”首先是指天地“生生之大德”,即是天地生養萬物之道。這種天地的大德與人的善良的“仁”性是相通的,而人的“仁”性表現于外,就是“親親”、“仁民”、“愛物”.孔教倫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愛”,以這種仁愛之心去對待萬物,就能涵潤萬物,促進萬物的生長。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生,使人民各得其養,這便是儒家“正德”的真實表現。“利用”是在“正德”的基礎上的“利用”,即從仁愛之心出發,對萬物“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符合道德原則的“利用”,這樣既有利于人類的存續,也有利于自然萬物的生命。
      
      儒家這種從愛人到愛物,天不違人,人不違天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主張,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珍惜上升到人們道德要求的最高層次,對于現代社會中,改善人和自然的關系有積極的意義。
      
      二、現代社會面臨的道德危機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今天的中國面臨的最大和最根本的危機是道德危機,遑論這種看法夠不夠科學,但至少也道出了當代知識分子對當前中國道德現狀的擔憂。因為我們確實無法忽視這樣一個最直觀的事實: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真貪官、假文憑、假冒偽劣商品出產地。每次官民沖突、每座樓房垮塌、每個環境災難背后無不暴露出巨大的道德虧空。而且,整個社會道德赤字與壞賬還在加速積累。最近,各種群體性事件的密集爆發,說明中國已經到了要為這種道德虧空付出代價的時期,如果繼續忽視道德問題,整個社會都要為此付出更為巨大的代價。
      
      其實,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在正在為道德與信仰的淪喪埋單。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世界性的環境與能源問題、跨境毒品交易、國際恐怖主義、局部武裝沖突等,都在觀照人類的貪婪與自私,折射人類的文化與信仰危機。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體系,在市場經濟的初期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但如今其缺陷越來越不容忽視。
      
      尤其是在中國,權利觀念還沒有深人到人們的潛意識中,但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人們又急于脫離傳統文化的束縛,盡管短期之內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短短三十年間,中國的道德危機問題就已經積累到了一觸即發的境地。
      
      社會道德體系的崩潰、文化的庸俗化、信仰空虛問題等等,無不促使我們對現代與傳統道德文化的關系進行反思。通過討論西方現代性的框架,一些學者指出:自由、民主、科學等現代觀念,雖說是西方現代文明的重要內涵,但也只是現代文明的外殼,是美好生活的外在條件,并非美好生活本身。而要使現代文明成為一個偉大的、普世的、有價值訴求的文明體系,決定美好生活的本質性的東西就需要這些外殼所包裹著的內容,即古代的德行。
      
      三、儒家道德思想對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啟發面對現代性進程中的道德問題,不僅是中國人,一些西方學者也開始重新重視,并積極思考儒家文化的價值。我們已不能再簡單的認為現代性的就是西方的,雖然說儒家道德思想中有些因素障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但是,其中有很多優秀的成分是值得我們吸收進現代道德建設之中的,也可以為解決現代性的道德難題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儒家德育思想中有豐富的修身養性內容,如果引入到現代德育思想中,將對在現代性背景下,人的孤獨和無意義感的泛濫起到改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實用價值與生命價值的位置發生了結構性的逆轉,人的價值立足點越來越傾向于追求快樂,躲避痛苦的“自然天性”.沒有了固定、永恒、神圣的東西,剩下的只有眼前、當下、瞬間。人的生命表現出炫麗而孤獨,匆忙而無意義的狀態。儒家德育思想提倡的對超越型人格的追求和修身養性的方法和內容。正好可以促使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之余審視自我,修養性情,尋求人生真正意義與價值。
      
      其次,儒家倫理思想具有重他人、重群體的特性。若能發揮得當,將可能為糾正極端個人主義的偏頗,成就更為合理的人際關系和人與環境的關系提供有益的借鑒。“個人主義”是西方古典自由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石,也是現代性的重要內容。正如西方后現代主義者在對現代性的反省中所指出的:幾乎所有現代性的解釋者都強調個人主義的中心地位,因為“現代性不是把社會或共同體看成首要的東西,‘個人’只是社會的產品,僅僅擁有有限的自主性;而是把社會理解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自愿地結合到一起的獨立的個人的聚合體。
      
      當然,現代性也不得不承認個人的一些關系,尤其是與其父母的關系的重要性。但她只把這些關系當作例外看待。作為一種理想,人們一直強調的是個人獨立于他人的重要性。”應當說,個人主義的興起確實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個人主義的極端化,卻給現代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明顯的就是人們對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不再顧忌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不僅導致了人與人關系的緊張,而且也導致了人與環境關系的緊張。而儒家以“仁”為中心,推己及人的道德體系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若能貫徹到現代德育思想中去,則對于彌補個人主義的缺陷即使不是全面的,也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把“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基本道德規范引入到當前的德育思想中去。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被我們當做絆腳石丟掉。人們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越來越迷失,越來越重利益而輕價值,重利潤而輕誠信。“毒奶粉”、“假疫苗”、“樓歪歪”,暴力拆遷等,無不折射出人們價值理想的失落和誠信的缺失。
      
      面對這種狀況,積極借鑒儒家優秀的德育成果,培養人們的“仁愛、禮儀、誠信”等良好的道德素養是顯得尤其必要。
      
      結論
      
      儒家道德思想對于當前道德建設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貫徹。
      
      在未遭遇現實的情況之下,理論總是完美的。但一些思想觀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再加上現實條件的消極作用,我們很難短期內把人們的功利思想、實用思想等撇清,然后再把“仁”、“義”、“禮”、“智”、“信”等一股腦植入到人的思維中。
      
      所以,我們所能做到的一是教育、宣傳,二是通過體制的完善進行規整。兩者都很重要,都值得有良知、已經醒悟的人們去踐行。
      
      參考文獻:
      
      [1]曾子。大學[M].
      
      論語。陽貨[M]
      
      鄭杭生,江立華。論中國古代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7)
      
      格里芬編、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相關文章:

    儒家孝倫理及其當代價值08-17

    淺談《禮記·樂記》體現的儒家樂教思想及其當代意義08-18

    儒家德治思想內涵論文及其實踐意義08-05

    談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08-05

    論先秦儒家的主體人格思想及其現實意蘊08-05

    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08-05

    淺析墨子思想及其現代價值08-05

    儒家思想的作文07-26

    淺談漢唐法律儒家化08-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综合v日本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