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后感1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郁。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對象,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鐵生愛上了這里,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里,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里終日思考著生與死,他說:“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么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著時間的沉淀,他終于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爾說過:“讓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著自己的意愿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著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著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么?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后感2
高一的時候在課本中學習了《我與地壇》的前倆段。利用課后的時間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讀完之后我感觸頗深。
文中的前兩段講的是作者和的心路歷程,以及重新對人生的認識。通過對地壇的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母愛。
文章的前面就不寫了,談談我讀完后面的感想吧。后面主要是寫作者在地壇的見聞。比如地壇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個小女孩。這是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個人在地上揀那種一簇簇細而稠密的黃花,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可愛。然而另作者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弱智。作者心中充滿了驚訝,事情竟然會是這樣。但此時的作者心里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雖然這個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誰想過,沒有了壞的一面,那些善良與崇高又從何體現。所以,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么公平與不公平的。
在最后一段,作者則寫了自己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達的心胸。也讓我覺得: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愛,不要等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運行規律,是無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
《我與地壇》讀后感3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拘束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于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著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隱藏著無盡的生氣。我想,人生也猶如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終他最終想通了:死是一個必定會降落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涵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涵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謝。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生疏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經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氣是什么,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或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后感4
說實話,讀過汪曾祺散文的輕逸瀟灑,讀過梭羅散文的自然空廓,讀過林清玄散文的空靈明澈,卻從未讀過史鐵生那般的痛苦中尋求解脫的掙扎。那么痛,又那么輕,像生命一樣。痛苦中,輕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間。輕盈里,卻藏滿了屬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壓彎,重到靈魂都要破碎,重到親手將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為你而歡呼和嗟嘆。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壇里有作者對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過這荒蕪的.園子,四百年的時光,卻未曾讓這園子衰敗。我想正是這匆匆過客們的生命印記賦予這座人類文明的產物能夠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這里來過一對中年夫妻,園子看著他們由中年步入晚年,見證歲月流逝。這里來過一對兄妹,感情那么深厚,卻抵不過一句命運,將愛變得那么難那么難,背負著世人的指指點點,哥哥將癡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脈里鼓動的親情,抱起生命里那一份沉重。這里來過一對母子,那是四年來好多好多個太陽落下的日子,母親滿懷焦灼地尋找著自己的兒子,找到了便在樹影下看兩眼然后轉身離去,找不到便仍然獨自憂心和害怕,而她的兒子正看著日影為殘缺不全的身軀而疼痛不已,他們的目光追隨著不知誰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陰影籠罩著他們。
在這里,在地壇,在這樣一個荒蕪卻沒有衰敗的園子里,命運的齒輪推著平凡的人們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么濃烈,讓每個人都透不過氣來。
史鐵生在地壇里絮絮寫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掙扎的歷程,似乎滿滿都是陰霾。可光明依然從黑暗的夾縫中透過,刺痛人們的雙眼。
“先別死,再活著試試看”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或許接受命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或許接受苦難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來人間走一趟,就是將酸甜苦辣咸都嘗遍。
史鐵生將所有苦難寫成命運對他的修煉,其間有萬千苦楚,他卻掙扎著學會安然接受,然后再將平淡日子里的思考寫成文字,為這個紛擾的世界留下一點哲思,留下一點痕跡,然后再如一滴水匯入大海一般,消失在這廣袤的世間。
這其中我最愛那篇《好運設計》。作者用一整篇文章去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生。一個人生來榮華富貴、身體健康、天賦異稟,直到成人都順風順水。似乎他應該是最滿足于現狀最滿足于自己的一個人。但我們不禁要想,一個人若事事如意事事順遂,從未遇到苦難,也從未遇到挫折,那他究竟因何成材?即便他已成材,志得意滿無所求之人,又如何擁有進取心再往前沖往前跑向前看?又怎么會有進一步的成就。似乎人生總要有苦難。可是擁有諸多苦難的人生又怎能算作“走了好運”?那么“好運設計”似乎又變成了一紙空文?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離,不能沒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時失去了距離便一時沒有了路途,一時沒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時失去了興致和活力,那樣我們勢必要前功盡棄,那道陰影必會不失時機地又用無聊、用乏味、用膩煩和麻木來糾纏你,來惡心你”
然而作者告訴我們,要有“距離”。萬事萬物,都不可過滿,始終保持一段與“夢想”的“距離”。距離產生追尋,距離讓我們渴望靠近,渴望讓我們勇敢地去奮斗,奮斗不息讓我們的人生擁有非凡的意義。
在這樣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里,我們背負著希望、壓力、挫折、苦難、比拼、榮譽……
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淖,讓我們失去掙扎的力氣,甘心沉淪。然而《我與地壇》告訴我們,苦難不可避免,正是因為苦難,所以我們擁有了與夢想的“距離”,也擁有了追逐與改變的勇氣。
《我與地壇》讀后感5
地壇是史鐵生先生常去的地方,也是如今的地壇公園,那里有鎮靜的古柏,有茂盛的野草荒藤,有歷經滄桑的古殿以及蒼幽的祭壇。而這樣荒蕪的環境,往往使人陷入沉思。
正處于最狂妄的年齡卻雙腿癱瘓的史鐵生,命運似乎對他不公,只留給它恨與怨,于是,地壇成了他每日消遣的場所、成長的搖籃。苦悶的青年看到了偉大的母愛,那時的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凌亂的車轍之后,有母親踏過無數的腳印。兒女的痛苦會雙倍地加在母親身上,船兒無懼地向前航行,卻從不回頭看看堅強的護盾,令人心酸。所以,敬畏母愛,珍惜親情,懂得感恩!
作者在開頭就點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確,海德格爾說過:人總是向死而生,生只是過程,死才是人生的結果。即使上帝限制了作者身體上的自由,但他有著享受生這一過程的靈魂,我想,這就是作者能看出人生的'真諦的原因吧。
命運帶給了史鐵生先生沉重的一擊,但他意識到:上帝的不公是不可改變的,它也造就了世上丑與美、智與愚的區分。于是,為了活著,他選擇了寫作的方式,看清生死的他,走著常人都走的路,卻活在最超然的境界中,更無需與同行搶購題材,因為在他的眼中,萬物皆為題材。
文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坐得離舞臺太近了。”閱歷不足的我,對這句話有種似懂非懂的理解——有的演員為激情投入于自己的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他的欲望),而懂得欣賞的觀眾將兩者分的很清楚。有的演員僅僅成為這個角色的軀殼,離得更近的觀眾無奈地看得清他呆板的表演。人生也是如此,作為人質的我們為自己的欲望而表演,若屈服于痛苦,命運將對你作出無法實現欲望的處決,而別人則是我們生命中的觀眾,與我們關系的遠近能看出我們為欲望的所做,他們是我們人生的成長路上的陪伴。
史鐵生先生是不幸的,他比健全的人缺少了應有的身體的自由。他更是幸運的,他從這份缺失里又找到了靈魂的自由。即使祭壇的嗩吶聲是每個人的結果,但看淡死亡享受生命的人生,讓墳墓也有靈魂。
《我與地壇》讀后感6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它的文字在樸實中飽含著深邃的情感。文章對生活的感悟,對現代親情的謳歌,可以說真真切切讓我們感動。讀《我與地壇》,你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呢,下面是我的《我與地壇》讀后感。
讀《我與地壇》,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史鐵生描寫自己母親的那部分。作者說,他有一個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他年紀輕輕便痛失雙腿,這個經歷曾讓他如雷轟頂。但是正如《我與地壇》中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在作者深處荒園,一個人面對破瓦殘轉時,是深愛他的母親,希望求著蒼天使自己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他是幸運的。偉大的母愛讓人動容。
值得慶幸的是,作者最終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堅強的挺了過來。但遺憾的是,當他發表第一篇文章,想與母親分享快樂時,他的.母親卻已經不在人世了。《我與地壇》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上學時,母親每天早起為我燒早飯、在我難受失落時,陪伴我走出陰影、教會我很多人生的道理。而我總是任性,對母親大呼小叫。就像作者所說,很多事情失去后才知珍惜。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就要對他們好一點,給他們洗洗腳、捶捶背。《我與地壇》中作者多次問自己:"我為什么要活著?"我想說:為了自己的親人,為了自己未曾盡完的責任。活著,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
《我與地壇》讀后感7
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應試教育填鴨式的學習模式只讓我知道他是個因病截肢不幸的人。再次邂逅史鐵生,已是而立之年。當初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少年,已經是個油膩大叔。倉皇應對著生活的考驗和刁難,時而激情時而疲倦,時而在與人對標中自艾自怨。
也想像史鐵生一樣,一個人,一段時間,自在地漫游在一個園子里,想想生命的長度和深度,想想價值的維度和厚度,想想跨不過去的坎過不去的關,想想耿耿于懷念念不忘的是是非非,想想曾經的奮斗今天的收獲,想想現在的方位明天的路。而后,看看周遭的世界和自然的賜予,看看喜萬家燈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為兒子撐起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著寫著,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茍炒菜時的'身影,她彎著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著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欲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沖,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
《我與地壇》讀后感8
我讀過許多書,而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對我來說非常特別的書,或者說的做好的書。那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這本書講了作者雙腿癱瘓后,心情十分失落,就搖著輪椅進入了家附近的地壇。也就是從那天開始,他就和上下班一樣,別人上班他就搖著輪椅進入,別人下班他便搖著輪椅回家,不論嚴寒或酷暑。
后來,他的母親便鼓勵他寫作,他便認真的寫了起來。母親愛花,可自從他的雙腿癱瘓后,種的.花全死了……
他寫過許多的小說,可是都沒有出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寫的小說終于獲獎了,可是他的母親卻已經不在了,如果她在,一定會非常高興的。自此以后作者開始走好運。但是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身體缺什么就最想要什么,他想踢足球,打籃球和游泳……其中最想做的是田徑。
讀完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人在遇到困或者人體殘疾后,不能退縮,不能被困難打倒,而要向著光明的未來繼續前進。因為說不定什么時候努力著你就成功了!
《我與地壇》讀后感9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后感10
《我與地壇》這一本書說的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以及生與死的理念。
史鐵生來到地壇已經十幾年了,他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一對老夫婦,一個愛唱歌的青年,一個弱智的美麗的小女孩,一個絕望的長跑冠軍。老夫婦令人羨慕,他們有個終身的依靠。愛唱歌的青年可能已經考上了一個音樂學校。小女孩令作者思考了許多:人是不可能完美的,如果世界上沒有苦難,就凸顯不出美好的可貴,兩樣美好的東西不會并存,如果世界上只有健康、漂亮、聰慧、高尚,那么這個世界上將會是一潭死水。這個可憐的`長跑冠軍的命運就十分的不公,一年比一年進步,不被打敗,而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作者又想到了自己,他在地壇公園見到的事物給了他許多啟示。在他母親去世之后,他常后悔自己為什么當初要躲著不被母親發現,還要讓母親受那么多的苦,他常認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然而母親才是。從那起作者就是為了寫作而活,而不是為活著而寫作,這樣他就不會為以后而恐慌擔憂了,因為死是必然的事,死了之后還是會變成另一個我為單位的人繼續活,這樣循環往復,而不是結束。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實事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活著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告訴我們不用擔心死的問題,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定不要留下終生的遺憾。
《我與地壇》讀后感11
永懷希望,未來可期
滴答的雨聲環繞在耳邊,又是一個星期天,我和往常一樣走進書房,但這次我并沒有拿出作業,我站到書架前,翻找出了一本我還未看過的書——《我與地壇》。我坐在椅子上,看著書的深藍色外殼就讓我有種憂郁的感覺,翻開來,饒有興致地看起來……
史鐵生先生以殘疾之軀度過了充實的一生,這本書中包含著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贊美,文章沒有一字多余,表達著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也沖擊著讀者的內心。
從古至今,許多詩人,文人見景生情,之前的人,事,物總是能勾起人們隱藏在內心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的記憶。一座廢棄的古園,也就是地壇就勾起了作者許多年前那段痛苦而又不失美好的回憶。“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周圍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他雙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只能一天到晚看著地壇來來往往的人群,即使是如此,他都能看到世界萬物的生機勃勃,從而不讓自己一直沉浸在受傷的痛苦中,可現在的我們,才十幾歲的年紀就逐漸喪失了觀察美的能力,遇到一點挫折,不是想著怎么跨越,而是想著怎么逃避,躲在安全區里,不愿意嘗試新事物,可教書近二十年的老師都會趁著放暑假去學習一門新技能,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自己嗎?
文章中不僅有對自己觀察到的地壇人們的生活,還特別繪制了母親的`形象,可見作者的母親對他的影響之深。
“我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也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點安慰。”在他最悲傷,壓抑的那段時間,母親一直陪在他身旁,給予他繼續努力活下去的希望,讓他因傷痛而封閉,堅硬的內心重新打開并柔軟起來,好像她就是來完成這一任務的,最后悄無聲息地走了。母親是人們一生中極其重要的角色,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又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任,還要包容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不懂事,始終將子女放在首位,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中。我們應慶幸,我們仍有機會去彌補,去盡孝。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魄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希望還是無限之問。”文章到此結束,留下屬于讀者的思考。作者在地壇中見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給予作者鼓勵和感動,使作者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并支撐他走到現在。
我們大家都是普通人,未來有無限種可能,現在面對的所有的挫折與困難都是在為你的未來鋪路,我們不應該被它們打倒,勇敢地面對,積極地解決,未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的你。心中永懷希望,未來可期。
《我與地壇》讀后感12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沖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里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著的.意義”。在這里,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后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升華,進行對于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于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著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里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于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于史鐵生來說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里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于生命認知的升華。這里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我與地壇》讀后感13
閱讀完本書用時3小時23分鐘。
很多人在推薦此書時說的話大多是“如果你覺得生活太苦了”或者是“你覺得無法堅持下去,讀這本書”。
我卻在讀完之后,覺得沒有任何鼓勵作用,也許是現在短視頻里面的滿是雞血的短語錄,或是那種無數剪輯的精華版的雞血視頻讓我對于任何具有“鼓勵”作用的事物,到今天這個時候,不太再能夠發自內心的輕易被震撼。
本書對于我的感觸有以下幾點:
1、史鐵生老師的詞語運用的真的好,他的文字怎么那么有魅力,就是光從文字就能想象到史鐵生老師的個人魅力,涌起一種偶像崇拜的模糊感覺。
2、每次在讀本書的時候,都有一種細雨隨風而來之感,就是可以感受到舒服,沒有極度強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內心卻泛起一絲絲漣漪,溫暖而又有一絲絲悲傷。
3、會讓我認為生活好像真的不怎么樣,就是看著他對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不滿煩悶,看著他的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看著他如此虔誠的祈禱,讓他好起來,趕快好起來啊!有什么用呢?沒有人會聆聽我們的祈禱,生活就是要瘋狂的打壓你,他一定要讓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感受到生離死別,感受到酸甜苦辣。讓我們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會在閉上眼的瞬間想“活著,或者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為什么一定需要這么艱難的活著呢”。但到了第二天,你打開床邊的窗簾,看著太陽升起,如此有活力而又有朝氣;在地鐵上背包不小心拉鏈開了,一個小姐姐跑過來溫柔的提醒著你;你在下班的時候,想要緩解自己,被壓抑了一整天的情緒,跑到安全出口,看著怎么摸也摸不到的夕陽,那成片成片的泛紅云彩,好像就融化了在夜晚怎么也熱不起來的內心。
有時候想想似乎就是這樣,生活當然是充滿了挑戰。他可能讓你這一秒,不管是荷爾蒙還是金錢所帶來的極大的.滿足,又或者是下一秒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一直很不太理解,那些情緒穩定的人,是如何保持在面對所有的事情發生的時候,那一片內心的寧靜。
但對于我來說,特別是讀了這一本書之后,我似乎覺得情緒上的起伏波動,生活上的各種挑戰,似乎都是一場游戲,而這場游戲當中,只需要盡情的享受,選擇任何一條路,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但是,做決定的這個人,一定是我自己,對吧?
《我與地壇》讀后感14
總體來說,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給人感覺像淡淡地小雛菊的香,完全是安寧而沉靜的,沒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長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讓人的心霎時間平靜了,而那淡淡若有若無地傷感更美的令人心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必急,也不必恐慌。該來,就來了。史鐵生先生眼里,死亡并不是一個沉重地話題。既然來時無法阻擋,不來是便不必慌亂。
也許是因為這場災難,史鐵生先生的內心變得非常細膩,敏銳。從被太陽曬干的'蚯蚓到階下的果皮,階上被坐皺的報紙。感覺像草叢里初綻的小野花,清新而溫暖。
一邊看《我與地壇》一邊寫,恍惚間仿佛到了那野草荒蕪都自在坦蕩的地壇,看到那個用一支溫暖的筆書寫生活的史鐵生先生——
不覺那份寧靜早住進我心里。
《我與地壇》讀后感15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干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于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里,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郁而朦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帶著我打開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于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老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后,我試著去按照老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么開始有能力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來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筆優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系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里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復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后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余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里,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來總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占有,而現在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占有了母愛!
【《我與地壇》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08-16
我與地壇08-16
《我與地壇》..08-16
我與《我與地壇》02-28
《我與地壇》 208-16
《我與地壇》 608-16
《我與地壇》 708-16
《我與地壇》 508-16
我與地壇(節選)08-16
《我與地壇》說課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