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觀后感>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

    時間:2024-03-14 07:51:18 觀后感 我要投稿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

      觀看完作品之后,內心會產生很多感慨,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1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里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游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么呀!我也會,有什么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于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么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于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知子花為您提供一對一心智輔導,幫您自我提升,解決婚姻關系,為您困惑、焦慮、憤怒等情緒提供支持和疏導,改善家庭模式,緩解教育壓力。讓您和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愛的連接滋養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2

      篇一:鏡子紀錄片觀后感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后,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要去哪里?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于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篇二:鏡子紀錄片觀后感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制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于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篇三:鏡子紀錄片觀后感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網消息:"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為什么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 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 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3

      超過十年的醞釀和準備工作,從拍攝到制作又前后歷時兩年之久,按照總導演、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制片人盧釗凱的話說,紀錄片《鏡子》的創作過程始終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們真實展現這群人的生存狀態,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過看片子,認識到這個問題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點點事情,這就是我們創作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說這個片子講的是家明的故事、張釗的故事,某種程度講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整個創作過程當中也是我們完成自我蛻變的過程,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我們都在努力完成足夠克制的表達。用內容去表達,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過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對于《鏡子》而言,紀錄片只是一種形式和一個載體,它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成為折射現實問題的那面“鏡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補這一領域內的空白部分,讓《鏡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事實上,對于當代中國在青少年教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和痼疾,一直都有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不斷推出。具體到紀錄片這一題材,也有《中國學校》、《出路》、《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兩個季節》、《教育能改變嗎》、《爭氣》等影片先后面世,只不過其中更有名氣的作品大多來自以BBC為代表的國外影視制作機構,國內同類題材即便是借助真實案例羅列出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卻往往都把矛頭指向了教育體制上的某些弊端,導致最終成為批判有余而灼見不足的表面文章。

      究竟什么樣的紀錄片作品,才能為當代中國在青少年教育領域所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之道呢?《鏡子》的制作團隊并不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教育。”

      這就是紀錄片《鏡子》借助90分鐘的內容試圖傳達給每個人的核心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強調的不是有問題的“家庭”,而是有問題的“家庭教育”。

      如果對涉及教育問題的各類國產影視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難發現,能把最終的落腳點放在“家庭教育”上,無疑是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后在縱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這在以往的同類作品中尚屬空白。也正是因為能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部分,才讓作為紀錄片出現的《鏡子》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同時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鏡子》在達到這一維度的基礎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視角繼續深入,去著重展現人與人的關系,在尋找和追問人與人究竟應該如何相處的過程中,去展開針對青少年完成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深度思考。那些溝通和交流、阻礙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個體人格與時代特征間的種種關聯,都成為這部作品關注的重心。

      “敢第一個吃螃蟹”,

      體現的是央視一貫的引領作用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出品的《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所展現出的“問題”也各有不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他們身上存在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而有的家庭里,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由此可見,這些“問題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謂“問題”,往小了說是家庭壓力帶來的偏激反應,往大了說則是整個社會大環境造就的結果。初等教育學院張志坤副教授指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覺醒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出現類似網癮,早戀等現象也都屬于正常現象。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甚至大眾媒體都非常重要。每一個方面缺少了、錯位了,一個人的成長就可能出現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鏡子》已經跳出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而存在的范疇,而是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用一種近乎直白的拍攝方式,來揭示當代中國客觀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

      雖然片中只涉及到三個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中國社會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觀現狀。對于創作者而言,這不僅意味著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更需要具備一份敢說真話的勇氣。

      用盧釗凱的話說就是:“當聽到這些、接觸這些事實以后,應該做一個比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從十幾年前一直開始關注這個題材,后來不斷地在思考這個事。對于創作者而言,如果說電視是一門藝術,應該是鏡頭表達的藝術,而不是自己跳出來說話。”

      而這種“敢第一個吃螃蟹”的創作態度以及探索精神,體現出的是央視一貫的引領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會敏感問題的拍攝和制作工作時,如何能夠第一個做出一家權威媒體應有的反應,在行業內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僅是仗義執言的勇氣,還要具備敏銳的視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這一點上,《鏡子》無疑為同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打開了另一種思路。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4

      今晚學校安排了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家長陪同孩子觀看央視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三集共90分鐘的片子,母女倆一氣追完了,片子終結時我倆相對無語,過了兩分鐘,12歲的女兒天真無邪地對我說:“媽媽,這片子我沒看懂,但是我也想養一只片子里那種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沒看懂呢,還是馬上就運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長滿足她的愿望來考驗父母的愛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們撕心裂肺地控訴:父母總在“逼迫”、總在“控制”他們……我小心翼翼地探問女兒:“媽媽有逼迫你嗎?媽媽有控制你嗎?你快樂嗎”?女兒一本正經地回答:“沒有逼迫,沒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讓我養一只二哈狗狗的話,我會更快樂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擔心才消失殆盡。

      這是一部紀錄片,它所記錄的現象和事例其實早已在各種新聞媒體中反復地重演著。問題孩子的現象,親子關系的斷裂都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毫無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結尾卻讓我只有嘆息和滿滿的沉重感,片子的'結尾是3個在特殊學校生活了三個月后的孩子,最終仍是選擇了與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了父母獨自游歷,他們中只有一個滿18歲才剛成年。我想,這是大部分中國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結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片子里的父母用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能回歸原來的樣子,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濃濃的關愛,可為什么結果還是有違人愿?為什么“鏡子”反映出來的是孩子對父母滿滿的抱怨呢?我想是因為父母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付出愛,卻忽略了接受愛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饋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父母的監護下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并成長,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兩份完全相同的愛,培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所以應因孩子的個性付出愛,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摸索和積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饋,是讓父母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付出愛的方式,這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努力和關注的事業,而不是日常里蒼白無力地嘴里念叨幾句:爸媽很愛你,你該去做功課了之類的句子。愛,也是需要滋養和成長。

      太多的父母忙著上班,忙著應酬,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從小就給孩子一部手機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樂場或別人家中,他們用自已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傾訴,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動時間。父母極少與孩子分享愛,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終,孩子也如“鏡子”一般,不再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孩子與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斷裂,絕不是三個月的特殊學校生活和心理咨詢能夠挽回的,親子關系斷裂的心靈創傷也許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能延續到孩子的后代,并擴大影響到社會。

      90分鐘的片子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心理咨詢師李品寬老師所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這三十年……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成果的同時,精神的構建是滯后了。確實,特別是家庭關系的精神構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歷悉尼市,當地的友人告訴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須購買一張家庭票,家長可以攜帶兒童乘坐當天的各類交通工具,這項舉措分明就是鼓勵家庭的周日活動。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才會有類似的舉措呢?從片子里,我還注意到一個小數據,進入特殊學校生活的孩子多數是男孩子,從教育角度來看,父親在孩子特別是兒子的

      教育

      中的榜樣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職或父代母職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愛,需要真實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會的支持、鼓勵和正面宣傳。孩子們需要在父母身上學習愛的能力,了解愛也需要滋養和成長,才會在日后的生活中傳播愛,并在付出愛的時候獲得幸福感。

      臨睡前,我與女兒討論著片中的各種細節,說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媽媽從來沒有拒絕過她養小寵物,但是,媽媽一直都有言在先,要養一只小寵物,你要同時承擔照顧狗狗的責任,喂養、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證實你自已有這個能力,也不能說服我,那么我不會無條件的滿足你的愿望。愛是有條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養她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我很慶幸我的孩子沒太看懂這個紀錄片,對于她來說,問題少年們經常玩游戲、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書、一場電影、一次滑雪或她喜愛的各類活動。我也很慶幸,在陪伴她成長的時候,我收獲了她對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點、再早一點,多一點、再多一點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鏡子的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心得08-30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心得10篇08-30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02-15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7-22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7-27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4篇02-15

    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7-22

    紀錄片鏡子教師觀后感07-23

    鏡子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 | 一及片中文字幕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