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1
最近看了一本于潔老師寫的書叫《我就想做班主任》,書中沒有長篇大論的道理,有的是一名一線班主任對班級事務點點滴滴的回憶,這些回憶喚起我對我第一批學生們的想念。
書中第一章寫的是我為什么要做班主任,原因對于作者來說有家風的傳承、自己老師的影響和自我的堅持,回想自己為什么相當一名班主任呢?我自己認為是機緣巧合可能又是命中注定,因為我不是師范專業出身,剛畢業的我進入互聯網企業上班,因為一些原因回到自己的家鄉,機緣巧合下當了一名小學教師,我想既然投身這個行業,那就要做好,剛開始當班主任完全是因為工資高,但是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我有過像放棄、有過哭泣、有過開心和驕傲,當班主任的一年是我目前人生道路上最精彩豐富的一年,命中注定讓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職業,用于潔老師的一句話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來形容一年的心路恰到好處。
在于潔老師書中看到了很多優秀老師們講述自己的班級故事,比如有從“被當老師”到“愛當老師”的錢桂琴老師,她談到老師最幸福的.事不僅是讀書成績好的學生,還有就是成績不好多年后他們的變化,看到自己的學生在某一方面閃閃發光,被自己的學生和家長認可,讓自己充滿幸福感;還有心有宏觀大格局,腳踏實地做教育的程宏衍老師,他談了老師不能做的四粗:“粗心、粗糙、粗暴、粗魯”,還談到他一生為師做的做自豪的三件事“一是工作期間從來沒有歧視過任何一個學生,二是對待家長都是平等的,從來不歧視,三是我舍得在教育教學上花時間、精力、智慧。”老師我學生的榜樣,一言一行都是被學生所模仿的,我們身為班主任是除了學生父母和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人,我們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先要求好自己。
身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我漫漫教師的道路上,我會盡力爭取自己所喜歡的職業,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堅持自己想當一名學生喜歡的班主任的初心,砥礪前行,在未來回顧職業生涯的道路上可以充滿驕傲和自豪。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2
在暑假放假前我在學校借了于潔老師的《我就想做班主任》這本書,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打開書,認真的閱讀起來。這本書是于潔老師多年的班主任還要繼續做班主任的回答。她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下自己的教育思考。這份態度、這份堅持,這份篤定,這份幸福,震撼人心。
這本書用樸素,溫情的文字記錄了班主任老師應關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教師的修煉。從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敘事中,我仿佛看到一位飽含深情又充滿智慧的教師,守著三尺講臺,守著為人師者期待花開之心,與學生一起歡笑,共同成長。
在于潔的書中,我學到了:
用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日常
于潔老師說:若想當好班主任,應該用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日常。她用30年只堅持了一件事情——寫教育日志,不光是將期末評語寫成信,孩子們有了進步她也會寫,學生們遇到了心理問題她也寫,累計寫出來的文字以百萬計算。她在用簡單的溝通方式對待她的孩子們。生活無新事,我們依然要從中尋找詩意,她通過日志走近學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幫助學生。這點讓我十分欽佩。
用對待事業的態度對待工作
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骨感,是新教師首先要面對的的挫折。但當孩子因我的眼神而坐姿端正,因我的談話而成績上升;因我的關心而關心他人……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滿足,這正是于潔老師說的班主任度人,也度己。教師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工作崗位,無論是“被當還是愛當”,都應該用對事業的態度對待工作。
用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教育
于潔老師說:“教育的態度就是生活的態度!闭菍τ谏畹膼圩屗3謹凳耆缫蝗盏'對教育的愛。這種愛是既愛生活的詩意又愛生活的茍且;這種愛是既保持對教育的理想又保持對現實的承認;這種愛既是對所教學科的尊重,又是對學生全身心的愛護,你在你的一畝三分地上播了什么種子,自然也就能收獲什么。
看完這本書,我猛然驚醒,我呢?我也想做班主任,我還想做好班主任。有喜有憂,有笑有淚,但也有花也有實,有香有色。學習于潔老師的睿智,爭取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3
夏風吹走了往日的喧囂,喝一杯茶,讀一本書,感受生活的寧靜和美好。
這個暑假在王春香老師的精心帶領和組織下,我有幸和一批熱愛教育又有不同教育風格的老班主任同行,參加“共度一本書”活動,成長很迅速。本期我們在王妍妍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共讀了于潔老師的《我就想做班主任》這本書的第一輯:《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的前一部分中有一句話,于潔老師這樣寫到“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我使想到了教育家提倡的“共情理解”。共情,是一個班主任的最大智慧。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能夠想象自己置身于對方處境,并體會對方感受的能力。它被認為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之一。共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教師既要“感同身受”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的問題,又不要忘記自己做為教師的身份,使學生體會到一種尊重、體貼和善解人意的關注,向學生提供一個感情宣泄和釋放緊張與壓力的機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
一個班級60多名學生,恰如一棵棵幼苗,需要班主任去耐心呵護、照顧,為他們營造一個春天般的成長氛圍。我理解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孩子代表著未來的全部希望,這讓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為此我積極摸索班級管理之道,用“共情理解”作為紐帶架起新型師生關系。我覺得要做到共情理解,必須做到“五心”:
1、用愛心呵護每位學生的自信與自尊。
2、用童心走進每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3、用細心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與變化。
4、用耐心期待每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5、用真心對待每位學生的真誠和善意。
一個良好的班級應該是充滿生機和動力的,班主任應理解學生的讀書生活應該是快樂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的、信任的,做班主任是幸福的。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4
手機自帶的閱讀軟件很少打開過,也一直都認為,優秀的專業的經典的書籍,應該是紙質的,是在寧靜如許的夜晚坐在床頭讀的,或者是某個清晨午后坐在書桌前邊看邊寫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同事說,她手機上看了很多的專業書籍。我才覺得,或許,我也可以稍稍轉變一下我的思維?
就這么嘗試著,打開了閱讀軟件,看到了這本書《我就想做班主任》。
這書名,帶著執拗的熱愛,讓我一眼難忘。再看作者——于潔,神奇的網絡讓我知道了她:江蘇昆山花橋集善中學教師,全國知名班主任。20xx年江蘇教育十大年度人物,20xx年獲得”全國模范教師”,20xx年獲得”感動江蘇教育人物——20xx最美班主任”稱號。30年間,她用45萬字詮釋了班主任最美的樣子,出版《我就想做班主任》《草尖上的露珠》《教育如此美好》等。而這本書封皮上,更有“朱永新、李鎮西、周國平”傾情推薦字樣;翻開序章,更有朱永新老師親做的序,稱于老師“是新教育理念的探路者、實踐者”,說于老師的文字“不是用筆書寫的,而是用生命記錄的”。我可以孤陋寡聞,但不能不相信這些大師的眼光,所以決定把這本偶然翻得的書好好讀一讀。
溫柔的沉靜的、娓娓道來的細膩語調和情感,一個個生動感人的小故事,讓我第一次有了廢寢忘食讀專業類電子書籍體驗:連續兩個晚上收拾好孩子之后,一讀讀到下夜半,完成了第一輪閱讀。讀完感慨萬千卻難述一字。
只在不久之后,無形中在緊張的.期末復習和孩子生病住院的兩頭奔忙里,放棄了浮躁,平和了心靜。沒想到,孩子們最終竟然考出整個三年級以來最好的成績,完成了他們自身飛躍性的提升,也完成了我三上入學時給自己定下的教學業績目標。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很大程度上,我覺得,是于老師給的。
暑假來鄭,趁娃睡著,再一次細細品讀《我就想做班主任》,依然沒辦法不愛她,不佩服她。這本書歸結起來,我讀到的教育者當有的幾個詞:共情,平和,堅持。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5
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9021年,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類心靈雞湯、干貨,各種大神的推薦課程。各類培訓手段日新月異:網絡云課程、在線訓練營、學習社群、碎片化學習。各類繁花似錦的知識和學習手段似乎都在預示著,只要你想,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知識,成為大師、大神。而實際情況是否這樣呢?答案顯然是否定!
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似乎都陷入了一種知識焦慮狀態,我們想學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想嘗試各種新的方法,于是,我們報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有考資格證,有學習辦公軟件的,有學習思維導圖的,有訓練寫作能力的每年我們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留戀各類培訓班、訓練營,但往往我們堅持不到最后,或者說堅持到了最后,卻發現學習到內容不知如何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于是,知識僅僅是知識,技能也僅僅是技能,不能產生任何的實際效應。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的前言和引言部分,作者為我們詳細分析了這些問題,為什么我們學不下去?為什么學習到知識、技能應用不了?為什么會有學習無用論?究其根本,在于我們缺乏使學習有用的能力。那么如何讓自己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呢?
首先,要對讀書進行分類,明確自己的目的,然后選擇不同的'書,并使用不同的讀法。
如致用類書籍不用在乎是否讀完,而是要理清作者的邏輯、知識脈絡,拆為己用,聯系個人經驗加以應用。關鍵在于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小說或詩集,正讀、跳讀無所謂,懂或不懂也無影響,主要在于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過程。
其次,不讓自己掉入偽學習的坑中。
常見的4類偽學習有:1、追逐各類干貨;2、追捧各類大神;3、崇拜各種新知;4、沉迷于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
最后,要深入學習拆書法,將學到的知識拆為己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6
這本書介紹了于老師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而這段歷程,讓她明白了孩子在成長期間可能會經歷的所有苦痛:
她幼時得過軟骨病,遭受過別人的攻訐嘲笑,所以她能明白學生的自卑,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丁點因由,能及時撫慰勸導孩子不經意間流露的脆弱情緒。
她幼年喪母,與父親和祖母生活,所以能懂得那些因為家庭原因缺失父愛與母愛的孩子,在做班主任時做到閉口不談卻又悄悄愛護。
11歲時繼母出現,繼母對她的厭棄、父親的'軟弱,這樣的經歷讓她知道有些家庭無奈的狀況,知道有些學生成績差,行為習慣差的根由,知道對一些怨婦或者暴父、懶父、賭父無法指望,所以她關心這些孩子的吃喝,以一個親人的身份讓孩子們得到寧靜與安慰。
她讀書的時候文理偏科,也曾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討厭那門功課,所以她能明白,在未成年的時候,一切的變化都有可能。
19歲時相依為命的祖母去世,那種孤獨和傷痛,讓她理解那些失去親人的學生,知道他們定會有一段時間,對世界充滿了恐慌與不確定,會在精神上四處尋找停歇的港灣,或許從網絡,從戀人,從某個陌生人那里。所以面對這些問題,她不急不躁,以知心友人的身份和孩子們溝通情緒、堅定心性。
而50多歲的繼母因病去世前的懺悔,和于老師最終選擇的原諒,也讓她比同齡人具備了更寬闊的胸襟,讓她能夠站到學生的立場去感受他們內心的酸楚。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愿意在大雨來臨時,幫別人撐起一把傘。于老師說“共情,是一個班主任的最大智慧。”她把在苦難中制作出的這把傘,幾乎全部舉到學生的頭上,印象最深的不僅是她和孩子們一起包餛飩,給親情缺失的單親孩子以撫慰;也不僅是她為一個天天遲到的孩子買了兩年早飯;更是她對千百招數都用盡依然無能為力的孩子說,“從現在開始,你就是我的兒子了”。從此一路以一個母親的心態護著那個孩子成長成才。
在于老師的身上,我明白,教育理論上“關愛孩子”幾個字,不是空洞的幾個漢字,不是抓著學生死命學習自認為對他的好,不是偶爾那么三言兩語感動了自己的幾句安慰,那是從心而來的、以學生本心需求為出發點的真正的愛。我需要蘋果,你卻給我香蕉,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我感動。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7
讀書摘要
誰人背后無人說,皇帝背后都會被人說。要沉得住氣,走好自己的路。
要把任務當成問題去研究,這樣才能有樂趣。
就算當年再怎么不懂事,怎么難教,學生一定會有懂事的那一天。這是一個老師必須堅定的信念。所以在教的時候,可以篤定一些,不要焦躁。
我非常建議老師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文字記錄,這不僅僅是萬一將來出了什么事情是對自己的一個保護,更是一個教師應盡的本職。要做一個有痕跡的老師。
要認識教育的本質。首先是喚醒,解放無知,轉向愛和善、健康、智慧。
我們的教育強調“兒童立場”,也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這一點上,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把教育學生變成研究學生,把單一枯燥的`口頭教育變成采取有效的實際行動,最重要的是用一顆平靜的真誠的善良的心去真正地接納一個學生、愛一個學生,這是我們每個班主任老師走進學生內心的必由之路。
讀書心得
1、莫要給學生貼標簽,因為貼上標簽后我們就很難關注到學生的動態變化,從而失去在萌芽狀態扼殺問題的機會。
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他是變好還是變壞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但被標簽一葉障目的老師常常會忽略掉這些蹤跡,直到問題爆發才會匆匆處理,暴力壓制,效果甚微。
昨日提到把每一天作為教育的第一天,這里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事不對人,只從學生所做的這件事上來決定對學生的態度,不因他過往表現如何,成績好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教育的公平。
學生最厭惡的是“偏心”的老師,不斷翻舊帳的老師,但我們每個老師都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只能日日在心中提醒自己,警示自己,注意教育的公平。
2、養成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把今天發生的事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我們會真正靜下心來客觀看待這件事,憤怒的情緒會漸漸散去,回歸理性思考,于是就能有更多的解決途徑。而且,將每一次的經驗記錄下來,而后再次遇到這類問題,就能有一個經驗的比照。
【我就想做班主任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想做畫家08-03
我想做的事作文03-12
我想做畫家作文04-02
我想做畫家(集合)08-04
我想做畫家【通用】08-04
我想做醫生作文06-05
我想做只小鳥作文03-07
我想做發明家08-03
我想做科學家08-03
我想做這樣的人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