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
足跡,我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讓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啟迪。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征著理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理想出發,并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么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并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面對。
讀《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感覺是在一個夢境之中,但這個夢有時那么地真實;不知道它具體告訴我們什么,但又在無形中與我們的心靈深處相契合。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學的意蘊所觸動,也是因為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覺得像現實中的自己。
《十八歲出門遠行》,雖然是一本書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看到了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
我們同是年少瘋狂:一個,十八歲時便一個人背起行囊;另一個,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獨自闖蕩世界,想來自由快樂,實則不然。外面的世界變幻莫測,有冷有暖。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經歷雖與十八歲的主人公的遠行有所不同,但這讓我對《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有了理解和共鳴。
旅行的一開始我們總是滿腔熱血。
當知道了可以去遠行時,十八歲的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也終于擺脫了家里”做這個“”練那個“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隨便玩手機啦“”我可以離開爸媽的嘮叨遠走高飛了“”爸爸媽媽,bye——bye“……各種快樂已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了。而爸爸媽媽他們是一夜未眠,擔心焦慮,一大早還留給我一個條子,千叮嚀萬囑咐一些”小兒科“的話: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不要答應陌生人帶東西回大陸、不要在刷卡時讓人看見密碼……
盡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礙,但仍我們熱情洋溢的去沖破,興奮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綿綿無盡頭,雖覺得前方有旅店的幾率越來越小,但小說中的`青年仍”沒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樣,在出發去香港的機場里,的確發生了一件令我焦慮的事。我在機場里遇見了同學,便將行李及放著手機的包包統統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學那兒”串門“。當我回到出入境辦理的門前時爸爸不見了。這下我著急了,沒了命似的打電話,跑來跑去,驀然回首,老爸卻在,面館飯桌旁。但當這一小風波過去后,我還不是雄赳赳氣昂昂地進軍登機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禮貌“還不是當了耳旁風,有什么好猶豫、害怕的!
也許這就是青春的沸騰與澎湃。年少的我們在瘋狂時,什么都阻擋不了我們的前進的腳步。青春無退縮!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相關文章:
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02-21
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17篇12-27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12篇02-15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12篇)02-15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后感02-01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9-14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9-14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1-07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3-30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