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經有人討論過一個話題,大概意思是很多公司的創業過程中,是先設計好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了再開始創業,還是創業的過程中,找準市場就一頭扎入,然后邊走邊思考業務模式?
每個人看到了商業大佬或者的回憶錄成功傳記,都覺得那些人目光如炬、英明神武,一開始就看明白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找對了最佳發展路徑。
可事實上是,大方向就擺在那里,但在朝著大方向走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卻處處碰壁、步履維艱,即使各種機會各種機會在眼前飄過,也因為完美主義的執念對一個目標死磕不放,結果往往不是錯過最佳市場機遇就是把自己逼出十二指腸炎。
完美主義包含五種負面的心態,分別是:過高期待、糾結不放、認同需求、過失擔憂和行動顧慮。它在無形之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深深的傷害,我們任憑它在思維深處操控著我們、批判著我們、拖累著我們;它將我們放置在一個被恐懼籠罩的籠子里,讓我們裹足不前、自怨自艾。但是《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這本書告訴我們,不完美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也是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當我們用不那么完美的迷你任務來訓練自己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我們竟可以如此自由、大膽、無畏地朝著卓越去奔跑。
這本書就是一本寫給我們每個人的完美主義行為糾正指南。它告訴我們,只有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不再堅持完美主義的思維和習慣生活,我們才能提高行動力、加強自我認同感,達到一個健康的生活和情緒狀態,最終才有可能離卓越更近一步。
完美主義和單純的追求卓越之間是有區別的,完美主義并不完全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它也包含很多負面的心理。對于完美主義的成因,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猜想:在我們從小到大的經歷中,身邊的人和我們自己都太關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主義者,它無法承擔完美主義帶來的巨大目標壓力。這些看似不完美的迷你任務,反而非常符合大腦習慣的運作方式,能夠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好處。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是鼓勵完美主義者說,要想改變,就要接受不完美,但現實可行的辦法就是重新定義所謂的完美。
人們總會把犯錯看作是倒退,但對于不完美主義者來說,在向“1”前進的道路上,我們犯的所有錯誤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有把目標簡單化,才容易獲得成功,走進成功的良性循環。心理學家針對個人改變有一個專業的詞叫“小步子”原理。先設定一個小小的目標,讓自己的自我防御系統處于放松的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循序漸進地改變和進步。而不是一下來個宏偉的目標,除了消耗自己的意志力外,基本以失敗告終。
比如,清晨五點起來,只想八點半上班前做什么,儲備好一天工作的能量。上班后,只想好午飯前要做什么,在工作中體現價值。晚上回家,睡前三小時,只有如何提升自己,把心收回來。至于白天的事,已經過去了,就不想了,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這樣的狀態,并不完美,在完美主義看來簡直是無頭蒼蠅四處亂撞,但卻能讓我們最專注的應付眼下,充分讓自己放松、處于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只有你不去和別人比較的時候,你已經贏了身邊的所有人。
書中說,“如果說完美主義是一種將我們的人生禁錮在有限空間中的思維定勢,那么不完美主義就是一種突破有限,將我們的人生放置在無限空間中的理想模型!卑凑者@個說法,完美主義,是用“最好”擋住自己成為“更好”的道路。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成功都是很多機緣巧合的結果。但確實要盡可能的不要把自己逼入死胡同,專注于當下、專注于用戶、專注于產品,成功往往會在明天的明天和我們不期而遇!畢竟華為最開始的時候也沒想著做手機,但他們都是在走著的過程中發現事情已經到了那一步,做手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兒。
也許……這個世界就是邊走邊打補!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讀后感】相關文章:
如何讓閱讀成為習慣08-23
如何定制完美的商業計劃08-06
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08-24
創造鏈接——如何成為社會人08-24
如何成為年輕員工的好雇主08-17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08-20
如何打造一份完美的簡歷08-15
課程《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學習總結08-07
如何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