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讀后感(優)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安的荔枝》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部小說從一個底層官吏的角度,講述了“一騎紅塵妃子笑”背后的故事。楊貴妃想吃嶺南的新鮮荔枝,可荔枝三日便會變質,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就算有日行千里的龍駒,也絕不可能在三日之內從五千里外的嶺南把新鮮荔枝運到長安。從九品的上林署監事李善德,被上司設計接下了這份荔枝使的工作。
既然沒有退路,李善德抱著“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的想法,決定放手一搏。他白天向嶺南狂奔,夜晚研究沿途地勢和里程,設計各種可能的運送線路。到達嶺南后向當地峒人學習荔枝品種和存儲方式,向當地商人了解各種轉運載具,然后四路齊發試驗不同的線路,在一次次失敗、分析、完善、再試驗后,終于總結出一份新鮮荔枝的轉運之法,涵蓋了驛站調度、運具配置、載重與里程換算、費用核算等無數細節。讀到這里時,我看到李善德殫精竭慮終于有了辦法,本以為后續情節平淡一些,不知這里才是小說精彩的開始。
懷揣轉運之法,李善德在長安的衙門卻處處碰壁,甚至被人騙去轉運之法意欲搶功。好友提醒他要“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在呈上轉運法之時,附上一份謝表,說明此事有嶺南五府經略使著力推動,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農寺、尚食局助力良多,別人就不敢搶功了。這種“和光同塵“的態度,今天依然很重要。要做成一件事情,確實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們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不要高估或過于看重個人的價值。在見龍在田之后,君子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方可無咎。東方甄選的董宇輝,以一己之力貢獻了東方甄選直播間的半數以上流量,但在新東方三十周年慶典上卻說“我平凡得不值一提,是你不可多得的愛為我鍍了金身。"
在獲得衛國公楊國忠的銀牌之后,李善德順利召集各部司主事,分配下去運送荔枝所需的各項任務。他依足了規則,卻處處碰壁;而有這么一塊不在任何官牘里的牌子,卻暢行無阻。這一刻,李善德感覺到了官場的荒謬,也親身體驗到楊國忠說的“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李善德帶著楊國忠的銀牌再下嶺南,卻忘記給上次結識并幫助他的阿僮姑娘帶長安蘭桂坊的酒。阿僮氣惱之余,依然請他吃了甘甜的丹荔,并對他說:“好朋友就是這樣的。你忘了給我帶酒,但我還是愿意給你拿丹荔。“真正的朋友,不是價值的交換,而是愿意為對方著想,為對方付出。
李善德與另外一個好友蘇諒的關系就沒這么幸運了。他不僅沒有能履行對蘇諒的承諾,反而給蘇諒帶來了厄運,使其被迫遠遁海外。同時,在采摘阿僮家的荔枝過程中,因為官場的層層加碼游戲,園中的荔枝樹被砍伐過半,李善德卻無力阻止。這兩件事讓他痛苦地意識到,要做好荔枝使,就不得不背離自己的良心。他看著在格眼簿子的圖例,其中赭點為色變、紫點為香變、朱點為味變,而墨點則意味著荔枝發生褐變,流出汁水,徹底腐壞,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上的墨點。在回程路上,李善德一度存心糟踐自己,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嶺,卻也無法讓他那顆帶著墨點的心恢復純凈。
當兩甕荔枝被及時送進長安城、事成之后,李善德已沒有功成名就的喜悅:“我原本以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從前一樣,茍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著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沖動是茍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他不愿意為了貴妃喜歡和個人的仕途,繼續勞民傷財地運送荔枝,導致底層百姓家破、驛站逃役、騎手奔亡、社會貧困,他要上報實情,希望上層以國家和百姓為重,不再運送荔枝。因為追隨自己的內心,李善德徹底激怒了衛國公楊國忠,彈劾他的折子接連不斷,幸得有人暗中保護才沒有被砍頭,但仍被全家流放嶺南。“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讓他不僅有機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且也成功避開了一年之后的安史之亂和長安烽火。
閱讀這篇小說,不僅能體驗到語言的詼諧、情節的精彩和光輝的人性,馮元一這樣一個懸疑角色也為小說增加了可讀性。他在李善德四處碰壁時給其引見了楊國忠,順利實施運送計劃;在李善德觸怒楊國忠后又巧妙讓皇上打賞李善德,避免其受判重刑。馮元一僅僅依靠兩次模糊不清的傳話和一次遠遠的手指,便攬走一部分功能,并順手救下李善德。大人物手中的一粒沙,落在小人物身上,便是一座山。
【《長安的荔枝》讀后感】相關文章:
《長安的荔枝》讀后感12-21
長安的荔枝讀后感10-28
[精]《長安的荔枝》讀后感12-25
(優秀)《長安的荔枝》讀后感01-15
長安的荔枝讀后感(合集)01-15
(精華)《長安的荔枝》讀后感2篇02-23
《荔枝》08-16
荔枝08-16
荔枝08-16
荔枝的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