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恥下問》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不恥下問》讀后感1
今天我讀了《不恥下問》這個故事。
故事講: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典禮,他向人詢問了許多問題。有些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鬃勇牭竭@些議論后說:“對于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問個明白,這才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呀!”
據說有一次,衛國有一個叫孔圉的官員去世了。他死后,衛國國君賜他“文”的謚號。孔子弟子貢知道了以后,不明白衛王為什么賜他“文”的謚號?
就問孔子:“老師,孔圉學問雖然很高,但還有許多比他有學問的人,衛王為什么賜他“文”的謚號呢?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腦筋聰明又上進,而且有不懂的事,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也會大方謙虛的請教,一點也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他被衛王賜為“文”。
子貢恍然大悟:“看來我要向他好好學習呀!”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不論有多大的學問,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事情,就應該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想要有學問,就必須好好學習、多學多問、不恥下問。
這個故事讓我倍感深刻的體會到,好學多問的重要,謙虛的可貴……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問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以后努力的學習,謙虛大方的向別人請教而得來的……
《不恥下問》讀后感2
勤學好問,這一橫貫古今的求學法寶,已經跨越了歷史千年。古時候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钡群芏嘀晾砻。許多學時淵博,德行高深的學者或者名人,也正是用這樣的古訓不斷地進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學道路,才對世人有了卓越的貢獻。
據《不恥下問》文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的孔圉大夫死后,最高領導就賜予他“文”的稱號,也就是后人所稱的孔文子?鬃拥腵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馑际钦f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世間像孔圉大夫這樣好學,虛心求教的人也很多。他們雖然資質聰敏,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像那些地位和學時都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他們并不認為那些學識和地位低下的人就永遠比不上他們。相反,在那些人當中,虛心地像他們請教,就能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我。
學者、大師、圣人尚且如此,作為意氣風發的少年兒童更是責無旁貸了。無論成績的好與壞,學識的深淺,我們都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常言道:“學問學問,不懂就問!闭埥滩o壞處,既能有效地與老師、同學溝通,加深友誼,又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和凈化自己的心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不恥下問》讀后感3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里的不恥下問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在當時很有名望,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那時,衛國有個叫孔圉的大夫不幸去世了,在他死后,衛國國君賜他一個“文”的謚號。按照當時的習俗,謚號是授予最高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的'一個稱號。這事傳到了孔子學生子貢的耳朵里,子貢有些不服氣,因為他知道在衛國有很多人的學問比孔圉高,卻沒有被賜“文”的謚號,于是他就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么被稱為文呢?”孔子說道:“孔圉聰明好學,遇到任何不懂的事情,即使對方的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他都會謙虛而大方的請教,一點都不感到羞恥,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所以衛王賜予他“文”的稱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向孔圉學習,遇到不懂的事情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虛心向他人請教,這樣自己的知識才能越來越多,長大后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不恥下問》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不恥下問讀后感02-05
讀后感讀后感01-03
繁星春水讀后感 讀后感03-05
家讀后感 讀后感作文03-30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邊城讀后感 《邊城》讀后感08-20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1-10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讀后感《人間失格》讀后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