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戲教學反思1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么好?我們明白,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完美的事物。那么,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么作者如此難忘呢?
我想,作者在寫社戲的時候,也僅僅是把社戲作為一個引子而已,真正要寫的是他們自我表演的戲,自我演的戲那才是真正難忘的好戲。
趙莊的戲在文章中只是一個引子,他們的戲才是文章的主體,在這出戲里,主角是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戲臺是大航船。戲份是月下行船、趙莊看戲、歸航偷豆。舞臺背景是月下河流、豆、麥田。(我把這個板書在黑板上)在這樣的背景中,再這樣的舞臺上,一群朝夕相處的孩子,他們心里是快樂的!
小時侯,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時侯,臨村放電影,村里的伙伴們老早就明白了。相約晚上一齊去看。夜里,爸媽一般是不會讓我們出去,更何況是去臨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齊去,也就沒說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說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臨村。一路上,腳下高低不平,但也沒能阻止我們的興致。有時候,等我們跑到的時候,電影都快散場了,又跟著人群往回趕,在人群中東奔西突,快活無比。當然了,在路上也會埋怨今萬拖后腿的那個伙伴,相約下次必須早些出發。早到的時候,大伙擠在一齊,席地而坐,很興奮。看著看著,銀幕上的.人物就漸漸依稀了。等到人聲鼎沸的時候,才明白電影散場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還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舊快活。此刻才明白,看什么電影無所謂,看電影那只是一個借口,關鍵是大伙在一齊。
在社戲里也是如此,到趙莊看戲也只是一個借口,一個引子。骨子里,他們是期望能大伙一齊去。只要大伙在一齊,就是快樂無比!
你看那月下行船,大伙搖擼的搖櫓,陪我說話的說話,不亦樂乎!船外,月色如水;夾岸,豆麥清香。當真令人心曠神怡了!至于在趙莊看的戲那就不用說了:我看不清、聽不見,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依稀了。伙伴呢,年小的在大哈欠,大的在說各自的話,都沒心思看戲。而回去的時候,大家又象來時一樣踴躍,拔櫓、搖櫓,大船快的就象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或笑或罵,又都興奮了!
至于那水煮羅漢豆真的好吃嗎?未必,只但是是伙伴們自我動手做的罷了,才覺得食之如飴。小時侯,在家鄉放牛,荷花塘干涸了,許多的小魚小蝦,都躲在一個個水窟里茍延殘喘。我們找來幾個大的河蚌殼,洗凈,再舀上些水,架在土塊堆的灶上。把那些抓來的小魚小蝦放在蚌殼鍋里煮,等魚變白了,蝦變紅了,沒鹽沒油的抓起來就吃,而且還你爭我搶的,好似什么龍肝風膽似的。吃完以后,發現手上全是黑灰,臉也成了大花臉。此刻回憶的時候,覺得那時侯真快樂!
這篇文章,我象這樣講的時候,同學們都很活躍,都回憶說他們都有個類似的經歷。書中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以自我的生活經歷來感悟書中的資料,比起我們空洞的說教好得多了!
《社戲》其實就是孩子們自我演出的一出快樂的夜戲。
社戲教學反思2
本課“學習目標”確定為:1、品味作者“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中留露出的真淳感情。2、品味語言,賞析小說清新、細膩、優美的景物描寫。3、感受農家老人少年的淳樸善良。學習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設計的主要問題為 :
1、小說圍繞“社戲”寫了幾件事?
2、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實際上,那夜的戲好看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用以下句式說話:“我認為,那夜的戲 好看/不好看 ,你看課本 , (闡述理由) ”舉出示例:我認為,那夜的戲 不好看 ,你看課本 第18段 , 鐵頭老生并沒有表演絕活,那夜的戲并不精彩,不好看
3、社戲講述了“我”小時候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通過激烈的辯論,我們得出結論,其實那天的戲本身并不好看,一場并不好看的戲何以讓“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幾十年后還在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到底是哪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呢?
⑴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多么詩意的畫面!作者是怎樣把這份詩意、這份美展現出來的呢?把自己認為精彩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然后多角度進行賞析,旁批在課本上。
⑵再美的景色也需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感受得到,閱讀文本,你喜歡和誰在一起?為什么?請把你的理由闡述旁批在課本上。
問題1目的是為了理清思路和主要事件,從整體上了解故事內容,感知文章。問題2、3的設計是為了從這個悵然若失的結尾里,解讀隱藏了整篇小說的密碼:戲、豆、夜、人。當我們沿著作者的情感脈絡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們才由衷地感嘆: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由社戲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一切的人、景、事、情都由戲而起,戲不好看,但是“我”卻感受到伙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卻“偷”出了淳樸、童趣、真誠和無私的友誼。詩意的風景美,淳樸的人情美,從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為“我”的精神故鄉。
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切入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著意外和精彩,本課的設計使得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了教學目標。
【社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反思02-12
社戲教學反思02-19
《社戲》教學反思08-09
社戲教學反思08-24
《社戲》教學反思15篇02-26
《社戲》教學反思(15篇)03-03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6篇)06-03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3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03-21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11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