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城》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城》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城》讀后感1
世界之大,一個人即便周游世界,也難免盲人摸象,更何況,這世界上很多地方在快速地變化著。所以,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都是主觀的,也是各不相同。在近代的中國,社會發展神速,轉眼間大家會發現眼前的周圍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環境了。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另一個人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尤其是觀察一個過去的世界,會有機會獲得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這本書就是《江城》。
《江城》的作者彼得海思勒,美國記者,1969年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后獲得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國家地理》雜志、《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長期撰稿人,1997年曾在重慶市涪陵區擔任教師。海斯勒曾游歷歐洲三十國,畢業后從捷克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羅斯、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旅游文學寫作之路。海斯勒著有中國紀實三部曲,其它散文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游寫作獎。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作者上世紀90年代初在四川擔任教師的時候,對中國人的習慣有了很深的了解,還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四川話。為了融入中國社會,他為自己起一個中國名字,叫“何偉”。所謂江城,就是重慶下的城市涪陵,也是作者何偉在中國任教的地點,江城描繪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社會。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隨著計劃經濟逐步解體,社會的觀念也在快速的變化,在文化修養和談吐舉止上,整個社會對男性的期望值并不高,但在賺錢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又過高。那些舉止粗魯言談出格的土豪成為眾人追捧對象,他們在酒桌上吵吵嚷嚷表現粗魯野蠻,但在上一代的成年人眼里,這是“吃得開”的象征。作者何偉對中國酒桌上的勸酒文化極其反感,每個人都花言巧語,兩杯酒一下肚就是兄弟,當面勾肩搭背,背后刀光劍影。以把別人灌倒為榮,以自己醉酒倒地為恥。許多成年男人會把好酒量當做有面子的象征,于是每一場酒宴都要以東倒西歪,胡言亂語的狀態結束。在這種現象的背后,作者何偉道出了背后的真相,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人們接觸的圈子都很小,因此他們非常重視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在那個年代,中國人總會從群體出發去思考問題,從而為群體的觀念所裹挾,最后丟掉自我的意識,因為普通人并沒有充分話語權來表達自己,于是人們大多選擇了盲從。
作者描繪的'時代,是上個世紀90年代,涪陵居民們生活狀態的一個縮影。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作者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那時候的涪陵沒有鐵路,公路也非常糟糕,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但如今20年過去了,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觀念早已今非昔比,在這個時代,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逐步下降,普通人的話語權越來越強,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提升。作者摒棄那種高高在上的獵奇寫法,而是試圖以中國人的心態來適應中國社會,樸實的文字背后蘊藏著他的包容與理解之心,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的精華所在。
20xx年,這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而重慶也已經不是四川的重慶,重慶附近的長江三峽已經徹底變了模樣,這座城市也在飛速發展著。20xx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后,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這并不是一本關于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正如作者所說的:“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于我的記憶之中。”
《江城》讀后感2
開始看彼得·海斯勒的《江城》是因為十點讀書會。我喜歡海斯勒平靜的敘述方式,喜歡他眼中看到的甚至中國人都未曾“看到”過的中國。
在《大壩》這一章里,海斯勒提到他在教學生寫作時碰到的令人頭疼的問題。在學到經典的句式時,大部分同學都會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這一句式,這令海斯勒很是無奈。
原文中這樣寫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變成積習難改的文抄公。全校上下的學生得到的教誨就是模仿范文、抄抄寫寫,不加質疑地接受。”
身為中國式教育下的產物的我們對此也是深有體會。在我們的學生時代,經典的文章段落往往是需要我們背誦的,完成背誦任務的標志就是我們能一字不差地默寫出需要背誦的段落。上到作文課,如果有同學巧妙地運用了課文中的句式或描寫,常常會受到老師的表揚,那么更多的同學就會依樣畫葫蘆。我難以去評價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好是壞,因為我們大多是從這樣的教育里一步步走過來的。我覺得,有時候背誦優秀經典的文章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會培養我們寫作的方法與靈感。但任何學習都不能只是死記硬背、不加質疑地接受,我們需要的是冷靜分析、靈活運用,學習更多的應該是方式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
海斯勒在書的前言中提到自己在中國所扮演的兩種角色:有時候是一個觀察者,另一些時候又深深融入當地的生活。一方面,他旁觀著人們對三峽大壩的壯觀興奮不已,卻對以后即將被淹沒的城鎮(自己生長居住的地方)、歷史古跡無動于衷。假期的時候,他乘船順流而下或者徒步沿著烏江去到遠一些的地方,看看沿河而居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了解長江沿岸豐富的歷史。另一方面,他在涪陵這座小城生活、工作、學習。為了學習漢語,他每周在同一個時間去同一個地方,慢慢地一些人就對他熟悉起來,常常同他聊天。出于對外國人的好奇心,許多人會主動接近海斯勒,就這樣,整座城市都在教他說漢語。乘公交車遭遇小偷時,他對中國人的看客心態感到懊惱和無奈。而參加比賽時,他又對中國人把純粹的體育競技變成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戰場”感到無比苦惱。
這本書里記錄了海斯勒在涪陵的見聞和經歷,然而這又不僅僅是生活記敘的書,它反映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面臨著的困惑和變化,是九十年代的中國縮影。海斯勒對很多問題進行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比如,修建三峽大壩之后,白鶴梁將會被淹沒在江水里,許多歷史古跡也都將永遠淹沒在江水之下,無數的城鎮也將被淹沒、永遠消失,這些會造成江水的污染,許多江里的珍稀物種將面臨滅絕,……
修建三峽大壩的利弊得失無法衡量,而在此居住的人們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這項工程幾乎漠不關心。對公共事務的疏離也到了令人不解的地步。在我的老家農村,很多道路都是泥土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幾乎無法行走。去年很早的時候,住戶們集資讓村里給修水泥路、修橋,可是直到今天路也沒有修好,前段時間正值農忙,家家戶戶忙著收割小麥,村里用挖土機把路挖開,鋪上了碎石磚,可是依然沒有開始修。農民們抱怨不已,但也沒有人去向村里抗議。我想,過去人們不關心公共事務或許是因為不明白那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少大的變化,在只能管好溫飽的生活里,大家關心的只是這些變化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切身利益。況且在中國,我們一直以來的經驗告訴大家“槍打出頭鳥”,于是幾乎沒有人愿意第一個站出來,大家習慣了觀望。
很多事情對錯我覺得無法衡量,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多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學會獨立去思考一些事情,與我們有關的、無關的。畢竟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有了網絡了之后,信息更是泛濫。不思考的話,我們的大腦就會退化,終將無法分辨是非。
《江城》讀后感3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知不覺,就獨自度過了十年。孤獨的滋味,侵蝕著他的身心。一向豪放的他,也無法擺脫相思之苦。故人已去,只有在默默的懷念與心傷中,汲取心靈的慰藉。
可是過去的事,是無法忘記的。那些片段縈繞在他的心頭。是啊,誰會那么輕易地就將一段很重要的時光忘記呢?于是,他只有將綿綿愁緒浸入淚灑過的詩篇。也許有句話說得對,“靈感總是在意志消沉時到來”?墒沁@一切的一切又怎能將已失去的一切挽回?
往事如煙,盤繞在他的心上。字字句句蘊含著撕心裂肺的.痛。于是,讀過,我的心也隱隱地痛。這是怎樣一種悲慘的境界?讀過這首詞的不在少數,可是把它記住的有幾人,能體會那種心境的又有幾人呢?
往事如煙,無法消散。唯一能夠做的,或許只有銘記。用盡心力去銘記。
{二}縱使相逢應不識
相遇,只是一瞬間,那么的短暫?墒怯钟姓l能告訴我,接下來,事情將會怎樣發展?是擦肩而過的失落?是驀然回首的驚喜?是淚眼望穿天邊的顧盼?是憂傷涌上心頭的苦痛?是在流連忘返中沉醉?是在纏綿悱惻中鏗鏘?還是,簡簡單單的相識?
而分隔數十年后的再次相遇,誰又能認出彼此呢?都已是白發蒼蒼,正所謂“塵滿面,鬢如霜”,早已失去了原來的面貌。誰,又能認出彼此呢?但,即使變得像陌生人一樣,即使夫妻一場卻因多年不見而形同陌路,擦肩而過……不悔……
至少,還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還曾一同分享過盛夏的陽光,初冬的太陽。還曾一起在寂靜的夜晚數星星,望月亮。還曾擁有過這些浪漫的時刻。
雖然那些美好的一切一如昨日煙霧,沙灘上的玫瑰,風一吹就散了。雖然那些曾經離幻境只差一步。雖然,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成為回憶……
但至少我們擁有過……
這就足夠了。
{三}夜來幽夢忽還鄉
夜晚,寂靜得聽得見自己的心跳。數著心跳的節拍,漸漸進入夢鄉。
夢見,回到家鄉,那一切,一點都沒有變。
還夢見,你坐在窗邊,靜靜地梳妝打扮。
夢中的你還是那么美。
多想回到從前,可是一切的一切除了回憶,就只能在夢中出現了?晌也灰乙愕呐惆,我愿擁你入眠?晌也灰也煌饽愕碾x去,你怎么就這樣走了呢?
如果還能回到從前,我一定好好地珍惜你。我一定每天溫柔地對你耳語。我一定會寫很多為你而作的詞。我一定,要讓你感受到,我對你的愛。
可是,回不去了,回不去從前了。
就只有遺忘。于是就遺忘吧。或許最好的解脫方式,就是遺忘了。
往事如煙,填滿了他的夢境。于是,在惆悵中釋懷,在痛苦中堅強。
往事如煙,無法消散,唯一能夠做的,或許只有遺忘,用盡心力去遺忘。
{四}料得年年腸斷處
痛哭流淚到天明,傷心到斷腸。
每一年你的忌日,我都會在你墳前默默凝視。我的心早已碎了。明月夜,夜凄涼。短松岡,立著你的孤墳。
每當想起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我最痛苦的時刻。
可是,既然失去了不能再挽回,也就只有接受。接受上天對我的折磨,我寧愿把它們當做挑戰。
{五}后記
詞人對妻子的愛,真,也很深。
我不止一次地感動于這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愛。我只知道,每讀一遍這首詞,我的心就要痛一次,淚就要縱橫一次,心情就要波瀾起伏一次。
我是個容易被感動的孩子。小時候聽媽媽講《丑小鴨》的故事,我哭了,哭得很傷心;在學校聽同學講一個關于白熊的故事,我又哭了,哭到岔氣;在家里閑來無事,看書,看到一個講父愛的故事,我哭了,哭到胃痛;假期看《紅樓夢》,我哭了,哭得很悲痛。
如今,讀《江城子》,我哭了,但這一次的哭不同于之前的哭。這一次,是發自內心的,被感動得,哭。我想,最真的情莫過于此了,蘇軾的所有詞中,我最認同的就是這一首了。因為他讓我看到了文豪蘇軾脆弱的一面。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這樣才顯得更真實。
我,很想說,蘇軾,其實你和我們一樣,有脆弱的權利。
【《江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烏江城鎮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建議02-24
文明稅徽耀江城——國稅局精神文明建設紀實02-27
讀后感讀后感01-03
繁星春水讀后感 讀后感03-05
家讀后感 讀后感作文03-30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邊城讀后感 《邊城》讀后感08-20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