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1
明史有“稅重民窮”之說。如果意在說明當日官僚貪污百出,無力百姓被攤派的賦役過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言之成理。要是認為全國稅收總額過高而導致百姓貧困,則與事實有所出入。同期英國稅收約銀二千余萬兩,和人口為三十倍的中國大體相等。“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并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征。
中國幅員遼闊,情形復雜。明朝采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于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類似“潛水艇肉夾面包”——上面是一塊長面包,大而無當,此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面包,也沒有有效的組織,此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其中三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制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
張居正精明能干試圖經濟改革,申時行中庸誠信試圖建立和諧社會,海瑞奉行儒家傳統道德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戚繼光實干主義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李贄清高矛盾試圖打破儒家的一元宇宙觀,結果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或身敗名裂。就連九五之尊的萬歷皇帝,本有中興之愿,但張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形象反轉,天子家事又屢被臣下干預,眼看死后都不能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并肩長眠,早已厭倦在各種典禮上充當木偶的他也終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
帝國的官僚們一意保持傳統與穩定,從而喪失了主動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明朝的特征在于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其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從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意識形態提倡操守,提倡精神追求,不計較個人私利,講求奉獻和犧牲,鄙夷物質利益。這樣,官員們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也成為必需,只能用精神力量補助著體制上的欠周全。
單一意識形態體制所造成的困局還表現在,它不能承認自己自己存在問題,因為懷疑終極價值,就等于懷疑一切的基礎。如此往復,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執行者想到的第一個答案必然是掩蓋之。在這個體制之下,因為終極價值理論上的不可懷疑和體制事實上的漏洞百出,整個體制事實上已經淪為一個形式:人人都在用陽的一面,也就是終極價值來掩蓋自己的陰的一面,也就是個人私利。當社會日趨參差多態之時,體制所要求的單一化,同質化已就不能做到,整齊劃一的集體開始崩解,由己及人的行為方式已經進入死胡同,其必然碰壁。當現實基礎嚴重脫離體制時,體制又不能自我否定,只好強行將現實拉回原初的設定狀態。但是構成體制本身的官僚階層自身已經發生了改變,其行為也有所偏差,最后的結局必然是體制的分崩離析。
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既無資本主義發展的組織能力,也決不愿私人財富擴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為王朝的安全之累。這種維護落后的農業經濟、不愿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萬歷十五年公元為1587年,距鴉片戰爭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權,技術不能展開,財政無法核實,軍備職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做標準,則前后想通。1840年的鴉片戰爭,其情形仍與1587年相去無幾。
中國傳統社會無法局部改造。過去政府與民間的聯系著重于尊卑男女長幼,純考科舉制度做主。1905年停止科舉之后,上層機構與下層機構更為脫節,滿清之覆亡,更無可避免。
民國肇造后,軍閥割據,也是當然趨勢。新的力量還沒有產生,過渡期間,只能由私人軍事勢力撐持。這私人軍事勢力,限于交通通信等等條件的束縛,也只能在一兩個省去里有效。省區外的競爭,更釀成混戰局面。
國民黨專政期間,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總算技術了軍閥混戰,但是全靠城市經濟維持。
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在農村中創造了一個新的底層機構。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底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系,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脫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而潛水艇夾肉面包的結構,也有其根源,主要原因還是受亞洲大陸天氣地理關系的影響。
自小讀史,常有中國不如別人之感,何以日本明治維新,幾十年內就凡事做得頭頭是道,而中國似乎越做越糟。現在才看的明白,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歐美和日本的物質文明有他們海洋性國家的經驗;況且每個國家發展,也有他們先后程序,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則是現代先進的國家以商業的法律作為高層機構及低層機構的聯系,落后的國家以舊式農村的習慣及機構作為行政基礎。
傳統日本好像很受中國儒家學說及佛教的影響,但是因為它國家低處重洋,對外安全,無須中央集權,與中國的結構相差至大。它在德川幕府的末期,國內組織已經商業化。所以,表面上好像是短期突進,其實則是長時間的演變,最后出頭露面而已。
因為世界工商業技術的進步,所有國家都要從以前閉關自守的形勢,將社會生活方法作徹底額改造,以期適應新的世界金融經濟,中外無可避免。西方的民主與自由,以“市民特權”為基點,和日本的大名政權,授權于藏元的情形類似,所以改造比較容易。中國立國以來以貧民及小自耕農的經濟立場作基礎,農村內部復雜的情形不可爬梳。
今日中國所稱“一國兩制”,驟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宣傳工具,但是荷蘭初成的聯邦制也實際上是“一國兩制”的表現。英國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法律思想作為司法的基礎,利用司法制度不聲不響地使社會融合,也是漸漸由“一國兩制”造成一國一制。但是“一國兩制”不是沒有危險的,美國開國時以保障人權為前提,卻又因聯邦制在南方姑息奴隸制度,終發生內戰。
在技術方面講,這一國兩制的實行在中國必有很多困難,但是不是不可能的。中國過去在漢朝以儒家籠括發夾、到家及陰陽家的思想,在隋唐時代又籠括了佛家的思想,都是在矛盾中得到統一。可見時勢需要,即不成能亦成為可能。
總體而言,《萬歷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從沒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就扯上了一個道德問題。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可分割,也不變妥協,如果道德上的爭執持久不能解決,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則遲早必導致于戰爭。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2
今天想著重評論一下申時行,這位夾在皇上與文管集團之間的和事老,其實身為首輔的他也有諸多無奈,他這個人其實是很矛盾的,也很為難的.。
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覺得這個人怎么可以那么沒有擔當,沒有主見,一邊在皇上面前不能毫無顧忌地直抒胸臆,另一邊在文官集團面前也必須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不能表達自己的建議。他主張忍耐,殊不知“忍一時風平浪靜”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能只是讓事情一時平靜地過去,但是一些小隱患卻已經被埋了下去,隨著事情的積累,矛盾的加深,終有一天,導火索會引爆之前的所有矛盾,想要彌補缺漏,平時還必須要好好地想辦法把矛盾徹底解決。
有時候覺得申時行懦弱畏縮,但有時候又覺得他有諸多無奈,換做我們,有誰能保證自己會堅守正義,堅持主見呢?
申時行的悲哀,在于他處境的艱難,進退維谷,想要明哲保身,就必須要忍耐調和了。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3
“大凡高度的概括,總帶有想象的成分”,黃仁宇先生以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精妙的想象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壯闊的明代歷史圖景,他以紀傳體的形式描摹了萬歷在位時為后世埋下的線索。
萬歷十五年,正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征英的前一年,是一段極其平常的安詳歲月。在明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仿佛都無事可記,但實際上,未來的萬歷皇帝或是勵精圖治或是宴安享樂,首相或是獨裁或是調和,文官或是清廉或是貪污;都無法再改變明朝的頹勢了:盛世將傾,深淵在側,而執政者卻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通覽整本萬歷十五年,唯有“無奈”二字串聯全文。
萬歷雖貴為皇帝,但卻更像是制度統治之下的木偶。“宮廷固然偉大,但是單調。即使有宮廷的'雕梁畫棟和其他華麗的裝飾,紫禁城也無非是同一模式的再三再四的重復”“在固定的節奏流逝的時光中,即缺乏令人羨慕的奇遇,這種冷酷的氣氛籠罩著一切,即使貴為天子也,很難有所改變”。這是地下的玄宮,空氣中混合著潮濕霉爛的絲織品和膠結的油燈的氣味,有無法沖破的窒息之感。他幼年即位,能臣輔佐,經歷似乎與康熙別無二致。小萬歷尊師重道,天資聰穎,已是一個好皇帝的雛形,但卻與當朝政治格格不入。朝臣大多奉四書五經為圭臬,奉祖宗之法為真理,背負著一種“以死換名”的心理。于是便有了集體上書糾察。而萬歷則是以此而斗氣,直到他身入靈柩,身邊卻不是他最愛的妃子。朱翊鈞生為九五之尊,死后被稱為神宗皇帝,而幾百年后它帶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仍然是命運的殘酷。
萬歷年間的臣子,也常被無奈纏身。二位首輔雖品行截然不同,一方強硬一方中庸,可都免不了令人唏噓的下場。清官海瑞,同樣面臨著問題:他太清了,也太固了。他的判斷太過主觀;他的政令太過激進,不能被朝廷所容納,只得落個辭官還鄉的結局。名將戚繼光,功跡千古傳誦,卻被卷入了貪污受賄的政治漩渦。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4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第一次是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那時候看的是電子版的。當時因為“久仰大名”就去找了電子版的資源讀。結果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忍卒讀”。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本書像百年孤獨一樣難看,常常的篇幅,堆疊的術語,還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敘述的風格讓我望而生畏;加上我本人也比較急功近利,靜不下心來看這種難看的書,所以那時候的我看了十幾頁就失去了繼續看下去的欲望。
然后到了這學期,由于我參加了讀書分享會,加之有前車之鑒,我下定決心要把這本書讀下去。于是花了差不多4天的時間,每天閱讀四五十頁,終于把這本書啃完了。期間為了能更加了解其中歷史,我還在B站上找了關于張居正的百家講壇。看完這一遍之后,對本書有了一些了解,對明朝的歷史也是,甚至對于整個中國兩千年來的歷史都有了一些思索。也算是讀了這本書的一些收獲吧。
這本書之所以難讀,我覺得正是它的優點吧——正經、堆料十足。里面所敘述都有章可循,大量引用史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且言辭中肯,極少有不正經,片面的言辭。這是一本暢銷的學術性著作——欠缺暢銷書的`通俗易懂,不能像暢銷書那樣一目十行那樣就能懂得其中所寫,反之你應該一行一行地認真去讀;但是這本書又比其他的學術性著作容易讀的多,像看小說一樣。我覺得書名也取得不錯——萬歷十五年。取一個年份來當書名,里面有什么奧秘嗎?說實話我也是被這個書名吸引的。
說到書名,就要提到書的內容了。我覺得,萬歷十五年是一個引子,引出了書中故事的前因后果。書中所講的人物,有六個,分別是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出來萬歷皇帝做兩章來論,其他五人各做一章。但是每章并不是脫節的,相反,者些人只是相應章節里的主角,其他人充當配角。書中講述了這些人,這些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宿命般的結尾,余韻悠長。
作為一部歷史性著作,它的寫作是成功的。作者考究了很多史料,詳實得記敘了當時的情況,然后又由此引發出自己的歷史觀,即是:“中國官僚體制以道德代替法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人們理智上的自由被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宗教上善良也無法彌補技術上的不足,這便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大失敗的主要原因。”且不論這種觀點對不對。不過這本書確實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對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做一個原因。歷史上也不止他一個人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可以全面籠統地對中國歷史做一個適用的法則。如金觀濤在《興盛與危機》中根據系統的控制論得到的“超穩定結構”社會說。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5
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也就是說,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這實在是非常經典的。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在支撐著它,使你認清一個歷史的必然性,明朝的滅亡并不是決定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而是決定在萬歷十五年。
我們可以把萬歷十五年這個時期的明朝看作是一個家族企業,萬歷皇帝就是這個家族企業的繼承人、董事長;把第二章所寫的首輔申時行當做是他任命的CEO;把第三章寫的張居正這個人,當作是一個前任的CEO,你可以比較前面的CEO跟后面的CEO做法有什么不一樣,從而影響了什么樣的一個未來;第四章,"活著的祖宗",你可以看作是這個家族企業所遺留下來的一些企業文化、企業的價值觀,所帶來的一些制約,祖宗雖然已經死了,可是仿佛活著,你的權力和限制都是來自祖宗,但是到底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又與這個人的能力有關系,如果萬歷是唐太宗或者康熙這樣的皇帝,把他擺在同樣一個地方,做的肯定是不一樣的事情。
第五章所寫的海瑞,是一個低階別的政府官、地方官,有點像我們分公司、辦事處的主管。他們直接接觸客戶,立即服務,為當地服務。然后他也會產生書中所講的困惑:到底是聽朝廷的,還是要聽老百姓的?類似這種矛盾。像以服務為導向的部門,自然是以客戶為先。但是,朝廷的意愿與百姓的心聲,永遠是兩難的選擇。
接下來戚繼光。戚繼光是一個將領,他去打倭寇,這比較像行銷部門,跟競爭對手作行銷的戰爭。例如我從臺灣被派到大陸來,就是一個外派的將領,就是要來攻打這個市場。而在打仗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用掉公司大量的資源,但這個仗要怎么打,公司就要因此決定怎樣去分配資源。
如果說"活著的祖宗"代表了歷史的包袱、歷史的'價值觀、或者是朝廷上層的價值觀,第七章講到的李蟄正好相反,代表的是下層平民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體系,他比較接近老百姓,可是跟上層的思想體系有一些沖突,是"自相沖突的哲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學家"。這就好像剛進公司的大學畢業生,感覺公司的上層,就像是"被腐化的知識分子",權力很高,已經萎靡了。
從第一章念到第七章,從"公司董事長"內心的轉變,一直看到普通人的思想。然后你會慢慢醒悟,平淡的"萬歷十五年"如何決定了幾十年后明朝的滅亡。把它歸到你現在的企業里面,或許這一周也是平淡無奇,和以前一樣,但可能公司未來的五年就決定在這一周,不是因為這個禮拜產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變局,不是!而是在這一周背后,有一個很大的冰山、一個很大的體系在運作,有形的官僚體系,加上無形的思想體系在運作,而導致了你五年后的景況。
這本書的價值就在于,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里的這些人,從他們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當中,可以看到企業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們去品讀。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3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8-23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04-07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19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24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5-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26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