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焦裕祿》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焦裕祿》觀后感1
這個五一勞動節,爸爸媽媽帶我去了蘭考參觀了《焦裕祿紀念館》。《焦裕祿紀念館》幾百幅照片,全景式的展示著焦裕祿同志無數令人感動、激勵的事情。
歲月流逝,難以沖淡人們對他的記憶;實干精神,必將長久的激勵整個民族。許多觀眾在圖片前凝望、沉思…
一把右扶手有洞的舊藤椅,一支不是用于寫字而是用于頂住肝部止痛的自來水筆,一輛破舊的自開車。焦裕祿爺爺就是用這些來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時刻里,他跑遍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個生產隊,跋涉20xx多公里,查清了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和大小河流。
焦裕祿爺爺逝世后,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刻,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焦裕祿爺爺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應對這些感人至深的畫面,我們感受更多的是激勵。還記得中央播音員在播誦穆青同志所撰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文稿時,幾次中斷播音,失聲痛哭。在紀念館的留言本上,也記錄了人們對縣委書記好榜樣的敬意。"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向您致敬";"你用你的一生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我將踏著您的足跡,繼續前行"…
在紀念館的最后,懸掛著崗位上活活累死的山東好民警王勤利、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好局長趙作斌等的事跡,他們用他們的事跡踐行著先輩的足跡。
宋人歐陽修說過,圣賢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魯迅也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祿爺爺就是一個雖死猶生,埋在活人心里,逾遠而彌存的高尚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將逾遠而彌存,歷經時日而愈加光芒四射。
《焦裕祿》觀后感2
晚上手拿遙控器隨意的換臺,無意中看到了焦裕祿正演到第二集,我一口氣看完,使我感慨萬千,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還在于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承擔責任。一、學習焦裕祿精神,提高黨性、道德修養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兒子、黨培養的優秀干部,作為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有著一顆愛民的仁厚情懷,深入百姓,體察民情,訪寒問暖。他前往蘭考縣委報到,衣著簡樸,輕車簡從,一路步行,當他看到一群饑餓的孩子時,他拿出了自己攜帶的全部干糧;當他第一次參加縣委會議時,他提議與會同志先到蘭考火車站看一看,當看到鵝毛大雪中靜靜等待的饑民無奈的眼神、當看到火車來臨時饑民爭先恐后逃離家園的決絕,眾人被深深震撼;當他聽說政府的救濟糧沒有及時發放時,他震怒了;當得知養牛老人被牛角撞傷,生命垂危,想見他一面時,他不顧自己已經十分羸弱的身軀,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還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面對雙目失明的老人,焦裕祿同志深情地說出“我是你們的兒子”,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民情懷!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
《焦裕祿》觀后感3
今天,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層浪,因為我觀看了一場令人刻骨銘心的電影—《焦裕祿》。
電影一開始,一陣哀樂奏響,只見滿天都是白色的孝布,那種白,讓人有種莫名的悲哀。之后,成千上萬的人胸前都佩著白花,臉上都露出了沉痛的表情。橫幅在人們手中撐住,上面寫著:“焦裕祿同志永垂不朽。”一個小小的蘭考縣縣委書記,怎么會這么受鄉親父老的尊敬與愛戴呢?原來蘭考縣是一個在歷史上都有名的`災區。“風沙”、“鹽堿”、“水澇”是本縣的“三害”。蘭考的36萬人民逃的逃,死的死,而焦裕祿卻看見了蘭考縣的“寶”。決定任職縣委書記。他一到那里,手里準備的饅頭就被一群圍上來的“乞兒”一搶而光。
在群眾面前他沒有一點大官的架子;在別人實行特殊管理時,他決不搞特殊化。他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發揚大無畏革命精神,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焦裕祿把別人給他的二十斤大米讓給了知識分子;在沙丘上解救痛苦的人民;在許樓村訪問老百姓的衣食起居……你說,這樣的書記怎么不得人民群眾的愛戴。
看完這場電影,我的心情不知用什么形容詞來形容它。我覺得焦裕祿好傻,放著好好的不知比這里強多少的地方不去,偏偏來到這個災害無窮的蘭考縣。我又覺得焦裕祿這個淳樸的人平凡而偉大,他為人民服務毫無怨言。那句“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叫我來看您的”至今在我心里回蕩。我不知為什么,眼淚奪眶而出,覺得焦裕祿實在太偉大了,我一定以他為榜樣,為目標,長大后無怨無悔地為人民服務。
《焦裕祿》觀后感4
《焦裕祿》這部電影塑了一個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承擔責任的黨的好干部的光輝形象。
1962年12月,焦裕祿被派到蘭考縣工作。面對蘭考逃荒的人民,他讓所有的黨員干部用自己手上的買米、面的錢給荒民買東西吃。但自己只吃窩頭和小咸菜。生活如此艱苦,但他還是處處想著別人。他是多么有愛心呀!他不顧患病的身子。和風雨搏斗,去考察災區地形,想了種。種辦法去幫助災民。災民從心里面愛戴他,尊敬他。
為了讓蘭考的災民能過上好日子,他都可以犧牲自己,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呀!最讓我感動的是一次家中只剩下一點錢了,妻子說要給孩子做紅燒肉,可一出門,就碰上了焦裕祿,他說自己把錢送給別人了,不要買肉了。晚飯時,小兒子要吃肉,哭鬧著將窩頭扔到了地上。焦裕祿一氣之下打了孩子,讓他把窩頭拾起來,并耐心的說:“孩子,咱們有窩頭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的人連這也吃不上呢?”小兒子好象聽懂了爸爸的話,點了點頭,表示記下來了。
在焦裕祿快住院的`時候,還一直堅持工作,想著蘭考的人民。他總是這樣關心群眾而忘記了他自己。在他去醫院時,村民們老老少少不約而同的一個也不少的都來了,蘭考的人民說“一定要親自送他”。可見焦裕祿在蘭考人民心中是多么偉大呀!
42歲是一個人一生中施展雄心壯志,最輝煌的時期,可是焦裕祿卻匆匆的走了。雖然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銘記在蘭考人民,全國人民的心中。我們要把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發揚下去,為了祖國的事業奮斗終生!
《焦裕祿》觀后感5
晚上手拿遙控器隨意的換臺,無意中看到了焦裕祿正演到第二集,我一口氣看完,使我感慨萬千,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還在于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承擔責任。學習焦裕祿精神,提高黨性、道德修養。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兒子、黨培養的優秀干部,作為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有著一顆愛民的仁厚情懷,深入百姓,體察民情,訪寒問暖。他前往蘭考縣委報到,衣著簡樸,輕車簡從,一路步行,當他看到一群饑餓的孩子時,他拿出了自己攜帶的全部干糧;當他第一次參加縣委會議時,他提議與會同志先到蘭考火車站看一看,當看到鵝毛大雪中靜靜等待的饑民無奈的眼神、當看到火車來臨時饑民爭先恐后逃離家園的決絕,眾人被深深震撼;當他聽說政府的救濟糧沒有及時發放時,他震怒了;當得知養牛老人被牛角撞傷,生命垂危,想見他一面時,他不顧自己已經十分羸弱的身軀,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還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面對雙目失明的老人,焦裕祿同志深情地說出“我是你們的兒子”,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民情懷!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
《焦裕祿》觀后感6
通過這次觀看《焦裕祿》我不光是緬懷焦裕祿同志,更應該學習焦裕祿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要學習焦裕祿精神。學習他熱愛本職的思想。學習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當組織上安排焦裕祿同志到環境、條件較差的蘭考縣任縣委書記時,他沒有任何抱怨,沒有任何要求條件,而是積極主動地投入了工作,很快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為了盡快改變蘭考的貧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則,吃苦在前,積極帶領蘭考人民,同內澇、風沙、鹽堿三大自然災害作斗爭。一直堅持帶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說,焦裕祿同志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學習他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的崇高精神。他心里時刻裝著老百姓,例如,影片上的一個細節,有一對孤寡老人,無依無靠,生活非常艱難。在冬天天氣嚴寒、將下大雪的時候,他首先想到了這兩位老人,一大早就趕到老人家里,噓寒問暖,給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說“我是你們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來看望你們的”。我感覺得這個細節非常感人。
以前在對焦裕祿同志事跡的`認識上比較模糊,光知道個大概,具體的情況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次觀看《焦裕祿》,可以說對焦裕祿同志感人的事跡和崇高的精神。通過觀看學習,內心很受感動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結合觀看學習情況,個人也進行了一些思考,為什么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有40多年了,他的事跡至今為人民念念不忘,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為人民所稱頌,現在重溫他的事跡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關鍵就在于他心里時時刻刻裝著百姓,真正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通過學習,我深受感動,我明白了怎樣從電影中吸取促進自己不斷進步、銳意進取的思想精華與精神力量,這才是我觀看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焦裕祿》觀后感7
看了焦裕祿電影的感想,主要學習他以下幾方面精神:
1、學習他一心為民,服務至上,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的崇高精神。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牢記黨的宗旨,為每一個學生做好服務,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好服務,為學生做好服務,為外語學院的進一步發展獻計獻策、做好優質服務的一切準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群眾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時刻裝著老百姓,在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一對孤寡老人,無依無靠,生活非常艱難。在冬天天氣嚴寒、將下大雪的時候,焦裕祿首先想到了這兩位老人,一大早就趕到老人家里,噓寒問暖,給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說“我是你們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來看望你們的”。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2、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時候都決不猶疑、決不含糊、決不動搖。要堅定宗旨意識,始終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做群眾的貼心人,做群眾的主心骨。焦裕祿同志當年在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的蘭考大地任縣委書記,他既是一縣之首,同時又是全縣人民的公仆。他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
心。”正是為了這些窮苦百姓,正是為了這些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廣大人民,他在蘭考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植樹治沙、脫貧致富,戰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焦裕祿》觀后感8
《焦裕祿》這部電影塑了一個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承擔職責的黨的好干部的光輝形象。
1962年12月,焦裕祿被派到蘭考縣工作。應對蘭考逃荒的人民,他讓所有的黨員干部用自我手上的買米、面的錢給荒民買東西吃。但自我只吃窩頭和小咸菜。生活如此艱苦,但他還是處處想著別人。他是多么有愛心呀!他不顧患病的身子。和風雨搏斗,去考察災區地形,想了種種辦法去幫忙災民。災民從心里面愛戴他,尊敬他。
為了讓蘭考的災民能過上好日子,他都能夠犧牲自我,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呀!最讓我感動的是一次家中只剩下一點錢了,妻子說要給孩子做紅燒肉,可一出門,就碰上了焦裕祿,他說自我把錢送給別人了,不要買肉了。晚飯時,小兒子要吃肉,哭鬧著將窩頭扔到了地上。焦裕祿一氣之下打了孩子,讓他把窩頭拾起來,并耐心的.說:“孩子,咱們有窩頭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的人連這也吃不上呢”小兒子好象聽懂了爸爸的話,點了點頭,表示記下來了。
在焦裕祿快住院的時候,還一向堅持工作,想著蘭考的人民。他總是這樣關心群眾而忘記了他自我。在他去醫院時,村民們老老少少不約而同的一個也不少的都來了,蘭考的人民說“必須要親自送他”。可見焦裕祿在蘭考人民心中是多么偉大呀!
42歲是一個人一生中施展雄心壯志,最輝煌的時期,可是焦裕祿卻匆匆的走了。雖然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銘記在蘭考人民,全國人民的心中。我們要把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向發揚下去,為了祖國的事業奮斗終生!
《焦裕祿》觀后感9
組織安排我們觀看電影《焦裕祿》,以前針對電影《焦裕祿》的介紹也聽了不少,但實實在的看還是第一次,看后感覺十分的沉重。
片中,嚴重患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他帶頭廢除了干部生活補貼費,為補助一些一輩子任勞任愿的基層干部,頂著極大的風險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并沒有嚇倒他,反到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每當他的病痛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用茶缸、抽屜或者桌角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在一次下鄉視察中,一陣一陣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冒出,承受著巨大病痛的卻不哼一聲。這是多么剛強的性格,多么頑強的意志,多么韌拔的氣節。
焦裕祿,一個縣委書記,在當時既沒有漂亮的汽車,更沒有寬敞的`房子,有的卻是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他的心中永遠裝的是蘭考的百姓而惟獨沒有自己的位置。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他所熱愛的事業、土地和人民。他是地地道道的服務人民大眾的牛。
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造就了象焦裕祿這樣的人物,焦裕祿用行動、用實踐獲得了老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在片中好幾處體都現了。我從影片中確實感受到了時時在在存在的歷史,焦裕祿正是用他平凡而有偉大的一生譜寫了一曲生命的精彩華章。他的光輝形象就象太陽一樣照耀著大地,經久不滅。
在新時期的我們,應當做些什么?學些什么?我是一個普通干部,所要做得就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切實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做好應當完成的工作,切實做到群眾滿意,那就是黨滿意。
《焦裕祿》觀后感10
看完電影《焦裕祿》,使我對黨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關心人民群眾疾苦,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不搞特殊,嚴于律已〞的優良傳統進行了一次重溫,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投入到封沙。治水的戰斗中。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焦裕祿同志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吳縣長送來的大米他送給了技術員;因為他把錢救濟了困難群眾兒子沒吃上紅燒肉;別人送的魚,他又讓孩子送回去,孩子沒有好衣服而讓同學嘲笑…點點滴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今天,交通發達。物質豐富,與影片相比我們面臨的條件不同,環境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面臨困難。困境和問題。在困難面前,我們要不推諉。不扯皮,迎難而上,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客觀解決困難和問題。今天,經濟快速發展,與影片中有著天壤之別,工作內容隨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在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學習焦裕祿把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為革命掌權。在生活上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做個群眾信賴的組織放心的好干部!
《焦裕祿》觀后感11
在焦裕祿烈士紀念園里,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劉存長和縣紀委副書記閻曉雷代表全體黨員向焦裕祿同志的陵墓敬獻花籃,全體黨員鞠躬致敬,深切緬懷為破解蘭考“三害”而奉獻畢生心血的焦裕祿烈士。
在焦裕祿烈士的陵墓前,面對鮮紅的黨旗,縣紀委全體黨員干部們莊嚴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激勵自己牢記黨的宗旨,永葆先進本色,在今后的工作中繼承和發揚“焦裕祿精神”。
瞻仰焦裕祿烈士陵墓之后,大家參觀了焦裕祿同志紀念館,觀看了焦裕祿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圖片,緬懷焦裕祿同志光輝的.一生。
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生動的重現了焦裕祿同志當年訪貧問苦、帶領群眾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場面,真實反映了焦裕祿同志艱苦奮斗、勤政為民的感人事跡,再現了“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的高大形象。
牢記焦裕祿同志制定的“干部十不準”
短短幾十分鐘的參觀,大家的思路跨越了焦裕祿同志平凡而偉大的風雨歷程,重溫了焦裕祿同志的感人事跡,都被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動。
焦裕祿同志在1963年春親手栽種的泡桐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這是一棵長在人民心中的樹,是焦裕祿精神的化身。徘徊樹下,仰望焦桐,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標,看似無語,卻帶給縣紀委全體黨員們深深的思考。
參觀結束后,大家紛紛表示,要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深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的為民情懷、崇高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模范踐行合格黨員的標準,主動作為、積極奉獻、創先爭優,努力開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新局面。
《焦裕祿》觀后感12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觀看《焦裕祿》,從開頭的那一幕樸實又震撼的場面,我的情緒被劇情所調動,時而熱血澎湃,時而熱淚盈眶,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禮。我一邊感慨,一邊低頭思索:為什么焦裕祿的事跡讓我怦然心動?
原來他心里有著人民,有著為人民服務的那份熱情,更有著把熱情時時刻刻付之于實際行動。話說作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本為孩子負責的態度,對家長負責的態度來工作。
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許多事實表明,一個被教師所愛的學生,常常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心中的很多癥結就會打開,會主動拆掉隔閡高墻,溝通情感,變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一、細心的觀察,發現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很多學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善于捕捉、發現、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學生的深層心理動機,找出問題癥結,抓住教育引導學生的最佳契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尊重學生,愛學生,不僅意味著最終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還意味著教師能虛心地向學生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二、關愛學生是對學生的成長寄予良好期待的態度和行為。它不同于一般的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而是高于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要關愛學生,就要求我:經常的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事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當學生的身心、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挺身而出。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能夠給予及時的鼓勵,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努力使他們成功。
孩子的成功就是我們教師的成功。
《焦裕祿》觀后感13
從喧囂到平淡,從極力渲染到冷靜思考,都市人漸漸成熟,他們用現實的眼光看英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但他們又不同于普通的人,這就是電影《焦裕祿》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
影片雖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沒有什么氣撼山河的壯舉,甚至連插曲都那么土,但看罷全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報到的第一天,焦裕祿衣著樸素、態度謙恭,致使公務員竟以為他是要飯的,先聲奪人,讓你覺得焦裕祿身上確實有種不同于其他干部的東西。在縣委的第一次會議上,作為第二書記的焦裕祿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記錄下各干部的看法。第一次講話沒有信誓旦旦的保證,卻讓全體干部到火車站去親眼目睹一下蘭考人民冒著大雪痛苦而無奈地離鄉背井的一幕,給每一個干部上了一堂無言的課。這一組平凡的鏡頭折射出了焦裕祿高尚的情操。
看完影片,我想到老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臧克家是為魯迅先生而作此詩的,而魯迅先生同時又自謂:“俯首甘為孺子牛。”在《焦裕祿》這部電影中,我找到了“孺子牛”這個詞最精當的注釋。
忘不了,多少個夜晚,他縮在屋角沉思;忘不了,多少個白晝,他奔波在黃河故道;忘不了,多少家的門檻,他都跨過;忘不了,多少人的家事他都了如指掌。他說他是人民的兒子,他說他是毛主席派來的。他,焦裕祿,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他雖然沒有豪言,沒有壯語,但是,他的話,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蘭考人民的心中,同時,也深深地烙進了每一個觀眾的心中。
焦裕祿——你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焦裕祿》觀后感14
看了《焦裕祿》后,本人受到很深的教育,也得到很多的啟示,焦裕祿同志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在蘭考工作僅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及永遠懷念。在現在看來,當時他辦的大實事不多,但留給蘭考人民至全體共產黨員的物質及精神財富卻是永恒的,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去學習他:
一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的精神。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的工作既平凡又特殊。平凡的是我們每天普通的學習工作著;特殊的是我們的工作對那么多的幼兒和家庭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每天為幼兒的吃、喝、拉、撒、睡操心;還要處理幼兒間的矛盾,改正幼兒的某些不良的習慣,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更要處理好家長工作。工作繁瑣,而且工作量也比較大,確實有時會使人感覺身心疲憊。這使我們更要學習焦書記的愛崗敬業精神,讓自己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更好的為幼兒和家長服務。
二是要學習他踏實的工作作風。身為縣委書記焦裕祿同志能夠始終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察民情,身先士卒在第一線,這使我深受感動。我們的工作也應該要踏實,務實。不能因為取得某些成績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沒得到獎勵而失望低落。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瑣碎繁多,不能因此就心情浮躁或是產生倦怠情緒,而是要踏踏實實的工作,扎扎實實的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三是要學習他廉潔奉公的道德情操。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良好的心態,奉行廉潔的操守尤為重要。我們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和職業道德,不接受家長的紅包、禮物,不利用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情為自己謀利。
四是要學習他的大局精神。我們的工作都是圍繞幼兒園制定的計劃而實施的。要把幼兒園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一班一人的得失。在幼兒園要舉辦大型活動或其他老師要代表幼兒園參加市里、區里的活動時,要積極配合,盡自己最大的能量為這些活動提供幫助。
《焦裕祿》觀后感15
又一次觀看由河南影視制作集團等聯合策劃拍攝的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對我的心靈又是一次巨大的震動。黨員的信念與責任得到進一步升華。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觀看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主人公焦裕祿下基層、訪民情、賑災救濟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種梧桐、帶病堅持工作等一幕幕感人事跡使人感動,每幕都讓人落淚。
焦裕祿同道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我黨員,時刻不忘黨的宗旨;焦裕祿同道的事跡感人至深,在于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焦裕祿同道的事跡感人至深,還在于他一切從實際動身,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于擔當,勇于負責。焦裕祿同道是黨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兒子,是我們全體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和榜樣。通過觀看影片,讓我對焦裕祿的熟悉得到進一步升華,更讓我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內涵。通過觀看影片,主要學習他對黨和人民的虔誠、對崗位的酷愛,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
我們要學習宏揚他“心里時刻裝著群眾”的公仆情懷。焦裕祿同道視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誠心誠意當人民公仆,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宗旨的一種執著;他堅持依托群眾,向群眾學習,通過找農民群眾了解情況、實地考察試驗總結出治理“三害”的辦法。群眾線路是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在長時間斗爭中構成的,是我們的傳家寶。人民群眾始終是黨的氣力源泉和成功之本,丟掉群眾觀點,我們就得不到群眾的擁戴和支持,丟掉群眾線路,我們就沒法從群眾中汲取聰明和氣力。焦裕祿同道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的位置,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公仆情懷值得我們共同學習。
【《焦裕祿》觀后感】相關文章:
焦裕祿觀后感07-19
電影焦裕祿觀后感07-19
學習焦裕祿觀后感07-19
焦裕祿觀后感3000字07-19
《焦裕祿》觀后感1000字07-19
《焦裕祿》觀后感2000字11-01
基層干部《焦裕祿》觀后感07-19
焦裕祿電影觀后感500字07-19
《焦裕祿的80則貼心話》心得體會:踐行焦裕祿精神 迎難而上勇擔當10-17
焦裕祿精神學習心得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