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1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復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復式)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于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
1、觀看科技展錄像。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說點什么?
2、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這幾年參觀科技展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參觀人數呢?
3、課前我已收集了近幾年來參觀科技館的人數,并把它制成了這樣一張統計表。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表 20xx年4月
年份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人數(萬人) | 24 | 18 | 30 | 36 | 36 | 54 | 60 |
出示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中,( )年到( )年參觀人數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計算)
4、能不能不通過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直觀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數增加最快呢?(條形統計圖)
但是,我在科技館發現了他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課件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這幅統計圖中,橫軸表示?縱軸表示?
(2)每年的參觀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上都找到嗎? 誰來指著說一說。
(3)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么來表示出每年的參觀人數的?(板書:點:數量多少)
(4)思考:目前這幅統計圖也只是反映出了統計表里的信息,還不能解決剛才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我們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帶著下面三個問題來看一看。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2、深入探究
(1)哪年參觀人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數沒有變化?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問題,在統計表中想知道參觀人數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現在能直觀的看出來了嗎?(通過線的陡度來看)
板書:平—不變
陡—快
(3)借助這幅統計圖,體會一下這幾年參觀人數整體變化情況。你是怎么看出的?
讓學生看整條線段,感受整體趨勢。
課件演示整體上升的過程。
你們是通過什么看出來的上升的趨勢的?(板書:線)
總結:通過折線的起伏,來反映出數量的增減變化。這正是這種統計圖的特點,不僅能夠看出數量多少,而且能夠更清楚地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補充板書:增減變化)。
3、為統計圖起名字
你知道這種統計圖叫什么名字嗎?讓學生根據這幅統計圖的特點,自由起名。(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預測
能不能根據這幅折線統計圖來猜想一下,20xx年會有多少人來參觀?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參觀,還要年底再作一次調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三、實踐應用。
1、分析折線統計圖
出示馬鞍山師范附小四年級春季收費標準統計圖,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說的?
總結: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免收學雜費了,這項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們千家萬戶的好事、實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兒童能重返校園,是義務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聰聰、明明兩人患病期間體溫變化的統計圖
請學生當小醫生,分析一下聰聰和明明體溫變化情況。
3、“小華學習了折線統計圖,覺得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很明顯,就去文具店作了調查,并繪制了一幅統計圖。請你認真觀察分析這幅折線統計圖,你發現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銷售情況)
(1)讓學生體會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則需要制條形統計圖;若描述同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則制成折線統計圖。
(2)如果想讓它合理,怎么在這張統計圖上作一些簡單的修改?(改成條形統計圖)
(3)做完這個問題后呢,就給咱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折線統計圖,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條形統計圖,這個問題其實是以后要研究的內容,你們剛才的發現已經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課件圖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國歷史,于上古時代已能看見統計圖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顯示已使用“分組”的觀念區分大、小事,并運用實體的圖像表達所觀察到的事象。
到商湯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劃為九塊,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塊為私田,中為公田,顯見井田制度已略具統計圖之輪廓。
到宋代,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譜思想等,則與現代統計圖表的制圖原則相近。
至清朝,統計圖已廣泛的制作與運用,包括農工商統計圖、交通統計圖及教育統計圖等。至今,統計圖已廣泛用于生產生活,也演變出形式各異的統計圖。除了我們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外,還有柱形統計圖、餅形統計圖、面積統計圖、雷達統計圖等等。
師: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無窮無盡的變幻,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其實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統計圖,看(課件出示樹的年輪)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嗎?
五、教學反思。
我教學復式折現統計圖這節統計課的內容,感覺有許多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力求做到讓孩子們在感知單式折現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基礎上,體會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復式折現統計圖的優點。復式折現統計圖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的`變化情況;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總體發展趨勢和階段發展情況;同時對發展的數量作出簡單的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本著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盡量將課堂設計的內容豐滿一些,訓練點廣泛一些,同時在發現中獲取學習數學的樂趣。
但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首先,學生的課前復習沒有做好。
課前,我應該讓孩子們做好單式折現統計圖的復習,在復習中鞏固繪制的方法,技巧。即:描點,標數,連線。畢竟這是四年級的知識,時隔一年時間學生已經將知識遺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節復習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復習,那么本節課的重難點也一定會得以突破。
其次,對于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么趨勢;波動較大;平穩發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說了。課下我問過許多同學為什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他們說,不知道怎么說服清楚。
第三,教師過于相信學優生,導致出現繪圖馬虎現象沒有及時更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愿”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展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2
今天我講了復式折線統計圖這節統計課的內容,感覺有許多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通過對單式折現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基礎上,體會到二者的局限體會復式折現統計圖的優點。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是便于比較兩組數量的變化趨勢
本著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盡量將課堂設計的內容豐滿一些,訓練點廣泛一些,同時在發現中獲取學習數學的樂趣。
但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首先,同學們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繪制的方法有問題,應鞏固技巧。即:
1、標題
2、圖例
3、橫縱軸的單位
4、描點、標數、連線。
其次,對于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么趨勢;波動較大;平穩發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說了。
第三,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所以國家提倡生二胎計劃。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愿”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展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3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復式)統計表和(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作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知道制作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
2.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從統計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 作業紙
【教學重點難點】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②體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的嗎?2008年舉世矚目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辦,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至今仍然回蕩在我們耳畔,現在讓我們共同回顧我國在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
出示:奧運金牌榜
(1)師:這么多的數據看起來不方便,怎樣整理可以使他們更簡潔、明了呢?
生答,師(出示統計表)
師:整理成統計表比文字敘述更簡潔明了了。
(2)師: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更形象直觀?
(條形統計圖,再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觀察條形統計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問:在條形統計圖中是用什么來表示每屆金牌數的?(直條的長短)
二、自主探究,研學新知
1.設疑激趣,導入新知
國家體育總局的教練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大家見過這樣嗎,是什么統計圖?
師:這種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為什么教練們選擇了折線統計圖,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
(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認識折線統計圖
(1)整體認識:統計圖上的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生:
師:你觀察的很認真,再來仔細觀察,統計圖上還有些什么?
生:點、線、數
(2)認識點、線段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在統計圖上有點、線段還有數據。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些點表示什么?這個點表示?
生:23屆15枚。
師:大家同意嗎?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你的說法比較專業,是的,先看點對應下面橫軸上的屆數是23屆、左面對應的枚數是15枚這個點正好是屆數和枚數的交叉點。
第二個點誰來說說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著說
板書:表示數量的多少。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點的作用,相鄰兩個點連接的線段又表示什么?
生:從線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具體說說:有的線段是急劇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緩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課件演示
師:你真善于觀察,從線的方向上看出了數量的變化,也就是增減變化。
板書 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讀圖分析
師:我們通過點、線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你能借助這幅統計圖分析一下這幾屆獲金牌的變化嗎?
學生2--3人說,說想法。
(4)預測:
師:根據總體是上升的,請你根據第23屆到29屆我國獲得金牌的數據預測一下,2012年的第30屆奧運會我們國家會獲得多少枚金牌?學生自由發言(可能一直增加嗎?)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比賽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會獲得多少枚金牌,還要大家密切關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
(5)總結特點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采用折線統計圖而不采用條形統計圖嗎?
生:折線統計圖能表示增減變化,可以預測。
思考: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生: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小結:折線統計圖的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板書:既能又能)
3.生活舉例,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我這里也帶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折現統計圖,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課件股票、移動電話、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勢圖:隨著股票的漲跌折線有升有降。
(2)降水量統計圖:哪幾個月呈上升趨勢?哪幾個月呈下降趨勢?
(3)移動電話數量變化統計圖等。
4.制作折線統計圖
(1)師:看來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挺廣泛的,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呢?
先想想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同位兩人談談自己的想法,再嘗試制作折線統計圖。
匯報、評價、補充。
(2)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小電腦是怎么制作折線統計圖的。(出示課件)
首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橫軸上找到日期所對應的這條線,再看縱軸上的溫度,日期與溫度的交叉點就是第一個點,描出這個點并標上數據,像這樣根據統計表中數據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點,描一個點標一個數據。最后用線段把各點依次連接起來。注明制圖時間。
師:現在誰來給大家說說制作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幾步?(板書:描點----標數-----連線)
提問:在制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描點時要沿著豎線對準總軸上的刻度,兩點間的線段要直等等。)這些步驟清楚了嗎?(同位互相訂正)
(3)分析:看著這個最低氣溫統計圖你能說說氣溫是怎么變化的嗎?
生:忽高忽低,氣溫不穩定。
師:像這樣氣溫不穩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1、生病人數統計圖
這是5月10日-----13日學生生病人數統計圖,誰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學生生病人數的變化情況。
2、出示氣溫圖和生病人數圖:對比這兩張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建議給他們說說。
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評價、補充。
師: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合理飲食、營養全面,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體育鍛煉圖
小彬為了鍛煉身體,采取了1500米跑步訓練,他堅持鍛煉并記錄了每周的`最好成績。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鍛煉成績嗎?
四、拓展延伸,文化滲透
統計圖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家聽(出示課件)孩子們,統計圖確實無處不在,就在咱們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無窮無盡的變化,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這是樹的年輪,這一圈圈的年輪不正是大自然對統計圖的杰作嗎?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作用: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步驟:描點 標數 連線
20xx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統計的定位是這樣的:對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大領域之一。因為,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內容。將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更改為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基于以上對課標、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結合具體事例,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在表示數量變化中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2、使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合理預測。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步驟;②體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結合今天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感想。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內容應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為達到上述的目標,我就大膽地嘗試把教材進行重組.。(教材呈現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區環保建設中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景做為例題的,)距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而且沒有親切感,也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今年將在英國倫敦舉辦,于是我就特意選取了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獲獎情況這一熱門話題為例題學習內容,在分析數據后進行預測第30屆奧運會將會獲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揭曉預測是否正確,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己練習應用時,創設了今年5月氣溫變化比較大的幾天的最低氣溫、還有因為氣溫變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數變化的信息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信息,從而把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帶進課堂。讓學生感知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親身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明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巧設問題,體現統計圖的重要性和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統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本課通過設置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一問題,一方面突出了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行統計;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已有知識中產生沖突,只學習了條形啊)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特征的認識。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設計的非常有序,從零散的7屆獲得金牌數據,整理到統計表,再整理到條形統計圖,最后引出折線統計圖,以及對折線統計圖的數據分析這樣的一條教學主線。既對以往知識進行復習,又讓新知識出現的很自然,還讓孩子對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做了初步的比較,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了解到折線統計圖除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外,還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從而為下節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做好了知識鋪墊。教師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數條形統計圖中直條之間相差幾個格子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折線統計圖,開始探究新知。這樣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由統計表到折線統計圖,提出挑戰性問題,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3、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折線統計圖學習中,從表示數據多少的點的自主發現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線段的小組交流乃至最后的嘗試完成統計圖的制作。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伙伴,允許他們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樣準確畫折線統計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地位。] 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制圖),去探索(想),去講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4、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其一,突出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統計圖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動態地展示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構成和繪制方法。