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精選13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己。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蘭亭集序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1
再次品讀《蘭亭集序》已是畢業之后的多年了。高中讀到《蘭亭集序》時就很喜歡,那時讀來只覺得字美詞優,圓潤濕涼如修竹般清新,理深義廣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聊發感慨,最難得是即興之作,實屬上乘作品。當時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樣的一個地方能夠遍植蘭花,香氣四溢,歷經多年歷史滄桑而令更多人趨之若鶩?一個地方可以成就一個人,就像當年的黃州成就了被貶的蘇軾,亦或是黃州因蘇軾而有名,蘭亭這個本就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于是當時讀來傻傻、癡癡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與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換盞是何等閑適風雅、灑脫暢意!至于生死,似乎是那么遙遠的字眼,可能因著一種恐懼,本能的去忽視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是驚慌不已,四散逃遠,盡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現在讀來又另有一種深意,曾經勘不破的困擾和痛惜似乎隨之解開,深有體會,也許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感同身受,對于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們都留戀,紅塵往事、紛繁復擾;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錯失了太多的美好時刻;對于朋友,也許付出的真心不夠,體會不出細水流長、肝膽相照的忠義,多年后環顧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訴衷腸的知己,于是悲哀、孤單揮之不去,追悔莫及!對于人事,自不可事事計較,也不用為了應酬而去刻意結交,將時間、生命浪費在毫無結果的事情上。
于時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們逃不出時間的無情碾壓。遙想當初,誰沒有過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時光,誰不曾走過青春的迷茫,誰沒有過年少輕狂,誰沒有經歷過考試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歲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爛漫純真的年月,那些滄桑的無數磨礪,都變成泛黃的記憶,留在內心深處,偶爾翻開時也許感動了時光,也感動了自己。那些曾經痛過的,哭過的,慢慢地傷口也就結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遺忘了,只是隨著時光輾轉、歲月流逝,慢慢釋懷了。
也許體悟并不深刻,如今被認為是后人的我們,順著歷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傾慕也好,神往也罷,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這一世。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守心自暖,不忘初夢,心不動,風奈何,人若不傷,歲月無恙就好。我們終會隨著花開花謝,緣起緣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會塵埃落定,自有安排;時光面前,一切終將釋懷,我們的腳步會走的不急不緩,從容不迫。現在的我會懷念過去,以后的我更會懷念現在!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2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隨風凝結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可是,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后,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說。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同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嘆“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沒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于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斗的奧義。
回到現實,想要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也只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吧!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3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山陰縣蘭亭集會,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文章是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其實從他的《蘭亭序》書法作品已有真實流露,前面的書寫是沒有錯誤的,后面就有了涂涂改改,這體現了王羲之當時的心情是一波三折的,抒發作者對好景不長,生死無常,千古同悲的無限感慨!《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我的觀點是:不管《蘭亭序》是何人所書?它的文字和書法之美,都已經深入人心,美侖美奐,堪稱一絕。若有一日,即使說蘭亭集序換作者了,這“天下第一行書”也不會變。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有“書圣”之稱,后人稱其字體為“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可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的《蘭亭序》只剩鉤摹的亂真副本,真跡不現今世,相傳真本的《蘭亭序》已經隨唐太宗李世民陪葬昭陵。我們臨摹《蘭亭序》,首先要知道《蘭亭序》的章法巧妙,縱有行,橫無列,大小長短錯落有致,同字異形,千姿百態,無一雷中。《蘭亭序》的結構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有的是上緊下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是中宮收緊,還有的是重心平穩。《蘭亭序》的筆法精妙,有“兩”點寫成一橫,有一橫寫成了“三”點,還有很多字被簡略了筆劃,如《蘭亭集序》中的“流”“哉”等,舉不勝舉。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有利于書寫時,可以達到“快”、“便”、“自然灑脫”以上就是《蘭亭序》獨特的一面,真正做到千變萬化,神出鬼沒,高深莫測的境界。
要臨摹好《蘭亭序》,其一選擇好版本是關鍵,所謂的臨摹要分開說的,“臨”就是書寫者看著原本原作,一筆一劃地練習,“摹”就是把紙放在原本原作上,先用筆鉤成字的外形,輪廓,再用墨水填滿中間的空白。大家認可有五大臨摹本,虞本、褚本、馮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黃絹本、定武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我學的是《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能展現一代書圣的書法神韻。千萬不可選擇把字放大的,不是原來的尺寸,不可臨摹。其二選擇毛筆,臨寫《蘭亭序》不宜用長鋒筆,不宜用比較軟的筆,這是個人觀點,僅供朋友們參考。其三要多加臨摹,反復思考。楊再春老師說自己獨愛《蘭亭序》,他都臨摹了三百多遍。對初學者來說,更要多加練習,在此祝大家的書寫水平更上一層樓。接下來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如何書寫《蘭亭序》。
在《蘭亭序》的全文中,沒有一字的寫法是相同的,下面我來說說點的變化和寫法,在行書中點可以當橫用,有呼應點,有長捺點。“浪”和“朗”是特殊點,是從隸書里演化過來的,也帶有篆書的筆意。“不”和“外”字雖都是長捺點,但寫法不同,“不”字是露鋒入筆向右下稍頓后向左快速出鋒;“外”字是回鋒收筆不出鋒,要懂得如何運用露鋒和藏鋒。“流”字少了一點,最后一筆是不鉤的,三點水有點像隸書的寫法。特別是“云”字頭一點為圓點,最后一點為方點,這種的書寫技巧為圓起方收,方圓結合,動靜相宜,行書要以圓筆為主,方筆為次。“之”字一點是露鋒起筆,輕落向右下重頓,回鋒收筆向左下出鋒,順勢意連下面的筆畫。“其”字有特殊的寫法,這個“其”字的筆畫是先寫一豎的,下面兩點是呼應點分的很開。“領”一橫寫成小短點,右邊是個帶鉤豎,這是王羲之的書寫特點。我順口說到豎的寫法,下面還會繼續說到的。
再說橫的變化,在蘭亭集序全文中“一”字就有7種寫法,“未”字是下凹橫,“所”和“樂”是俯視橫,要注意區分露鋒和逆鋒起筆。有個“林”字有兩橫分別為左尖橫和右尖橫,在結構上是左收右放的'。有個“形”字是右邊讓左邊的,有個“外”字把點寫成長捺點,在結構上形成了左右各不相讓。有個“視”是上開下合的。有個“不”字是重心平穩的。有個“室”是上重下輕的。還有個“得”字是上合下開的。
豎的寫法,“仰”字左邊單人旁是垂露豎,露鋒起筆輕頓后向下行筆,稍駐后回鋒收筆,右邊是個帶鉤豎。“情”字左邊是帶鉤豎,露鋒入筆稍頓向下行筆,未端重頓右上出鋒,其目的是為了連接右邊第一筆小點橫的。“古”字這一豎是露鋒起筆后略頓筆,轉鋒直下行筆,至中段向左下呈弧線行筆后順勢出鋒。“懷”字左邊一豎是墜落頓住,像蜻蜓的尾巴,這是中鋒用筆,在全篇《蘭亭集序》中以中鋒用筆為主,側鋒用筆為輔,這也說明了王羲之用筆是“正鋒取勁,側鋒取妍”,靈動而不松散,蒼拙而不滯怠。
再說說撇的寫法:如“和”字是短撇,逆鋒入筆即頓,向左下撇出,取勢較平,也叫平撇。“會”字頭一撇,露鋒入筆,向左下行筆,中部稍粗,兩頭稍尖{也就是說開始不重,快出鋒時,越來越重}。“少”字是蘭葉撇,一波三折的。“感”是曲頭撇,露鋒起筆向右下頓筆轉鋒向左下行筆,出鋒帶鉤收起,是有難度的。
接下來說下捺的寫法:如“故”字帶鉤捺。有個“之”是平捺,逆鋒入筆稍頓后提筆向右稍下逐漸用力,未端提筆,平移偏下收鋒。有個“人”是竹葉捺,露鋒入筆由輕至重,再由重至輕行筆,未端提筆出鋒。有個“大”王羲之的原意是想寫反捺的,由于心情的變化最后用斜捺收筆。有個“遷”“述”“跡”等等走之底,都有不同的寫法,特別是那個“跡”字,最后一筆是逆鋒入筆稍頓向右平行運筆,筆力逐漸加重,未端回鋒收筆。
折的寫法:“丑”字是橫折,露鋒入筆向右行,頓筆轉折向下,未端回鋒收筆。“世”字是豎折,露鋒入筆,再折向右行,未端回鋒啟上或頓收,豎的長短,因字而異。“絲”字是撇折,露鋒入筆稍頓向右下斜行,未端折筆向右上出鋒啟帶下筆,折角大小因字而異。
提出的寫法:“或”字是長提,接上筆或露鋒入筆,稍頓后右上提出,筆啟帶下筆。“攬”字是短提,露鋒或逆鋒入筆,由重漸輕向右上提出,提短有力。“既”字是豎提,露鋒入筆,向下直行,未端稍頓后向右上提出。
鉤的寫法:“列”字直接鉤。“亭”字是圓曲鉤像月牙,露鋒入筆向下逐漸用力,未端提筆向左下撇出。“殊”字推出去的鉤,露鋒入筆,向下均勻用力,未端頓筆向左平推出鋒。“盛”字是有輕到重向上收。“哉”字是少了一撇,鉤的有力。如“也”是一般的向上鉤。“悲”字是臥鉤,從上面“非”字最后一橫帶筆下來向上一鉤點,接著再寫臥鉤,露鋒入筆向左上弧形運筆,未端頓筆向左上用力出鋒,這種寫法是“書圣”的獨特一面。盡”字的寫法是橫劃重橫交錯,中宮收緊。當然也有平橫的字如“言”字。“朗”兩個方向向內鉤。有些字是在空中運作的:如“茂”“”是“以”“列”等臨摹時要注意“藕斷絲連”“意斷情連的”。真正做到了點畫相互呼應,顧盼有情。
王羲之蘭亭集序有二十個“之”字,七個“一”字,其中有二個相同的字,我說一下,如“暢”“今”“所" ”“其”“足”“盛”等,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出神入化,各有風彩,絕無雷同。學習《亭集序》還要注意字與字之間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行與行之間基本等距,偶有寬窄,但避讓合情合理。氣脈連貫,趣味無窮。通篇遒媚飄逸,字勢縱橫,變化無窮,如有神助。由此,更讓后世對《蘭亭序》的崇敬,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是無可爭議。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4
臨王羲之《蘭亭序》,越臨越激奮,越臨越感差距甚遠,也使我增添了對書法的鐘情和愛好,更是信心百倍。這條路很長,也很艱辛,但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功一定屬于不停臨池的書法愛好者。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書法藝術精美,造就了他書法藝術的頂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頗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兩者不能等量齊觀,在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應該空談玄理,坐而論道。 蘭亭修禊,是紹興當地的一種風俗,那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消災祈福。我們說,福祉所至,有時會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將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稱這種人為“躁”者;有人得福“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王羲之稱“靜”者。
這是兩種人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當時土大夫階層崇尚虛無、好空談、盡情享樂的思想傾向在這里他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在《蘭亭詩》里王羲之也有同樣的表述:“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王羲之的.這種言論,與其說是一種人生感悟,不如說是官場之外的另一種情感噴發,構成王羲之對蘭亭的拜謁、體恤、敬重、熱望,誠了他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這情結,至今牢牢地系在這茂密的竹林間,流淌在這淙淙的清泉里,跨越了千年的執著和不變的傳承,人們到此可與之心與心的交流、對接。
在蘭亭我感到,無論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書法藝術靈感,都表現了他對紹興的依偎、眷念、熱愛、深情和歸屬,晶瑩、凝重而深刻。我們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蘭亭中的王羲之,看著新買的絹扇上《蘭亭集序》字樣,足以使人們感到《蘭亭集序》留存著一種凝重不朽的思想,一個氣勢恢弦的生命,溫馨關愛的人生以及芬芳的書法藝術,像蘭亭那高雅的蘭花一樣,芳香四溢,愈久彌香。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5
《蘭亭集序》一文當中講述了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文人義士來到這里修契。并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詩人們即興做詩的宏觀場面。
作者因此有感而發,表達了他的生死觀,批判了古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這一點是很值的稱頌的。
作者覺得,當人們在陶醉于一時的快樂和追求滿足的.同時,卻不知老之將至,隨著時光的流逝,感嘆便油然而生,過去的快樂已為陳跡。在這其中,作者也無不流露出無奈悲哀的情緒,在這方面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
雖然,死對于人們來說無疑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這又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當一個人感嘆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時,何不想想,既然死已是定綠,何不利用剩余的時間去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而是在那兒獨自的悲哀與惆悵。這樣只能消磨自己的時光,加快自己的死亡速度。
雖然,快樂不會伴你終身,但你畢竟快樂過。當你去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人或事物,雖然歷盡搓(挫)折,但你也為此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是你激情燃燒的導火線。當時光流逝,老之將至時,回顧往昔,不論快樂還是悲傷,總會給你即將逝去的生命帶來欣慰和快感。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6
高中就偏愛《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當時讀來只覺得精短清透,字句順滑如潤卻無雕鑿之跡,稱得上是即興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是何等閑適風雅!
再讀《蘭亭集序》時,除了品嘗仍愛的清洗文風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層含義。蘭亭位于浙江紹興的蘭渚山下,生于得天獨厚的水鄉之地;又恰逢天朗無云、草暖風微,群賢畢至,大家一起探討人生,是不由得對生命意義發出刨根追問,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作出總結歸納的。蘭亭,這樣一個巧致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子從煙雨江南中秉著骨竹傘款步過橋,抑或是輕裘緩帶的墨客騷人把盞臨風,倚亭望月,感嘆吟詠……然而,作者對于生命根本的詰問不是如此悠閑唯美、附庸風雅的,而是苦悶的、反復的、令人百思輾轉的。《蘭亭集》是與會的41位詩人的結集,也是41個人的思考結晶。
后來查了資料,探索到了蘭亭的真實境地:蘭亭門前,有“鵝池”兩字,各成風格,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共同書寫的。王羲之的一筆絕妙書法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真諦來的。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出的`人生感嘆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問小論。對于我們學園林的人來說,如何開創一爿曲徑通幽宛自天開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園林天地,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告訴我們精神和性靈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時段。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廣泛影響,反映現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賞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樂。若能在希望中存儲抱負,或在寄托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的樂趣享受生命付出熱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寫自己的故事傳奇,都值得欣慰。
蘭亭中這次文人聚集,沒有多么高深的影響,但他們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確實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靜坐在坦白寬廣的天地山水間,想想歡樂成過往,新戀換舊愛,美麗總是短暫的,似乎什么都是無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尋什么?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誠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問,他只提出問題,答案沒有果斷得出,而是讓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長。他這種冷靜又熱情的人生態度、對生命意義的尋找實在令人感動。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徹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問。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7
《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依體例先敘聚會原因:“修稧事也”;介紹參加人員:“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畢”“咸”二字盡顯名士賢才薈萃、濟濟一堂之盛況。再敘寫聚會之處蘭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山崇、嶺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帶,環繞蘭亭;加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景語皆情語,更顯名士賢才相聚,其樂融融!“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暢敘”即盡情地、充分地敘述言說,而“幽情”即幽深內藏不宜言說的情感;“暢敘”與“幽情”的寓意在特定的語境中形成對比,再加“一觴一詠”,從細微之處展現了名士賢才此次聚會的盡情、盡興、盡致!也使讀者體味到王羲之敘事、寫景、抒情的清微淡遠。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在“仰”“俯”之中,王羲之“游目騁懷”,超然于現世萬物之上而引發思考,透露著玄理。“信可樂也”:信,確實、的確。一個“信”字把文章的歡樂之情推向了高潮。
在歡聚之時,王羲之寓目山水,由眼前情境而體認字宙之無窮無盡,頓悟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繼而進入玄理的思索:人與人在世間交往生存,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相比,人的一生多么短暫,因此種種感慨油然而生:盡管人們生活態度不同,性情癖好靜躁不同,但是當人們為所接觸的事物感到快樂自足,竟然不知衰老即將到來時的感受是一致的;而當以前感到快樂的事情轉眼間變為陳跡,人們怎能不因此而生感慨?更何況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隨著天地造化最后都將終歸于盡呢?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揭示了自然萬物與“我”在“物我泯一”的心境中相感相通時,人的情感會自然地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這一哲理;因而千百年來使后世讀者感嘆不已。
序文再引《莊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轉入對人生的`思考:死生也是人生變化中的大事情啊!在這里“死生”實際上是一個偏義復詞,詞義著重在“死”字上。“豈不痛哉”既表達了王羲之對人生短暫、死生不由人意的無奈和哀痛,又與前文“信可樂也”遙相呼應,鮮明對照,使文章感情陡起波瀾,令人感慨。
由山水感發而悟玄理的心境,《蘭亭集序》表達的情感是復雜的:每當看到前人產生感慨的緣由與自己感嘆情懷的緣起相契相合時,王羲之不能不面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哀傷,可是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在這里,前文既已表明“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那么究竟還有什么原因使作者“臨文嗟悼”,且又“不能喻之以懷”,也即不宜明白言說或難以明白言說呢?王羲之給后世讀者留下了疑問!
接著,作者批評了前人觀點,認為“一死生”是不真實的,“齊彭殤”是妄造的,這不僅超越了老莊,也超越了與他同時代崇尚清談的一般士大夫文人;而且使我們體味到:王羲之內心深處渴望著在有生之年能多做實事而不應空談玄理的志向。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在這里,“悲夫”既與“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相呼應,又與前文“信可樂也”“豈不痛哉”一一照應,使文章形成了“樂——痛——悲”三層情感波瀾;而序文結束在“悲夫”,不能不再次引發我們對書圣難以言說之悲的疑問和思考。
最后,文章依體例補記了詩文結集成書的經過,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煞尾,又與前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照應。在一段之內的反復述說分明使我們真切感到:書圣胸中必有塊壘難以消解且又不宜訴說,只能寄托“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希望穿透時空阻隔而與后世讀者心靈交流,呼喚著后世讀者的理解。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8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一樣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
在暮春之時,群賢會于山陰之蘭亭,依靠在兩岸的崇山峻嶺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聽著清流的清脆聲與激湍奔騰的怒吼,在美麗的山水畫中暢敘幽情,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然而在這俯仰之間,無限的歡樂也將襯托出幾分惆悵。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作者感嘆生命的短暫,卻又“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得以看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的珍惜。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向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即將離我遠去的世界。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的完美,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當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這充滿無限生機的世界里,我們更應當懷有樂觀的心態,拋去無謂的遐想,去迎接完美的明天。你無需邀請群賢暢游蘭亭,你不必一觴一詠,出口成章,你也不必仰觀宇宙,俯察品類,你只需抓緊流淌在你身邊的一分一秒,讓時間成為你生活的最佳伴侶,讓時間充實你的生活,也讓時間填補你人生無常,人生短暫的遺憾。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9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直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心情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現在,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傷心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10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一樣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
王羲之說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確,人生匆匆,短短數十載而已。所以他才認為死和生同樣具有重大的好處,他本來就明白“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幻荒唐的、妄造的。讀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生命的熱愛之情。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無盡的眷戀……
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并沒有像王羲之那時的社會壓力,所以我們就應活得更自在。“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擁有了享受生活的權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將要失去時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們雖沒有王羲之那樣獨特的見解,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那么我想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已詮釋了自己生命的真諦,如果能夠這樣,那就足夠了。
昨日是已走過的,明天是即將走過的,唯有這天正在走過……生命數十載,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能一帆風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拼搏過,曾珍惜過,那也必將是無怨無悔!
我們并不能夠去改寫歷史,也不能夠預知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著,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創造那無盡的回憶與歡樂。請珍惜這絕無僅有的機會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著的好處……因為,僅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夠將短暫的生命延長!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11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景趣之美:《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己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述。前句不寫水美山肥、青山疊翠,也不寫綠水白浪、彩石麗魚,而是避開一切具體的色彩,用最簡潔的線條、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
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嶺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畫一樣,看似無色,其實有意,看似簡單,其實搞笑,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后句寫天氣與風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感悟與親近,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其景中清凈淡雅,舒適宜人的靈性美,絕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艷麗與歡快所能比及。
這種以少勝多、以虛當實、以簡馭繁的寫法,除了表現作者的審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帶給了一個適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這也是作者寫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并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當屬一種本能的體現,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人生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于盡。拋開一切的事務,無論多大的情懷,應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
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歡樂及其歡樂過后的感慨,并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此等情懷,絕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而是為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說來,包含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么昔人興感之由與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所以只能臨文嗟悼,嘆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時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后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許多人以為此處之悲仍為死生,其實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類對死生認識上的局限性,即對當時社會文人士族借老莊思想來逃避現實,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視生命的態度,并且這種無法擺脫的認識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為其二。
結尾的“感”出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由“悲”類推而來。正因為古人和今人在認識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蘭亭盛會的詩文也將使之后的讀者產生同樣的感觸,即情感上的共鳴。文情至此,作者的“悲”與“痛”就應說已經被“感”所代替,轉變為一種相對平和舒緩,甚至趨于欣慰或愉悅的狀態,進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與開頭的“樂”產生呼應的跡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華,較之前文的視聽之娛,當屬難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轉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12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應該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應該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著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13
《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會上各人作詩,其為之詩集寫的序文。
該序文不僅僅描述了蘭亭周圍的美麗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們聚會時的歡樂之情,而又抒發了對人生生死無常的感慨,也在隱隱約約間告訴了我們“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那就是“進取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有詩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長書法名世。而他所創作的《蘭亭集序》,不僅僅是我國書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國文壇上的杰作。千百年來這序文這書法,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
那為何這片序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呢?由于喜歡,所以深讀。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僅僅描繪了他們在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的蘭亭聚會的情景,并如其同時也寫出了與會者的真實感受。其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亦寫出了此次聚會的資料和此行最終的目的,暢敘幽情。
第二段,經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描述。提出并討論了人生的無常,并不由的發出了無情的感慨。
淺悟,其中提到,人與人的相處,要學會圓滑周旋。因為有的人喜歡和朋友暢談,無拘無束;而有的人則喜歡把興趣,寄托在所喜歡的事物上,曠達開朗,也同時無拘無束。雖然他們的取舍點不一樣,可是他們都在表達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因高興而高興,因滿足而滿足,這樣似乎衰老與他們就毫無半點關系。可是等到他們厭倦這些事情的時候,以往的喜悅傾刻就會成為過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這樣的大事情,還是會不由的發出感慨的。人生其實真的就是這樣無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時無意中透露著人生的無奈。
第三段,證明了作者寫序的緣由。“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這樣的如出一轍,能不讓人感慨嗎?生和死是一樣的虛無,長壽和短命一樣的荒謬,后代的人看待我們當代的人,也像我們當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樣,這可真是可悲呀!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同時也體現了王羲之“進取入世”的人生觀。同時也在表達著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身在一個社會,僅有融入這個社會,才能長久。簡單一點就是你只能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能讓這個社會適應你。所以在我們討論某個問題和觀點時,不如先看一下我們此刻的社會,我們身邊的情景,然后再根據其,而來決定或確定這個問題或這個觀點在此時在此地,應用怎樣的方法或怎樣的手段來正確合理的解決或判定。這,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嗎?
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盡力了,進取的融入了這個社會了,成功甚好,失敗那又有何妨?
《蘭亭集序》,不懂得會說那是王羲之酒后酒酣人興的成果,而如果能進入字里,那里面卻有著怎樣的享受著自己,有著怎樣應對困難的灑脫,因為那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那奮進的氣魄,那奮進的光芒。
那么,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讓人生也如其一樣閃爍。進取入世,并進取的適應社會,并在這光芒的社會中,進取發光發熱呢?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蘭亭集序》,是否也會因你的“進取入世”而煥發耀眼的光芒呢?
那么,不如就讓我們進取入世,而從此有一個不悔的人生吧。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01-13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04-21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1-22
蘭亭集序讀后感07-20
蘭亭集序讀后感04-30
《蘭亭集序》讀后感09-22
蘭亭集序讀后感(精選16篇)04-12
蘭亭集序讀后感范例【4篇】09-20
心得和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的心得體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