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調》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情調》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不太喜歡讀外國著作,由于語言跟語法上的差異,我在閱讀翻譯過來的外文圖書的時候,總感覺有點別扭,有時候他講了一大堆,我卻理解不了什么意思。或者,他講了一大段話,中心思想用我們中文的一個成語就可以概括。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閱讀不適感,導致我不喜歡它們,尤其是理論書籍。
《教育的情感》是我參加名班主任工作室后讀的第二本教育著作,第一本是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堅持閱讀已經20多天了,這20天來,每天都有新的知識流進心田,而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翻天地覆的變化。
以前,憑借自己一腔的熱情,總覺得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做法是好的,覺得孩子自律不強,于是就搞“一言堂”。每次學生犯了錯以后,就把班規拿過來說事,狠狠地批評犯錯的同學們,然后讓他們寫保證,時候還會對他們說:我這是為了你好。上課有人搗亂和亂發言,則會大聲呵斥,讓他站到教室后面,免得影響課堂教學秩序。諸如此來的事情還有很多,總結起來就是:空有一腔熱情,缺少藝術方法。現在想想,自己以前做班主任是有多么的不合格。
《教育的情感》一書讓我感觸頗深,其中記憶猶新的是這幾句話。
第一句是:要把學生當成一個人,而不是受教育的機器。多少次上課的時候,我們總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要求相同,把他們當成了自己教育流水線上的一個加工品。卻忽視了他們的個性和能力差異,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沒有做到關心學生的心理活動,或者說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總是想當然的經驗論,這可真是大大的失誤。
第二句是:教育的智慧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教育機智性這個詞語,在書中出現了好多次,而且書中談到教育機智這種東西,是不能通過技術培養出來的,只能通過一些具體的教育案例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們遇到的各種教育情境,然后想一想,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該怎么處理,然后做出一個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決定。
第三句是: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對生活的好奇,及時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也應如此。我非常贊成范梅南老師的這句話,作為一個人首先要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做一個理性、理智的人。其次,要保持思維的敏感性,對于身邊的任何現象,都要不斷去研究和反思,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偏偏我覺得有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從人云亦云的普通生活中抽身出來,而不是被生活同化,成為蕓蕓眾生中沒有特色也不起眼的那一個。說到底,人這一輩子很短,既然活就要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精彩的自我。
讀書確實可以豐富頭腦,改變思想。腹有詩書氣質華,今后我要養成讀書的習慣,讓靈魂永不干涸。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09-09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06-12
四群教育民情調研報告材料08-15
社區四群教育民情調研報告08-14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精選10篇)03-31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通用16篇)07-15
村情調研報告07-23
村情調研報告08-12
浪漫有情調的情書07-19
很有情調的情書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