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
《認識人民幣》是新課標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課主要是引導小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及1元=10角、1角=10分簡單的換算,下面是我對《認識人民幣》的幾點反思: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教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見得多用得少,特別是大面額的幣種,可以說他們對人民幣只有最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個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對人民幣的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并不熟悉。
我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調整教材,因需設教。
一、課堂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教材。
書上教學的是如今已過時的第四版人民幣,而現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的大多是最新版的第五套人民幣只有極少量的第四套人民幣。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既然學是為了用,我果斷地決定將第五套人民幣作為重點主要教學。當然考慮到目前市場上仍有少
量第四版人民幣流通,我也將它們在新課導入時做了簡單介紹,促進學生自主遷移、靈活應用。
二、這節課以“知識競答”為主線,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把認識人民幣的全過程用看一看→認一認、說一說→分一分→換一換→填一填的活動串連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整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如認識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采用互相介紹的形式,這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經驗庫中的儲存被充分調動。學生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完善,主體性與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師恰當的引導和點撥,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叉互動。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參與機會,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三、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呈現出求知若渴的狀態。
學生在學會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基礎上,自然地進入了對人民幣單位的認識的學習。一個頒獎活動巧妙地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著。通過4個裝有同樣多人民幣的特殊獎品的派送,得出“1元=10角”這一結論,同時也學會了元、角之間的兌換。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分幣雖然已停止流通,但作為人民幣的又一單位同樣有教學的必要,尤其是角與分的進率。考慮到學生剛剛經歷了探求元與角的進率的過程,具有此認知基礎及經驗基礎。因此,我讓學生猜測。學生很順利地進行了遷移,大膽提出“1角=10分”。在最后揭曉知識競答比賽結果時,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下思維無比活躍,自然地引到下一節課關于人民幣的計算,又一次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四、我時刻關注學生,激勵評價。
本節課我的評價并不僅僅局限在學生學習的結果上,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活動的過程、情感的體驗、方法的指導層面。如:當學生自主認出并介紹如何認識1元以后,我適時評價:“你觀察真仔細,說的也很清楚。”為其他學生的認幣、匯報做了示范性指向。還不斷的變換語言:真聰明、太了不起了、回答得真出色等等。這是我發自內心的贊美,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我們的數學學習從生活中來,要回到到生活中去。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這節課不足的是,沒有安排購物的實踐活動。為了彌補不足,我還要聯系家長配合我們的教學,通過課后生活的實踐,達到最終的目標。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2
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下是課堂教學實錄.
首先,播放一段小明購物付錯錢的錄像,大體內容是:小明買該付1元錢的商品,但由于小明不會認人民幣而錯付了一張1角的紙幣.由此引起學生的爭論,并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以1元、1角為例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然后,創設一個坐車到商店購物的情境.課件出示動畫汽車,醒目地標上1元字樣.“上車1元,請小朋友自覺投幣.”由學生自由用各種不同的1元幣值上車,從而理解1元=10角.
最后,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招聘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可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文具商店”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學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錯.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3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具體情景中進行教學的,特別是認識人民幣,更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他們需要在活動中體驗、認識、了解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所以本節課就通過創設生活中購買雜志這個情境引入。
人民幣中的解決問題主要使學生理解,并初步學會使用嘗試調整策略和羅列策略。嘗試調整策略主要是:先隨便選兩本算一算,再根據結果調換調整。羅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選一本,再有順序的試算。
例題設計了四種雜志,單價分別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錢正好可以買下面哪兩種雜志?學生對“正好”是什么意思,說的很明白,正好就是買了兩種雜志后,錢沒有多余,全部用完。但由于課本中的四個數字都非常小,數量關系簡單,學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選那兩種合適。
看著學生躍躍欲試,我就說:明明也挑選了兩種雜志,可是,他算來算去錢不夠,是怎么回事呀,你能幫幫他嗎?
這樣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調動了學生想表現,想幫助他人的的積極性。這樣他們就不再認為下面教的兩種策略多此一舉了,就會認真的跟老師的思路走了。
先教嘗試調整策略,明明先任選兩本,選單價是6和8的兩種雜志,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么辦?學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換成便宜的。究竟換哪種呢,學生說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換成便宜的`。通過學生的幫助,明明調換好雜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當總數大于13時,這兩個數都選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個數換成一個小一點的數。嘗試調整策略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靈活的解決問題,并且間接的鞏固了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羅列策略在這里主要是有序的“試算”,體現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學羅列策略時,我說:蘭蘭也想去幫助明明,她對明明說:可以先選定一本,然后按順序一本一本試。隨后學生和蘭蘭一起感受羅列策略的運用。
學生經過這兩種策略的學習,對于難于解決的問題就可以用嘗試調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維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當數據較大時會非常有效。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4
今天數學學習《認識人民幣2》。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人民幣的學具。整節課我設計了3部分,先是認識人民幣的面額,再是數錢,最后是換錢。數錢環節,學生特別興奮。我說錢數,學生快速擺出,比一比誰擺的快,再看看同桌的擺法是否相同,在看看小組中有幾種擺法。學生會擺錢了,自然就會數錢了,緊接著的看圖說錢數的練習題順利就過了。
換錢環節,我讓男生拿一張一元錢,女生想辦法用五角錢換男生的一元錢,看誰最先成功。很快學生就興奮起來。我的話音一落,就有學生舉起手來。再讓男生說說為什么同意對換。很快就得出了1張1元錢能換2張5角的。同樣再進行其他面額的對換游戲。一節課學生在玩得不亦樂乎,最后總結了本課的知識點。
這節課我和學生們都很輕松,快樂。學具的.使用提高了課堂的質量,今后的數學課我會盡量讓學生準備學具。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5
我之前沒有教過一年,但是聽其他老師說過《認識人民幣》是個“燙手的山芋”。由于現在很多家長都是采用了手機支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年級的孩子們有現金去購物的體驗特別少,而且這個單元還涉及到了單位換算這個很抽象的知識點。《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是疫情期間在家網課學習的,通過檢測發現孩子們掌握的情況不是特別好,人民幣單元之間的換算是同學們的難點,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學生掌握單位換算上,通過換錢的活動讓學生熟練掌握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的復習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
通過復習舊知,了解學生對人民幣面值的掌握情況。同時鞏固舊知,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只有單位相同,相應的數才能直接相加。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注意觀察課件,,認清人民幣上的面值,明確單位。
第二環節:“換錢”活動
在買東西時經常會碰到的換錢的問題。通過換錢的活動豐富學生對較大面值人民幣的`認識。重點讓學生明確一張10元可以換成10張一元;一張100元可以換成10張10元。在換錢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每種人民幣的認識以及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關系。
第三環節:在購物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
既然認識了錢,就是為了要學會買東西,因而我設計了“小小售貨員”的活動,讓同學們喚起日常生活經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練習。
我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有以下幾點細節需要改進:
1、練習題太多了,一節課下來,老師特別累,學生也特別累。所以要減少習題量,單位換算和解決問題都特別重要,一節課講不完,下次課把重點放在復習單位換算。
2、在人民幣兌換時,如果我多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利用他們手里的學具多擺一擺、多換一換,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6
近幾日看到新聞,11月份要發行新版人民幣,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期給孩子們上的人民幣一課。《人民幣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的知識,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認識人民幣,難點是人民幣元、角單位之間的換算。孩子們對人民幣并不陌生,上課也十分的積極,于是我便抓住這一特點做了以下活動:
(1)給人民幣分類,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讓學生通過找、認、摸、比、擺、畫(部分孩子的樣張不齊全,就畫一張),從感性到理性,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及時交流,讓操作與思維相結合,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2)購物付款。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招聘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付款→找錢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斷創設新情境,增加小面額購物,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一環節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學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錯。
(3)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本節課我實現了預定的情感目標: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護人民幣的教育,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用過人民幣后要洗手的好習慣,并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當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幣的教學如何達到理想化,其意義何在?學生對分幣非常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種數據單上有所顯示,學生常見的僅限于超市的購物小票,對于分幣,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計的。我將帶來的分幣給他們看,大多數孩子一臉茫然,搖頭說“從來沒見過”,只有個別個孩子在媽媽的儲蓄罐里看見過,或者聽大人說過。那么,在孩子們這種認知條件下,認識人民幣起始課中的“分幣”的認識,如何人孩子們掌握?分幣已經停止使用,教材還是讓學生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系,其意義何在?無奈,只能將人民幣中關于“分”的知識硬灌輸給學生。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7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遵循“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一數學思想,通過觀察學生購物的畫面,了解人民幣的作用,進而引入新課,認識人民幣。通過兌換游戲和模擬購物等活動加深對各種面值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2、創設自主、合作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中,要充分估計學生的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處理教材。如:認識人民幣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幣,有的同學可能會分成紙幣和硬幣,也有的同學可能會分成分幣、角幣和元幣,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接著安排學生分組交流自己認識的人民幣。最后,組織全班學生認識分幣、角幣和元幣。
3、充分利用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物圖和實際的人民幣的直觀作用,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受到愛祖國、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教育。讓學生通過找、認、摸、比、擺,從感性到理性,認識與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們之間的換算方法,學會元、角、分的簡單計算。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8
教學過程:
片段一、
師:小朋友,你們看看劉老師,有什么發現?
生:今天老師穿了新衣服,挺好看的。
師:是嗎?謝謝!這件衣服我是在海鹽的超市里買的。小朋友,你買過東西嗎?
生紛紛回答。
師:買東西要用什么付款呀?
生回答錢,鈔票等。
師:我國的錢就叫人民幣(課件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繼續邊用課件演示邊向學生介紹美國的叫美元、日本的叫日元、香港的叫港幣等。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人民幣”。
[評析:由師生的談話來展開教學,比較自然。讓學生回憶在生活中的購物、付款活動,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以找準知識的起點。在介紹人民幣時,同時也向學生介紹美元、日元、港幣,不但使學生拓寬了眼界,更使學生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并且貨幣的名稱也不相同。]
片段二、
1、小組合作認識人民幣
(1)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信封,倒出里面的東西,看看是什么。你們認識這些人民幣嗎?
(2)先自己認一認,再在小組內交流,看誰認得多,把不認識放在旁邊。(學生活動)
(3)匯報交流,把各小組不認識的請其他小組里的同學幫忙,并說說怎么認的?
[評析: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介紹,來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較直觀的特征,從而逐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相互學習、觀察等諸多能力。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接觸人民幣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我讓學生把不認識的.拿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忙認一認。本來估計大面額的可能學生會有困難,結果恰恰是分幣學生不認識的比較多。學生一個勁地追問,“老師,5分是5角嗎?”“老師,這些錢可以在哪里用呀?由于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估計不足,所以在這個環節處理得不夠好。]
2、再認人民幣
(1)你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嗎?
(2)學生動手操作
(3)展示交流不同的分類方法,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分。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展開教學。使學生知道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兩種,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人民幣有不同的版本。
(4)四人小組合作,一人拿人民幣,其他三人說面值。
[評析:讓學生給人民幣分類,通過交流不同的分類方法,使學生知道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兩種,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人民幣有不同的版本。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的時間,進而影響到活動的效果。]
片段三、
1、小朋友,老師帶你們到超市去看看。課件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價錢。
2、如果想買一塊橡皮,應該付多少錢?可以怎么付?同桌兩個小朋友可以拿出學具來擺一擺,比比那個同桌想出的方法多?(學生活動)
3、學生匯報交流方法。并讓學生說為什么這樣拿。
1元10角
2個5角
5個2角
1個5角2個2角1個1角
1個2角8個1角
3個2角4個1角
2個2角6個1角
4、從這么多的拿法中,你發現了什么?同桌可以討論一下。
[評析:給學生提供了操作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具體的動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識,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精神。]
反思:回顧本課的教學,覺得在不少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首先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在教學設計中,能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小組合作認識人民幣、給人民幣分類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于學生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學生來展開討論,雖然可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回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給人民幣分類的活動沒有組織好,充足的時間是探究的保證,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來調整自己的教學。
其次是分幣的教學不夠理想。第一是學生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而我對此又估計不足。第二是認為分幣很少用到,便想輕輕帶過。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學生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系,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第三是教學重點的把握。教學重點是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突出辨認人民幣的方法,但是不必面面俱到,不必要求學生去認、記人民幣的顏色、圖案等。其實我覺得只要學生會認就可以了。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9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遵循“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一數學思想,通過觀察學生購物的畫面,了解人民幣的作用,進而引入新課,認識人民幣.通過兌換游戲和模擬購物等活動加深對各種面值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2、創設自主、合作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的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處理教材.如:認識人民幣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幣,有的同學可能會分成紙幣和硬幣,也有的同學可能會分成分幣、角幣和元幣,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接著安排學生分組交流自己認識的人民幣.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認識分幣、角幣和元幣。
3、充分利用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實物圖和實際的人民幣的直觀作用,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受到愛祖國、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教育.讓學生通過找、認、摸、比、擺,從感性到理性,認識與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們之間的換算方法,學會元、角、分的簡單計算。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0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玩具人民幣和一些生活實物,聯系學生生活,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他們主動活潑的學習。同時,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使用人民幣的地方,了解人民幣的作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課堂中我還滲透: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在模擬購物活動時,利用生活經驗的再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的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性學習過程,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在認識人民幣的這個環節中,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識人民幣,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購物的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實踐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己觀察人民幣,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學反思《一年級數學人民幣的認識教學反思——閆春玲》。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人民幣的了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同時滲透:國徽是國家的標志,教育學生要愛護它。
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學生間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動,使學生樹立了合作意識,并逐步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重視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學生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之間的十進關系和角之間的換算關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模式,師生是一種友好、平等、朋友式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之處也很多,如在教學設計中,要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小組合作認識人民幣、給人民幣分類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給人民幣分類的活動沒有組織好,充足的時間是探究的保證,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來調整自己的教學。
揚長避短,我會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汲取教訓,積累經驗,成長自身,服務教育。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1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孩子們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有一定的直接經驗。在這次活動時,我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小朋友的生活經驗為前提,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促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活動。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認識人民幣,以及他們的面值,一開始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后面的環節里,主要是讓孩子們學習錢幣的換算,主要是讓孩子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其中我采用了小組和個別的形式,小組討論有利于全體幼兒主動性的發揮,有利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維的碰撞。認識人民幣的知識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鼓勵他們獨立嘗試,又重視幼兒間的合作互助,給幼兒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幼兒在學習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用新的課改理念武裝自己,真正走進新課堂,尊重孩子的思維和想法,讓孩子們喜歡學習,從而徹底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2
本課內容是浙江版《快樂生活》一年級上冊中的教學內容。由于上學期學生對于分辨數字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把這一部分內容安排到這學期。教材中安排了3個內容,分別是認識1角人民幣、認識5角人民幣和5個1角是5角的關系。這節課我設計的是認識1角和5角人民幣,課前學生們已經能熟練分辨數字,學習了“角”這個字,具備學習這節課的基礎知識。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1角和5角的人民幣,能正確辨別。
2.知道人民幣的兩種形式,掌握辨別人民幣的方法。
3.知道錢的用途,懂得要愛護人民幣。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錢的名稱—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用途。
2.讓學生感受人民幣兩種形式—硬幣和紙幣,讓學生體驗。
3.通過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認識方法,認識1角和5角人民幣。
4.體驗人民幣的用途,設計用5角錢買棒棒糖,讓學生對人民幣面值的大小
有初步的概念。
5.認識1角和5角的紙幣,教育學生要愛護人民幣。
我淡化了教材中1角和5角紙幣的認識,省去了1角和5角硬幣背面圖案是認識。
上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認識硬幣和紙幣這個環節中,我初步的設想是讓學生看課件了解一下。劉老師提出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課堂中我就讓學生自己摸一摸硬幣和紙幣,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能很快知道硬幣和紙幣的.區別。在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體驗用5角錢買棒棒糖。現在學生能知道5角錢能買到棒棒糖,而1角錢不可以,更進一步知道了1角和5角的區別。經過學生自身體驗學習到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
2.要注重方法的講解。這節課我強調辨認人民幣中數字和單位文字這一種認識的方法,充分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辨別,A組的李啟能較好地掌握方法去認識5角的硬幣和紙幣,并能說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對于其他B組這個方法認識較困難的學生,我增加了形狀大小的對比和顏色的對比,希望學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種方法。
3.訓練方法要循序漸進。在認識1角人民幣時,我考慮到1角錢的硬幣比較小,學生認識起來會比較困難,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先認識放大的圖片然后再過渡到認識實物。在認識5角時,我考慮到5角硬幣顏色特殊,學生認識起來應該沒有問題,所以在認識5角時就省去了一些環節,所以在最后鞏固練習時學生認識5角就沒有認識1角那么熟練。
4.課堂上要加入實物投影儀。在課堂上用到的實物硬幣次數比較多,如果課堂上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對比,可能效果會好很多。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3
這是第三次磨課,感覺自己進步很大,會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怎么結合。現在閉著眼睛都是想這句話該怎么表達,怎么說孩子喜歡聽,怎么說孩子能聽懂。這就是磨課帶來的收獲吧!現在我把自己第三次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進行一下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始我出了一個謎語引起本課課題,創設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在認錢、換錢、購物這些過程中,均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無論哪一個情境的創設都是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利用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絲毫疲倦的感受。
二、注重學具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直觀體驗。
學生在換錢的活動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游戲,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性。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孩子們喜歡活動體驗和游戲體驗,喜歡好玩的課堂,我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在課堂上學生用手觸摸學具,用游戲感受開心氣氛,在玩的過程中就鞏固了所學知識。
三、數學思想在教學中有效的滲透
在換錢的過程中,我在向學生滲透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這種思想的滲透對學生后續學習知識起著一定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蘊涵著許許多多的數學思想,這些數學思想的滲透對學生日后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讓這些數學思想成為學生數學思考的一種支撐。
當然,我的課還有很多缺點,比如說教師語言不夠規范,有時候有點隨意;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很單一,都是“你真棒!”“不錯!”這幾句評價語。而且在接下來的復習中,還要加強學生書寫格式的規范。總之感謝這次磨課活動,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要更加打磨自己的課堂,讓自己有一節高質量的公開課!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4
上周二上午第二節課,第二輪聽課輪到我講課,這次第二輪聽課,我講的是五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小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是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現在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簡單了,少了一些復雜的人民幣的計算,但是也有一些計算相對比較復雜,所以我先帶著學生學完了第六單元,然后再回頭來學習第五單元。周三教研活動評課時,本組老師們提到了一些建議,加上我自己的.課后反思,整理如下:
一、課件下載修改使用的問題
因為自己的技術水平有限,平時講課使用的課件,我一般都是從網上下載后,根據自己的課堂需要認識加以修改,讓這個課件能為我所用,適合我用。以前都是這樣修改,從未出過任何差錯與紕漏。誰曾這次竟然非常麻煩,我也是先下載了一個課件后,因為白天在學校里學校班級的事情太多,沒有大空修改,于是上周四下午下班后我沒有回家,從下午5點多一直修改到晚上9點多,全部修改完后我保存好后,還想再欣賞一下自己一晚上的勞動成果,誰知再次打開課件后,所有我修改后頁面上的圖片,全部都變成了紅紅的大大的×號,我著急得不得了,后來經過自己研究詢問同事,得知這個課件原來有安全警告,禁止一切外來圖片的使用,而且我做完的都沒辦法恢復了。第二天晚上,我只好再次加班到夜里9點,重新自己再制作課件。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以后再下載課件后,一定要先好好研究一番,再確定如何使用、修改。
二、老師們提到的一些建議如下:
1.課本上創設情境的環節,是出示了三張小朋友購物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到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沒有利用這個情境圖,而是利用我班的孩子經常喊的一句加油口號“加油努力,一切為了人民幣”,讓學生在課堂開始大聲齊喊這句口號,我的想法是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又能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但是評課時老師提到這句口號平時學生喊著玩就罷了,不能拿到課堂上使用,因為畢竟這句話的價值觀有偏頗,人不能只一切“向錢看”,我感覺有道理。
2.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學會辨認人民幣,還要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節約用錢的教育等等需,所以教學內容也不少,老師們建議可以把前面的節約用錢簡單一提,把欣賞節約用錢的名言警句可以視時間,放到后面拓展補充。
3.小組討論交流認識錢幣后,讓學生匯報有哪些辨認標志的時候,老師么建議可以找學生在前面帶著同學們一起找,下面的學生在自己的錢上也指一指,這樣印象更深刻。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5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我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課時,充分利用“興趣”這一手段。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購物的課件。聯系學生生活,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習興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他們主動活潑的學習。同時,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使用人民幣的地方,了解人民幣的作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課堂中我還滲透: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在模擬購物活動時,利用生活經驗的再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的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性學習過程,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在認識人民幣的這個環節中,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識人民幣,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購物的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實踐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己觀察人民幣,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人民幣的了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同時滲透:國徽是國家的標志,教育學生要愛護它。
人民幣的分類環節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實踐,學生的熱情高漲,對人民幣的分類更輕松,對進一步認識人民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這里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學生間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動,使學生樹立了合作意識,并逐步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重視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學生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之間的十進關系和角之間的換算關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模式,師生是一種友好、平等、朋友式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之處:
在教學設計中,要盡量體現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小組合作認識人民幣、給人民幣分類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于學生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學生來展開討論,雖然可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回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給人民幣分類的活動沒有組織好,充足的時間是探究的保證,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來調整自己的教學。
其次是分幣的教學不夠理想。第一是學生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而我對此又估計不足。第二是認為分幣很少用到,便想輕輕帶過。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學生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系,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02-15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01-20
數學《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04-14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23篇)03-08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20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21篇)06-09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5篇)03-28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5篇)03-27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5篇03-20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