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1
“中位數”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中位數”能更合適的反映出數據組的一般水平。同時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中位數的值。根據教材特點我這樣展開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思考。
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小李去應聘普通職員,經理告訴他,我們這個部門的月平均工資是2000元左右。當一個月后,小李卻只領到了八百元的工資,就去找經理,經理把工資表給他看,小李頓時傻眼了。原來工資表是這樣的,部門經理一人,月工資8000元,職員5人,月工資800元。同學們,你們覺得經理欺騙小李了嗎?那問題又出現在哪兒呢?”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了結論:這組數據不能用平均數來表示職員的一般水平。這時我自然的引出了中位數。這樣的情境創設,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思考,他們明白了有些數據是不能再用平均數來表示一般水平,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表示方法,使他們對新知充滿了渴望,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起來了。
二、設置懸念,層層深入。
我板書了“中位數”,學生發表想法了,“中位數”就是處于一組數據中間位置的數據。學生沒有發表疑義,我也暫且不說。于是又出了幾組數據讓學生找出中位數。(1)1,3,5,7,9(2)2,13,18,24,27,35,38(3)9,3,5,11,14(4)5,11,14,3,9前兩個學生毫無疑義的找出來了,第三個都說是“5”,我還是不發表意見,再繼續找第四個,都說是“14”。我一句話都沒說,微笑著看著他們。有些學生發現不對了,后兩組的數據相同,為什么中位數會不一樣呢?吳晉順同學發表意見了:“我覺得應該把一組數據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要不然把數據的順序重新排列,中位數就不一樣了,而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應該只有一個。”掌聲響起來了,同學們非常高興,不少同學說,我也是這樣想的,應該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是順序排列后,再找中間個數。聽了學生這樣的總結,我的心里也非常高興,孩子們真是太善于思考了,那還有問題嗎?短暫的沉默后,王晗同學說“剛才我們找的數據都是單數個,如果是雙數個數怎么辦呢?”“這個問題太好了,請同學們想一想。”教室里又熱鬧起來了,“中間兩個數。”“不對,中位數應該是一個數。”“那就用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最后學生一致認為,應該是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這個環節的處理,非常成功,學生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再也不是被動的聽老師講了。后面的練習自然很輕松,學生都順利解決了。
從這一節課中使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我們絕不能低估了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是能主動學習的,并且也有這個能力學好。在以后的教學中,隨時謹記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中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情境,使他們在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2
《難忘的一課》所在的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利用本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呢?
在上這一堂課的時候,我著力體現以下幾點:
1、能夠正確詮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教學中,我不僅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還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具體是怎樣寫,怎樣表達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
“好象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這句話時,我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這句話中的用詞,如:“火熱”“真摯”等詞語的精當之處。又如文章最后一個反問句,我讓學生改為陳述句后,通過朗讀來體會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情感的不同,這便是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以讀為本,為學生真實創設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
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的三次不同意義的出現,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獲得收獲——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深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讀,還讓孩子們的那顆純樸的愛國之心沸騰了!讀,給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讀,讓語文課承載了生命的涌動;讀,使語文課升華了厚重的精神。在課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隨著我與學生共同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時,我的淚不能自禁,奪眶而出。在這節課上,學生獲取的已經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多的是對祖國的銘心之愛,這種體驗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替代的。讀,使學生受到了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雖然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學生體會到了臺灣師生以及作者那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也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
教學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體,即:既有語文知識的生成,學習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體驗和升華,實現了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融合。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學生在感悟中所說的:臺灣人民日日夜夜思念著祖國,雖然相隔很遠,但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孩子們的心是真摯的,感人的話語像清泉一樣涓涓流淌著。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遺憾之處,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整堂課幾乎全部是在按教師的預設走下來,沒有促進學生的有效性生成,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以體現。
2、上課的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學生的感情的發展的程度,以至于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師恩難忘》一課時,認為課堂生成不是無規律可循,應該是在師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產生的,就好像兩個人在閑聊,順著一個話題能夠越談越深入,越談越有勁,越談話越多。
所以,我覺得教師課堂生成的能力應該是可以通過日常的課堂教學自覺培養的,課堂生成強調師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樣強調教師的“心中有數”,不能“偏題”、“跑題”,這就需要教師還要有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在教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時,學生就“戛然而止、引人入勝、身臨其境”詞語只是說字典上的意思,后來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來解釋詞語的意思,學生就很自然的理解詞語的意思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才是學生思維解放的保證,是課堂精彩的源泉。關于春雨、冬雨和夏雨的討論,以及把“滋潤”換種說法等等,既是語言的訓練和是情感的領悟,又是教育的熏陶。課文語言的品味,課文情感的品悟,思想情感的熏陶就是一個相互交融的整體。像這樣的交流討論,就是最有效的'閱讀教學。本文最后一段,雖然不是文章的重點段,但是在教學中,我卻重點的講授和啟發學生去理解。在這一段課文里,“如春雨點點”的比喻。我是這樣教學的:這句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請問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就是說老師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樣怎樣?田老師的故事還給人怎樣的感覺?春天的雨是綿綿的,田老師的故事是娓娓動聽的。它們給人的感覺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會由田老師的故事想到“春雨”。是啊,春雨讓花草樹木快樂地生長,老師的故事則讓作者健康的成長,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這些故事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滋潤”還可以換成什么樣的說法?有如春雨點點說明什么?那么,像這樣的好句子該怎樣來讀呢?
在教學“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敬禮”的舉止,“深深感謝”,“教誨之恩,終身難忘”的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感恩情懷。教學時,我注意啟發學生想象作者再一次見到恩師時的心情,讓學生感悟當時的場面,效果較好。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4
本課我主要是采用:導入入情──自學悟情──讀議動情──總結釋情的課堂結構,從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導入入情的教學環節中,由于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臺灣美麗的風光,了解臺灣有關歷史,其目的是就是為了彌補他們對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
在隨后的自學悟情教學中,緊緊圍繞“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領悟情感,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分別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場景中反復出現,形成課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領全文。雖然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但這句話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讀這句話只要盡量讀出感情就行了,而實際上這句話每次出現時讀法是不同的。
安排學生先讀,然后老師激疑,形成懸念,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讀議動情,抓住“怎么讀──為什么──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理解感悟。最后總結釋情,結合當前情況,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5
本課我主要是采用:導入入情──自學悟情──讀議動情──總結釋情的課堂結構,從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導入入情的教學環節中,由于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臺灣美麗的風光,了解臺灣有關歷史,其目的是就是為了彌補他們對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
在隨后的自學悟情教學中,緊緊圍繞“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領悟情感,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分別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場景中反復出現,形成課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領全文。雖然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但這句話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讀這句話只要盡量讀出感情就行了,而實際上這句話每次出現時讀法是不同的。
安排學生先讀,然后老師激疑,形成懸念,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讀議動情,抓住“怎么讀──為什么──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理解感悟。最后總結釋情,結合當前情況,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6
“認識小數”是新教材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小數的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學生認數領域上的一次飛躍。但是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小數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再配以適度的講解,這樣的設計符合知識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應用的過程。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學小數這節課時,我把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及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特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知識鏈:一、說說生活中的小數,并說出表示價格的小數的實際意義;二、認識表示長度的小數,并知道它們所表示的意義;三、用小數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對于表示價格的小數的實際意義和用小數表示身高這兩方面掌握得不錯,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學得輕松,也掌握得較好。自我反思,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聯系生活,調動認知。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超市里隨處可見的商品價格。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說說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強對小數的認識,感悟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實際含義,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氣息,并由此總結歸納小數的讀法。
二、由易到難,充分體驗。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以米為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實際含義。我通過創設測量和購物的情境(課前讓沈佳浩、孫靜等分組進行測量和購物,把數據記錄下來),把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初步理解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外一種寫法。在組織教學時,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難點,講練結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圍繞第一道例題的教學(即認識零點幾),我設計測量書桌、認識尺上的小數、根據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寫小數、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應的小數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獲得對小數的直觀經驗,豐富對小數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幾可以表示成零點幾,零點幾就是十分之幾。
圍繞第二道例題的教學(即認識幾點幾),我先是讓學生認識0.3元,感知3角還可以寫成0.3元。我通過形象的一元硬幣和十張一角的紙幣,讓學生說其中的一角是十張一角的幾分之幾,也就是一元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建立起了小數的模型。其次是認識1.2元,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之所以采用價格問題作為學習素材,正是基于學生對價格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從“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義。接著是認識3.5元,這是對形如幾點幾的一位小數的再次認知,強化了對小數的認識。
以上幾個層次,由易到難,很好地突破了幾點幾是幾和十分之幾合起來的數這一教學難點。一堂課下來,即使像學困生王云、趙麟等也能認讀小數,了解小數的意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7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嘗試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暢所欲言,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傾聽與發現,在激烈的爭論中做引導和評價。
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數學課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在上《循環小數》這節課時,以一個小朋友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同時,我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象這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無窮無盡的現象嗎?你能舉例嗎?通過學生舉生活中有關循環現象的例子,不僅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讓學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誰在循環”?這樣,有效地分解了教學難點。
二、大膽嘗試、自主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程序上主張“先教后學”,這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不利于學生自覺能動性的發展,于是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前置性研究:
A.通過解決例8和例9,豎式計算,你發現了什么?它們的商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B.什么是循環小數?你還知道了循環小數的哪些知識?
C.這樣的商應該如何表示?
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課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課堂上在小組里面交流、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做出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到成功之喜悅,又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生探索后匯報、展示不同思維方式后,又以此為出發點,順勢研討,怎樣來判斷循環小數,為什么要加省略號?能不能省略不寫?對于循環小數的寫法,則讓學生比較兩種寫法有什么區別?哪種寫法更簡便?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主動建構過程,得到正確結論,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練習的突破
練習時,我采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32.7272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為什么?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32.7272成為循環小數,應怎么改?在教寫法時,則讓學生把研究題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環小數用循環節表示,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資料,又使學生牢牢記住,只有那些小數部分有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才是循環小數。練習設計中,我多次采用設疑的方法。如問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于學生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敘述理由的能力。
四、對小組合作展示的思考
小組合作展示讓多個孩子成為一個小集體,在這個小集體中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都有展示的機會,個人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8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里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里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后,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著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后,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于最后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9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里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
由于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播放了臺灣的美麗風景,配以優美的解說,這樣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擁有如此美麗的寶島臺灣,是多么的自豪。然后通過了解臺灣有關歷史,彌補了他們對臺灣感知的不足。這樣的課堂開端,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多媒體的合理、有效運用的確能幫助課堂確定感情基調。這種初感,也為下面的深悟做了鋪墊。
二、學生質疑,緊抓主問題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跟精讀課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個課時。在這僅有的四十分鐘里,只有緊抓住課文的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并拎出本課的主要問題“為什么說這是‘難忘’的一課?”供大家到課堂上來研究。課前學生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誰上了這一堂難忘的課?”“難忘的`一課上的內容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就讓學生的自學的過程中解決,并馬上反饋。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為什么說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說一說作者認為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不是單一因素
本課教學前請學生們收集了20世紀40年代臺灣“光復”有關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以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國歷史上偉人的資料。運用資料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要激起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的。但是本節課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什么時候做補充把握不夠適時,人物介紹前后有重復,造成環節不緊密。教師對偉人的介紹語言情感也不夠充足,也致使學生的感情不到位,后面的寫話沒有水到渠成。我們在理解文字內容之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當學生寫話完成進行交流時,還要對學生語言表達上有所評點,讓學生能有所提升。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資料,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這仍然是我困惑的問題。
四、略讀課文教學老師的位置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練,多展示。教師要處理好詳略的問題,在歸納總結的時候講,提升的時候講,在提學習要求時更要講明白、講透徹。但在具體教學中,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講得過多,對于學生回答的評價形式也有些單一,我想請教的是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評價?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10
分解質因數是五年級第三單元倍數和因數中的內容,是在因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解質因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設計還算流暢,但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課后,經過聽課教師的評議及個人總結,感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質因數概念揭示有些“蜻蜓點水”,落實得不夠扎實到位。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將60寫成幾個因數相乘的形式,這一環節后,讓學生觀察式子發現其中的特殊性,這些都引導的較為恰到好處。可之后就匆忙地揭示了質因數的概念,開始進行下一環節了。這樣一來學生對質因數的概念只是理論上的了解,而沒有實質上的應用。所以,應將揭示質因數概念環節放到舉例完成后再進行,讓學生觀察所有的.式子,再說說這些式子有什么特點。學生會說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數都是質數。此時再揭示質因數的概念,同時加入讓學生找質因數的環節。在此,教師可先以“60”為例找出其質因數,說明2、2、3、5都是60的質因數,其中雖然“2”出現了兩次,但不能只說一個。之后,再將舉例環節中學生所舉出的一些例子做為訓練點,再讓學生去找每個合數的質因數,這樣學生對質因數的理解就更扎實到位了。
二、在小組合作時,沒有合理化的利用時間,有些拖沓。
在小組合作舉例說明時,本想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舉例驗證,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找到答案。由于所要求每組舉例的個數有些多,班內學生又比較多,這樣一來,無論是小組討論環節還是匯報環節都耽誤了不少時間,以至于后面的環節有些擁擠,甚而沒有了更多練習的時間。在此應要求舉3個例子即可,這樣還可以均出時間給更多小組匯報的機會,以此來充實例子進行總結,效果會更好。
三、沒有利用好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去輔助教學。
在小組合作舉例環節,學生在匯報時式子中出現了合數,可教師卻沒有及時的發現,失去了一次實例教學的機會。如果當時能夠及時發現,引導學生討論,相信學生會對分解質因數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會對學生后期的應用練習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會在后續的練習中屢屢出現有合數的現象了。
四、教學短除法環節處理較好,引導到位。
在教學短除法時,由于短除法是學生新接觸的內容,而且只是一種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觸時學生是沒有探究能力的,所以采取先由教師利用最簡單的例子介紹講解方法,再由學生探究難點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師先以“6”為例,講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后寫成式子。再舉出“18”為例,讓學生按剛剛所講的方法來敘述,學生在敘述完這一步之后就出現了問題“商是9,是否停止?”讓學生討論明白:9是一個合數,還要象上面這樣繼續除下去,直到商是質數為止。這樣,學生對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著再緊跟練習,進行嘗試訓練,由此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再針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教學。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學的難點,又讓學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較好。
總體來說,這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上環節清晰緊湊,教師在課堂上語言簡練,評價到們,引導適度,但在重難點突破上有些急于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揚長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實現有效、高效地教學,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五年級《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08-25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02-17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03-26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15篇03-26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15篇)03-26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15篇03-26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15篇)03-26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合集(15篇)11-03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