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深深感受到一位有愛會愛有智慧的家長和老師的重要性。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及幼兒園教師,有幸讀到李躍兒老師的這本書,李躍兒是孫瑞雪的學生“愛”是永恒的話題。拿到本書讓我思考什么是幸福?孩子的幸福在哪里?誰決定孩子的幸福?作者李躍兒是一位智慧與行動并行的老師、媽媽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案例述說“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給我們很多啟示和實踐引領,讓我收獲頗豐,在育兒及育人的生活實踐中給了我很多觀念上的引領的方法策略的借鑒。感受最深的三點:
作者將家長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占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造成。”
這句話可能需要我們辯證的去思考,但是其中說的第二類家長讓我深有感觸,可能周圍也會有類似的家長我覺得不在少數。大環境下給孩子很多壓力,更給家長很多壓力,望子成龍成鳳的想法急切,雖然我們可能受過大學或高等專業教育,但是很多家長卻沒學過怎么養育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孩子,我們以為把我們認為最好的吃的用的給到孩子就可以了,孩子的排名成績就代表我們的教育的成功度,我們急功近利我們盲目自信我們自以為是。真的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很多時候真的不如二三十年前,我們的家長,他們很多不懂教育也沒有責任心,我們無拘無束的在大自然中自然長大,心智發展健全,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即使走進學校也能夠很好地發展。
我在思考我屬于哪類家長,對教育一知半解又有強烈的責任心,更確切的說,了解了“各流派”的育兒經反而不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再加上“別人家的孩子”的對比心理產生了育兒的焦慮從而,將焦慮通過“報輔導班、成績排名”強加到孩子身上,在接下來的育兒過程中我要放平心態,“靜待花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相信自己,更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開心快樂是教育的前提。當你糾結焦慮不知所措時,那就去愛好自己,愛老公(老婆)吧,做孩子的“服務生或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傾聽孩子”。
撒嬌、“胡鬧”的兒子為了贏得我們的愛:“個頭快跟我倆一樣高了,兩只手耷拉著學小狗,問他話的時候從不用語言回答,用狗的叫聲回答,汪汪表示高興,拐幾個彎就是不滿意,要是發出“吱吱”的聲音就表示心里很難受了,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樣。到最后干脆就在地上爬了,不用腿走路了,完全退化到嬰兒的狀態。所以我就對他說:你要是再這樣下去就會變成女孩,變成娘娘腔的。仍毫無緩解的跡象。有一天偶爾翻開《傾聽你的孩子》,上面說道:如果孩子想要吃一塊餅干,要是他正常地說“媽媽我要吃餅干”,這就是餓了;如果哼哼唧唧地說,就不是餓而是需要愛了。這個時候母親要抱上他,一邊抖一邊說:我們來吃餅干,我們來吃餅干,直到他自己下地為止,這是六歲之前孩子的情況。我一下恍然大悟,想到這大概就是我兒子的“胡鬧”,他是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胡鬧的。他是以這樣的方式贏得我們的愛,進行心靈創傷的修復。我便立刻采取對策,兩個月下來,他就好了許多。每當他撒嬌的時候,我就把他攬在懷里,親他,撫摸他的脊背,邊撫摸邊跟他說話,直到他安靜為止。我與老師一道迫害了兒子10年,說什么也要把他挽救過來。從三歲開始只要往我身上貼我就會把他推開,從未很好地給予相應的愛撫,因為我媽媽老說那樣做會把孩子慣壞的。后來有一天,兒子一人在家,我打電話回來問他在干什么?他說在撒嬌。我很奇怪,問給誰撒嬌,他說給自己。我說為什么自己給自己撒嬌呢?他說等媽媽回來之前把嬌撒完,媽媽就不煩了。我聽了很難過,心想兒子心里還是沒有徹底放松,還想著他的撒嬌會讓我們不舒服。于是我就打消他的這種顧慮,告訴他可以撒嬌,多厲害都行。這一下才算完全放開,漸漸地,撒嬌的癥狀開始減緩,到后來,進展到只是偶爾撒一下、或者喊一聲“嬌”就算完事。
我對上面這段話感觸特別深,反復聽了3遍,因為正巧和老公討論起,大寶(7歲)最近的表現太異常了早上不起床,起床不會穿衣服了,還要求抱著下樓,不然就哭鬧……一句話不合適就哼哼唧唧,表哥來家玩哭鬧著不讓他回家……一眼看不到我就喊媽媽,如果出去了就把電話打爆大喊“快回來”,我盡量給他好好說但是幾乎不管用,說教了半天也沒有多大作用,爸爸看了就說這么大的男孩了怎么跟女孩子似的,不能慣著他,氣急了就生拉硬拽……“如果孩子想要吃一塊餅干,要是他正常地說“媽媽我要吃餅干”,這就是餓了;如果哼哼唧唧地說,就不是餓而是需要愛了。”這句話突然點醒了我,這不就是說的大寶嗎?是不是因為缺愛了呢,那就試試吧,早上起床,我就輕輕撫摸慢慢叫醒他,抱抱就抱抱,發現到了學校后很順利的就進班級了而且時間和之前催催趕趕差不多。減少說教,從他的角度出發,先理解順從他的想法,然后再根據情況適當的引導……正巧去泰安學習兩天,第一天晚上,大寶打電話哇哇哭我以為和弟弟爭搶東西了,奶奶說是想媽媽了,第二天打電話張口說了一句有史以來我最好聽的稱呼“親愛的老媽你啥時候回來”,我感動的快哭了感覺一下子拉進了母子之間的距離,原來的他一直沒放開,之后又有“老媽別看手機了趕緊給你兒子講故事”……,最近一段時間即時我和老公有事外出也不要緊,本來擔心在家哭鬧,結果打電話給奶奶問情況時大寶說“老媽我和弟弟玩的拜拜……”
在實踐中讓我充分的感受到愛不是教育的一個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須要在愛的基礎上建立,少了愛就無法實施教育。家長愛孩子了,才能找到適合于孩子的內容和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愛你。愛是教育的基礎,會愛才是根本,否則我們父母的愛就會變成“錯愛”。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路上我們在愛的基礎上在了解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放手孩子的成長,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副駕駛”而不是駕駛員掌控孩子的成長,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服務生”,適時的服務孩子,而不是包辦孩子的成長。
作為兩個兒子的母親我該如何去看待兒子的“撒嬌胡鬧”?如何去應對孩子的“撒嬌胡鬧”?在實踐愛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答案,給予孩子高質量愛和尊重,在愛的過程中,在智慧的互動過程中更加了解理解我們的孩子,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建立的過程是不斷思考和磨合的,給彼此時間空間和機會,以愛為礎,以會愛為根本,找到適合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成長方式。
【《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相關文章: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07-27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07-29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08-17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范文08-17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08-16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精選5篇)04-01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長讀后感10篇07-26
誰偷走了孩子的習作興趣08-16
愛走了,心走了08-15
表示拿的詞語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