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扶貧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20××年3月,××集團定點幫扶××縣,聯系××鄉××村開展建設扶貧工作。幾年來,扶貧工作隊按照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要求,搶抓機遇,積極投身于××的脫貧致富,專注于××的繁榮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在條件艱苦地區的發展之路。
一、扶貧之花結碩果
自××集團定點幫扶××村以來,扶貧工作隊帶領全體村民,艱苦奮斗,科學發展,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重點夯實基礎工程,順勢推進產業發展,××村發生了可喜變化,正沿著科學發展的步伐向前邁進。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痢链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350元,20××年增至2600元,3年翻了近兩番多,預計20xx年農民純收入可達3800元以上。在××集團的幫扶下,該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蜂蜜、茶葉為主的特色種養殖業,并成立了××養蜂、農產品購銷合作社和××蜂業有限公司,解決了農民產銷難題。同時,緊扣“吃、穿、住、行、購、娛”旅游六要素,大力發展農家樂,并圍繞農家樂做文章,帶動廣大村民種菜、養雞、養豬,將農民種的、養的提供給農家樂,形成產業鏈,進一步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現在××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當地群眾致富的生態觀光旅游勝地。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三年多來,××集團共投入扶貧資金1300萬元,實施項目24個,幫助引進資金2470萬元;完成了洪千公路改造和消防通道建設;對近37公里的村組人行道和簡易游道實施全面整修;維修改造危橋五座;總投資20××萬元的巡護步道全面建設開工;投資220萬元集村級組織、游客接待、停車場、蜂蜜加工和村級衛生室于一體的高標準、高規格土家族特色風格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預計年底竣工。同時,完成了全村農網改造工程,實現了同網同價;實施了千塘灣人畜飲水工程,先后投資5萬元幫助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埡、塘坪、冒古洞等組解決引水管問題;拉通了8公里的通訊光纖線路,修建了2座移動通訊基站,通信網絡覆蓋全村90%區域;通過三年的努力,電話普及率發展到100%,固定和移動電話用戶戶平2部,電視普及率100%。
生態文明村莊建成。××村在××集團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實干苦干建設美好家園,依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以“治臟,治亂,治差,改水,改廁,改圈,改廚,改圈”為目標,大力實施“美化,凈化”工程,著力打造“秀美村莊”。幾年來,清路障12公里,清溝渠淤泥3000米,建沼氣池10座,安裝52臺多功能節柴熱水灶,改水7個、改廚60間、改欄40間、改廁65間;完成115戶“穿衣戴帽”的農房改造工程;通過實施村莊整治工程,使××的村容村貌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村莊環境將更加舒適宜人!痢链逑群螳@得省級生態文明村、省巾幗文明示范村和市、縣生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一個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正在映入世人的眼簾。
二、成功經驗
深入剖析××集團幫扶××村的發展變化歷程,可以用“四個一”來總結。
建強一個好班子——引領發展。“村看村,戶看戶,農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一個好的班子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關鍵。一直以來,扶貧工作隊把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作為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配合下,把責任心、工作和帶頭能力強的人選入村支兩委,并每年培養年輕黨員和后備干部;同時,注重干部的培訓,每年采取以會代訓、選派和組織外出考察等方式,到先進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游步道與農家樂建設經驗,開闊眼界,啟發思維,增強致富能力。幾年來,在××集團工作隊的幫扶下,××村村支兩委先后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和蜂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協會+大戶+農戶”模式,實行產業化經營;同時,利用××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與旅游相關的茶葉和農家樂產業,支部書記符星艷、支部委員符星龍帶頭發展農家樂,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在他們的帶動下農家樂增至6家;村主任吳顯本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并帶動群眾種茶,增加茶農收入;村婦女主任積極養蜂,蜂群達45箱,年增收2萬余元;村委會委員、養蜂大戶張忠美被稱為“采花大盜”,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村發展養蜂戶25戶,僅蜂蜜就增收40萬元以上。今年,村支部委員符星龍和新吸收進來年輕干部孟暉借助生態旅游的東風,分別組建了××農產品購銷合作社和××農產品開發公司,破解了村民產銷難題,為群眾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目前,××村的村支兩委干部個個有產業,人人都是致富帶頭人。
筑牢一個好基礎——打好底子!盎A不牢,地動山搖”,打好基礎是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扶貧工作隊始終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結合村情,立足長遠,實施了“五通”目標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村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基礎。一是積極與地方黨委政府協調銜接,修橋鋪路改善行路難問題。先后完成洪千公路改造、消防通道建設、洪水坪滾水壩和37公里長的村組人行道和簡易游道整修以及危橋改造。二是積極與部門協調,解決水電難題。爭取電力部門投資,完成全村10個村民小組170戶農戶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同網同價。同時實施了千塘灣飲水工程,并幫助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埡、塘坪、冒古洞等組解決引水問題。三是積極與企業部門溝通,緩解了通信信息困難。在縣政府的協調下,協調爭取移動公司投資60余萬元拉通了從洪水坪基站至千塘灣基站近8公里的通訊光纖線路,在××村修建了三座移動通訊基站,移動通訊覆蓋全村90%區域,結束了××村無通訊信號的歷史。另外,爭取到縣廣播電視政策支持,全村186戶全部安裝了衛星電視接收機,加強了與外界的信息溝通。
探索一條好路子——富民興村!痢链逄幱趪壹壸匀槐Wo區范圍內,全村的森林、野生動植物受到保護,群眾以林木、野生動物和藥材為主要收入來源斷絕;加之,××村山高路遠、交通條件惡劣、田地稀少的原因,××村村民生活非常貧苦。如何才能發家致富,擺脫貧窮;一直是擺在××村組干部和群眾面前的難題。20××年3月,扶貧工作隊定點幫扶××村以來,通過走訪調查、外出考察、廣泛征求意見等多渠道、全方位的調查研究,確定了發展茶葉、農家樂、蜂蜜三大產業為主的特色種養殖業的思路,為××村群眾尋求了一條產業致富的路子。一是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兩茶一魚”的產業戰略目標,在××村冒古洞原有的茶葉基礎上,采取“大戶+農戶“的模式,大力鼓勵村民發展茶葉產業,截止目前,茶葉面積達180畝,年增收達20萬元以上;二是緊扣縣委縣政府“一點四線”旅游發展戰略,借助××生態旅游,大力扶持農家樂產業,并圍繞農家樂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將群眾種的、養的銷售給游客,從而拓寬增收渠道,農家樂產業年收入達到80萬元以上;三是立足××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蜜源,大力發展蜂業產業,先后組建了××養蜂專業合作社和蜂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協會+大戶+農戶”的模式,發展蜂農25戶,年產值達到40多萬元。幾年過去,××村的茶葉、農家樂、蜂蜜三大產業競相發展,為群眾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一種好機制——激發內力。脫貧致富,幫扶是外力,自身內力是關鍵。扶貧工作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扶貧理念,創新“治富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培訓機制,圍繞茶葉、養蜂、農家樂和生態旅游及種養殖等內容,開展“陽光工程”培訓,通過開辦培訓班、聘請專家現場指導等形式先后舉辦養蜂技能培訓、旅游知識等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村民致富技能;多次組織村支兩委干部、組長和群眾代表,到官莊鎮海沙坪、沐濯鋪村、望城光明村和寧鄉關山村等扶貧開發工作典型示范點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轉變觀念,樹立發展信心,激發創業熱情。同時,創新扶貧新機制,根據實際,加大對兩項制度銜接戶的扶持力度,圍繞茶葉、蜂蜜和農家樂三大產業,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扶貧對象戶發展三大產業相關的種養殖業,并拿出部分資金,作為股金投入到××蜂業有限公司進行參股分紅,為扶貧對象戶脫貧致富引好路。另外,努力搭建航海專業人員就業平臺,通過穿針引線,建立江蘇鑫海船舶服務有限公司與××縣三維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訓、就業合作關系,進行人才培養和輸出,提高××人才的多樣化和專業化水平;通過扶貧機制創新,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
三、經驗啟示
××集團幫扶××村以來,敢于突破,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扶貧開發的新路子,其經驗對于推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快速發展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合力“聯”動,是貧困地區“轉變”的重要措施。搞好扶貧開發工作,形成合力是關鍵。扶貧工作不是一個扶貧工作隊的事情,而是牽涉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行業,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這樣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痢良瘓F定點幫扶××村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積極整合當地政府、交通、電力、水利、通訊等部門的項目和資金,把效力發揮到最大化;在產業發展上,積極聯合涉農部門,爭取政策、項目、資金上的支持,為產業發展建立“綠色通道”;在人員培訓上,爭取農辦、科協和專業人士的大力支持,為農民素質提升搞好全方位的服務;在扶貧宣傳上,爭取各級領導、社會名人、名流加大對扶貧工作的關注,為扶貧工作爭取社會各個層面的更大支持。正是因為××集團扶貧工作隊整合了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強有力的合力,使××村飛躍式發展。
找準“特”色,是貧困地區“思變”的觀念引擎。一般來說,條件貧困地區往往資源貧乏、區位偏遠、交通不便,缺乏農業競爭優勢。剖析××集團扶貧開發的之路,其最大特點是充分利用自然秉賦,善于變資源“劣勢”為比較優勢!痢链迳礁呗愤h,交通落后,但森林植被良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境內,豐富的生態資源就是它的比較優勢;隨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氣的提升,徒步、溯溪、探險、攀巖等戶外活動的生態游、探險游的興起,山高路遠、交通落后又是它的特色優勢;扶貧工作隊借助旅游的東風,突出區域特色,圍繞農家樂、蜂蜜、茶葉三大產業做文章,促進傳統農業向優勢特色農業轉變。在此基礎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變通行條件,打開“山門”,變區位劣勢為區位優勢,進而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創建××生態品牌、成立專業合作組織、蜂業有限公司和農產品開發公司,使農業效益大大提高,實現了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轉變。
強化“帶”動,是貧困地區“蝶變”的關鍵環節!皬姶灞澈笥心苋恕!痢链迥軓呢毨Т逡卉S成為全縣遠近聞名的示范村,很大程度歸功于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村支“兩委”班子!痢链逯瞧G、村主任吳顯本、村支部委員符星龍、村委會委員張忠美、村婦女主任都是有頭腦、有見識的基層干部;20××年來,在××集團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群眾修路鋪橋、抬桿架線、找水源、修水池,身先士卒;同時,帶頭開辦農家樂、種茶葉、養蜜蜂,身體力行;組建專業化合作組織和公司,解決農民的產銷難題,拓寬農民致富途徑。
激發“創”業,是貧困地區“求變”的重要保障。真正解決貧困地區“三農”問題,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依靠工作隊,重要的是充足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積極性,依靠農民群眾自己雙手和聰明才智,這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繁榮農村經濟!痢良瘓F幫扶××村的實踐,從培育茶葉產業到發展農家樂、蜂蜜,從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從規范農家樂到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旅游,都是一步步“創”出的結果。實踐證明,××村民富村變,正得力于全村干部群眾牢固樹立艱苦奮斗、勇于創業的精神,得力于××集團扶貧工作隊在農民培訓上的加大投入,以及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提高技能、崇尚科學、強化修養,造就了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構筑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有力的基石。
【扶貧工作經驗交流材料】相關文章:
扶貧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8-25
銷售工作經驗材料經驗交流材料03-25
經驗交流材料02-21
信息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4-21
養老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4-17
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3-24
人才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8-25
雙擁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8-25
人才工作經驗交流材料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