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目送》有感1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我的父母已過五十歲,也變漸漸蒼老了。一篇文章這樣說道:如果你的.父母吃東西的口味變淡了或變咸了,吃飯時總是吞吞吐吐,慢悠悠的;走路時腳步似乎抬不起來似的,走的比蝸牛還慢,若你叫她快點走,但是她已做不到了;一天中,父母好像總在看電視,若無其事的看,津津有味的看,卻不愿意出去散步;你大聲叫道她:媽!可是她失蹤很遲鈍,仿佛聽不到。如果你疑惑,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他們老了......
小時候,我總是喊著“媽媽!”,“媽媽!”在那時候,我想,我長大以后肯定會永遠這樣叫媽媽,而不是媽。但是現在長大后,不知為什么,心中便漸漸浮現了“媽”這個字,或許是太幼稚了,所以改口,又或許是媽媽老了。
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也許自己的兒女對父母漠漠關心,但其實父母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東西,而是陪伴,哪怕是一小會兒,也安心得多。有時我們會不自覺的說“你怎么這么慢啊,老太婆。”但哪怕是一句小小的怨言,在常人看來會有點生氣,但是父母缺為這句話而開心,便笑起來。她已經沒有意識再去判斷這句話是好是壞,只覺得子女這樣說道很開心。可見我們平常不多與父母說說話。
其實我常常會發現,相對朋友而言,我們對父母很不耐煩,總是牢騷道,其實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是極其少的,回頭想想,我對爸爸媽媽的態度實在是惡劣,后來會漸漸發現,越親的人就越傷害得深。但是為什么呢?我們是否應該改過自新,多找時間陪父母,用短暫的時光陪他們走完幸福的旅程。盡管有時她會兇兩句,但是請不要在意。他們是愛你的,是永遠比你當成自己的生命的人。
我會好好愛你們的。
讀《目送》有感2
我遲遲不敢下筆,很想寫一點自己的感悟又猶豫該不該這樣寫。心里仿佛有一塊大石頭一般沉重,原因是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我很欣賞她的率真、真性情。給她的評論看來看去都是非常好的,不想我粗鄙的文字玷污了這本書······寫得爛別怪我,只要知道龍應臺本人比我寫的好無數倍就行了!
母子之間的隔膜仿佛是天成的,透著一股傷感的'悲哀,你與他總是那么不對格,透著不協調。你總是保留自己的意見,包容著他,朝著他的方向向他示意,他卻總把你推開。你想要進入他那同樣波濤洶涌的世界,卻總有一道堅硬的門擋著,這扇門可以讓很多人進,卻唯獨你。我明白這是你心中的一個痛,一個作為母親的無奈。
愛的人,總會漸漸變老,你想要抓住她的音容挽住她的相貌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底部有孔的水杯,水一直滴一直滴,總有一天會流盡。記憶會慢慢地慢慢地褪色,逐漸化為一張白紙。龍應臺看著母親一步步走入老朽,總體上她是平靜安然的,因為,她明白,這是生命,這是法則。
龍應臺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她的孝,當父母老了,他們會一遍遍地重復同樣的問題,可能日復一日地問,問到你煩躁不已,到那時會有幾個人能夠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日復一日地陪他們重復同樣的話?這樣的人可以說很少但我看到龍應臺做到了,我想這是她寫作的根本,一個連孝心都沒有的人你能指望他能寫出什么呢?我一直相信“百善孝為先”。
在《目送》這本書里更多的是她的生活,一時的隨性而想、感悟,有一種自由灑脫的感覺。
【讀《目送》有感】相關文章:
讀目送有感08-23
2022讀《目送》有感04-12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4-02
【精】讀《目送》有感09-09
【薦】讀目送有感09-19
讀《目送》有感(精選15篇)06-30
讀了《目送》有感02-15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精選18篇)08-30
讀《目送》有感15篇(優選)08-12
讀目送有感15篇(薦)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