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新學期的第一次匯報課結束了。
我們本次執教的課文為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征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于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后竟茫然不知其所云。于是又連讀三遍,之后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才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于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順著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首先,在導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著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后深入文本,作鑒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贊歌。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后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于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于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最后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后——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系,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并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么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后,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于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復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匯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于《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為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本本身的優劣,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于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于文本字里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給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為,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過兩遍,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做一個優美的課件: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文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的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象征意義,這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背景介紹很關鍵。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布置學生回去搜集),朗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語調、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大家這么一說,我問道“那你從我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感情?”學生舉手人數眾多,發言踴躍,有的說“一種強烈的憤怒”,有的`說“對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過互相補充,歸結為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向往。”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風、雷、電、土偶木梗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比喻、擬人、反復、排比、呼告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表達更突出。“因為文中反復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品味語言是本文的亮點和重點,學生可以抓住一點來品味。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前提必須是教師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容裝到腦子里,只有這樣才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時及時抓住并有機地融會貫通。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好嘴楊巴》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選教材時很多老師認為沒有挖掘價值,不容易出彩,我也認為內容平平淡淡,不適合自己激情昂揚的教學風格。我一直喜歡有激情的文章,濃妝艷抹,粉墨登場,渲染得天昏地暗,真個地酣暢淋漓,氣吞山河。可是沒有這樣的教材,豪情萬丈的我就沒有用武之地?
《好嘴楊巴》一文我看了三遍,內容極其簡單,就是讓學生感悟俗世奇人的高超藝術。究竟怎樣感悟?怎樣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實質?怎樣讓學生既領會文章主旨又掌握本課寫作要領?我反復思忖,最初教案12頁,和其他老師商量后,又調整教學環節寫了12頁。試講后,我覺得很不成功,教學環節混亂,教學語言模糊、生硬,整節課覺得牽強附會,找不到感覺,這是我自認為最糟糕的一節課,覺得自己很對不起那個班的學生。但這次試講也使我下定決心——給教案做個大手術。可有可無的'內容刪除,搞笑的、娛樂的,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無幫助的刪除,課前的小游戲、由英雄人物到市井俗人的過渡刪除,教學內容開門見山,直接步入主題:
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好嘴”呢?
文章刻畫了好嘴楊巴和楊七這兩個奇人,人物性格鮮明。請說說兩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教學環節一目了然,僅抓一個“奇”字,步步推進,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這樣一改,我頓感輕松許多,教案變為4頁,老師不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了。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把厚書讀薄”的至理名言。經過幾天的冥思苦想,猶豫徘徊,我終于把教案變薄了,整個歷程我經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洗禮。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以活動為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于這一認識,本課在整體感知的環節里一連串的設計了三大活動,即: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這些活動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征手法及其運用這樣復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
課堂教學的成功,緣于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于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為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為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安塞腰鼓》選自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這篇課文有豐富的資源進行多學科融合教學。《安塞腰鼓》是新時期的經典課文,他寫陜北高原,寫高原腰鼓,寫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風,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氣質,表現了陜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多學科融合,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與眾不同。
一、教學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讀課文,是一篇帶有詩情畫意的散文,這種詩情是從黃土高原生長出來的,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又是從高原上一群毛騰騰的后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充滿生命的力量。
語文學科它的工具性比較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語文這門學科特點,教學學生識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寫作方法,從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課堂上只講語文知識,就顯得枯燥,單調,所以我們還要深挖語文學科以外的知識,看看文章中有沒有其他學科的融合,語文教學中有音樂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審美能力,語文教學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讓學生明史鑒,曉天下,語文教學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讓學生精準理性有邏輯的分析判斷事物,多學科的融合,既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可以增長見識,達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學設計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強的一篇文章,在設計之前,認真研讀教材,查找資料,依據教師用書的參考建議,采用多種方式的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力求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課前讓學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視頻,安塞的地理位置,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安塞腰鼓有關的歌曲等,為上課做準備。
導入的時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讓學生欣賞安塞腰鼓集舞蹈、音樂于一體的大型表演,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做了詳細的介紹: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是陜北人民精神風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勵邊關將士沖鋒陷陣、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課中當學生問道為什么只有黃土高原才能生養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呢?用地理知識來給學生講解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可以說只有厚重的黃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騰騰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黃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漢子們,學生們對磅礴、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課的結尾播放:李政飛演唱,孟海平作詞,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樂的激蕩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再次顯現出來,也把本課推向高潮,學生在欣賞中結束本課,余味悠長。
三、教學過程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誦讀的基礎上掌握文章的主題,由于誦讀時間過多,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偏重朗讀,導致后面分析課文不細,也沒有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余地,在學科融合過程中,由于教學資源缺乏,資料有限,雖然有其他學科的融合,但對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把握好量,導致重難點沒有凸顯出來。
四、改進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極強的語文學科,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是不是有點強學科所難,但是受課題的約束,我們不得不融入其他學科,但怎么融入,怎么銜接的融入,怎么有機的嵌入,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思考。
2、語文教師拿到一篇文章,我們要探討,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從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讓學生學習抒情散文的特點,學習安塞腰鼓磅礴、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進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黃土高原、西北漢子,學習集音樂、舞蹈于一體的安塞腰鼓,在誦讀中感受,在欣賞中審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維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學科,很好的的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
一篇文章,卻融合了地理、音樂,舞蹈等學科方面的知識,讓不僅學會了本課的有關的知識,還學到了地理和音樂等方面的的知識,受益匪淺。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04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8-25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語文下冊《烏鴉喝水》教學反思03-30
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反思08-22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01-27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30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